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省志
即將在香港上市的短視頻平臺快手又遇到了大麻煩。
2021年2月1日,中國音像著作權集體管理協(xié)會(簡稱“音集協(xié)”)發(fā)布公告,要求短視頻平臺快手停止侵權行為,下架首批一萬個涉嫌侵權視頻。音集協(xié)在公告中表示,據(jù)其統(tǒng)計,截至2020年12月,快手平臺有不少于1.55億個涉嫌侵權的視頻。
音集協(xié)是代表錄音錄像作品的著作權(以及鄰接權)的權利人對作品的權利進行集體管理的組織。其官方網(wǎng)站的作品庫顯示,其獲授權管理的作品目前有近18萬件。音集協(xié)的公告稱,快手App上有高達1.55億個視頻,在未獲得授權的前提下使用其管理的錄音制品作為背景音樂,涉嫌侵權。因此,其向快手公司發(fā)出通知,要求快手方面刪除涉嫌侵權的視頻、停止侵權行為、自查歌曲版權。
短視頻平臺近幾年迅速發(fā)展成為互聯(lián)網(wǎng)的新風口,除了網(wǎng)紅,很多普通人也喜歡自己拍攝短視頻分享到平臺。上傳到平臺的這些短視頻,通常都會配上音樂,有時候還會有字幕、特效等等。但是,這些配音的音樂、字幕的字體,都可能是有版權的。如果沒有事先獲得授權就使用,就會侵犯這些作品的版權。無可否認,大多數(shù)普通用戶在給視頻配音、配字幕特效的時候,不會考慮是否侵權的問題。因此,短視頻平臺上涉嫌侵權的視頻肯定不在少數(shù)。
如果平臺用戶制作上傳的作品侵權了,平臺要承擔什么責任呢?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確定的避風港原則,互聯(lián)網(wǎng)服務提供者(ISP,短視頻平臺就是一種ISP)為服務對象提供存儲空間、搜索或者鏈接服務,如果服務對象侵權,但平臺在接到權利人的通知后,刪除侵權作品或者斷開與侵權作品的鏈接,不需要承擔賠償責任。這是法規(guī)為ISP特別設立的“綠燈”,因為侵權的是用戶,而ISP雖然為侵權行為提供了幫助,但是如果要求ISP為用戶的侵權行為承擔更多責任,則可能是ISP難以承受的,因為其面對海量的用戶和作品,幾乎不可能事先核對用戶上傳的作品是否侵權。而且還有一些用戶上傳的短視頻,本身就是從各類音視頻節(jié)目中剪輯出來的,判斷這類對音視頻作品的使用是否侵權,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
不過,避風港原則也不能成為平臺逃避應承擔責任的借口。隨著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大型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在識別和判斷用戶上傳內(nèi)容是否侵權方面也有了更大的能力。這讓平臺可以采取技術手段來盡可能避免用戶上傳侵權作品。比如,隨著AI等技術的進步,平臺有能力做到迅速識別用戶上傳的作品是否包含某一個特定的作品(盡管可能不是百分百精準),而要求用戶在上傳內(nèi)容中含有版權作品時提供已獲得授權的證明。
又或者,平臺可以購買一部分作品的版權,提供給平臺的用戶來使用,而不僅僅完全由用戶自行上傳素材,畢竟要確認用戶上傳素材的版權狀態(tài)是比較困難的,但是平臺內(nèi)置的素材更加可控。事實上,圖文等領域的自媒體平臺已經(jīng)開始了這方面的嘗試,由平臺集中采購一批素材,免費或者以較低的價格提供給平臺用戶使用。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提出維權的是音集協(xié)。作為專門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音集協(xié)有專門的人員和資源來進行維權,但是普通的權利人可能沒有那么多時間和精力去進行取證、訴訟等法律程序。法律應該允許這些普通的權利人自行組織,通過集合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