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杰
(泰山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山東泰安 271000)
張雪門(1891-1973),我國現(xiàn)代著名幼兒教育家。他與“中國幼教之父”陳鶴琴有“南陳北張”之稱。蒙臺梭利(1870-1952),意大利幼兒教育家。1907年創(chuàng)辦兒童之家,蒙臺梭利教育法的創(chuàng)始人。她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至今仍影響著我國的學前教育。很多幼兒園以及早教機構都采用了蒙氏教學法以及蒙氏教具。
作為兩個國家的現(xiàn)代教育家,他們的教育思想都對當時教育的改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并且至今也影響著當代學前教育的發(fā)展。筆者通過梳理張雪門和蒙臺梭利的思想,將其劃分為兒童觀、教育觀、課程思想、對教師的培養(yǎng)以及游戲思想這幾方面。發(fā)現(xiàn)兩者的思想既有相同之處又有差異所在。相同之處體現(xiàn)在:第一,兒童觀上,張雪門和蒙臺梭利都主張尊重兒童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階段,應以兒童為主體;第二,教育觀上,兩者都認為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扮演引導者、觀察者的角色。讓兒童自己去嘗試,在嘗試的過程中給予適時地指導。并為兒童提供有準備的環(huán)境,兒童在與環(huán)境的互動中能獲得更好地成長;第三,課程思想上,兩者都注重對兒童進行感官教育;第四,對教師的培養(yǎng)上,兩者都主張教師要在實踐中學習。差異之處體現(xiàn)在:首先,教育觀上,蒙臺梭利主張進行混齡教育?;忑g編班是蒙氏教育的一大特色。而張雪門主張的則是同齡編班;其次,課程思想上,蒙臺梭利為兒童設計了豐富多彩的精美教具供兒童使用,且教具的使用步驟和功能是固定的。而張雪門則主張課程材料從生活中來,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品都可以成為兒童使用的教具,并且兒童可以盡情發(fā)揮想象力的使用這些教具。
在張雪門和蒙臺梭利的的教育思想中,筆者重點聚焦于兩者的游戲思想,試從幼兒游戲的視角對兩者的思想進行比較。幼兒游戲思想是張雪門思想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蒙臺梭利的思想中,兒童工作思想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在其著作當中,她也經常把工作稱作游戲。蒙臺梭利兒童工作的價值、內容、過程以及指導策略都具有游戲性[1]。在幼兒園中,幼兒的基本活動是游戲。游戲的價值也越來越被人所重視。通過幼兒游戲的視角比較兩者的游戲思想,發(fā)現(xiàn)其共性中又包含個性,以期揭示其核心思想對現(xiàn)代教育的價值。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開始出現(xiàn)了現(xiàn)代教育理論的思潮。以歐洲的新教育運動和美國的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為標志,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新篇章。當時的中國處于內憂外患的境地,在各個領域都掀起了改革的熱潮,教育領域也不例外。特別是在五四運動之后,學習西方教育理論思潮的熱情高漲。
在這一時期,杜威的實用主義思想對我國的影響最大。杜威來華之后在北大做了“五大演講”。而這一時期張雪門正在北大學習,因此深受杜威思想的影響。另外,幼兒教育領域中福祿貝爾和蒙臺梭利的思想也對張雪門產生了較大的影響[2]。除了學習西方思想,張雪門還對同時期陶行知的思想進行了深入研究。受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思想的影響較大。這些教育家的思想都形成了張雪門游戲思想的基石。
張雪門受到杜威、陶行知等人的影響,認為“生活”是游戲理論中最核心的概念。首先游戲來源于幼兒的生活。游戲的開展要以幼兒的直接經驗為依據。脫離幼兒生活和直接經驗的游戲是無法開展的。其次張雪門認為游戲是為了充實幼兒的生活。幼兒在游戲中能獲得身心的發(fā)展,同時也可以獲得生活中的技能,增加幼兒的經驗??梢姡瑥堁╅T的游戲觀是圍繞幼兒生活進行的。在游戲中生活,在生活中游戲。
