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玲
〔關鍵詞〕心理品質;行為習慣;希望感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1)04-0052-03
【背景分析】
庚子鼠年,新冠肺炎疫情引發(fā)社會各界強烈關注,疫情每時每刻的進展牽動著人們的心。對于小學生而言,第一次面對如此嚴峻的疫情,心理狀態(tài)難免波動?,F(xiàn)今,疫情雖已經得到有效的控制,教學活動也已正?;?,但幫助小學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仍十分有必要。此外,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與行為具有較大的可塑性,是培養(yǎng)良好心理品質與行為習慣的好時機。
吉伯特說:“每朵烏云背后都有陽光?!辈还芎螘r,我們都要心懷希望。諸多研究已證明:“希望感”是一個對人類身心健康有著重要影響的個體特質。個體內在希望水平的高低與心理健康狀況有顯著相關。那些懷有較高希望感的人健康狀況更好。同時,美國休斯敦大學的臨床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有“希望感”的人心理韌性更強,從焦慮障礙中恢復過來的能力也更強。
面對新的學期,學生內心或多或少有著美好的期待和向往。因此,本節(jié)課通過建立小學生的希望感,引導小學生積極面對生活,增強小學生的希望水平,從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理論依據(jù)】
1.斯奈德(Snyder)希望特質理論
斯奈德和他的同事們在1991年提出了希望理論模型。這種模型認為,希望作為一種認知特質,是以目標為核心,路徑思維和動力思維的融合體。
斯奈德認為,希望是一種目標導向的思維,它包含個人對自己有能力找到達到目標的有效途徑的認知與信念(路徑思維)和個人對自己激發(fā)沿著既定目標前進的必要動機的認知及信念(動力思維)。
2.建立希望感四步驟
這是基于圣塔克拉拉大學的研究者提出的理論。具體如下:
找一個能夠讓自己興奮的事情作為目標;
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標,思考有哪些可行的路徑;
進一步思考,在這些路徑上分別可能遇到什么樣的困難;
思考如何做,才能夠繞過這些困難。
【活動對象】
小學高年段學生
【活動目標】
1.幫助學生了解希望的重要意義,認識到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得希望感;
2.喚醒學生對新學期的希望,帶領學生體驗希望感建立的過程,體悟每天堅持行動能讓人更充滿希望;
3.引導學生逐步建立自己的希望感,并能在平時持之以恒地堅持付諸行動。
【活動重難點】
重點:認識希望的重要意義,覺察自己的目標和困難,逐步建立學生的希望感;
難點:喚醒學生對新學期的希望與期待,引導學生以積極的行動去培養(yǎng)希望感。
【活動方法】
體驗法、繪畫法、練習法
【活動準備】
白紙、彩筆、教學課件
【活動時長】
40分鐘
【活動過程】
一、團體暖身階段:“應急箱”放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思考放入“應急箱”的物品,設置對比,引出“希望”的話題。
1.教師:同學們好,歡迎來到心理課堂!大家請看,這里有一個箱子,這個箱子是有特別作用的。如果我們提前在箱子里裝上逃生所需的用品,那么,當你在遇到危險時,第一時間帶上它,箱子里的物品就能在危險時刻幫助到你。為了在危險來臨時有備無患,你會往箱子里放入什么物品呢?大家可以想一想,然后記錄到紙上。
2.請學生分享各自的答案。
3.教師:看來大家思考得還算挺全面的。如果有同學對日本有了解的話,就會知道日本是一個地震多發(fā)的國家。在日本,人們?yōu)榱朔阑嘉慈唬矔崆皽蕚浜靡粋€應急用的“地震箱”。在其備用的“地震箱”中,除了食物和水等生存必需品外,人們全都放有一支手電筒,你知道為什么嗎?
