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寧 (上海師范大學 200030)
從崔鶯鶯,杜麗娘到李香君,三位戲劇中的女性形象處于不同歷史語境,在女性自我意識覺醒方面卻展現(xiàn)出一定的相似性,她們都曾是旁人眼中的“弱女子”,在覺醒過程中逐漸成為“叛逆女性”;她們都曾被封建禁錮,卻為了心中所愛,勇敢斗爭壓迫自己的封建勢力;她們都在與封建禮教的抗爭展現(xiàn)出一定的悲劇性。但同時,每一個戲劇女性形象又有著自己的反抗與斗爭之路。
中國戲曲藝術,作為戲劇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既有戲劇的共同特征,又因其獨特的表現(xiàn)手段和獨有的審美特征獨樹一幟,在其悠揚婉轉的唱腔,高度典型化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中反映現(xiàn)實生活和表現(xiàn)思想感情。因此我們可以從幾部戲劇中社會規(guī)約對女性的種種壓迫,分析她們的自我意識覺醒過程。
《西廂記》完成于元代,彼時受到幾千年男權中心和封建傳統(tǒng)的影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三從四德”的禮教,徹底剝奪了女性的情感世界,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買妻婚俗更使女性被徹底物化。王實甫在《西廂記》中刻畫了一個在封建的重壓下,敢于反抗婚約,追求理想愛情的崔鶯鶯。
崔鶯鶯乃是相國的千金,受過良好教育,才貌雙全。但她處處受到封建禮教的安排,婚姻也早已被安排,她的命運從未被自己掌握。且老夫人對她嚴加管束,“常服睟容,不加新飾”,她的思想乃至生命都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縛。遇到張生后她開始向往愛情,但她已有婚約在身,受到門第觀念的束縛也不敢表達,只能與紅娘說“你與我望張生去走一遭,看他說甚么,你來回我話者”1在無數(shù)日夜的輾轉反側之后,她終于鼓起勇氣拋棄自己千金小姐的身份,封建禮教的束縛,邁出深閨,夜會張生,鼓起勇氣大膽行動追求自己的理想愛情。最終老夫人答允成親后又變卦,張生被迫趕考,崔鶯鶯以“蝸角虛名,蠅頭微利”2表示對功名的不屑,向世人證明了其對自由愛情的追求。崔鶯鶯對“情”的肯定,對封建婚姻的突破,是對女性自我意識的初步確認,但她在追求自由愛情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糾結,猶豫,也反映出了在壓迫中的封建女性覺醒的脆弱性。
明中后期,程朱理學作為社會主流思想,對女性的自由禁錮尤甚。但王陽明提出“致良知”,“心學”與“理學”分庭抗禮,人的情欲和主觀感受逐漸受到重視。在《牡丹亭》這部巨著中,“情”與“理”的矛盾也體現(xiàn)在了杜麗娘身上。
同樣成長于官宦人家的杜麗娘一言一行都被大家閨秀的行為所規(guī)范,她被針線女紅,封建禮教困住了身心。但杜麗娘卻仍然保持著自然天性,在看到《關雎》時產(chǎn)生了對美好愛情的向往,但卻被困于深閨之中無法實現(xiàn),只能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詩句中暗自神傷。終于,杜麗娘在第一次邁進了自家的后花園后,她驚訝的發(fā)現(xiàn)滿園春色就這樣被辜負,“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正如自己的美好青春被殘酷的歲月和封建的重壓吞噬,于是在夢境中,杜麗娘大膽釋放情欲,并在夢醒后第二次尋夢,勇敢的追求自己的愛情。而在夢醒后,杜麗娘卻發(fā)現(xiàn)“生”的意志不能實現(xiàn),她選擇用自己的生命去換取掌握自我命運的鑰匙,終于與柳夢梅重逢,徹底實現(xiàn)了愛情的自由。相對于崔鶯鶯而言,杜麗娘沒有搖擺不定,顧慮重重,而是選擇主動追求愛情,甚至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不能如愿后寧愿選擇在消沉中耗盡生命,正如題詞說道:“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杜麗娘的果敢與堅決體現(xiàn)了封建社會女性自我意識里程碑式的覺醒。
