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威,王珺,蔡成森,于健健,劉玉霞
慢性嗜酸性粒細胞肺炎(chronic eosinophil pneumonia,CEP)是一種病因不明的少見病,MARCHAND等[1]將原因不明的血中嗜酸粒細胞(eosinophils,EOS)增多伴肺EOS浸潤稱為CEP。CEP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男女均可發(fā)病,但主要累及女性,特別是有支氣管哮喘和過敏性鼻炎病史者。臨床通常根據(jù)患者臨床表現(xiàn)、肺部影像學改變及外周血或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EOS增多診斷CEP,但因CEP發(fā)病率不高,臨床表現(xiàn)不典型,早期易被誤診。本文收集了國內外報道的共計90例CEP病例,薈萃分析其臨床特征,以為廣大臨床醫(yī)生提供參考,提高其臨床診治水平。
1.1 文獻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文獻報道患者例數(shù)達1例及以上且發(fā)表在核心期刊;(2)文獻資料齊全,包括一般資料、診斷方法、治療、隨訪及預后等。排除標準:(1)重復發(fā)表的文獻;(2)綜述、Meta分析、會議專題相關文獻;(3)研究對象、干預措施、觀察指標不符合等文獻。
1.2 文獻檢索策略 檢索中文數(shù)據(jù)庫〔萬方數(shù)據(jù)知識服務平臺、中國知網(wǎng)(CNKI)〕以及英文數(shù)據(jù)庫(PubMed)中有關CEP的病例報告,檢索時限為建庫至2020年1月。中文檢索詞為:慢性嗜酸性粒細胞肺炎、特發(fā)性嗜酸性粒細胞肺炎、特發(fā)性慢性嗜酸性粒細胞肺炎等;英文檢索詞為:Chronic eosinophilic pneumonia、Idiopathic eosinophil pneumonia、Idiopathic chronic eosinophil pneumonia等。
1.3 文獻篩選及內容提取 根據(jù)文獻納入與排除標準,由兩名研究員通過瀏覽文獻題目及摘要進行初篩,之后通過閱讀全文進行復篩,最終選出符合標準的文獻。提取內容包括:患者一般資料(性別、年齡、病程、既往史)、臨床表現(xiàn)、影像學(CT檢查)特征(包括病變部位、病變征象)、實驗室檢查結果、肺活檢病理檢查結果、肺功能檢查結果、治療與轉歸。
1.4 質量控制方法 為確保研究的有效性和準確性,由兩位作者(張威、王珺)進行文獻篩選和數(shù)據(jù)錄入。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數(shù)資料以相對數(shù)表示,進行統(tǒng)計學描述。
2.1 文獻篩選結果 初步檢出相關文獻603篇,其中萬方數(shù)據(jù)知識服務平臺123篇、CNKI 33篇、PubMed 447篇;剔除重復文獻后剩余372篇;閱讀文章題目及摘要,排除綜述、Meta分析、研究對象不符合、干預措施不符合等文獻后剩余137篇;閱讀全文進行復篩,排除數(shù)據(jù)不完整、觀察指標不符合等文獻,最終納入53篇文獻[2-54](其中17篇[38-54]為中文文獻、36篇[2-37]為英文文獻),共計90例患者。文獻篩選流程見圖1。
2.2 患者一般資料 90例患者中,男34例(37.8%),女56例(62.2%),男女比為1.0∶1.6;年齡7~81歲,平均年齡(43.2±10.6)歲;病程10 d~2年,平均病程(4.4±3.2)個月;既往病史:支氣管哮喘21例(23.3%),過敏性疾病4例(4.4%),惡性腫瘤4例(4.4%),糖尿病4例(4.4%),肺結核病3例(3.3%)。
圖1 文獻篩選流程Figure 1 Flow chart of literature screening
2.3 臨床表現(xiàn) 90例患者中,臨床表現(xiàn)為咳嗽80例(88.9%),呼吸困難56例(62.2%),發(fā)熱48例(53.3%),咳痰42例(46.7%),體質量下降15例(16.7%),盜汗14例(15.6%),胸痛8例(8.9%)。
