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明輝
(海城市中心醫(yī)院泌尿外科 遼寧 海城 114200)
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與完善,臨床中治療惡性腫瘤的方式也逐漸得到提升,其中微創(chuàng)技術的使用,對于患者的治療具有重要作用[1]。為此,本文針對海城市中心醫(yī)院行膀胱癌手術的60名患者,探究在治療過程中腹腔鏡與根治性膀胱切除術(radical cystectomy,RC)治療對于創(chuàng)傷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影響。
選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于海城市中心醫(yī)院進行膀胱癌治療的患者60例,采用抽簽法的形式將患者分為參照組和試驗組,各30例。參照組患者年齡為45~85歲,平均年齡(55.47±6.58)歲;試驗組患者年齡為46~86歲,平均年齡(56.29±5.47)歲。對比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組間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患者經病理學組織檢查符合臨床膀胱癌相關的診斷標準;②符合手術適應證且無手術禁忌證者;③患者首次進行相關的腫瘤切除術;④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患有其他肝腎功能障礙疾病者;②合并其他嚴重血液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障礙、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者。
給予參照組開放式RC治療,即為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后,抬高患者頭部,與足部保持在30°左右,放置導尿管。在下腹部的正中間位置進行切口處理,探查腹腔中的各器官,并切開后腹膜經髂血管上分叉的上方,露出輸尿管后給予游離操作,切斷與盆腔的臨近部分,進行結扎;清理盆腔淋巴結,在膀胱的頂端中間的位置切開盆腔腹膜,并剪斷膀胱臍韌帶,分離精囊至頂端,露出精囊的三角后,切開精囊筋膜,分離至前列腺的尖部;剪斷縫扎后的精囊血管蒂、膀胱后側的韌帶、陰莖背的深靜脈復合體,并沿著前列腺的尖部切斷尿道膜部,將標本取出后,進行回腸膀胱手術治療[2]。
給予試驗組腹腔鏡手術治療,在手術正式開始之前,先了解患者的基本病情,之后進行硬膜外麻醉,患者保持側臥體位,頭低腳高30°的體位,在手術前為患者放置導尿管,在下腹部的位置建立手術的操作通道,即先穿刺,穿刺成功之后,清掃盆腔淋巴區(qū)域,對患者的闌尾進行常規(guī)切除[3-4]。取下15 cm左右的回腸段,進行腸管連續(xù)性的修復,直腸進行分離并且和骶骨建立成隧道;利用該隧道在患者的右側方向的間隙將左側的輸尿管引入,待兩個輸尿管吻合之后,再將輸尿支架移除,對患者患處區(qū)域壞死的組織進行清理切除,將肌層切開,將回腸遠端拖出并固定,形成乳頭形狀,固定輸尿管支架,手術后進行常規(guī)的包扎治療,服用抗生素避免感染。
統(tǒng)計并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治療情況(手術時長、出血情況、術后腸道痊愈時長、入院天數(shù))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傷口感染、切口疝、直腸瘺、腸道梗阻),計算公式:總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傷口感染+切口疝+直腸瘺+腸道梗阻)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測評患者的臨床效果,若手術完成順利,出血量不多,且術后沒有并發(fā)癥,則為效果顯著;若手術完成,有一定的出血量,術后無并發(fā)癥,則為有效果;若手術進展不順利,出血量多,且術后有并發(fā)癥,則為無效果。
利用生活質量評估表對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進行評價,主要分為生理健康、軀體舒適、心理健康、社會關系、家庭關系,滿分100分,分數(shù)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高。
應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試驗組在手術中的所用時長短于參照組,患者出血量少于參照組,且術后腸道痊愈時長與入院天數(shù)也短于參照組,組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治療情況對比( ±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治療情況對比( ±s)
組別 例數(shù) 手術時長/min 出血量/mL試驗組 30 336.28±47.68 413.49±150.87參照組 30 368.57±50.46 966.35±164.68 t 2.5476 13.5584 P 0.0135 0.0001組別 例數(shù) 術后腸道痊愈時長/d 入院天數(shù)/d試驗組 30 3.01±1.15 13.45±5.76參照組 30 5.85±2.37 20.36±4.19 t 5.9050 5.3136 P 0.0001 0.0001
試驗組的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參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對比[n(%)]
試驗組患者生理健康、軀體舒適、心理健康、社會關系、家庭關系評分均顯著高于參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s,分)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s,分)
