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魁北克是加拿大最大的省份,歷史上就有很多華人移民來此定居。隨著20世紀末多次的移民浪潮,來到魁北克的華人移民數(shù)量日益增多,同時在其中還涌現(xiàn)出了眾多積極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尤其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詩人,并在當?shù)刂饾u形成了有一定影響力的華人詩歌創(chuàng)作群體。該群體普遍教育程度較高,創(chuàng)作數(shù)量巨大,創(chuàng)作形式多種多樣,充分反映了當代加拿大魁北克華人詩歌創(chuàng)作的特性。并且華人詩歌的創(chuàng)作由于有著特殊的地域原因,不但兼具多元文化屬性,還富含中華傳統(tǒng)質(zhì)素,因此呈現(xiàn)出與眾多海外華人詩歌不同的特點。本文將從詩歌文本出發(fā),從多個角度,深入分析和探討魁北克當代華人詩歌創(chuàng)作的實踐及其特點。
關(guān)鍵詞:魁北克 華人 移民 詩歌
魁北克是加拿大最大的省份,也是唯一的以法語為主的省份,更是華人移民比較集體中的省份之一。歷史上,就有很多華人移民來此定居。隨著20世紀80和90年代多次移民加拿大的浪潮,越來越多的華人來到這里工作和生活。雖然由于歷史和語言等諸多原因,相對加拿大整體華人移民,尤其是西部的溫哥華和同樣是東部地區(qū)的多倫多,其移民數(shù)量并不龐大,但特點較為突出。除了加拿大傳統(tǒng)的多元文化以外,魁北克濃厚的歐洲,尤其是法裔文化氛圍也是吸引華人來此的重要因素。因此,很多人會英語和法語兩種外語,喜歡這里的獨特文化氛圍,希望更好地融入當?shù)氐亩嘣投嗾Z環(huán)境,并由此呈現(xiàn)出了與北美甚至其他許多地方不同的華人移民特色。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客居異國他鄉(xiāng)的同時,他們也積極參與形式多樣的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而由于詩歌體裁靈巧、篇幅短小、自由度高以及表現(xiàn)力強,他們中很多人選擇了詩歌作為自我書寫、自我表達和自我展現(xiàn)的方式,從中也涌現(xiàn)了眾多較為知名的詩人作家。盡管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海外華人文學逐漸進入人們的研究視野,加拿大華人文學研究也日趨發(fā)展,但魁北克華人文學,尤其是魁北克當代華人詩歌研究,還未得到應有的關(guān)注和重視,因此本文將以魁北克華人詩歌創(chuàng)作為研究對象,從不同角度來探討魁北克當代華人詩歌的創(chuàng)作實踐及特點。
一、華人積極參與詩歌創(chuàng)作
當代魁北克華人詩歌的創(chuàng)作,最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華人參與度較高。在魁北克華人移民較多的城市如蒙特利爾、魁北克城和三河市等,都有華人詩人長期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其中魁北克的三河市,還因“詩歌之都”而久負盛名。加拿大地廣人稀的風土環(huán)境、高山大川的自然風貌、冬雪夏風的城市記憶和林總夾雜、多元并蓄的人文氣息,都使華人詩人們敞開心扉,詩意筆端。