2.4 影像學(CT檢查)特征 90例患者中,有88例患者進行了胸部CT檢查。
2.4.1 病變部位 88例患者中,病變部位為雙肺65例(73.9%),右肺15例(17.0%),左肺8例(9.0%)。
2.4.2 病變征象 88例患者中,病變征象為浸潤性陰影33例(37.5%),磨玻璃影30例(34.1%),斑片實變影28例(31.8%),胸腔積液13例(14.8%),結節(jié)影10例(11.4%),肺不張4例(4.5%),縱隔淋巴結腫大3例(3.4%),條索影1例(1.1%)。
2.5 實驗室檢查結果 90例患者中,有79例患者檢測了外周血EOS計數(shù),其中升高73例(92.4%);有47例患者檢測了外周血總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抗體水平,其中升高36例(76.6%);有11例患者檢測了痰液EOS計數(shù),其中升高11例(100.0%);有62例患者檢測了BALF EOS分數(shù),其中升高58例(93.5%)。
2.6 肺活檢病理檢查結果 90例患者中,有33例患者進行了肺活檢病理檢查,其中EOS浸潤29例(87.9%)。
2.7 肺功能檢查結果 90例患者中,有35例患者進行了肺功能檢查,其中正常9例(25.7%),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11例(31.4%),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8例(22.9%),混合性通氣功能障礙7例(20.0%),彌散功能障礙7例(20.0%)。
2.8 治療與轉歸 90例患者中,口服糖皮質激素治療85例(94.4%),口服糖皮質激素聯(lián)合IgE單抗治療3例(3.3%),自愈2例(2.2%);復發(fā)23例(26.1%)(其中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3~12個月者9例、<3個月或>12個月者14例),未復發(fā)65例(73.9%)(其中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3~12個月者44例、<3個月或>12個月者21例)。
CEP的發(fā)病機制目前尚未明確,其多為特發(fā)性肺炎[55],與既往過敏史、接觸有機物有關,同時與真菌及寄生蟲感染也有一定的關系[38]。CEP在成年人中很少發(fā)生,兒童更是罕見。據(jù)報道,CEP平均發(fā)病年齡在45歲左右,女性發(fā)病率是男性的2倍[1]。本文90例患者中,男35例(38.9%),女55例(61.1%),男女比為1∶1.6;年齡5~80歲,平均年齡(43.2±10.6)歲,與文獻報道[1]接近。
CEP起病隱匿,首次癥狀出現(xiàn)到明確診斷常需要數(shù)周甚至1年時間,因此早期診斷CEP具有一定困難[1]。本文90例患者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咳嗽80例(88.9%)、呼吸困難56例(62.2%)、發(fā)熱48例(53.3%),此外還有盜汗14例(15.6%)、胸痛8例(8.9%)等少見癥狀。表明CEP患者不僅有呼吸系統(tǒng)癥狀,還有全身癥狀,但是上述臨床表現(xiàn)并無特異性,導致CEP易被誤診。
CEP的病變部位主要為周圍支氣管與肺泡,病理表現(xiàn)為肺泡和間質浸潤,以EOS、淋巴細胞、組織細胞為主,其特征是肺內EOS異常積聚[56]。CEP最重要的診斷依據(jù)是外周血、BALF或痰液中EOS計數(shù)/分數(shù)異常升高,其中BALF中EOS分數(shù)>25%更有助于診斷[57]。如果患者外周血中未檢出EOS計數(shù)升高,但是有典型影像學特征及臨床特征,也需要考慮CEP。此外,本文47例患者中外周血總IgE抗體水平升高36例(76.6%),提示外周血總IgE抗體水平升高也可作為診斷CEP的依據(jù),特別是為不能耐受支氣管鏡檢查的患者提供診斷依據(jù)。
