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p>
(河南省鄭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 鄭州450006)
肝硬化是臨床常見肝臟疾病,黃疸是其常見癥狀之一,多是由于患者肝細胞功能下降,導(dǎo)致機體中膽紅素代謝紊亂,肝細胞中毛細膽管發(fā)生破壞,造成肝內(nèi)膽汁淤積,進而導(dǎo)致肝硬化黃疸發(fā)生,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1]。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是臨床治療肝硬化黃疸常用藥物,具有保肝退黃效果,但對部分患者肝功能改善效果欠佳,仍需聯(lián)合其他藥物,以提高療效,改善肝功能[2]。茵梔黃口服液為中成藥,由多種中藥成分組成,具有利膽解毒、清熱祛濕之功效?;诖?,本研究旨在探討茵梔黃口服液輔助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療肝硬化黃疸的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1 月~2020 年4 月收治的142 例肝硬化黃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71 例。觀察組男37 例,女 34 例;年齡 28~67 歲,平均年齡(47.69±6.33)歲;病程 2~9 年,平均病程(5.24±1.36)年;體質(zhì)量指數(shù) 18.6~27.7 kg/m2,平均 (22.46±1.22)kg/m2;肝功能分級:C 級 8 例,B 級 47 例,A 級 16例。對照組男 39 例,女 32 例,年齡 29~68 歲,平均年齡(48.28±6.61)歲;病程2~11 年,平均病程(5.52±1.39)年;體質(zhì)量指數(shù) 18.7~26.4 kg/m2,平均(22.51±1.14)kg/m2;肝功能分級:C 級 7 例,B 級51 例,A 級13 例。兩組一般資料(病程、肝功能分級、年齡、性別、體質(zhì)量指數(shù))均衡可比(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經(jīng)實驗室、肝活檢、內(nèi)鏡、CT、X 線片等檢查確診為肝硬化黃疸;患者及其家屬知情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合并心、腎功能障礙;合并惡性腫瘤;對本研究涉及藥物過敏;依從性差;免疫系統(tǒng)紊亂;合并精神疾病。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予以營養(yǎng)支持、維生素C、保肝護肝藥物等常規(guī)治療,同時戒酒。對照組接受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國藥準字H20103110)治療,靜脈滴注,1 000 mg/次,1 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chǔ)上接受茵梔黃口服液(國藥準字Z11020607)輔助治療,口服,10 ml/次,3 次 /d。兩組持續(xù)治療4 周。
1.4 觀察指標 (1)療效。顯效:臨床體征、癥狀消失,肝功能指標降至正常水平;有效:臨床體征、癥狀明顯改善,肝功能指標較治療前降低≥50%;無效:未達上述標準。將有效、顯效計入總有效。(2)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包括γ-谷氨?;D(zhuǎn)移酶(γ-GT)、天冬氨酸氨基轉(zhuǎn)氨酶(AST)、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LT),以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3)治療前后血清炎癥介質(zhì),包括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以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 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6 例無效、14 例有效、51 例顯效,總有效率為91.55%(65/71);對照組19例無效、22 例有效、30 例顯效,總有效率為73.24%(52/71)。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χ2=8.204,P=0.004)。
2.2 兩組肝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γ-GT、AST、ALT 水平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γ-GT、AST、ALT 水平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肝功能指標比較(U/L,)
表1 兩組肝功能指標比較(U/L,)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ALT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γ-GT治療前 治療后AST治療前 治療后71 71 t P 182.21±74.58 178.13±65.74 0.346 0.730 102.69±42.25*121.31±49.61*2.408 0.017 104.62±24.53 101.79±23.37 0.704 0.483 43.63±15.57*51.54±17.62*2.835 0.005 84.69±24.28 82.95±23.84 0.431 0.667 49.91±12.04*56.19±14.98*2.753 0.007
2.3 兩組炎癥介質(zhì)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TNF-α、IL-6 水平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TNF-α、IL-6 水平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炎癥介質(zhì)指標比較()
表2 兩組炎癥介質(zhì)指標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IL-6(pg/L)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TNF-α(μg/L)治療前 治療后71 71 t P 5.34±1.85 4.96±1.83 1.231 0.221 2.46±0.86*3.74±1.06*7.902<0.001 36.59±6.61 35.91±6.38 0.624 0.534 13.54±3.74*21.91±4.78*11.620<0.001
酒精性肝病、病毒性肝炎等多種原因均可造成黃疸,黃疸發(fā)生代表患者病情惡化,因此需在治療原發(fā)性疾病前提下積極進行黃疸治療[3]。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主要成分為腺苷蛋氨酸,具有轉(zhuǎn)硫基、轉(zhuǎn)甲基等作用,其中轉(zhuǎn)甲基可生成甲基化磷脂和磷脂酰膽堿,能使細胞膜具有良好的流動性,轉(zhuǎn)硫基能參與谷胱甘肽生成,具有解毒、抗氧化、促進肝細胞分泌膽汁、攝取膽汁酸效果。
中醫(yī)認為,肝硬化黃疸屬“臌脹”范疇,歸因于肝郁脾虛,主張以利膽解毒、清熱祛濕之法治療[4]。茵梔黃口服液成分包括梔子、黃芩、茵陳蒿、金銀花等,其中茵陳蒿具有利膽解毒、清熱祛濕之功;黃芩具有瀉火解毒、清熱燥濕之效;梔子可瀉火除煩、清熱利濕;金銀花能消炎退腫、清熱解毒。諸藥配伍,共奏利膽解毒、清熱祛濕之功效。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血清γ-GT、AST、ALT 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茵梔黃口服液輔助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療肝硬化黃疸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肝功能。原因可能為茵梔黃口服液中茵陳蒿具有調(diào)節(jié)免疫、清熱、鎮(zhèn)痛、護肝利膽等多種作用;黃芩內(nèi)有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抗菌效果;梔子保肝、抗炎效果;金銀花具有提高免疫、抗病毒效果[5]。
宋潔等[6]研究發(fā)現(xiàn),血清IL-6 為肝細胞急性期反應(yīng)物主要誘導(dǎo)因子,可參與肝硬化炎癥反應(yīng)及免疫反應(yīng),在肝硬化進程中,會導(dǎo)致血清IL-6 呈高表達狀態(tài),進而促使肝內(nèi)炎癥發(fā)生,使肝細胞持續(xù)受到損傷,加重肝損傷程度;血清TNF-α 可參與血清IL-6 等炎癥介質(zhì)釋放。因此,下調(diào)血清IL-6、TNF-α對改善肝功能具有積極意義。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血清 TNF-α、IL-6 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茵梔黃口服液輔助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療肝硬化黃疸可有效緩解炎癥反應(yīng)。這可能與梔子具有抗炎的作用有關(guān)。綜上所述,茵梔黃口服液輔助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療肝硬化黃疸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肝功能,緩解炎癥反應(yīng),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