并且,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詩歌見眾的手段也日趨呈現(xiàn)多樣的趨勢。僅僅在蒙特利爾,就有多種華人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媒介刊登詩人們的作品。這里既有傳統(tǒng)紙媒,如《七天》《華僑新報》《蒙城華人報》等,也有互聯(lián)網(wǎng)媒介如“加拿大家園網(wǎng)”,更有新媒體手段如“北往—魁北克文學”公眾號等。這些魁北克當代華人文學發(fā)展史上重要的文學陣地,啟發(fā)、引領(lǐng)和鼓舞著一代又一代華人文學愛好者,尤其是詩歌愛好者積極投身于詩歌創(chuàng)作和實踐。尤為值得一提是,由魁北克華人自發(fā)成立的創(chuàng)作協(xié)會——加拿大魁北克華人作家協(xié)會,作為魁北克當代華人作家包括詩人的大本營,不但在魁北克甚至在全加拿大范圍內(nèi),都成為較為知名的華人文學團體。該協(xié)會不但負責組織各種文學創(chuàng)作和交流活動,還積極協(xié)助會員或個人出版和發(fā)表作品。而作為該協(xié)會主席的鄭南川,也是著名加拿大華人詩人,自己并協(xié)助會員已結(jié)集出版了多部華人詩歌集,如《一只鞋的偶然——詩歌集》《一根線的早晨——加中20人詩歌選》和《哦,魁北克——加拿大魁北克華語文學作品選》等作品。在魁北克優(yōu)良的多元詩歌氛圍中,在詩人們書寫人生的感悟中,詩人們不論在詩會上,還是在筆談中;不論在異國旅途上,還是在跨國省親中;不論對于工作,還是對于生活,更或?qū)τ诩彝ィ疾涣吖P墨、抒發(fā)胸臆,展現(xiàn)詩情。而且,這股濃濃的詞情詩意,隨著國際交往的日益增多以及媒體互通手段的更趨多樣,顯得更加濃密和厚重??笨巳A人詩歌創(chuàng)作方興未艾,正呈現(xiàn)出欣欣向榮,不斷蓬勃發(fā)展的勢頭。正如鄭南川在加拿大魁北克華人作家協(xié)會成立二十周年時,組織出版的《哦,魁北克——加拿大魁北克華語文學作品選》序言中所說:“多年來,在魁北克這塊風情浪漫的土地上,華語詩人們用真實和純粹的情感,書寫著對美好新生活的熱愛……逐步形成了一個具有本土特色的‘魁北克華語詩歌群……” a
二、華人詩人詩歌素養(yǎng)較高
魁北克獨特的歷史淵源、優(yōu)良的教育體制和特殊的文化氛圍,都給予了這里的詩人以得天獨厚的條件。首先,作為加拿大最主要的法語省份,法英雙語的運用在加拿大為最高。眾所周知,加拿大政府規(guī)定英語和法語均為官方語言,但雙語較為普及并日常實際應用的,只有魁北克省。當然這與魁北克于1977年推行的《法語憲章》(又稱“101法案”)不無關(guān)系。而法語作為歐洲大陸傳統(tǒng)的文學表達語言之一,對于這里詩人們的沖擊也是不言而喻的。其次,魁北克省也擁有較為完善的高等教育體系,這也使其在全加享有較高的綜合教育水平。僅在蒙特利爾就有加拿大醫(yī)博類常年排名第一的麥吉爾大學,完全法語教育的蒙特利爾大學和魁北克大學蒙特利爾分校,還有中國留學生較為集中的康考迪亞大學等。眾多高等教育機構(gòu)和聯(lián)邦政府多年的教育優(yōu)惠政策,使得魁北克的人均教育水平處于加拿大較高水平。正因為如此,對比起以投資移民為主的溫哥華,以理工類移民為主的多倫多,來到魁北克的華人移民或多或少都會利用當?shù)貎?yōu)質(zhì)的教育資源,接受更好的教育,積極為融入當?shù)匚幕蜕钭鰷蕚?。再次,魁北克隨處可見的法式風貌,撲面而來的歐式風情和法裔香頌帶來的古韻西范,都莫不使來此的華人浸染于一種濃濃的詩風賦意之中。