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黃亞平教授提出四大“前文字研究理論”,分別是“前文字與神話敘事互證法”“語境還原法”“標準圖案或標準器”“符號考古法”a。本文運用“前文字與神話敘事互證法”和“符號考古法”探究良渚冠形器紋飾生殖崇拜的內(nèi)涵,展現(xiàn)了良渚時期人們由女性生殖崇拜向男性生殖崇拜轉換的思想意識。
關鍵詞:前文字研究 良渚冠形器紋飾 生殖崇拜
一、引言
“前文字與神話敘事互證法”是在同一考古文化類型學或地域范圍內(nèi)尋找神話敘事和前文字的聯(lián)系?!胺柨脊欧ā卑ā熬酆戏柨脊欧ā焙汀敖M合符號考古法”,本文采用“組合符號考古法”,即在同一件史前器物上尋找不同符號之間的組合關系、構圖規(guī)則和內(nèi)在表達邏輯。良渚出土了大量有紋飾的玉器,其中玉冠形器在每座墓中只出土一件,均位于墓主頭部附近,可見冠形器在良渚玉器中地位很高。本文以瑤山、反山出土且有紋飾的玉冠形器為研究對象。瑤山出土玉冠形器12件,有刻紋的2件,分別是M2:1;M11:86。反山出土玉冠形器9件,有刻紋的4件,分別是M15:7;M16:4;M17:8;M22:11。前人對良渚玉器上的紋飾頗有研究,如孫榮華《鳥崇拜到良渚文化神人獸紋》(2004)論證良渚文化的神人獸面紋與鳥崇拜有關,取象于神鳥,這一母題應該是鸮鳥,即貓頭鷹;盧昉在《良渚玉琮“神人獸面”紋含義新釋》(2010)中提出良渚玉琮上的神人獸面紋和青銅器上的“人虎母題”紋飾有關,是人虎母題的雛形和起源;方向明在《良渚玉器神人獸面像的真相》(2015)一文中別出心裁,將獸面紋一分為二,解讀成是兩幅相向的蹲踞神獸象形的拼合;等等。研究良渚文化紋飾的學者大多以玉琮的紋飾為研究對象,關于冠形器的研究屈指可數(shù),《良渚玉器神人獸面像的真相》是我們目前能找到的唯一一篇解讀良渚玉冠形器紋飾的文章。良渚冠形器上的紋飾分為單一紋和組合紋,其中單一紋有神人獸面紋及獸面紋,組合紋有神人獸面紋和鳥形紋、神人紋和鳥形紋、獸面紋和鳥形紋的組合。
二、紋飾的原型
《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孺帝顓頊于此”,“東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b。傳說東部沿海地區(qū)有一個少昊統(tǒng)領的東夷族團聚集地,首領少昊人面鳥身,該形象在后來良渚出土的陶器上出現(xiàn)過。東夷族團崇拜鳥,所以東夷人有鳥人、羽人的說法。
1.單一紋
(1)神人獸面紋M16:4
M16:4正反兩面均刻有神人獸面紋。器中部為神人獸面,透雕重圓眼,橢圓形狀大蒜鼻。器高5.27cm,上寬5.4cm,中寬10.34cm,下寬6.3cm,厚0.4cm。M16:4神人獸面紋的神人紋位于獸紋臉頰兩側,人像出現(xiàn)在祭祀品上說明其地位很高,該人像可能是祖先、族長、巫師,或族長兼有巫師身份。良渚紋飾上神人紋數(shù)量很多,但一個玉器上神人紋數(shù)量大都只有一個。由于祖先數(shù)量不止一個,所以我們認為玉器上神人紋的身份是巫師,至于他是否兼有族長的身份,我們不予討論。一般而言,一場祭祀只會有一個地位最高的大巫師。M16:4冠形器作為祭祀品,上面出現(xiàn)兩個巫師的情況很罕見,所以我們認為M16:4上的神人紋左右拼合以后才是一個完整形象,也就是只有一個神人紋,對半拆分可能是為了對稱的美感。
《山海經(jīng)》中刑天“以乳為目,以臍為口”,龔維英認為“以乳為目”的乳是女性的乳房。c“以臍為口”是一種隱晦的說法,其實“臍”指的是陰戶。在先民的觀念中,女陰長有牙齒是母權社會對女陰狂熱崇拜的表現(xiàn)。神獸的鼻子呈“丄”型。在古代,“丄”形或“丅”形均為男根的象征。由此,車廣錦先生認為“所謂的獸面的橢圓形眼睛是乳房,兩眼之間的橫條是額頭,下面的嘴巴是女陰,中間的鼻子是男根”d。M16:4神人獸面紋通過巫師祭祀刻有兩性生殖器官的神獸紋乞求多多繁衍后代,這是生殖崇拜的表現(xiàn)。
(2)獸面紋M11:86