組別 例數(shù) 生理健康 軀體舒適 心理健康試驗組 30 78.62±22.19 75.32±16.27 78.38±22.25參照組 30 52.64±23.25 51.47±21.42 53.35±25.82 t 6.1204 6.0986 5.3096 P 0.0000 0.0000 0.0000組別 例數(shù) 社會關系 家庭關系試驗組 30 84.42±20.41 87.59±22.64參照組 30 64.45±26.34 62.72±20.15 t 4.1526 6.7602 P 0.0001 0.0000
參照組的并發(fā)癥(傷口感染1例、傷口疝2例、直腸瘺3例、腸道梗阻4例)發(fā)生率33.33%高于試驗組的6.67%(傷口感染2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4969,P=0.0340<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對比[n(%)]
膀胱癌一般為產生在膀胱黏膜上的惡性腫瘤,為臨床常見的泌尿系統(tǒng)疾病,針對膀胱癌的臨床治療,開放式根治切除術屬于最為有效的辦法,能夠實現(xiàn)病灶切除,并為患者進行淋巴結清除,但此方法具備較高難度,會對患者機體造成較大創(chuàng)傷,同時,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相對較多。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膀胱癌患者當中老年人較多,對于開放式膀胱切除術的耐受度較低。伴隨臨床醫(yī)療技術逐步發(fā)展,微創(chuàng)設備不斷完善,腹腔鏡下根治性膀胱切除術能夠以術后恢復快的特點在臨床膀胱癌治療中廣泛應用,但其對于病灶的清除及手術治療安全性仍然需要進一步探究[5-7]。
膀胱癌在我國發(fā)病率較高,患者臨床會表現(xiàn)出機械性、無痛性以及肉眼血尿,部分患者為鏡下血尿[8-9]。膀胱癌的發(fā)生被認為多種原因共同作用結果,其中包括內在因素及外在因素[10-12]。其中長期與芳香胺類化學物質接觸以及吸煙等為誘發(fā)膀胱癌產生的危險因素?,F(xiàn)階段,根治性膀胱切除術仍然為臨床膀胱癌治療的有效辦法,但此手術難度較大,程序較為復雜,容易受損的括約肌等重要組織[13]。老年患者身體素質差,多數(shù)會合并各類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冠心病等,使患者無法耐受,老年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與年輕患者相比,存在一定差異,會導致患者術后恢復速度慢,并發(fā)癥增多[14]。
膀胱癌現(xiàn)階段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臨床認為其為多過程、多因素的復雜變化過程,與環(huán)境、遺傳、年齡及慢性炎癥刺激等因素相關,屬于泌尿科常見的復雜疾病,伴隨腹腔鏡手術器械的操作及改進水平不斷提高,腹腔鏡下根治性膀胱切除術能夠在傳統(tǒng)開放術式不改變的前提下實施微創(chuàng)治療,與傳統(tǒng)開放性根治性膀胱切除術對比,根治性膀胱切除術具備切口小、避免臟器在空氣中長時間暴露對腹腔環(huán)境產生干擾的優(yōu)點,可有效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腹腔鏡根治性膀胱切除術中應用的微創(chuàng)器械能夠對患者陰莖背深靜脈復合體實現(xiàn)精準處理,對膀胱實施游離后與尿道吻合,但在實施手術過程中應注意完善各項準備,并有效掌握手術指征,如患者年齡較大或伴有基礎類疾病,應注重合理營養(yǎng),加強對患者血壓、血糖的控制,盡量選擇簡單的尿流改道方法,根治性膀胱切除術者應積極提升及積累根治性膀胱切除術操作水平,在低腹壓的前提下幫助患者縮短手術時間,避免患者心肺功能受到影響。同時,伴隨腹腔鏡技術不斷發(fā)展與成熟,能夠在腹腔鏡二級以外的操作下逐步實現(xiàn)機器人輔助,可全面提高手術安全性及手術效果。
膀胱癌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惡性泌尿科腫瘤,主要發(fā)生于膀胱黏膜中,其發(fā)病的概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呈上升趨勢。在臨床中,標準的治療方式分為手術、藥物、放射性治療、免疫方式治療等[15]。對于該病的治療主要以手術方式為主,其中根治性膀胱切除術(RC)治療是較為標準的治療方式。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與應用,治療效果也顯著得到提高[16]。
伴隨臨床微創(chuàng)觀念逐步深入,腹腔鏡技術不斷完善。腹腔鏡下膀胱切除術已經成為臨床膀胱癌治療的有效方法,由于此手術具備切口小、容易恢復的優(yōu)點。腹腔鏡治療能夠促進操作空間減小,避免對患者盆底深部重要結構產生損害,能夠幫助患者有效保護尿道括約肌,并有效保留神經血管束,使患者術中出血量減少。由于手術操作切口較小,操作時間短,因此使腸管的暴露時間縮短,針對患者實現(xiàn)感染預防能夠有效提高機體免疫力,使其腸粘連發(fā)生率降低,更有利于患者術后腸道功能恢復。同時,在腹腔鏡的放大作用下,能夠提高手術清晰度。幫助患者有效分辨淋巴結腫大以及淋巴淋巴管、閉孔神經等結構,更有利于幫助患者進行淋巴組織清掃,使患者治療效果提高,全面實現(xiàn)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減少,有利于促進患者生活質量全面提升,屬于臨床應用價值較高的治療手段。
據(jù)本次研究可知,在腹腔鏡下實施手術治療的試驗組,能夠通過腹腔鏡更精準、清晰地定位器官的組織結構,進行準確的游離、止血處理等,從而減少患者在手術過程中的出血量,較短時間內進行手術治療,并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促進患者身體功能的恢復,且試驗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高于參照組,組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膀胱癌治療中應用腹腔鏡手術治療,不僅能精準、快速地進行手術操作,減少患者創(chuàng)傷,也能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促進患者快速恢復,使患者能夠盡快恢復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