因此魁北克華人詩歌中經(jīng)常會看到法語、英語和中文均能入詩,北美風情和歐洲文化均有潤染的現(xiàn)象。這些在加拿大其他地區(qū),甚至是全球范圍內(nèi)都是不多見的,同時也說明了魁北克華人詩人群體具有較好的寫作氛圍,較深的寫作感悟和較厚的寫作根基。此外,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一個原因是,近年來到魁北克的華人移民里不僅有來自中國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等,還有很多具有較高學歷的來自中國的二三線城市和其他地區(qū)的華人移民,這當然與魁北克特殊的較為重視教育水平的移民評分政策有關(guān),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來到魁省的華人移民的文學素質(zhì)。種種這些,再輔以他們來加前豐富的生活閱歷,都使得他們的詩歌創(chuàng)作具有更深的積淀、更濃的情感和更加蓬勃的爆發(fā)力。也正是借此,華人詩人們從文學這個側(cè)面反映了對于新身份建構(gòu)的強烈需求和多元價值認同的真切渴望?!八麄儯ㄈA裔新移民)通過中國文化模式同加拿大主流文化的不斷沖突和碰撞,逐漸擁有一種新的文化身份,該身份直接影響到他們同主流社會的融合程度”b。
三、華人詩歌質(zhì)素豐富多彩
(一)異國風情 魁北克華人詩歌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加拿大以及魁北克風情的表達,包括法式文化的滲入。例如,九如的詩《我銘記》中就記錄了加拿大的有關(guān)歷史:“Je me souviens/1608年的那個冬天/……/Je me souviens/1759年的9月/……/Je me souviens/1960年的那一年/……/Je me souviens/2006年的11月/保守黨魁哈珀宣布/魁北克是‘國中之國/……”c這首詩的作者用法語開頭——Je me souviens(法語:“我記得或我想起”的意思),并把魁北克歷史上的大事件入詩,表明了對魁北克歷史的熟悉,充分反映了華人移民對于異國文化的了解。而林啟在《從海洋到海洋》一詩中寫道:“從海洋到海洋/三大洋之間/遼闊寒冷陸地/……/千里冰層上/朝陽穩(wěn)穩(wěn)升起/……”d并且在詩歌后面,作者自注:“‘從海洋到海洋為加拿大國家格言,源于《圣經(jīng)》。” e作者的注釋,反映了他對于加拿大國情的把握,并且能切實運用到詩歌中去,十分貼切地勾畫出加拿大土地遼闊,常年冰雪皚皚的景象,表達了移民渴望接納和融入的內(nèi)心渴求。而鄭南川在《普丁》一詩中對于魁北克當?shù)氐娘嬍常彩遣环τ哪驼{(diào)侃地寫道:“普丁/是魁北克的名餐/卻在路邊小飯店里盛賣/有人說它上不了雅座/最多只算一盤‘雜燴/……/普丁/是魁北克的名餐/Celine Dion也叫自己‘普丁/普丁就愛扎根百姓/普丁就是魁北克的名字。”f從這首詩中,我們看到作者十分敏銳地抓住了魁北克飲食文化中的特色,并且通過詩的形式進行了恰如其分的表達和突出,使得本不起眼的一道小菜,成了魁北克的文化詩性符號。他通過類比的方式,也讓讀者知道了這道“普丁”和“雜燴”的相似之處,更為重要的是,詩人筆下的“雜燴”似乎有著更多的意指,使讀者不免想到加拿大“馬賽克”的多元文化,在民以食為天的異國飲食中,似乎也能體會到與如美國“熔爐”文化不同的多樣移民文化認同體系。并且,詩人對于“普丁”一詞的妙用也是靈慧之筆,不但音譯得十分接近,而且在漢語中“普”還有著“普通”之意,而“丁”則更是有著“不起眼”的意思,可謂是一詞多關(guān),實為對詩歌語言恰如其分的注解。并且,詩人還在其中夾入了著名加拿大魁北克裔歌手席琳·迪翁(Celine Dion)的音樂符指,使得詩作趣味大增,韻味悠然。
