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鳳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qū)石碁鎮(zhèn)石碁小學,廣州510000)
摘 要:新時代為小學勞動教育賦予了新的內涵。學科教學是開展勞動教育的重要渠道。小學教育工作者必須把握時代變化,推動勞動教育與多學科教學互相融合,在傳授學科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通過兒歌誦讀、課前一說、創(chuàng)設勞動實踐活動等方式,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品質,從而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
關鍵詞:勞動教育;學科融合;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
《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將勞動教育納入育人體系之中,以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這為小學的勞動教育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要求。為改變小學低年段學生現階段勞動意識與能力薄弱的現象,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號召:“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chuàng)造性勞動。”在小學學科教育中,就要努力地推動學科教學與勞動教育相結合,即在傳授學科知識的同時,也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和良好的勞動品質。
一、誦勞動兒歌,樹勞動觀念,增加識字量
剛入學的學生不會拼讀,識字量不大,如何讓他們盡快多識字,盡快落實勞動教育?兒歌作為一種專門為兒童創(chuàng)作的詩歌形式,不僅內容簡潔明了,而且節(jié)奏歡快、形式活潑、美感十足,非常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筆者選編了一些耳熟能詳的兒歌,在每首兒歌后附上打亂順序的字詞,做成小冊子,開學第一天發(fā)給學生并組織學生讀一讀、認一認。通過兒歌讓學生意識到自己長大了,懂得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的道理。如:
上學校
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
小鳥說:早!早!早!
你為什么背上小書包。
我要上學校,天天不遲到。
愛學習,愛勞動,
長大要為人民立功勞。
好漢歌
流自己的汗,
吃自己的飯,
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靠天,靠地,靠爹娘,
不算是好漢!
練習幾遍之后,筆者讓學生回答:你從兒歌中知道了什么?接下來讓大家比賽:看誰認識兒歌中的字詞。接著出示詞語表、生字表中的字詞,讓學生利用“定位認讀”法認讀。課間,許多學生讓筆者檢查他們認識的字詞,過關的就蓋上印章,學生的積極性就更高了。晚上回家,家長和孩子也玩認字詞蓋印章的游戲。在一首首的勞動兒歌中,既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又讓學生增加了識字量。
二、創(chuàng)課前一說,展勞動成果,促口頭表達
語文教學就是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葉圣陶先生曾對語文做如下定義:語,就是口頭表達;文,為書面表達??梢娍陬^表達能力是一種核心的語文能力。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已成為當代人立足社會的必備能力??梢?,從小學低年段開始強化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
在“雙減”背景下,“減負增效”成了教育工作者的共識。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作業(yè),課堂上如何才能真正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呢?小學低年段的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抽象思維能力弱,但是他們對直觀形象的東西感興趣。根據以上情況,筆者在語文課堂上創(chuàng)設了“課前一說”的環(huán)節(jié),給學生搭建口頭表達和勞動成果展示的平臺。具體的做法是:每天晚上布置學生回家做一到兩項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如掃地、擺桌椅、擇菜、洗菜、收衣服等。請家長拍一張孩子的勞動照片上傳班群,教師要提前選取3張照片(確保每位學生都有發(fā)言的機會)在電腦播放。當屏幕出現誰的照片,誰就上臺進行“課前一說”。看到自己的勞動照片出現在屏幕上,學生會開心地上臺講話。剛開始,只要求學生講一兩句話,如:我昨天做的家務是什么?我覺得做家務怎么樣?再逐漸提高口頭表達的要求,如:我做的家務是什么,第一步是怎樣,第二步是怎樣,第三步是怎樣,我覺得做家務怎么樣。由于有實例,難度不高,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表達熱情,更有利于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家長紛紛反饋孩子在家能積極做家務,對教師的做法表示贊賞,也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他們能自信、有條理地上臺講話。
三、倡勞動實踐,促動手能力,樂寫作表達
新課標對低年級學生的寫作要求是:鼓勵學生把心中所想、口中所說的話用文字寫下來,幫助學生消除對寫作的恐懼感,讓學生處于一種放松的心態(tài),這就是常說的“我手寫我口”。如何激發(fā)低年級小學生寫話的興趣呢?生活是寫話的源泉,豐富的勞動實踐活動為學生寫話提供鮮活的素材。學生會從中獵取到許多感興趣的寫話內容,寫話的范圍會隨之逐漸擴展,寫話的水平也會隨之慢慢提高。
陽春三月,筆者把從網上購買的小蠶蟲分發(fā)給每一位學生,讓他們帶回家親自飼養(yǎng),仔細觀察,寫觀察日記。節(jié)選如下:
蠶寶寶嘴巴小小的,但胃口不小,每次放幾片桑葉在盒子里,沒幾個小時就吃完了。它們仰著頭,搖晃著身子,仿佛在說:“我還餓,我還要吃,快喂我吃。”爸爸說:“蠶寶寶現在這么小,一定要給它們吃又鮮又嫩的桑葉。”我按照爸爸的話,我又放了幾片嫩桑葉,它們高興地吃起來了,還發(fā)出“嗞嗞”的咀嚼聲,真有趣。
過了一周,原本長著黑毛的小蠶變成了白色的小蠶,身子也比原來胖了一些,更加可愛了。我把桑葉洗干凈,再擦干水珠,一點一點喂給小蠶。又過了幾天,小蠶已經變得白白的、胖胖的,身上的毛一點也沒有了,個頭大了,胃口也大了,蠶寶寶趴在一片桑葉上,一會兒桑葉就變得千瘡百孔。
在平時的寫話教學中,筆者大膽地設計各種勞動實踐活動,如:在教室里飼養(yǎng)小烏龜、小金魚,讓學生輪流照料;在教室外擺上種植架,讓學生播種、澆水、施肥、觀察植物生長等并鼓勵學生把勞動過程寫在日記中。學生從內心深處感受到寫話的樂趣。這樣的勞動實踐活動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寫話興趣,創(chuàng)設了愉快的寫作環(huán)境,教師由扶到放,循序漸進,不斷鼓勵,因此學生對寫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也為整個小學階段的作文教學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在開展低年級語文學科教學的同時創(chuàng)設與勞動主題有關的活動,可以增強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又可以培育學生自覺勞動的生活習慣,讓學生熱愛勞動進而達成“五育并舉”的目標。在學科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融合勞動教育,既拓寬了學科教學的內涵,又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增強學生自主勞動的意識,也讓勞動教育潤心無聲。
參考文獻:
[1]陳小娟.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有效策略[J].新智慧,2021(19).
[2]王霞.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策略初探[J].考試周刊,2019(62).
[3]孟媛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的教學實踐[J].基礎教育論壇,20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