在《桃花扇》中,作者女性角色的眼睛帶我們看到了南明王朝內部的腐敗與荒淫:李香君在花季妙齡遇到了侯方域,兩人情好日密。此時魏忠賢余黨阮大鋮置辦妝奩拉攏侯方域,李香君在面對阮大鋮的重金時毫不在意,嚴厲告知侯方域不能收下這種恩惠,然而被阮大鋮懷恨在心,在愛情最美好的時候被其所害無奈分開,但即使在愛人不在的時候香君也依然堅守,阮大鋮強逼香君另嫁時李香君以死抗爭,血濺定情詩扇。在歷經(jīng)坎坷終與愛人重逢時二人也選擇拜師入道,沒有國何來的家?李香君雖然只是一名歌姬,位卑言輕,但她堅強忠貞,對待愛情從一而終;不圖富貴,不畏強權,對待奸臣嫉惡如仇,絕不同流合污。4李香君的深明大義,堅守節(jié)操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在整部《桃花扇》中,李香君展示出的都是一個女性的獨立人格,她追求的不只是自己的幸福,更追求對國家的捍衛(wèi),把個人的幸福與國家民族聯(lián)系在一起,展現(xiàn)了女性覺醒進入了更高層次。更重要的是,在南明動蕩的社會背景下,相對于崔鶯鶯,杜麗娘這樣的貴族女子,我們更能從李香君這樣的下層婦女身上感受到命運的捉弄,社會的壓迫,以及各種不平等的待遇,李香君身上展現(xiàn)出來的獨立人格更具有代表性,更能夠為解放女性思想提供切身的參考。5
在總結中國古代戲劇中女性自我意識覺醒的結局時,可以看到崔鶯鶯、杜麗娘與李香君三人的身上既反映出對封建禮教、婚姻制度的反叛,同時又難以擺脫對封建道德觀念的妥協(xié)與讓步。6她們的思想既有女性的覺醒與抗爭性,同時又帶有封建性。
《西廂記》里的崔鶯鶯,對自由愛情的追求,對傳統(tǒng)婚姻觀的突破傳達了女性自我意識的初步覺醒。但她在反復猶豫中與張生定情,已經(jīng)體現(xiàn)出崔鶯鶯覺醒的脆弱與矛盾,張生被老夫人要求進京趕考時,崔鶯鶯對功名的不屑實則是不敢忤逆封建家長的命令,之后更是擔心張生“停妻再娶妻”7無論是她將自己的命運寄托于丈夫的觀念,還是對老夫人等封建家長的妥協(xié),都表現(xiàn)出女性意識覺醒的不徹底性?!赌档ねぁ防锏亩披惸镫m然對愛情的追求更為堅決,反抗封建的意識更為鮮明,但在[冥誓]中卻與柳夢梅盟誓:“作夫妻,生同室,死同穴?!?復生后奉旨成婚才與柳夢梅共結連理,更是不敢僭越傳統(tǒng)觀念的表現(xiàn)。杜麗娘身上展現(xiàn)出來的超越生死的人間至情令人感動,但不難發(fā)現(xiàn)她的封建傳統(tǒng)思想已根深蒂固。在李香君身上我們看到了女性自我意識的進一步深刻覺醒,李香君的堅韌、正直讓我們看到了她的意志,不畏強權,勇敢與惡勢力抗爭,在愛情中血染桃花扇給自己以最好的證明。雖然在腐敗、黑暗的南明王朝下李香君的愛情最終成為了悲劇,但她把國家、民族大義置于個人愛情之上,誓死反抗,女性的獨立人格與尊嚴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女性的主題價值盡顯。
通過對三位女性覺醒過程的分析,可以看到中國古代女性在抗爭中展現(xiàn)的女性人格魅力,也能看到她們對獨立人格的追求,以及在覺醒過程中所經(jīng)歷的艱難和掙扎,她們都渴望掌握自己命運的話語權,都向往過獨立的人生,然而她們的叛逆之舉最終都以殊途同歸的悲劇性結局收場。但這些女性形象展現(xiàn)的社會意義,為女性意識的覺醒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為現(xiàn)代女性思想解放提供了參考。
注釋:
1.王實甫.《西廂記》[M].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年,第124頁.
2.王實甫.《西廂記》[M].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年,第192頁.
3.湯顯祖.《湯顯祖詩文集·卷三十三·牡丹亭記題詞》[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093頁.
4.魏丹丹.李香君人物命運之分析[J].大眾文藝,2016(15):21-22.
5.余何.大時代背景下創(chuàng)作主體意識的嬗變——以崔鶯鶯、杜麗娘、李香君為例[J].中華文化論壇,2017(01):177-182.
6.袁芳,呂世生.中國傳統(tǒng)戲劇中女性形象的“他者”解讀——以《趙氏孤兒》與《西廂記》中的女性角色為例[J].文學與文化,2019(02):119-125.
7.王實甫.《西廂記》[M].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年,第192頁.
8.湯顯祖.《湯顯祖詩文集·卷三十三·牡丹亭記題詞》[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