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亮
敘事,為“敘”與“事”的有機融合統(tǒng)一。其中,“事”,為故事,敘述的客體;“敘”,是一種展示,故事呈現的行為過程,為主體的表現,即主體對客體對象所進行的藝術加工和創(chuàng)造性表述,可謂“藝術呈現”和“美學呈現”。
實際上,“事”與“敘”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辯證關系,理應相互統(tǒng)籌和彼此兼顧,可以說,沒有赤裸裸的內容,也無純粹的形式。故事本身具有啟發(fā)性與感染力,同時,敘述又充滿磁性和富有創(chuàng)意,從容自若地款款寫來,則此般敘事必然動心、宜人,敘事作文理所當然應成為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統(tǒng)一體。其間,“事”是“敘”的原材料和前提,“敘”因“事”而存在,反之,無“事”生非,敘事之“非”。
故事,才是敘事之根本,“內容為王”,無論形式如何發(fā)生變化,也無論技巧何等花哨,吸引讀者的核心依舊是內容。一個好故事相信將成就一篇上乘的敘事作文,倘使敘述還算過得去的話,李漁就曾說過:“有奇事,方有奇文。”
故事寫作是有路可循的,金圣嘆用兩個字來概括過寫作才華:“材”與“裁”?!安摹?,是你自己是什么材質,掌握的素材是什么性質;“裁”,是剪裁,是結構故事的能力。實然,敘事作文中的“事”并非憑空想象和隨意杜撰,乃源自生活,把經過自己體驗感悟過的故事,創(chuàng)造性地呈現于作文方格,是一種別樣的愜意,無“事”,則一切枉然。這,從一定層面透映出敘事材料對于敘事的重要意義,可謂故事基礎。
另外,側重于敘述技法和語言藝術的“敘”,是對“事”的展示、定格與升華,歸屬于一種錦上添花而非弄巧成拙的舉措。英國的克萊夫·貝爾說過:“有意味的形式,是一切藝術的本質。”可見,正如“好馬配好鞍”一個理,思想內容需要通過恰當貼切的形式予以表現出來,敘事內容與敘事形式不可有失偏頗,應和諧統(tǒng)一。無“敘”,則“事”僅只是自然層面的“事”,散落、湮沒于生活塵埃之中,甚或業(yè)已隨風而逝。
當下,有一個現象頗值得思考:生活中不缺好故事,缺的是方法,講好故事的方法。這樣一來,由于缺乏敘述的功底和技巧,縱使有可資敘述的敘事內容,倒弄半天卻無力傾注于文或公之于眾,好故事,未必成就好作文,導致“事”與“敘”不協(xié)調、不相稱和不匹配,把原本很好的故事素材活生生給糟蹋、給耽誤、給浪費了,這可謂敘事的另一種遺憾。
“敘”,作為編排故事的技能和藝術,要求具備有意味的形式才美,亦即有情義、有詩意和有韻味。絕妙的敘述形式能夠使“事”活起來,賦予其新的生命,即二度創(chuàng)作,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進而,從心出發(fā),由“新材”,走向“心裁”,讓故事,在敘述中獲得新生,在筆下獲得永恒,使得敘事出奇制勝,完美地綻放。也唯有如此,才可既感受到美的敘事思想內容,又感受到敘事形式之美,最終,達成敘事的形式美與內容美的完美融合。
需強調的是,形式是殼,文章的質量,最根本的仍是內容,即內容制勝,內容才是硬道理,亦即故事本身是否具有典型性、新穎性和生動性,是決定敘事質量的重要因素?!皟热菁赐醯馈保适滦?,歸屬于敘事的第一屬性,故事,應承載著作者的感情和思想。好作文離不開一個故事核,內容建設是根本,如果不屑于對“事”的深度思考、深刻挖掘,忽視敘事內容,僅在“敘”上絞盡腦汁,過分地在敘事形式上恣意矯飾與強加粉飾,刻意在形式上“討喜”,為了形式而形式,一味追求華美辭藻的堆砌,甚至干脆以浮華的敘事形式掩飾虛妄、蒼白的敘事內容,華而不實和矯揉造作,則可能生發(fā)重形式、輕內容之嫌,落下因“敘”誤文之遺憾,產生“空心文”“空手道”文章,只會招至閱者反感。相聲前輩侯寶林大師有句名言:“技寧肯不夠,但不能過火;恰到好處,又要留有余地?!闭f的就是這個道理。故,宏大的敘事也好,其他敘事也罷,最重要的不在于用多少語言去述說,而在于真正沉下心去深入生活、浸入第一線,以內容建設為根本,以獲取鮮活的故事、振聾發(fā)聵的故事,繼而,方才依憑此故事,通過恰如其分的敘述,給人以啟迪、溫暖和感動。
有了故事,還需要講故事,用筆講故事,講什么和怎么講,不可分離。固然,內容很重要,但好的方法更為重要。畢竟,故事已經陪伴我們幾千年了,故事永遠不會過時,但方法會過時,故需要與時俱進,必須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誠如,德不配位很糟,敘不配事也丑。無事可敘,固然可嘆;因敘誤事,實屬可悲。敘事研究理應把敘事形式與敘事內容并重探究且完美融合,即靈與美的結合,萬不可厚此薄彼地純技巧性分析,否則,不經意間有可能把敘事引入歧途、引向崩潰。通常,形式是殼,文章的質量,最根本的仍是內容,亦即“一切從內容出發(fā)”,內容是第一位的,形式是第二位的,形式要為內容服務。換言之,形式是重要的,但形式不能代替內容。因材施“敘”,敘以事為先,只有首先明確了敘什么,才能進一步探討如何敘的問題,即量體裁衣,既要有好故事,又要有好文字,繼而,實現二者的交融相促、相得益彰。最終,在形式創(chuàng)新、內容拓展的基礎之上,用有限的文字,實現無限的感染力,達到“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境界。
綜上所述,事是敘之源,敘事從故事開始,敘述因故事而存在,故事因敘述而精美,亦即敘什么固然重要,怎么敘也很重要,事與敘兩相依、相映襯。正如“好馬配好鞍”一個理,故事好很重要,同樣,講好故事也很重要。更好的故事,值得更好的敘述;特別的“敘”,匹配特別的“事”;最美的“敘”,獻給最美的“事”。坦率地說,好的敘述、好的故事永遠不會老舊,不好的敘述、不好的故事,一問世就翻篇了。由此可見,故事好,敘事才會好;敘述好,敘事會更好。如是,形式是內容的構成,它不只是對內容的反映,敘與事要挨搭、要匹配、該“雙贏”。因此,用一雙慧眼去生活中捕捉、發(fā)掘美的故事素材,通過學習和實踐創(chuàng)造出美的敘述技能,心與技融合,用敘述開啟塵封的記憶,用敘述放飛心靈的歡歌,用敘述定格人生的美好。從而,使美的敘事內容得到美的敘述,比翼雙飛、相輔相成、水乳交融、完美契合,讓故事在作文里綻放,讓感情在記憶中珍藏,即:有事,有趣,有味,有美。這,正是敘事作文的路徑。
一言以蔽之,事,就散落在那兒,只有去敘,才是活的、美的。敘事,讓美好發(fā)生,如此,“材美工巧”,敘事要講“好故事”,也要“講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