影像學檢查是診斷CEP的重要依據(jù),CT或高分辨率CT能準確地顯示肺部病變的部位、大小和形狀[51]。本文88例進行胸部CT檢查的患者中,病變部位主要為雙肺65例(73.9%);病變征象主要為浸潤性陰影33例(37.5%)、磨玻璃影30例(34.1%)、斑片實變影28例(31.8%),少數(shù)患者伴有縱隔淋巴結腫大3例(3.4%)、條索影1例(1.1%);與 COTTIN[55]、MAYO 等[58]、KING 等[59]的研究結果相似。此外,有研究表明,如果患者接受糖皮質激素治療后異常影像快速好轉,這也可以提示診斷CEP[60]。
肺功能檢查能對CEP患者的治療和預后提供指導意義。本文35例進行肺功能檢查的患者中,肺功能異常為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11例(31.4%)、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8例(22.9%)、混合性通氣功能障礙7例(20.0%)、彌散功能障礙7例(20.0%),表明CEP可能會影響肺通氣功能,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胸悶、呼吸困難。盡管隨著時間的推移,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在一些患者中可能成為永久性的,特別是那些在最初評估時表現(xiàn)出明顯EOS增多的患者,但通常肺功能損傷可通過治療得到好轉。
CEP的治療以口服糖皮質激素為主,初始劑量為強的松片 0.5~1.0 mg·kg-1·d-1,療程 6~12 個月[50]。CEP 患者對糖皮質激素反應良好,一般治療1~2周臨床癥狀可大幅度改善,2~4周胸部影像學檢查結果逐漸恢復正常[54]。本文90例患者中,復發(fā)23例(26.1%)(其中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3~12個月者9例、<3個月或>12個月者14例),未復發(fā)65例(73.9%)(其中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3~12個月者44例、<3個月或>12個月者21例),考慮CEP復發(fā)率可能與糖皮質激素使用時間有關,該結論與MARCHAND等[61]的研究結果存在差異,未來尚需更大樣本量的研究進一步證實。研究顯示,吸入性糖皮質激素是治療CEP的有效方式,能降低患者口服糖皮質激素的使用率,同時可減少不良反應[62]。有學者認為,可以使用IgE單抗等替代療法治療CEP患者,鑒于IgE單抗的不良反應少于激素,療效更佳,且已有證據(jù)表明持續(xù)使用IgE單抗可降低CEP復發(fā)風險[63],但其費用昂貴。本文90例患者中,僅3例接受了口服糖皮質激素聯(lián)合IgE單抗治療。
本文尚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僅檢索了主要數(shù)據(jù)庫,樣本量較小,會遺漏一些病例,可能會對研究結果造成影響。其次,本文不能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在分析復發(fā)率與糖皮質激素使用時間時,未能將糖皮質激素用量、合并癥等因素納入分析,致使研究結果存在誤差,因此仍需更多高質量的文獻加以驗證。
綜上所述,CEP雖缺乏特異性臨床表現(xiàn),但也具有一些臨床特征,如常合并支氣管哮喘或過敏性疾病、外周血和/或BALF中EOS升高、影像學表現(xiàn)為周邊分布為主的肺浸潤影或磨玻璃影、經(jīng)過糖皮質激素治療病情可快速緩解?;颊咄ǔnA后良好,一般無長期后遺癥,但仍有部分患者可發(fā)展為激素依賴的復發(fā)和嚴重的氣道高反應性,如未經(jīng)治療可進一步發(fā)展為肺纖維化。
作者貢獻:張威進行文章的構思與設計,文章的可行性分析,文獻/資料收集、整理,撰寫論文;蔡成森、于健健、劉玉霞進行論文、英文的修訂;張威、王珺負責文章的質量控制及審校,對文章整體負責、監(jiān)督管理。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