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博仁
肺大泡的發(fā)生主要是由于肺組織中肺泡壁破裂所致,肺大泡的發(fā)生對肺功能造成的影響大,為改善患者肺功能需盡早行手術治療,傳統(tǒng)手術方式為開胸手術,但是開胸手術對患者胸腔組織造成的損傷大,術中出血量多、手術時間長,術后恢復緩慢[1,2]。近些年,我國外科微創(chuàng)治療手段在臨床得到了極大的推廣。本次研究旨在分析單孔胸腔鏡輔助小切口肺大泡切除術對肺大泡患者治療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 年6 月~2020 年6 月收治的肺大泡患者62 例,根據手術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31 例。實驗組患者中男16 例、女15 例;年齡21~68 歲,平均年齡(43.52±8.16)歲;病程1~5 h,平均病程(2.42±0.86)h。對照組患者中男16 例、女15 例;年齡23~65 歲,平均年齡(43.32±7.23)歲;病程1~5 h,平均病程(2.41±0.87)h。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均出現(xiàn)胸痛、胸悶、氣促、呼吸困難等癥狀,結合患者肺部X 線檢查結果,均確診為肺大泡且需采取手術治療;②本次研究征得患者、患者家屬以及醫(yī)學倫理會同意。排除標準:①伴其他肺系疾病者;②近6 個月非首次肺大泡入院就診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術中均取健側臥位,同時采取全身麻醉給藥。
1.3.1 對照組 采用開胸手術治療:于患者胸部做手術切口,逐層分離皮下組織進入胸腔后,充分暴露肺部病灶,在肉眼直視下應用切除肺大泡,而后用大量生理鹽水沖洗胸腔,最后放置引流管并關閉手術切口。
1.3.2 實驗組 采用單孔胸腔鏡輔助小切口肺大泡切除術治療:于患側第7 肋間作一長約1.5 cm 手術切口,置入胸腔鏡,同時在健側第7 肋間作一長約1.5 cm 的手術切口充入二氧化碳氣體以建立氣腹,在胸腔鏡下觀察患者胸腔情況,在確定肺大泡位置后,于肺大泡病灶上方4 cm 處作一長約4 cm 的手術切口,將其作為輔助操作孔,胸腔鏡下切除肺大泡病灶,并在切除肺大泡后向患者胸腔內灌注大量生理鹽水,最后在確保局部無出血、漏氣的情況下關閉胸腔同時放置引流管。
1.4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術前、術后24 h 皮質醇、白介素-6、C 反應蛋白等應激指標。②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等手術指標。③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心律失常、呼吸衰竭、感染。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應激指標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皮質醇、白介素-6、C 反應蛋白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24 h,實驗組患者皮質醇、白介素-6、C 反應蛋白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應激指標比較 ()
表1 兩組患者應激指標比較 ()
注:與對照組術后24 h 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實驗組手術時間為(47.65±2.34)min、住院時間為(8.43±1.21)d 短于對照組的(88.65±2.34)min、(14.34±1.22)d,術中出血量(64.34±4.32)ml少于對照組的(168.65±4.36)ml,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2.43±1.23)h 早于對照組的(4.35±1.21)h,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8.982、19.150、94.623、6.196,P<0.05)。
2.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45%低于對照組的32.26%,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n(%),%]
傳統(tǒng)的開胸手術對肺大泡患者機體造成的損傷大,胸膜富含間皮細胞,間皮細胞是巨噬細胞重要的靶細胞,具有自分泌以及旁分泌功能,直接參與胸腔免疫中,該術式中,患者胸膜創(chuàng)口大且胸腔內臟器組織長期暴露在空氣之中,降低了胸膜對外來有害物質的抵抗能力,同時可降低機體吞噬能力,致局部白介素-6、C 反應蛋白等炎癥因子大量分泌[3-7]。單孔胸腔鏡輔助小切口肺大泡切除術與傳統(tǒng)開胸手術相比,手術切口小,降低了相關手術操作對患者胸膜造成的損傷,同時防止空氣中的粉塵以及其他有害物質侵入胸腔內,加重胸腔組織手術應激損傷,減少皮質醇、白介素-6、C 反應蛋白等應激指標的合成與分泌,防止患者術后出現(xiàn)心律失常、呼吸衰竭或感染[8-11]。
周猛[12]臨床研究顯示,應用單孔胸腔鏡輔助小切口肺大泡切除術的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42.12±7.64)min 短于對照組,術后出血量(46.31±18.97)ml 少于對照組,住院時間(9.64±1.57)d 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中,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為(47.65±2.34)min、術中出血量為(64.34±4.32)ml、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為(2.43±1.23)h、住院時間為(8.43±1.21)d,本次研究與周猛等臨床研究結果一致,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后出血量少于對照組,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早于對照組(P<0.05)。此外,實驗組患者術后24 h 皮質醇、白介素-6、C 反應蛋白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肺大泡患者采用孔胸腔鏡輔助小切口肺大泡切除術治療對機體造成的手術應激性刺激小,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
綜上所述,肺大泡患者采用孔胸腔鏡輔助小切口肺大泡切除術治療與傳統(tǒng)開胸手術相比,能夠極大程度降低手術操作對機體造成的手術應激性刺激,效果顯著,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