4.請學生分享自己的思考。
5.教師:原因就是黑暗中的光,可以給人心靈的希望。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聊聊希望感的話題。
二、團體轉換階段:覺察希望
設計意圖:通過希望效應幫助學生認識希望的重要意義,并通過計量的方法帶領學生覺察自己的希望水平,喚醒學生對新學期的希望感與期待。
(一)講解希望效應
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的現(xiàn)象:在危險的情境中,往往是那些性格樂觀、富于自信心的人最終存活下來。心理學家們又做了進一步的分析,得出了結論,原來這些樂觀自信的人在危險境地之中始終沒有泯滅自己的希望,才能夠堅持更長的時間,最終得救。
教師:希望效應告訴我們,無論是在平時還是面對危險的時候,都要心懷希望。希望竟蘊藏著如此強大的力量!
(二)覺察希望:邀請學生給自己的希望水平打分
教師:新的學期開啟了,相信很多同學都對新學期、新起點有了新的希望。不知現(xiàn)在的你感覺希望水平如何,假如給自己的希望感水平打分,0分代表感覺不到任何希望,滿分10分代表希望感特別強烈,你會打幾分呢?
邀請學生分享自己的希望水平打分情況和原因。
教師:我們剛剛了解了一些同學的希望水平分數(shù)。有的同學分數(shù)很高,希望感很強烈,有的同學分數(shù)較低,希望感比較低,也有的同學是比較居中的水平。其實,不管哪個分數(shù),都是我們對自己的一種主觀感受。分數(shù)較高的同學可以思考下如何才能保持這樣的希望水平,分數(shù)暫時較低的同學可以想想如何可以提升自己的分數(shù)。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得希望感。接下來,老師就和大家一起來努力提升我們的希望感。
三、團體工作階段:建立希望
設計意圖:通過“種希望—育希望—護希望”的過程,帶領學生逐步體驗“制定目標—找到有效路徑—思考可能的困難—如何繞過困難”的過程,幫助學生逐步建立希望感,增強學生希望感提升的體驗。
(一)種希望:制定目標
教師給每位學生分發(fā)一張A4紙,學生將紙張分成四個部分,分別標上1-4的序號;
教師:首先,讓我們一起來種下新學期的希望吧。新的學期,你有什么希望呢?請你在四格希望紙的第一個部分寫下你的“希望”目標。
PPT展示學生可能的目標(如:世界和平、看喜歡的電視、隨心玩手機、好好學習、結交更多好朋友、提升每分鐘跳繩次數(shù)等),進行具體分析,從而引出目標制定的原則:具體的、可測量的、可實現(xiàn)的、有意義的、有時效的。
學生根據(jù)目標制定的原則,調整原先的目標。
教師:現(xiàn)在,請你再看看剛才種下的心愿目標,是否有這樣的特點呢?如果還不是很符合,請你對照這些特點,在紙上調整下你剛剛的“希望”目標,讓它更具有可行性更有價值。
邀請學生分享調整后的目標。
(二)育希望:找出方法
教師:當我們種下希望后,是不是就可以撒手不管,等著它主動實現(xiàn)就好了呢?那可沒這么簡單!就像我們種植物一樣,需要精心地養(yǎng)育它才能茁壯成長。那有什么辦法可以培育它長大呢?比如,給植物可以澆水,可以施肥等。所以,現(xiàn)在我請大家思考下,要達成我們種下的“希望”目標,新學期的你現(xiàn)在可以有哪些方法?現(xiàn)在,請你在四格希望紙的第二部分盡量多地寫下可能的行動方法吧,可以參照這樣的行動清單。
引導學生根據(jù)“希望”行動清單來制定多種有效達成目標的方法。行動清單如下:
邀請學生分享行動清單內容。
(三)護希望:覺察困難,克服困難
教師:如果我們能按照行動清單的方法去積極行動,相信我們每一天都會有滿滿的希望感。然而,在實施的過程中,可能很多同學會發(fā)現(xiàn),這可不是那么容易,似乎總有一些困難小怪獸會找上門。
教師:如果困難是一只小怪獸,你的“困難小怪獸”長什么樣呢?請你在四格希望紙的第三部分把它畫出來。
學生進行“困難小怪獸”繪畫創(chuàng)作,并命名。
邀請學生描述自己的“困難小怪獸”的特點,以及最常對自己說的一句話。教師適時做出提問:
1.當你聽到“困難小怪獸”對你說的話,你有怎樣的感覺呢?