(二) 祖國情懷 魁北克華人詩歌另外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一種濃厚的祖國情結(jié)在詩歌中俯拾皆是,體現(xiàn)了海外華人身在他鄉(xiāng),又心系故國的不舍情愫。唐偉濱《我的兩個祖國》中寫道:“我的心中燃著一把火/……/我親愛的祖國/這把火從南方燃到了北方/這團火從東方照到了西方/這簇火從勞河運了長江/這星火從皇山飛到了泰山/這爐火從黑夜暖到了天亮/我的兩個祖國?!眊這是一首歌頌祖國的詩歌。但別具一格的是,這首詩反映了中國移民對于“祖國”含義的多元解讀。一方面,一種中國情結(jié)依然扎根于心,認為故國是始終不能割舍的;而另一方面,在加拿大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對移民來源國文化采取兼容并包的方式之下,給移民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對于多種文化并存的情感空間,從而形成了兩個“祖國”的心里家園。詩歌中反映出的這種加拿大華人特有的故國認同和文化心理,確實與很多也大量接受移民的國家有很大不同。如同樣有大量華人的美國,雖然表面也號稱多元,但其實是一種“熔爐”文化,移民在其中會受到強烈的單一文化的沖擊,而為了某種心理上的生存,就必須要割舍,至少是有所放棄地接受移入國的文化,從而很難得出詩中“兩個祖國”的心里共存。當然,對于“祖國”這個主題,也有詩人更加坦率和直面的抒發(fā),并有側(cè)重性的闡釋,如鄭南川的詩《哪里的月亮圓》就直面華人移民心中祖國的詰問:“你說,外國的月亮圓/中國的月亮/是方形的么,還是/缺一塊/誰見過/中國的月亮變圓/還是/圓的時候沒看見/你戴有色眼鏡嗎?”h可以說,詩人在這里直接回答了關(guān)于“祖國”定位的問題,雖然身為海外華人,但是一股濃濃的愛國之情訴諸筆尖。“月亮”的意指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分量很重,有著游子思鄉(xiāng)的特殊情愫。而夜上高坡,圓月當頭的情景,也正是人們脫去了籠罩在身上的“超我”的外衣,而流露出“本我”價值取向的時刻。而這種潛意識中的對于故國的定位,也正是詩人對于自我深層次文化認同的抒發(fā)。可見,祖國的詩境含義在詩人的心中的分量。同時,詩人也用有力的筆反擊了那種“他鄉(xiāng)之月更圓”的取向,反映了魁北克華人詩歌中那種獨特的既有多元文化建構(gòu),又有故國為根的多重詩歌意境。
(三)親情難舍 除此以外,華人多年的故鄉(xiāng)情結(jié),尤其是骨肉親情和手足之情,那種難舍難分,難棄難離的親情,也是華人詩歌意境的重要表現(xiàn)場域。由此“父母”的詩歌意象就會經(jīng)常在作品中出現(xiàn),這一點也是很多魁北克華人詩歌所共有的情感主題。如唐偉濱的詩《清門飲——星》詩中所寫:“常記父慈難了。嚴容炯目,諄言多少/……惹盡少年煩惱/……最傷浪子情懷?!眎這首詩,語言質(zhì)樸,感情純粹,沒有過多的修飾和雕琢,但卻可以同感出一股濃濃的對于“父親”的思念和眷戀。而詩中的幾個數(shù)量副詞,更是引起了讀者的注意——“常”“多少”“盡”和“最”,無不表達著一股難以名狀的感情追索,以及一種觸不可及的深切懷念。而最后的“浪子”情懷,更是一語中的地抓住了作者當下的心緒,其中那種遠離故土,移游他鄉(xiāng)的漂泊之感躍出紙上。