19 世紀末到20 世紀中葉的意大利是蒙臺梭利出生和生活的地方。當時資產階級工業(yè)革命的開展,新技術的廣泛運用,使得社會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資產階級意識到教育領域的改革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對教育質量的提高越來越重視。當時的德國已經開始普及義務教育。越來越多的教育改革者也開始反對中世紀時期泯滅兒童天性的“小大人”的兒童觀。歐洲掀起了尊重兒童主體性的新教育運動。蒙臺梭利就是其中一位主張建立“科學教育學”的杰出代表。主張開展與兒童生活密切聯(lián)系的教育。
從蒙臺梭利的成長和個人求學經歷來看,她從小就對數學和自然科學比較感興趣。先后在工科學院和國立達文奇工業(yè)技術學院學習。長大后又對生物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不顧父母的反對,進入羅馬大學學習醫(yī)學,并成為當時意大利的第一位女醫(yī)學博士。在羅馬大學實習期間她便開始接觸到對智力缺陷兒童的治療。畢業(yè)后也積極投身于對智力缺陷兒童的教育中,并創(chuàng)辦了“兒童之家”[3]。可見,蒙臺梭利的專業(yè)是醫(yī)學而非教育。她在走上教育之路以后也必然會帶著醫(yī)學和自然科學的視角來研究兒童發(fā)展的問題。因此也會形成其獨特的游戲觀。
蒙臺梭利認為兒童的發(fā)展是在“工作”中實現(xiàn)的?!肮ぷ鳌笔莾和c外界相互作用,獲得經驗的主要方式。她甚至提出不主張兒童游戲。但是通過閱讀蒙臺梭利的著作我們發(fā)現(xiàn),她對工作和游戲的區(qū)分是比較模糊的。對于同一種活動既稱工作又稱游戲。筆者通過研究蒙臺梭利工作和游戲的關系發(fā)現(xiàn),無論是兒童工作的價值,兒童工作的內容,兒童工作的過程還是兒童工作的指導策略都具有游戲性[1]。蒙臺梭利所主張的兒童工作與游戲是相通的,它具有游戲的特點。蒙臺梭利反對的是想象類游戲。她認為這是不切實際的,不利于兒童發(fā)展的。
1.工作與游戲的關系——工作與游戲密不可分
張雪門認為,“幼兒一天的生活,除了飲食睡眠之外,都是游戲活動[4]49。”在兒童的眼中,只要有意思的事情他們都會積極主動地去探索。自己找材料,自己想辦法,全神貫注地投入其中。游戲對于孩子來說是玩,工作對于他們來說也同樣是玩。只有在成人的觀念里才會把游戲和工作分為兩件事情。在兒童的世界里,兩者是密不可分的。工作即游戲,游戲即工作。
由于蒙臺梭利有著自然科學的專業(yè)背景,她在教育中提倡“兒童工作”。蒙臺梭利對工作的定義是“兒童出于內在生命力的驅使或者兒童的生理與心理的需要而產生的一種自發(fā)性活動。這種活動使得兒童不斷地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從而產生經驗來促進兒童的生理及心理的發(fā)展[5]418?!彼J為只有在工作中兒童是全神貫注的,這是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最好的方式。但是在蒙臺梭利的著作中我們發(fā)現(xiàn),對于同一種活動她既稱工作又稱游戲。并且工作與游戲是相通的,密不可分的。在活動動機上,工作與游戲的動機一樣,都是完全自愿的;在活動過程上,兩者都十分重視活動過程,強調游戲性體驗,注重兒童自主性的培養(yǎng);在活動結果上,兩者都是促進兒童發(fā)展的。因此蒙臺梭利的“兒童工作”具有游戲性,與游戲是密不可分的。
2.游戲指導方法——尊重兒童
張雪門的游戲指導方法是以“尊重兒童”為出發(fā)點的。他經過多年的教育實踐研究,提出了九條指導兒童游戲的方法。第一,教師要充分地熟悉游戲,并對游戲有著足夠的熱情,這樣教師才能更好地指導幼兒游戲;第二,要多給兒童自主選擇,自我表現(xiàn)的機會。教師要準備豐富的材料,兒童可以自由選擇。在游戲過程中也要注意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第三,教師在與幼兒游戲中要實現(xiàn)“精神同化”,完全融入到幼兒的游戲世界中;第四,要根據兒童的生理特點來決定游戲時間的長短;第五,讓所有兒童都有參加游戲的機會,照顧每個孩子的感受;第六,多開展戶外游戲活動,教師要注意維持戶外游戲活動的秩序;第七,教師在指導幼兒游戲時,要采用鼓勵暗示的方法,保護兒童的興趣;第八,游戲中都是有規(guī)則的,在游戲時教師要為幼兒樹立規(guī)則意識,養(yǎng)成幼兒良好的習慣;第九,在兒童做錯事情時,教師不能嘲笑兒童。可見,張雪門的游戲指導方法都是建立在尊重兒童的基礎之上的。教師要充分地了解兒童、了解游戲。