2.當“困難小怪獸”試圖說服你的時候,你可以怎樣回應它而不被說服?
3.你有沒有曾戰(zhàn)勝“困難小怪獸”的成功經驗?當時你是怎么做的?
4.你有什么戰(zhàn)勝“困難小怪獸”的好辦法?
學生在四格希望紙的第四部分以文字或圖畫的方式展示出戰(zhàn)勝“困難小怪獸”的方法。
學生在組內互相分享交流自己的四格希望紙,并為彼此提出可能的戰(zhàn)勝“困難小怪獸”的其他方法,可以圖文的方式添加在旁邊。
四、團體結束階段:收獲希望
設計意圖:回顧和總結課堂,學生分享收獲。
教師邀請學生再次回看自己的四格希望紙,引導學生分享:
1.你覺得哪些部分是自己比較期待的?
2.你覺得哪些部分是自己還有點擔心的?你愿意為這個未滿足的部分做些什么,促成這個部分的達成?
3.對比課堂開始,你的希望水平有怎樣的變化嗎?
課堂總結:
在今天的活動中,我們首先找到能夠讓自己興奮的事情作為目標,種下了希望的種子;接著,為了培育希望,我們一起寫下了許多實現(xiàn)目標的可行做法;然后,我們一起覺察了在這些辦法中分別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小怪獸。為了保護希望可以健康順利地成長,我們一起找到了克服困難小怪獸的小妙招。就這樣,看起來似乎有點難以實現(xiàn)的希望,我們正一步步朝著它前進,是不是感覺它正一點點地豐富起來了呢?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我們把每一步都付諸行動,并且持之以恒。只有行動起來,我們的希望才有看見的可能。同學們,積極行動,堅持行動,每天向著希望前進一小步,相信每一天都會充滿希望的陽光。
【活動反思】
每個學期的開始,很多學生都會對新的學期有著新的愿景。因此,在開學第一課,特以“希望”為話題,和學生共同探討心中的希望,期待為學生的“希望”續(xù)杯,增強學生的希望感。
在上這節(jié)課過程中,最開始拋出“應急箱放什么”的問題時,學生想到更多的是食物和水等生存的必需物品,手電筒的故事給學生制造了意外感,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另一方面,對于小學生來說,繪畫是他們很喜歡的表達方式,因此在帶領學生逐步建立希望感的過程中使用了四格繪畫的方式,分別對應希望感建立的過程。在學生分享環(huán)節(jié),他們談到很多時候都會制定各種目標計劃和實現(xiàn)方法,但往往之后卻沒有落實。然而,這節(jié)課通過一步步思考,他們看到了自己在目標和行動方法之間的“困難小怪獸”,如“手機怪獸”“拖拉怪”等,并找到了戰(zhàn)勝困難的方法,這樣就感覺更有信心實現(xiàn)目標計劃了。當學生談及這些感受的時候,希望的種子已經在心中逐漸萌發(fā)了。
這節(jié)課活動設計上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很好地實現(xiàn)了活動目標。但這節(jié)課的容量還是比較大的,所以在課程節(jié)奏的把控上比較緊湊,如果能讓更多的學生談更多的分享和感受將會更好。
期待這節(jié)課能在學生的心中種下一顆希望的種子,生發(fā)出積極的能量,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發(fā)揮希望的力量。
參考文獻
[1]許思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初級培訓教程[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7.
[2]許思安,崔昌淑.中小學潛能開發(fā)初級訓練教程[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9.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qū)少年宮,廣州,510000)
編輯/衛(wèi) 虹 終校/張國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