再如,婉冰的詩《故鄉(xiāng)》:“我的心不再完整/它已被命運撕成兩半/……母親年邁的身影在窗前閃現(xiàn)/……美麗的圣勞倫斯河水/流淌著一串串晶瑩的蔚藍/我的心早已無法修補/因為它的創(chuàng)面很長很寬/……”j 這首詩雖然與前一首不同,是寫母親的,但依然十分凄美,依舊無比動人。整篇下來,不免讓人感到一種與中國古訓“父母在,不遠游”的暗合。盡管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并不是讓人完全不能離開家鄉(xiāng)。但是中國人那種“母親情結(jié)”“家鄉(xiāng)情懷”和“游子感傷”卻似乎并沒有在時間的長河中消逝,卻在空間變化中加強。那種從古走來的厚重文化腳步似乎以一種無意識的方式邁入海內(nèi)外華人的血液中去。不論多遠,心都有所歸屬;不論多久,情都有所依戀。眼前的風光,無法抵擋情感的波動和感性的沖擊;空間的離合,更會映出別樣的苦痛和暗夜的神傷,詩中的這種意蘊十分值得人們?nèi)ニ妓骱吞骄俊6鴱埌驳脑姟赌贡肥拙洌骸扒迕鞴?jié),沒有機會去給母親掃墓,留幾句話讓微信傳遞給她……”! 1讀起來則更令人唏噓,這首詩充分體現(xiàn)了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提高,物理距離可以拉近,但心里距離依然遙遠的那種若近還遠的心境,而這種在雙親祭日卻掃墓不能的詩性安排,更是傳統(tǒng)文化熏陶下知識分子的心里掙扎和無聲吶喊。詩人在這種強烈沖擊下的創(chuàng)作,則顯得尤為可貴、可贊和可嘆。除父母之情外,華人詩歌中還有“兄弟”之情的表達,如玲么子的《思念兄弟》:“我的琴柜上 擺放著兩束稻秧/兄弟 那是我思戀故鄉(xiāng)/……/兄弟 今年的梅雨季 可長/……/那些年的稻谷麥香 一直是我洗塵的良方/兄弟 我有電波般的思念 只能心痛地/ 珍藏——心痛地珍藏——”! 2值得注意的是,詩歌中的這種親情的表露雖然有著一定的情感背景,但似乎也不能僅僅看作是一種“他者”的簡單情愫,更應是一種潛意識的詩意流露,一種對生命意義的超越性探尋,一種對自身存在的觸痛式表達。似乎只有遠離才能把握,只有分別才會感知。
(四)生活不易 對于工作和生活的抒發(fā),自然也是魁北克華人詩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主題。雖然華人相對其他外來族裔,具有較高教育程度,也有著移入國要求的語言程度,還有著較為豐富的工作和人生閱歷。但華人面對的是一個幾乎嶄新的環(huán)境,那種找工的不易和生活的艱辛,也不禁使他們拿起筆來,書寫心中的憤懣和波動。如在鄭南川的詩《在上班的地鐵里》里就有比較典型的書寫:“緊閉的雙眼,無法/抵御困乏/……/刷盤子的轟鳴,催眠了/好累的心/……/驚醒來/眼前站著笑臉的老板/他在說,你好福氣/還找到一個位子/……”! 3這首詩讓人讀起來不免有些心酸,但其實詩人反映的這種現(xiàn)象在加拿大華人中確是常見。根據(jù)加拿大統(tǒng)計局的數(shù)據(jù),加拿大的失業(yè)人口多年處于傳統(tǒng)的西方七國的高位,即使本地白人也有數(shù)月找不到工作的情況,就更不用說是移民了。而對于那些在語言方面沒有更多競爭優(yōu)勢的華人來說,情況可能更加嚴重。很多具有一定學歷,甚至具有很高教育水準的華人移民到達之后,至少在最初,可能都要體驗“刷盤子”的境遇,以解燃眉之急和囊中之困。那種苦澀與酸楚,恐怕只有親歷者才能體會。