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建文 吳國新 蔡陽林 李栩聰 關紫云▲ 吳智鑫
1.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qū)人民醫(yī)院急診科,廣東佛山 528200;2.廣東省佛山市中醫(yī)院急診科,廣東佛山 528200
心臟驟停(cardiac arrest,CA)是全球范圍內人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CA 可發(fā)生在院內或院外,其中院外CA 發(fā)生率可達80%[1],盡管醫(yī)學技術在不斷進步,CA 患者出院存活率仍然很低[2]。在我國,院外CA患者的生存率不到1%,遠遠低于歐美國家的10%~12%,這與我國心肺復蘇(CPR)培訓合格的公眾少(<1%)、第一目擊者CPR 率低有關[3-4]。心肺復蘇術被公認是提高CA 患者存活率的關鍵技術,其核心部分為胸外心臟按壓。2015年AHA 心肺復蘇指南更新后,對于胸外心臟按壓的頻率、深度等提出了新的建議,按壓頻率由100次/min 更新為100~120次/min,按壓深度由≥5 cm 更新為5~6 cm,強調按壓中斷時間不應超過10 s,保證胸廓充分回彈[5]。如何提高胸外按壓質量成為不少國內外學者關注的課題。有研究表明,跪坐姿勢、垂直按壓有利于提高胸外按壓質量[6-7]。有研究顯示,按壓反饋裝置能提升公眾心肺復蘇培訓胸外按壓質量[8]。本研究在跪坐姿勢、垂直按壓的基礎上,在按壓過程中采用壓腰提臀的方法,選取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qū)人民醫(yī)院急救技能培訓中心招募的120名未接受過心肺復蘇培訓的群眾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壓腰提臀法在公眾心肺復蘇培訓中提高胸外按壓質量中的作用。
選取2019年3月1日~2019年6月30日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qū)人民醫(yī)院急救技能培訓中心招募的120名未接受過心肺復蘇培訓的群眾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抽簽法將其隨機分成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各60名。最終有7名因故未能完成培訓,實際完成培訓113名,其中試驗組58名,男27名,女31名;平均年齡(33.95±8.53)歲;平均身高(164.81±11.24)cm;平均體重(63.38±9.07)kg;平均體重指數(shù)(23.31±2.24)kg/m2。對照組55名,男30名,女25名;平均年齡(34.07±8.45)歲;平均身高(164.98±9.39)cm;平均體重(64.38±8.53)kg;平均體重指數(shù)(23.57±1.55)kg/m2。兩組人員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人員均同意參與本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年齡20~50歲,體重50~80 kg;②既往體健,否認有慢性肺病、心臟病、關節(jié)炎、脊柱病變史;③自愿參與此項研究,同意采集有關數(shù)據(jù)。排除標準:①孕期和行過腰椎手術者;②培訓時有外傷、自覺不適者;③培訓中途退出,或無法完成培訓及測試者;④關鍵按壓數(shù)據(jù)缺失者。
兩組人員均參加中國紅十字會救護員培訓課程的心肺復蘇理論知識學習。兩組人員按壓時均要求采用跪坐姿勢:雙膝跪地,雙膝關節(jié)張開與肩膀同寬,雙膝關節(jié)距離模型一個拳頭,模型雙乳頭連線針對操作者身體中線,以模型雙乳頭連線中點為按壓點,操作者將一手掌根部放在按壓點上,另一手掌在其上重疊,十指交叉,手指上翹,雙上肢繃直,垂直模型胸壁,以髖關節(jié)為支點,以上身重力垂直按壓。并重點強調高質量胸外心臟按壓的三個要點:按壓頻率100~120次/min、按壓深度5~6 cm、使胸廓充分回彈。試驗組在以上基礎上,要求操作者按壓時將腰部下壓、臀部上翹,使操作者脊柱保持平直。兩組人員均使用QCPR 半身模型(挪度公司,上海)進行5 組共150次按壓練習,之后進行150次按壓測試。
比較兩組的按壓深度達標率、按壓速率達標率、胸廓充分回彈率及操作者的主觀疲勞程度。①利用Skill Reporter 反饋系統(tǒng)(挪度公司,上海)收集按壓深度達標率、按壓速率達標率、胸廓充分回彈率,根據(jù)按壓深度、按壓速率、胸廓回彈情況評價按壓質量。胸外按壓深度達標率:5 cm≤深度<6 cm 的按壓次數(shù)占總按壓次數(shù)的百分率;胸外按壓速率達標率:100次/min≤速率≤120次/min 的按壓次數(shù)占總按壓次數(shù)的百分率;胸廓充分回彈率:胸廓充分回彈的按壓次數(shù)占總按壓次數(shù)的百分率。②測試結束后收集操作者主觀疲勞程度評分,主觀疲勞程度使用Likert 3級評分法,每個條目按“很疲勞”“一般疲勞”“不疲勞”,分別計5、3、1分,分值越高則表示疲勞程度越高。
