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蒙 臧瑩
新鄉(xiāng)市博物館藏有一幅清馮敏昌行書橫軸,紙本,縱64cm,橫116cm,為珍貴文物中的二級品。其書法內(nèi)容為:“大巖之前,橫嶺之上,雙峰如闕,中天豁開。長澗南瀉,諸泉合漱,一道瀑布,百丈懸流,望之雪飛,聽之風(fēng)起。石梁翠屏,琪樹珠條,信足賞也。”出自唐代詩人崔尚所寫《唐天臺山新桐柏觀頌(并序)》中對天臺山桐柏宮四周景色的描寫,此處最后一句對原文有所改動,原文應(yīng)為“石梁翠屏可倚也,琪木珠條可攀也。仙花靈草,春秋競發(fā),幽鳥素猿,晨暮合響,信足賞也。”文下有題款:“書應(yīng)捷三老長兄屬,魚山馮敏昌”,款下有鈐印兩方:上方為“馮敏昌印”白文方印,下方為“伯子”朱文方印。
馮敏昌(1747—1806年),字伯求,又字伯子,號魚山,欽州(今廣西欽州)長墩司南雅鄉(xiāng)(今欽州市欽北區(qū)大寺鎮(zhèn)馬崗村)人,是清代乾嘉時期譽滿兩廣的書法家、教育家、詩人、金石學(xué)家。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戶部主事、刑部河南司主事,師從翁方綱,對其一生影響很大,翁方綱稱贊其“以純篤至行而兼眾長”。馮敏昌書法諸體皆精,以二王為宗,廣涉諸家,受師翁方綱影響,精研《蘭亭》諸本。其對草書極為推崇,喜臨二王作品,其楷書蒼勁古樸,其隸書筆法瘦勁,其行書用筆剛?cè)峒鎮(zhèn)?,遒勁矯捷,其師翁方綱曾評價其書法:“仙風(fēng)道骨我不如”。馮敏昌的書法在當(dāng)時有相當(dāng)?shù)挠绊懥?,與黎簡、宋湘、吳榮光并稱為“清中葉嶺南四大書家”。馮敏昌工詩文,現(xiàn)存詩作共2200多首,與張錦芳、吳亦常齊名,稱“嶺南三子”。因其在詩文、書法、畫作中的杰出成就,以及其作為教育家多次主講河南南陽、廣東端溪、粵華、粵秀等多家著名書院的經(jīng)歷,后人評價他“誠五嶺之鴻儒”。
馮敏昌家族為南越土著,其先祖曾居住在廣東番禺,明代成華年間遷居至欽州大寺。馮敏昌號魚山,便得名于其家鄉(xiāng)銅魚山?!稄V東通志》載:銅魚山在欽西北九十里,安京山九十余里……寧純過此,謂似惠州之羅浮山,因改名為羅浮山,并書名于山巔。馮敏昌從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765年,十九歲的馮敏昌應(yīng)考科試,以《金馬式賦》及擬古諸篇被此時的主考翁方綱所賞識,翁方綱稱其“此南海明珠也”,雖然馮敏昌當(dāng)年落榜,但是他與翁方綱的師生緣分由此開始。馮敏昌一生追隨翁方綱,對其視之如父,終生執(zhí)弟子禮。馮敏昌父母的墓志銘,及其他自己的墓志銘都出自翁方綱之手,足見翁方綱對其一生影響的巨大。
馮敏昌是當(dāng)時嶺南著名的書法代表人物,尤以行草書為重,恂恂有儒者之風(fēng)。其學(xué)書,書法由褚入大令,尤精研《蘭亭》諸本。馮敏昌稱贊王羲之書法《樂毅論》為正書第一,《蘭亭序》為行書第一,《十七帖》為草書第一,并以此三本字帖為他臨摹的范本,故其行書用筆以方筆為主,剛?cè)岵?,寓剛健于婀娜,行遒勁于婉媚?/p>
馮敏昌不僅書法技藝高超,且有相關(guān)書法理論傳世。其《魚山執(zhí)筆法》,為林繩武根據(jù)馮敏昌乾隆壬寅(1782年)與弟季先手書整理而成,原件已經(jīng)丟失、該作中馮敏昌提出了“以筆作書,第一執(zhí)法”的執(zhí)筆觀。古往今來,書家常常將用筆放在首位,提倡“用筆千古不易”,很少有人將執(zhí)筆法放在第一位。此外,馮敏昌還十分推崇“書畫同源”,且認為還要以詩入畫,以書入畫,在書畫同源基礎(chǔ)上,加上了詩文,這與他自身是一位詩文是分不開的。關(guān)于書法,馮敏昌也有“四寧四毋”的美學(xué)思想,他提出寫字時“手腕須和,筆頭須重,寧拙毋巧,寧蒼毋秀,寧樸毋華,寧用禿筆,毋用尖筆”,并將“四寧四毋”的美學(xué)思想融入其詩文創(chuàng)作之中。
新鄉(xiāng)市博物館所藏該幅清馮敏昌行書橫軸,所書內(nèi)容為唐代詩人崔尚所寫《唐天臺山新桐柏觀頌(并序)》。崔尚,唐代詩人,生卒年不詳,為杜甫前輩,其早年所從游者,登久視六年進士第,官祠部郎中?,F(xiàn)存馮敏昌的行草書作品,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類為臨習(xí)古代碑帖,一類為創(chuàng)作內(nèi)容為書畫理論題材,一類是自書詩文、楹聯(lián)或者其他。新鄉(xiāng)市博物館所藏的該幅行草書作品便為第三類的自書詩文、楹聯(lián)之類。其書筆走龍蛇,作書揮筆直下,勢若飛流,六七字間,一筆而成,其間輕重跌宕,映帶相連,舒卷自如,極盡山川自然之妙,大有云卷云舒之姿。
該幅清馮敏昌行書橫軸保存相對完好,但是畫芯有大量橫縱斷裂折痕,墨色處有磨損,左下字跡有油污,墨色輕微脫色,大量動物損害(動物糞便、蟲蛀)和微生物損害(霉斑),畫芯老化酸化嚴重,整體變色,包首磨損嚴重,簽條有殘缺。天地頭有大量霉斑、破損,文物病害情況嚴重,不利于陳展及保護收藏,亟需保護修復(fù)。
該幅清代馮敏昌行書橫軸軸為新鄉(xiāng)市博物館舊藏。新鄉(xiāng)市在1949年至1952年期間曾是平原省的省會,當(dāng)時平原省文管會四散全國搜集文物,大多未留下詳細檔案。平原省撤銷后,文物于1952年底移交新鄉(xiāng)市圖書館文物股,1958年8月入藏新鄉(xiāng)市博物館至今,具有珍貴的藝術(shù)價值和重要的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