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學,云南昆明 650000)
民間工藝是民間民俗藝術的載體之一,同時更是當?shù)孛耖g生活用品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隨著民俗藝術的變遷,部分民間工藝也隨著失去應有的功能,逐漸開始走向邊緣化;物質生活從本質上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來在民間生產生活中起著重要地位的民間工藝品也逐漸地被其他材料和現(xiàn)代產品所代替。部分民間工藝在時代變遷的過程中順應其發(fā)展,逐漸的演變依然在當?shù)孛癖娚钪衅鹬匾淖饔茫哂泻軓姷牡胤轿幕硖匦?、藝術價值,由傳承人代代相傳,形成一套完備的制作技術、傳承體系等,并申請為不同級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政府的扶持和監(jiān)督下,其保護與傳承得到較好的發(fā)展。而然民間工藝的生存環(huán)境在民間,其生產式是對它們最好的保護方式,但時代的變遷、大眾審美的多元化,使得它們逐漸失去生存的土壤。本文從體驗式視角下擴大民間工藝的接觸人群和空間,論述民間工藝的保護與傳承模式。
現(xiàn)有的民間工藝保護與傳承,最有效的方式為保護民間工藝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即從生產式方式對其進行保護與傳承。其中較為有效的做法為保護其生態(tài)文化空間、傳承人民族文化認同、傳承人身份重構、國家宏觀調控和監(jiān)督、整體保護、社區(qū)保護等方式,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近年來各地通過游客體驗提升民間工藝的知名度和發(fā)展,進而促進當?shù)亟洕陌l(fā)展,同時對當?shù)孛耖g工藝進行有效的保護與傳承。如雷山縣控拜“銀匠村”通過家庭親子體驗游和團隊協(xié)作體驗游方式激發(fā)民眾對傳承民間手工技藝的認同和通過此種模式對雷山縣控拜村遺產保護、文化傳承以及村民脫貧致富都有一定促進作用。通過加大民間工藝的收集、整理、研發(fā)一條龍的工作加大對民間工藝的保護。如王東以甘青藏區(qū)傳統(tǒng)民間工藝只有從基礎理論的研究展開,從田野調研、整理、展覽、出版、創(chuàng)新產品研發(fā)和傳承模式更新等系列工作入手;民間藝人、學者、設計師和當?shù)卣餐献髋?;才能使其在當?shù)匚幕徒洕钪谢顟B(tài)的傳承,實現(xiàn)傳統(tǒng)工藝的振興和美之社會構建的愿望。政府調控與傳承人的組織培訓;產學研相結合,規(guī)?;c制度化傳承;科技與記憶的結合方式對白族扎染進行保護與傳承。
民間工藝制作體驗最初源于旅游產業(yè)發(fā)展帶動的旅游工藝品制作體驗。游客團隊或散客在旅游目的地游覽的過程中,前往某項民間工藝制作社區(qū)進行體驗制作。早期是作為旅游工藝品促銷的一種方式,逐漸發(fā)展成旅游深度體驗,在此過程中游客通過親自動手制作工藝品,增加了游客對民間工藝的認知、完成制作后的喜悅、深知工藝品制作的艱辛,最終激起游客對民間工藝品購買的欲望。在此過程中民間藝人通過傳授自己的技藝,提升自身對自己民間藝人身份的再肯定和重構,從以前制作民間工藝的匠人到傳授知識的教師。通過民間工藝制作體驗,從參與者和民間藝人來講,是一種雙贏的結果。參與者對民間工藝的技藝、民間藝人的生存現(xiàn)狀、民間工藝隱藏的民間文化等有進一步的認知;同時在與民間藝人交流的過程中對民間工藝提出工藝、圖案、顏色、功能等方面革新的建議、想法。對于民間藝人來講,每次活動結束后的反思,是否應該嘗試對現(xiàn)有的工藝、圖案等進行革新,以滿足市場的需求。民間工藝的生產現(xiàn)狀與市場經濟有直接的關系,銷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他們的生活,對制作工藝品的熱情、堅持都有一定的影響。體驗參與者可能只短短的在此停留2個小時左右,但他們的潛在宣傳力度是不容忽視的。雖然他們不像學徒一樣能長時間地學習某一項民間工藝,但他們此次的體驗無疑是一種對民間工藝的保護與傳承。只是保護與傳承的方式不同而已,民間工藝在保護與傳承過程中,其保護需讓大眾見到它的價值,大眾對它的認可便是它加以保護的依據(jù);大眾對民間工藝品認知、需求的逐漸提高,肯定了它的價值,才使得傳承得以實現(xiàn)。
