張繼東
2型糖尿病(T2DM)是糖尿病患者中多發(fā)的一種類型,也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fā)病,臨床上致使該疾病發(fā)生的因素具有多樣性,包括遺傳因素、環(huán)境因素、年齡因素、生活因素等,患者在臨床上常見的癥狀有多尿、多食、多飲、乏力等[1]。近些年來,我國T2DM的發(fā)生率呈逐年升高趨勢,對人們的健康安全造成不利影響。在T2DM的長期影響下,患者易出現(xiàn)一些其他的慢性疾病并發(fā)癥,藥物治療是該疾病患者主要的臨床治療方式,但常規(guī)二甲雙孤等藥物難以取得預期效果,基于此,探尋更高效藥物治療方法具有重要意義。阿卡波糖可對患者的α-糖苷酶進行激活,可調節(jié)患者的血糖水平[2]。本文以T2DM患者為研究對象,比較阿卡波糖與二甲雙胍聯(lián)合預混胰島素治療T2DM的臨床效果,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華中科技大學醫(yī)院診治的T2DM患者124例開展本次試驗,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2例。觀察組男33例,女29例,平均年齡(58.98±5.13)歲;對照組男32例,女30例,平均年齡(58.32±5.25)歲。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均知曉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3]:患者均符合T2DM臨床診斷標準;患者病程≥1年;經(jīng)運動治療和飲食治療未達到理想療效患者;空腹血糖(FPG)水平>7.8 mmol/L,同時餐后2 h血糖(2 hPG)水平>10.8 mmol/L患者。排除標準[4]:在入組之間存在有胰島素治療或者是其他降糖藥物治療史患者;同時合并有肝腎功能異常患者;合并有糖尿病急性并發(fā)癥患者;處于哺乳期或妊娠期階段患者。
1.3 治療方法 預混胰島素治療方法[5]:選取藥物為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島素注射液(諾和諾德中國制造有限公司生產(chǎn),注冊證號H20133107),初始劑量為0.3~0.4 IU/kg,根據(jù)患者餐前血糖水平對患者的實際注射量進行調整。對照組在此基礎上聯(lián)合二甲雙胍治療:給予鹽酸二甲雙胍片(中美上海施貴寶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20023370)0.5 g口服,每天3次;觀察組在預混胰島素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阿卡波糖治療:給予阿卡波糖片(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中國北京生產(chǎn),國藥準字H19990205)初始劑量為50 mg口服,每天3次,后續(xù)根據(jù)患者的指尖血糖水平和患者的食欲變化情況對用藥劑量進行調整,最高劑量為每次200 mg口服,每天3次,在患者出現(xiàn)食量減少或血糖水平降低現(xiàn)象時,可將服用劑量調整為每次25~50 mg,每天3次。2組均連續(xù)治療3個月。
1.4 觀察指標 (1)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糖化血紅蛋白(HbA1c)和FPG]水平;(2)治療總有效率;(3)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不良反應包括消化道癥狀、低血糖、體質量增加等;(4)患者治療依從性:治療前后采用Morisky用藥依從性量表(MMAS)評估2組治療依從性,MMAS分數(shù)值越高表示患者治療依從性越高[6]。
1.5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治療后,患者的多尿、多食、多飲、乏力等癥狀均得到顯著改善且患者的FPG水平<6.39 mmol/L、2 hPG水平<7.8 mmol/L;有效:治療后,患者的多尿、多食、多飲、乏力等癥狀有所改善且患者的FPG水平≤7.8 mmol/L但>6.39 mmol/L、2 hPG水平≥11.1 mmol/L;無效:治療后,患者的各項臨床癥狀均無顯著變化或患者血糖指標未達到以上標準。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為治療總有效率。
2.1 血糖水平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HbA1c、FPG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3個月后,2組HbA1c、FPG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P<0.01),且觀察組降低幅度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改善情況比較
2.2 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3個月,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8.39%,高于對照組的87.1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871,P=0.032)。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例(%)]
2.3 治療依從性比較 治療3個月后,2組患者MMAS評分均較治療前升高(P<0.01),且觀察組MMAS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MMAS評分比較分)