M11:86正反兩面均刻有神獸紋,器四周刻有邊框,除主體紋飾外,四周布滿卷云紋。器高3.4cm,寬6.35cm,厚0.32cm。遠古先民還沒有留白的意識,冠形器四周刻有邊框,邊框內(nèi)部獸面紋是主體圖案,其余空白處布滿卷云紋作為背景,卷云紋與獸面紋構成圖底關系。祥云代表風調(diào)雨順,是人們的美好心愿。我們認為該背景卷云紋也可以解讀為水波紋?!爱斣既谁h(huán)顧四周時,必定注意到他們周圍存在著特定的模式”e,良渚地區(qū)河網(wǎng)密布,當先民環(huán)顧四周時,他們會看見水面波光粼粼。這種卷云紋與水波紋相似。水波紋與卷云紋都象征大自然,水與卷云不停地運動,代表生命不停地運動,象征著力量,寓意勇往直前的精神。對獸面紋眼睛、嘴巴和鼻子的解讀與M16:4的解讀相同,所以M11:86的獸面紋是兩性同體的象征。
(3)獸面紋M17:8
M17:8獸面紋,眼部占比大且突出,上肢為相對的鳥爪狀,蹲踞狀下肢。器高5.97cm,寬9.15cm,厚0.55cm。對M17:8神獸眼睛、嘴巴和鼻子的解釋和M16:4相同。M17:8的大眼睛像蛙眼,蛙代表著生育能力強。蛙和“媧”同音,女媧造人的傳說是女性生殖崇拜。我們認為鳥爪狀相對的上肢像兩只頭部相抵、張開鳥喙朝下的鳥。鳥自古是男根的象征,鳥產(chǎn)卵與男根有卵(睪丸)同。男性只有兩個卵,而鳥產(chǎn)卵數(shù)量多,于是先民將鳥作為男根的象征加以祭祀,以求生殖繁榮。因此,蛙鳥同體是男女同體的生殖崇拜。
2.組合紋
(1)神人獸面紋和鳥形紋組合M2:1
M2:1背面光素無紋,正面內(nèi)凹刻紋,紋飾上部分是頭戴羽狀冠的神人,器左右兩端上部各有一只鳥,鳥的腹部為重圓圈,像藏了一個“太陽”,腳形似眼睛狀,內(nèi)為螺旋紋,也可以看成是有三個頭的鳥。器高5.8cm,寬7.7cm,厚0.35cm?!渡胶=?jīng)》記載了一種叫“鸓”的鳥,這種鳥有三個腦袋,可以驅火。我們將M2:1左右上角的鳥解釋為三頭鳥。從神話上解讀,頭多代表腦力強,頭多眼睛也多代表視力超群。且在中國古代藝術中,太陽和鳥經(jīng)常一起出現(xiàn)。在M2:1的兩只鳥腹上,重圓圈象征著太陽,太陽與鳥能在天空中飛翔,是先民所希望擁有的能力。神人獸面紋中,神人總戴著羽冠也暗含了這一期冀。良渚地區(qū)河網(wǎng)、沼澤地不宜居住,所以先民往往要擇高地而居,因此頭帶羽冠也暗含了“高飛”之意。在M16:4中我們解讀了獸面紋,M2:1與之相同,是兩性同體的象征。綜上所述,M2:1是巫師抱著兩性同體的神獸加上兩只三頭鳥形紋,是良渚先民乞求子嗣繁榮的證據(jù)。
(2)神人紋和鳥形紋組合M15:7
M15:7器高3.8cm,寬6.7cm,厚0.35cm。該鏤雕圖案上布滿了五條并行曲線紋,相交處有旋紋,像交錯的水路,相交處出現(xiàn)了漩渦。良渚地處中國東部沿海,“良渚文化”的命名就含有“水”。曲線紋像蛇體的線條,蛇在母系氏族社會被作為男根崇拜?!堵肥贰ず蠹o一》羅蘋注引《寶櫝記》記載:“帝女游于華胥之淵,感蛇而孕,十三年而生皰犧。”f這里的蛇注釋為男子。蛇作為男根的象征是因為外形與男性生殖器相似,因此出現(xiàn)蛇崇拜。M15:7的鳥崇拜和蛇崇拜都是男性生殖崇拜,約5500年至4000年前,父系氏族社會取代母系氏族社會,而良渚文化正是父系氏族社會,社會對男性的生殖崇拜逐漸增加。M15:7就是這種主流文化的表現(xiàn)。
(3)獸面紋和鳥形紋組合M22:11
M22:11器高4.22cm,上寬8.3cm,下部分別寬7.5、6.85cm,榫寬約5.7cm。M22:11神獸頭頂是寶蓋頭形,中間有一尖端突出,與左右上角鳥形紋突出的尖端相呼應。且神獸的眼睛和鳥腹中的同心圓相同,說明鳥腹上也長了神獸眼。M22:11是男女同體組合獸面紋與男性生殖象征的鳥紋的組合。
以上6件玉冠形器紋飾由巫師身份的神人和象征男根的蛇、鳥、鼻子,象征乳房的眼睛,象征嘴巴的陰戶,以及象征生命不息的云和水分別組合而成。
三、生殖崇拜再揭示
我們從文明的視角出發(fā),尋找良渚文明和紋飾之間的關系,再次論證上述紋飾反映的生殖崇拜。趙曄在《良渚:中國早期文明的典范》中指出,“這個已經(jīng)進入國家系統(tǒng)的古代文明,堪稱‘良渚文明”g。良渚文化由于高度發(fā)達的稻作農(nóng)業(yè)、水利系統(tǒng)、土筑工程、玉器工藝以及祭祀崇拜而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發(fā)展中一顆閃耀的明星。上述的冠形器,高大多在5cm以下,寬在10cm以下,可見冠形器面積之小。而在單體面積如此之小的空間內(nèi)雕刻出如此精細復雜的紋飾,可見良渚文化琢玉工藝之高超。