而這居然還是一個“好福氣”,還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位子”,詩人只用寥寥數(shù)語,就速寫式地描畫了一種不期的人生境遇,可以說這既需要大膽,又需要勇氣。而鄭南川在另外一首《小娟和我》中也表達了移民的困惑:“北京的學府/讓小娟坐在/藝術(shù)碩士的書堆上/又把她夾在/我哲學博士的書簡里/……/出國后/……/小娟在衣廠/送外賣落在手上的幾個零錢/才是哲學博士/思考的籌碼/……”! 4詩人在這首詩里,可以說用白描的手法,直接說出了心中的所思和所想??梢哉f,詩人的筆反映了很多魁北克華人移民的心聲,他們帶著對于未來的憧憬,帶著對新生活的向往,跋山涉水,遠赴他鄉(xiāng),卻沒有在最初得到相應的社會待遇和社會認可,這種巨大的落差應該也是詩人們拿起筆,投入詩歌書寫和創(chuàng)作的一個不能不提的誘因。盡管他們的表達或直抒或委婉,但其中的不滿和惆悵,確是詩中常遇的表達。也如玲么子在《江城子·今宵心魔》第二闋所寫的“山山水水旅箱寒”! 4,這個“寒”字,一是天氣之寒,暗指加拿大的常年天氣;二是旅行之寒,中加之間的旅途遙遠;三更是心情之寒,可謂一字多關(guān)。體現(xiàn)了作者敏銳的詩歌嗅覺和嫻熟的詩化符號表達技巧。饒有意味的是,雖然工作和生活是每一個華人都要在異國面臨的問題,但這個主題似乎在男性詩人筆下多于女性,或許這與不論在哪里男性都要擔負家庭的重擔有關(guān),也或許與男詩人的表達方式有關(guān)。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看到,作為華人女性,尤其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她們骨子中依然保持了中華傳統(tǒng)中堅韌、耐心、頑強的品格。不論在哪里,她們依然要擔負養(yǎng)育子女、照顧親人和勤苦持家的重任,只是她們的表達更加溫婉、細膩、凄美和綿長。
(五)中華元素 在魁北克華人詩歌的諸多特點中,還包含有一個值得提及的成分,就是大量中華元素的展現(xiàn)。如九如的詩《我銘記》中最后一節(jié)寫道:“我更記得/我來自遙遠的東方/先圣言:/君子和而不同/水利萬物而不爭?!?! 6中國哲學意蘊被詩人巧妙而又完美地寫入了詩中,體現(xiàn)了作者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入把握以及對加拿大政府倡導的多元文化的辯證認同。在加拿大這個主要以移民為主的國家,想要各種族裔和諧共處,必須要有這種“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思想。同樣,在林啟的詩《從海洋到海洋》最后一句“朝陽穩(wěn)穩(wěn)升起,云霞若出帝鄉(xiāng)”后,作者自注釋“《莊子》中有‘乘彼白云,至于帝鄉(xiāng)”! 7,也說明了作者對于《莊子》的熟悉,在此處運用得也十分的妥當。此外,中華文化中很多常有的符指也出現(xiàn)在詩歌當中。首當其沖的就是茶的意象。如索菲的詩 《茶》:“……在厚厚的茶垢里撫摸/那些積淀的舊時光/在一起漂泊的家鄉(xiāng)茶里/尋嗅那股久遠的土腥味/……”! 8 還有漢字和古詩的意象,如陸蔚青的詩《一葉知秋》:“……一葉撞擊大地/在昨夜的豪雨中漂洗,僅剩/葉脈,在掌心的甲骨文中找尋/日出日落,找尋/‘鳥鳴山更幽的含意/……”! 9這些就不一一而足。而令人頗生興味的是,似乎更能表現(xiàn)華人情感的,不論到哪里還是中國的飲食文化,如索菲的詩《無題》中:“樓上陽臺/維多利亞時代的風輕輕/……/樓下廚房/鍋碗瓢盆的聲音陣陣/傳來,你問我今晚想吃/紅燒豆腐還是魚香茄子”@ 0。