為我校開展“項目化教學”課程,帶領本校學生與校外實際項目開展合作,“產學研”一體式課程體驗,項目客戶有來自國內和東盟各國,項目交流中我們會突顯云南少數(shù)民族文化教育與宣傳的作用,向客戶介紹云南旅游工藝品發(fā)展現(xiàn)狀的同時,以體驗白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的扎染作為媒介,通過學員體驗制作白族扎染了解云南民間工藝技藝之美的同時,深入了解民間工藝與當?shù)匚幕?、旅游產業(yè)發(fā)展之間的關系。加強民間工藝的宣傳力度,促進交流合作,進而促進民間工藝的保護與傳承。
民間工藝傳承人在民間工藝保護與傳承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可以說他們是民間工藝傳承與保護的主力軍。手工藝人是傳統(tǒng)手工藝生產的核心載體,在生產的組織中處于中心地位。他們長期住扎民間,守候著這些民間隗寶,無數(shù)的游客和大眾在傳承人的幫助下體驗過各類民間工藝。在各類的民間工藝體驗中,毫無疑問傳承人的示范和宣傳效果最好,因傳承人在傳授技藝的同時無形中將工藝背后深層的“隱性知識”傳授于體驗者。民間傳統(tǒng)手工藝的創(chuàng)造者和傳承皆依賴于手工藝人而存在,手工藝人知識體系中大量存在著“隱性知識”。這種隱性知識儲存在手工藝人的頭腦中,通過工藝過程加以表現(xiàn),最終物化在工藝產品中。例如在大理周城白族扎染村,幾乎所有的扎染作坊都承擔著旅游團隊扎染體驗的基地。從作坊層面來講,他們是出售扎染成品,受經濟利益左右;對于游客來講,他們能在短暫的行程中有機會深度體驗白族文化,對于游客來講這次旅游無疑成為他們最美好的記憶,同時對白族扎染工藝有了更進一步的認知。游客通過體驗后購買產品,促進扎染作坊的再生產動力,無疑便是扎染工藝的活態(tài)傳承的一種方式。
不管是作為團體游客還是散客,在體驗制作民間工藝的過程中,民間工藝傳承人在此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作為游客體驗制作的主講教師、師傅,授課地點不受限制,在他們的作坊、旅游景區(qū)、高校、博物館、社區(qū)等。在傳承民間工藝技藝方面絕對可以稱得上權威人士,影響力遠遠高于一般的民間藝人。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實施的過程中,他們通過層層選拔、申請,最終成為不同級別的傳承人,尤其是省級和國家級傳承人在對大眾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大眾的激情和參與度明顯較高,最終學習產出的效果也往往較好。大眾通過向傳承人學習,對民間工藝與當?shù)匚幕羞M一步的認知,大眾反映較高,其潛在宣傳力度不言而喻。對于有資金的事業(yè)單位應該經常邀請民間工藝傳承人舉辦作品展和現(xiàn)場體驗活動,加大民間工藝宣傳力度和大眾的參與度,積極發(fā)揮民間工藝傳承人公益宣講的作用。
高校作為人才培育的搖籃,在傳授知識和育人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非遺進高校已有數(shù)十年的歷史,其效果不言而喻。非遺傳承學校建設工作,是推動民間文化和民間技藝活態(tài)傳承、提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影響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非遺傳承人在高校停留的時間上不常,對高校師生的影響并不高,而是起到一定的宣傳、文化交流的作用。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可以有效地將非遺項目融入日常教學任務中。