在古代,玉器是一種非常重要且稀有的資源。“玉器制作從采掘玉料、搬運,到開料、制坯、雕琢、打磨拋光等一系列生產(chǎn)過程,需要消耗大量勞動力,又是體力和腦力勞動結合的復雜生產(chǎn),而且必須在嚴密的組織管理機制和‘神‘巫師觀念統(tǒng)籌支配的控制下完成?!県在如此重要的玉器上費心費力雕刻的紋飾一定是古良渚先民認為最重要的東西。作為陪葬品,該物應是墓主人渴望在下一世擁有的。
良渚文化已經(jīng)形成了國家形態(tài),趙輝在《良渚的國家形態(tài)》中詳細地論述了良渚國家形態(tài)的客觀存在。良渚墓規(guī)格之高,反映了墓主人身份高貴,有能力在自上而下控制社會的官僚制度下指揮、調(diào)度人力來建造高臺墓地以及制作豐富的陪葬品。良渚文明正處于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的時期?,幧侥沟胤譃槟媳眱膳?,張忠培推測出南排墓地主人為男性,北排為女性?!澳怪魅说脑崾綖檠錾碇敝^向南,故北排位于南排的腳下。將女性墓安排在北排,男性墓安排在南排,體現(xiàn)的是下、上之分,目的是顯示男性的地位高于女性。男女地位這樣的關系,不能見于母系社會,只能見于父系社會。”i所以,M2:1墓主人是男性,M11:86墓主人是女性。由于反山墓葬中出土的人骨保存不佳,因此不能通過科學手段來鑒定墓主人的性別。而據(jù)研究人員推測,墓里出土玉鉞的墓主人身份應該為男性。以此推測反山M15、M16和M17墓主人為男性。我們認為紡輪應該出土在女性墓中,根據(jù)統(tǒng)計,確實與我們先前通過有鉞墓為男性墓,無鉞墓為女性墓的結論吻合,而且與張忠培利用南北位置推測墓主人性別相符合。
通過分析墓地出土的鉞器和玉紡輪的情況判斷墓主人的性別,我們發(fā)現(xiàn)玉冠形器上紋飾解讀的內(nèi)涵大多為兩性同體崇拜,我們分析的六處冠形器出土墓地只有反山M15號墓為男性生殖崇拜。這與良渚父系氏族社會,女性生殖崇拜逐漸被男性生殖崇拜所取代的事實相符。
四、結語
良渚玉冠形器上的紋飾反映了生殖崇拜的文化內(nèi)涵,且處于由女性生殖崇拜向男性生殖崇拜過渡的進程中。良渚先民通過組合蘊含生殖意義的生殖器官和自然物,形成獸面紋,再通過代表巫師的神人紋與神靈進行交流,從而實現(xiàn)下一世生殖繁榮的美好夙愿。
a 四大“前文字理論”出自黃亞平教授《廣義文字學》課堂的講授。
b 袁珂:《山海經(jīng)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38—350頁。
c 龔維英:《無頭戰(zhàn)神刑天考辨》,《云南社會科學》1986年第1期。
d 車廣錦:《中國傳統(tǒng)文化論——關于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的考古學研究》,《東南文化》1992年第5期。
e 戴維·利明、埃德溫·貝爾德:《神話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版,第92頁。
f 羅泌:《欽定四庫全書·路史后記第一卷》,文淵閣1792年版,第144頁。
g 趙曄、良渚:《中國早期文明的典范》,《南方文物》2018年第1期。
h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反山》,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第369頁。
i 張忠培:《良渚文化墓地與其表述的文明社會》,《考古學報》2012年第44期。
作 者: 關夢婷,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
編 輯:趙斌 E-mail:mzxs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