這首詩想必給讀者帶來的無需多言,一定是撲鼻而來的濃濃香味??v然再有“維多利亞”的優(yōu)雅,也不敵一句紅燒還是魚香的問候。這種頗帶有跨時代、跨時空和跨感覺的詩性書寫,沒有一定程度的詩歌修養(yǎng)是很難筆墨噴香的。在魁北克當代華人詩歌作品中,隨處可見的這些中華元素,無不展示著詩人們用心去書寫那厚重的族裔群體記憶,用筆來書就那華夏文化無限文化張力的渴求。也正是這些詩意的符號,非但沒有讓我們感到詩人們十分遙遠和陌生,反而讓我們更加感到非常親切和自然,就像是遠方的同胞在講述他們客鄉(xiāng)的故事,在低吟他們心中的惆悵,在訴說他們的一場旅行。這些也都表明著,在華人詩人身上流著延綿不絕的東方血液,蘊藏著根深蒂茂的東方底蘊。
四、華人詩歌形式多種多樣
魁北克華人詩歌不但質(zhì)素豐富多樣,而且創(chuàng)作形式也不拘一格。詩人們用各種喜聞樂見的詩歌體裁創(chuàng)作,包括現(xiàn)代詩、古體詩和散文詩等。由于自由詩或現(xiàn)代詩的創(chuàng)作比較靈活自由,沒有太多如韻腳平仄等的限制,情緒表達直接明了并易于掌握,所以尤為魁北克華人詩人們所喜愛,并且大部分創(chuàng)作的詩歌屬于此類。當然,除了自由體現(xiàn)代詩外,也有一定數(shù)量的古體或仿古體詩。這些詩反映出創(chuàng)作者較高的中國古典詩歌修養(yǎng)和文學積累,其中也不乏很多上乘之作,表現(xiàn)出相當高的詩歌創(chuàng)作水準,體現(xiàn)出該創(chuàng)作群體較高的中文功底和語言延展能力。如玲么子的《江城子·今宵心魔》首句“三更怎奈念珠煩”@ 1,這一句看似平淡無奇,但如果和魁北克凜冷的冬夜和詩人漂惱的思緒結(jié)合,就更能讀出其中的詩化意趣來。這一句,也非常明顯地受到了李煜的《浪淘沙令》中“羅衾不耐五更寒”一句的影響,如果能夠結(jié)合《浪淘沙令》中的后句“夢里不知身是客”,則意境又大為展拓,感傷更加綿延,思緒更加高遠。這些都說明了作者對于中國古典詩詞的熟稔和深入的理解。另外,在魁北克華人詩歌中,散文詩也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風兒的詩《我愿意》:“……/我已是你的另一面,正竭盡所能掏空自己,掏空世上的黑給你,我曠野中風聲里剩下的,所有光亮?!盄 2作者在詩歌表達的連貫情緒中,似乎思路已奔放而出,延綿的脈絡只有在一種強有力的持續(xù)中,才能向外散發(fā)出一種強大的碰觸沖擊。在這種情況下,詩人會選擇更為超脫自由體以外的、更加散漫與飄靈的體裁,去承載自己欲以言說的文本。也正是散文詩這種介于散文與詩歌之間,可長可短,可放可收,可濃可淡,可張可弛,具有更為靈活揮灑空間的特點,近來也成為詩人們經(jīng)常采用的詩歌形式??笨巳A人詩歌不論采取什么形式,都已經(jīng)成為詩人們用筆書寫生命、表達思緒、寄托情感和展現(xiàn)價值的多樣載體,這些都值得我們仔細地去品讀、去玩味和去感悟。
五、結(jié)語
魁北克當代華人詩歌具有參與度高、水準較高、內(nèi)容豐富,體裁多樣,富含魁北克風情和中華元素等特點,是海外華人文學創(chuàng)作中重要的一環(huán),反映了海外華人積極進行內(nèi)心書寫和自我表達的迫切訴求。也是我們從中體察加拿大華人,尤其是魁北克華人在移居、落腳、生存和情感諸方面不可缺少的精神空間和文化載體,值得我們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同時,華人詩人們在作品中反映出的身份認同、文化建構(gòu)和東西方?jīng)_突,作為更加本質(zhì)的問題,不但在海外華人移民史上,也是在當下再次提出,吸引著我們不斷追尋其背后的答案。