高校不僅可以設置一定數(shù)量涵蓋非遺項目的公選課,也可以將非遺項目開設到大學生創(chuàng)意創(chuàng)業(yè)課程中,此外還可以將個別實訓課程設置成非遺體驗課程。如筆者所在的學校便將扎染體驗課融入設計基礎課程中,讓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yè)的學生充當一次游客體驗千年白族傳統(tǒng)扎染技藝,通過體驗學生對目前旅游市場、非遺現(xiàn)狀都有一定的認知,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果,同時對白族民間扎染工藝有進一步的認知。此種做法已經開展4年之久,接受白族扎染體驗的學生人數(shù)近500人次。講授白族扎染體驗的教師均接受過不低于20小時的系統(tǒng)培訓,個別教師還利用假期時間多次前往大理周城、巍山進行培訓學習和調研。保證短短4小時的體驗課程教學能夠全面、系統(tǒng)地向學生傳授相關知識。對于非遺項目尤其是民間工藝技藝類項目的傳承起到一定的推廣和促進作用。
同時,我校還開設了多門民間工藝的選修課,并著重培訓學生學習民間工藝的技能,培養(yǎng)和技法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動手能力。民間工藝選修課,通過一個學期32學時的時間,系統(tǒng)講授2至3種民間工藝,學生不僅能熟練地掌握其中的幾種技能,同時學生根據(jù)作品需要將其設計成工藝品、旅游紀念品、服裝或是文創(chuàng)產品,課程結課后,舉辦學生作品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對民間工藝的興趣。個別學生根據(jù)所學利用假期前往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調查某種民間工藝,并嘗試成立工作室。
此外,將民間工藝技藝融入高校的課程體系中,對于培訓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大學生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無形間承載著高校學生美育教育的催化劑,學生通過學習其他人文社科知識的同時對民間工藝的認知程度和熱愛傳統(tǒng)文化的激情不斷攀升。培養(yǎng)下一代對民間工藝的深層了解,對今后民間工藝的保護與傳承起到輔助作用。
高校教師對大學生的影響至深,如能提高個別高校教師對民間工藝的技能掌握,其最終他們發(fā)揮的作用便更大。高校往往是臥虎藏龍的地方,部分高校教師利用課余時間已從事民間工藝相關工作和研究已多年,個別對民間工藝技藝的掌握已達到了很深的造詣。非遺傳承人近高校并不是每個學校都具備此類資金,此外非遺傳承人并不可能長期入駐高校,因而他們對高校師生的影響并不是很大。如利用高校教師培訓基金對個別以掌握某種民間工藝技藝的教師進行培訓,發(fā)揮教師傳授知識的功能。當高校教師掌握了嫻熟的民間工藝技能,其民間工藝的傳承空間便會擴大,對于培養(yǎng)綜合素質、高技能、復合型民間工藝人才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充分發(fā)揮大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不僅能使得一部分對民間工藝感興趣的大學生掌握一門技藝,同時激發(fā)學生對民間工藝文化、技藝的認知和深入研究,結合跨學科的知識體系,對民間工藝的創(chuàng)新和革新起到一定的作用。如圖1至圖4為筆者結合近年來對白族扎染的學習和研究而設計和制作的印染產品。產品結合白族傳統(tǒng)扎染技藝和日本友禪染工藝對白族扎染進行革新,體現(xiàn)兩種技藝的藝術特征,為白族扎染的創(chuàng)新和研發(fā)提供一份可參考的資料。
圖1 眼睛
圖2 小貓
圖3 貓咪
圖4 大理風光
圖5-圖10是筆者帶領學生進行項目化教學的扎染服飾作品,將扎染工藝與服飾工藝結合進行創(chuàng)新實踐。
圖5 A型扎染禮服
圖6 抹胸扎染禮服
圖7 抹胸扎染禮服背面
圖8 魚尾扎染禮服
圖9 露肩扎染禮服
圖10 V領扎染禮服