蒙臺梭利對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兒童全部要聽從教師安排的師幼關系進行了批判。她認為兒童自身就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工作中會主動探索。教師的角色應該是一個觀察和指導者。蒙臺梭利把教師稱為指導員。善于觀察是教師最基本的品質。教師要做的主要是三方面的工作:第一,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衣著整潔,并且要管理和保護好環(huán)境;第二,對于不專心、不遵守秩序的兒童要進行勸導,但是要注意方法的適當,不能強迫;第三,對于專心工作的兒童要善于觀察??梢姡膳_梭利對于兒童工作的指導方式與教師對游戲的指導方式是一樣的,都是要尊重兒童的主體性。兒童在工作時是完全出于自己的興趣,教師要像一個自然科學家一樣耐心地觀察兒童的活動。
3.游戲內容——重視感官游戲
張雪門與蒙臺梭利都十分重視感官游戲。張雪門認為幼稚園游戲包括六大類,分別是感覺游戲、社交游戲、競爭游戲、猜測游戲、表演游戲、其他游戲[6]。他把感覺游戲列入到了幼稚園六大游戲之首。他提出感官游戲是訓練兒童感官敏銳度以及相互之間關聯(lián)的最好方式。在課程的編制中,張雪門也提到要將課程與兒童的感官發(fā)展緊密融合。在這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就是要將兒童的多種感官調動起來。因此在張雪門編制的教材中就有感官游戲這個科目。比如讓幼兒學唱一首歌,耳朵聽著節(jié)奏,口里唱著歌詞,手腳打著節(jié)拍,這樣多感官的配合才能學得更快更好。
蒙臺梭利在“兒童之家”中也十分重視兒童的感官訓練。她發(fā)明了很多教具來訓練兒童的感官。但比教具更為有效的是感官游戲。蒙臺梭利將感官游戲分為了兩大類:一類是多種感官配合的游戲。比如“我拿小球在手中”,兒童要注意聽音樂,當聽到“滾”的時候就要用手的力量把球滾到圓圈之中;另一類是獨立感官的游戲。比如“盲人找鈴”,兒童將眼睛蒙住,全憑聽覺去尋找鈴聲。
1.游戲的功能——“享樂與教育功能并存”與“教育功能”
張雪門十分重視游戲本身的享樂功能。在選擇游戲材料的時候,教師要多給兒童自己創(chuàng)作的自由和機會,而不能只給兒童現(xiàn)成固定的材料做機械的訓練。在游戲開展的過程中,教師要多給兒童自我表現(xiàn)、訂正的機會,不要只注重模仿或者成績。比如張雪門設計的行為課程中,有一個設計是以“餅和餅鋪”為中心。在這個主題的游戲活動中除了讓兒童知道餅是怎么制作的,買賣是如何進行的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讓兒童體驗到游戲的樂趣。除了重視游戲的享樂功能,張雪門也重視游戲對兒童的教育功能。他認為應該把游戲融入到幼兒園教學中去。游戲活動的開展可以鍛煉兒童的肌肉,促進兒童感官的發(fā)展,還可以增進兒童的認知,培養(yǎng)兒童的國民性等。因此,張雪門主張游戲功能是享樂和教育功能并存的。
蒙臺梭利對于游戲的教育功能過度專注,而反對游戲的享樂功能。她特別反對兒童象征性的游戲。即“以人代人,以物代物”的假想性游戲。她認為這些游戲中的幻想脫離現(xiàn)實,對兒童的發(fā)展是有害的。蒙臺梭利對于游戲本身享樂功能的反對讓很多讀者都認為蒙臺梭利無游戲思想,或者簡單將其理解為“主張工作,反對游戲”。實際上,蒙臺梭利所主張的工作也是游戲[7]161。這種游戲更類似于我們現(xiàn)在的建構游戲、規(guī)則游戲等。她反對的是更具有想象力和娛樂性的象征性游戲。
2.游戲開展的方式——“集體游戲”與“個人游戲”
張雪門十分重視集體游戲的開展。他認為只有在集體游戲中兒童才能真正建立規(guī)則意識,尊重他人的意見。在集體游戲中,游戲的規(guī)則由孩子們一起商議來決定。比如小朋友們一起玩滑梯的游戲,大家爭前恐后地搶著玩。教師會讓小朋友自己制定游戲規(guī)則,讓游戲有序的開展。在集體游戲的開展中,才能讓幼兒學會互助、合作等,真正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