采用Excel 表對數(shù)據(jù)進行收集,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者轉換為正態(tài)分布后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Mann-Whitney 秩和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試驗組的按壓深度達標率與胸廓充分回彈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按壓速率達標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按壓深度達標率、按壓速率達標率及胸廓充分回彈率的比較(%,±s)
表1 兩組按壓深度達標率、按壓速率達標率及胸廓充分回彈率的比較(%,±s)
組別 按壓深度達標率 按壓速率達標率 胸廓充分回彈率試驗組(n=58)對照組(n=55)t值P值89.69±8.99 81.20±12.45 4.169 0.000 91.40±7.99 92.75±7.00 0.988 0.325 86.22±9.84 74.09±13.31 5.530 0.000
試驗組的主觀疲勞程度低于對照組,試驗組的主觀疲勞程度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主觀疲勞程度的比較[n(%)]
2019年6月15日,國務院印發(fā)的《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30年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要下降到190.7/10 萬及以下,引導居民學習掌握CPR 等自救互救知識和技能是防控重大疾病的主要任務[9],對于公眾,掌握CPR 的重點在于胸外心臟按壓。有研究顯示,按壓者的身體素質、體重等差異可對胸外心臟按壓質量產生顯著影響,身體強壯、高體重的按壓者較身體虛弱、低體重者更能保證按壓深度[10-12],但另有研究提出,體重過大的按壓者雖然更容易達到推薦按壓深度,但是在按壓期間難以保證胸廓充分回彈,同樣會降低按壓質量[13]。近年來,按壓即時反饋裝置越來越多地應用于監(jiān)測CPR 質量[14],其在公眾CPR 培訓過程中提升胸外按壓質量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驗證[15-16],但由于經(jīng)費等各種原因,目前國內多數(shù)公眾心肺復蘇培訓仍未能應用按壓即時反饋裝置來提高培訓質量。如何應用簡單有效的方法使公眾更快更易掌握胸外心臟按壓技術成為公眾心肺復蘇培訓研究的重點。本研究嘗試找到一種簡單的無需額外支出成本的方法來提高公眾心肺復蘇培訓胸外按壓質量的方法。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的按壓深度達標率與胸廓充分回彈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按壓速率達標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的主觀疲勞程度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操作者在按壓過程中通過壓腰提臀使脊柱保持平直,可有效提高按壓深度及胸郭充分回彈率,同時使疲勞程度下降,從而有效提高胸外心臟按壓質量。其在確保按壓深度方面的作用考慮與脊柱保持平直后能更有效保持手臂垂直的胸外按壓,這與Mayrand 等[17]的研究結果一致,即當按壓手臂的位置與胸壁的角度成90°時可以產生更好的按壓深度。此外,按壓深度及胸郭回彈考慮與疲勞程度有關,試驗組主觀疲勞程度較對照組下降,從而更有效地確保按壓深度及胸廓充分回彈。筆者認為其原理是脊柱保持平直后較脊柱彎曲時更能保持脊柱穩(wěn)定和減輕椎間盤受壓,從而延緩了脊柱疲勞。按壓頻率兩組無統(tǒng)計學差異,考慮按壓頻率主要取決于操作者主觀按壓速度的快慢,不受按壓者本身按壓姿勢的直接影響,與李順青等[7]的研究結果一致。
本研究仍存在不足。第一,研究在模型人上進行,與現(xiàn)實臨床中真實的復蘇患者存在區(qū)別;第二,參與研究的人群僅限于未參加過心肺復蘇培訓的青壯年健康群眾,不能代表全體人群;第三,樣本量只有113名,非大樣本量隨機雙盲對照試驗,其結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綜上所述,應用壓腰提臀法能提高公眾心肺復蘇培訓胸外心臟按壓質量,主要體現(xiàn)在能提高按壓深度達標率、胸廓充分回彈率以及減輕操作者的疲勞程度,值得在公眾心肺復蘇培訓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