2.4 不良反應比較 用藥期間,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為3.22%,低于對照組的12.9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916,P=0.048)。見表4。
表4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例(%)]
臨床上致使T2DM發(fā)生的常見病因有不良生活方式、種族因素、年齡因素、環(huán)境因素及遺傳因素等,該疾病早期常無明顯癥狀,隨著患者病情進展,逐漸出現(xiàn)多尿、多飲、多食、氣力不足等表現(xiàn),該病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段,其中以中老年人最為多發(fā),目前已經(jīng)成為影響到人們健康水平的一項公共社會衛(wèi)生問題,受到了眾多醫(yī)學者的關注和重視[7]。
藥物治療是T2DM患者在臨床上主要的治療方式,因其為一種長期性慢性疾病,患者往往需要接受長時間的藥物治療,為了對患者血糖水平進行更好地控制,為了提升患者的臨床安全性,為患者選取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法具有重要意義[8]。二甲雙胍一般情況下被首選用于對經(jīng)體育鍛煉和飲食控制等治療方式無效的T2DM患者,特別是在以肥胖為主要特征的T2DM患者中廣泛應用,將該藥物與胰島素聯(lián)合應用,能夠有效減少患者胰島素的應用量,可預防患者低血糖的發(fā)生,同時該藥物也可與磺酰脲類降血糖藥進行聯(lián)合應用,發(fā)揮出較顯著的協(xié)同作用[9]。二甲雙胍是一種雙胍類口服降血糖藥,相對比于苯乙雙胍來說,該藥物的臨床療效偏弱,經(jīng)口服后該藥物的吸收率僅為50%,在患者的血漿中不會與患者的血漿蛋白產(chǎn)生結合作用,該藥物經(jīng)由患者尿液被全部排泄,該藥物的降糖作用發(fā)揮時間約為8 h[10]。二甲雙胍是T2DM患者在臨床治療中的一種一線藥物,但長期應用該藥物,會對其實際降糖效果產(chǎn)生不良影響,會增高患者出現(xiàn)消化道癥狀、低血糖、體質量增加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患者的效果帶來不良影響[11]。預混胰島素指將具有中效制劑和短效制劑的進口胰島素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臨床作用處于二者之間的一種藥物[12]。預混胰島素治療T2DM患者的主要機制在于藥物能夠滿足患者的基礎胰島素需求和用餐時胰島素需求,患者僅需要接受一種胰島素治療就能夠對其FPG和餐后血糖水平起到良好的調節(jié)作用,該藥物的應用可降低患者夜間出現(xiàn)低血糖的可能性,顯著減少胰島素的應用量,在餐前為患者進行即刻注射,臨床應用方便,可以提升患者的臨床療效,降低患者出現(xiàn)其他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3]。阿卡波糖屬于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是一種具有復雜性的低聚糖,與寡糖的結構類似,該藥物能夠對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進行抑制,包括麥芽糖酶、葡萄糖淀粉酶、異麥芽糖酶和蔗糖酶等;該藥物可促使淀粉進一步分解成為麥芽糖和寡糖、糊精和麥芽三糖,進而對其分解成為葡萄糖的速度進行降低,減慢蔗糖分解成為果糖和葡萄糖的速度,減緩腸道本身吸收葡萄糖的速度,緩解患者出現(xiàn)高血糖的現(xiàn)象,最終實現(xiàn)降低患者血糖水平的目的;患者長期服用該藥物,可降低HbA1c、FPG水平,并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項臨床癥狀[14]。T2DM開展阿卡波糖聯(lián)合預混胰島素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和各項血糖水平,顯著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5]。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2組患者HbA1c、FPG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HbA1c、FPG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治療3個月,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8.39%,高于對照組的87.10%;用藥期間,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為3.22%,低于對照組的12.90%;治療3個月后,2組患者MMAS評分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MMAS評分高于對照組。說明阿卡波糖聯(lián)合預混胰島素的應用有利于優(yōu)化T2DM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2型糖尿病患者給予阿卡波糖聯(lián)合預混胰島素治療可取得顯著效果,能夠明顯改善患者血糖水平,提高治療總有效率并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且患者治療依從性高,具有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