與張雪門不同的是,蒙臺梭利重視的是個人游戲。蒙臺梭利認為每個兒童都有自己的特點、需要以及潛能。每個兒童的敏感期也是不同的。所以她十分強調兒童的個性發(fā)展。在“兒童之家”主要是對兒童進行個別化的教育,進行個人游戲,而集體的游戲是很少有的[8]。在個人游戲中,兒童并不是以自我為中心,而是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到對教具的操作和使用上。在教具的操作和使用中,兒童可以形成良好的行為規(guī)范,鍛煉其意志力。蒙臺梭利還認為“兒童之家”本來就是一個集體。這種集體的大環(huán)境,同班中不同年齡的孩子組成的集體以及教師的指導等都可以培養(yǎng)兒童的集體意識。所以她認為個人游戲也是可以促進兒童的社會性發(fā)展的。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兒童的社會性發(fā)展是要通過同伴間的交往,集體的合作等去實現(xiàn)的。僅僅通過個人游戲是不能培養(yǎng)兒童的集體意識以及社會交往技能的。
3.游戲材料——“非結構化材料”與“結構化教具”
在游戲材料的使用上,張雪門主張利用隨處可見的肥皂、蠟燭、臉盆等日用品。廢棄的玻璃瓶、舊書報、廢紙箱等廢舊物品,或者石頭、沙子、樹葉、花瓣等天然的物品。他認為這些非結構化游戲材料的教育價值要遠遠大于精美的結構化玩具。這些材料的使用可以更好地促進幼兒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
與張雪門不同,蒙臺梭利為兒童提供的游戲材料是她專門設計發(fā)明的一套精美的結構化教具。這些教具都是根據兒童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圍繞兒童發(fā)展的各個方面來設計的。這些教具也可以稱作在“兒童之家”的玩具。在“兒童之家”中,兒童可以自由選擇活動的材料,但是操作的程序和步驟是固定的。兒童必須按照唯一的方式去使用這些教具。比如在蒙臺梭利的教具中有一個“粉紅色的塔”,它只能用來進行排序活動,而不能拿來當做搭積木或者其他游戲活動的材料。這就大大限制了兒童想象力的發(fā)揮。
從幼兒游戲的視角來比較兩位生活在不同國家的現(xiàn)代教育家的思想,他們既有相同之處又有差異所在。他們的游戲思想符合當時的時代特點,促進了當時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作為里程碑式的教育家,他們的游戲思想至今也影響著當今學前教育的發(fā)展。對當今學前教育的發(fā)展起著價值引領作用。
無論是張雪門倡導的“在生活中游戲,在游戲中生活”,還是蒙臺梭利主張的與游戲有著相同本質的“工作”,都注重在游戲中對兒童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游戲是兒童最喜愛的活動,也是促進兒童各方面發(fā)展的最適宜的活動。在游戲中,兒童能體驗到快樂、自由和滿足。在游戲中,兒童能獲得對周圍世界的認知,善于觀察,學會思考。在這個過程中兒童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會逐漸提高。為兒童提供合適的材料與環(huán)境,讓游戲成為兒童主要的活動,這是每個教育者應該努力做到的。
在傳統(tǒng)的兒童觀中教師是處于主導地位的,對教師的安排兒童只能被動地接受?,F(xiàn)代的兒童觀則主張教師要傾聽兒童,尊重兒童的主體地位。在游戲活動中教師要做的不是指揮兒童,而是觀察和傾聽兒童,照顧每個孩子的感受。蒙臺梭利認為教師應該像一個自然科學家一樣耐心地觀察兒童。為兒童提供有準備的環(huán)境,充分尊重兒童的主體地位。在游戲中教師要注意聆聽兒童的心聲,為他們提供充滿愛和快樂的環(huán)境,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在幼兒園開展游戲中要注意集體游戲與個人游戲的結合。張雪門提倡集體游戲的開展。在集體游戲中幼兒能逐漸學會如何進行同伴交往,學會與同伴分享與合作,培養(yǎng)幼兒的集體意識。因此教師要善于組織開展集體游戲。但是只開展集體游戲還是不夠的。教師還應注意給幼兒進行個人游戲的機會。蒙臺梭利認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和潛能。在個人游戲的開展中可以發(fā)揮幼兒的個人潛能。教師要注意觀察,以便能夠了解每個孩子的特點。
幼兒的游戲材料既要有功能較確定化的結構化材料,也要有隨處可見的各種非結構化材料。張雪門主張幼兒的游戲材料應是生活中各種常見的物品。比如布料、盒子、臉盆、石頭等。這些非結構化材料可以讓幼兒充分發(fā)揮想象力。但是在提供非結構化材料的同時,也要給幼兒提供一些結構化游戲材料。比如蒙臺梭利的教具。這是針對兒童的身心發(fā)展特點設計的結構化游戲材料。通過操作結構化教具也可以促進兒童各方面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