所有這些,都值得我們從更大的文化語境、更深的研究視野和更廣闊的文學視域上,對其進行注目和挖掘。正如同魁北克華人作家協(xié)會主席鄭南川在其詩集《一只鞋的偶然》 中《移民》 這首詩中所寫:“我是一片荒土/我的心/埋藏著新生的種子/……/而后,我結(jié)出/雜交的果實/變成土地的主人。”@ 3有理由相信,魁北克當代華人詩歌這片異鄉(xiāng)的苗圃,會在今后的歲月里,結(jié)出更璀璨的花。因為只要用心去澆灌,哪怕再安靜的開放,都會幻出令人動容的光彩。也正如中國作協(xié)主席鐵凝在當年訪問魁北克華人作家協(xié)會后給鄭南川回信中說:“文學是寂寞的事業(yè),但人類的精神深處卻是無法離開它的。你們對文學的付出讓人感動。”@ 4
acdegijkmopq! 8 s@ 1鄭南川主編,索菲、陸蔚青、飄塵永魂、劉愛麗副主編:《哦,魁北克——加拿大魁北克華語文學作品選》,魁北克華人作家協(xié)會2017年版,序,第23頁,第37頁,第37頁,第126頁,第131頁,第134頁,第159頁,第167頁,第34頁,第23頁,第37頁,第87頁,第46頁,第34頁。
b 薛軼:《華裔新移民文化身份的建構(gòu)——以加拿大公民身份政策調(diào)適為視閾》,引自劉意青主編、陳燕萍執(zhí)行主編:《加拿大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255頁。
fhn@ 3鄭南川著、陶志健譯:《一只鞋的偶然——詩歌集》,魁北克華人作家協(xié)會2013年版,第172頁,第171頁,第122頁,第114頁。
lt@ 2鄭南川編、陶志健譯:《一根線的早晨——加中20人詩歌選》,魁北克華人作家協(xié)會2014年版,第115頁,第155頁,第101頁。
x 鄭南川、邵云主編:《歲月在漂泊》,魁北克華人作家協(xié)會2012年版,第705頁。
參考文獻:
[1] 鄭南川主編,索菲,陸蔚青,飄塵永魂,劉愛麗副主編.哦,魁北克——加拿大魁北克華語文學作品選[M].蒙特利爾:魁北克華人作家協(xié)會,2017.
[2] 鄭南川著、陶志健譯.一只鞋的偶然——詩歌集[M].蒙特利爾: 魁北克華人作家協(xié)會,2013.
[3] 鄭南川、邵云主編. 歲月在漂泊[M].蒙特利爾: 魁北克華人作家協(xié)會,2012.
[4] 鄭南川編、陶志健譯. 一根線的早晨——加中20人詩歌選[M].蒙特利爾: 魁北克華人作家協(xié)會,2014.
[5] 劉意青主編,陳燕萍執(zhí)行主編.全球化背景下的加拿大研究[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
[6] 劉意青主編,陳燕萍執(zhí)行主編.加拿大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7] 趙慶慶. 論鄭南川在魁北克的草根寫作[J].華文文學,2014 (1).
[8] 張裕禾.魁北克人心中的華人形象:從現(xiàn)實生活到藝術(shù)虛構(gòu)[J]. 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 (9).
作 者: 陳劍平,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歐洲文學、文學批評和翻譯理論等。
編 輯: 趙紅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