近年來非遺展演在各地具備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例如非物質文化遺產日、各地周慶所舉辦的非物質文化展演、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個體民間工藝作坊等一系列工藝成果展的開展,都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大眾對民間工藝喜好程度的提高,不僅擴大了宣傳空間,大眾通過體驗民間工藝擴大了參與群體的數(shù)量,大眾對隱藏于民間工藝背后的隱形文化也有了更深的認知和探索。從某種程度上對于民間工藝的保護與傳承起到了促進作用。例如近年來,云南省已成功舉辦了各類不同規(guī)模的民間工藝品展,時常邀請省內外的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參展,現(xiàn)場展示民間工藝品的制作和講解,取得了很大的社會反響。民間工藝品展的舉辦對民間工藝保護與傳承起著重要的作用。激發(fā)大眾對民間工藝技能的興趣,如在2016年第十屆昆明國際民族民間工藝品博覽會中,筆者便發(fā)現(xiàn),個別參展者均為“業(yè)余”民間藝人,但他們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和藝術價值,并不遜色于專業(yè)的民間藝人。經過訪談,發(fā)現(xiàn)這些所謂“業(yè)余”的民間藝人均受參觀民間工藝品展所啟發(fā),利用業(yè)余時間拜師學藝、自學、專研某種民間工藝,經過多年的實踐現(xiàn)已成立了民間工藝創(chuàng)意產品的工作室。
民間工藝保護與傳承是民間工藝發(fā)展中遇到的最大的瓶頸。社會變遷改變了民間工藝的生存環(huán)境,民間工藝游離于當?shù)孛癖姷纳钆c旅游工藝品市場以及藝術品之間。部分民間工藝因其文化價值、藝術價值成功的作為不同級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與傳承方式受政府扶持、監(jiān)督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但多數(shù)民間工藝的保護與傳承受各類因素的制約,面臨著重重困難,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不停地調整其結構,努力尋求發(fā)展的契機。
近年來,各類工藝品展逐漸增多,但多以展示和銷售工藝品為主,少有的會有民間工藝藝人在現(xiàn)場進行制作展示,在所有的工藝品展覽過程中幾乎沒有考慮到大眾參與體驗對于民間工藝發(fā)展的影響。民間工藝的發(fā)展與它的銷售額有直接的關系,作為消費者群體,如果對某些民間工藝不太熟悉,他們的購買往往停留于工藝品的外觀和顏色、功能層面,而多數(shù)民間工藝品在外觀、顏色、功能上還需進一步提高,進而導致銷售額的低下。以大眾參與體驗制作工藝品的工藝品展覽,對于大眾深入了解工藝品尤為重要,大眾都是潛在的消費者,產品銷售額度提高,民間工藝制作藝人對民間工藝的未來也更有信心,自身的文化認同感也進一步提高,從而促使民間工藝的生產性保護與傳承得以發(fā)展。
大眾參與體驗制作民間工藝,目前是旅游目的地銷售旅游工藝品最好的一種營銷方式。此種方式對于宣傳民間工藝也是一種很有效的途徑,除了外地游客,本省市民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可發(fā)展群體。作為本省市民,他們有著得天獨厚的地域優(yōu)勢,他們對于本省各地的文化更為熟悉,掌握當?shù)孛耖g工藝技藝更快。可以采取定期邀請本省民間工藝傳承人到當?shù)嘏e辦展覽和現(xiàn)場教學,激發(fā)當?shù)厥忻駥Ρ镜孛耖g工藝的認知程度和參與度。這樣既提高了當?shù)厝藢τ诿耖g工藝的文化理念的認知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傳承人群,從而更好地入滇游客進行宣傳服務,保護和傳承民間工藝文化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