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欣賞是音樂學科的重要教學內容。新時期,信息技術與音樂課堂正在實現(xiàn)深度融合。立足此背景,在組織初中音樂欣賞教學的時候,筆者探索多樣的策略應用信息技術輔助學生欣賞音樂。在長期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總結出了組織課堂活動,調動學習熱情;引導多元交互,主動探究作品;進行課堂提問,深入思索作品;創(chuàng)設音樂情境,感知音樂之美;開展綜合活動,提高欣賞效果的策略。在這篇文章中,筆者將理論結合實踐地對這些策略進行具體闡述。
關鍵詞:初中音樂;欣賞教學;信息技術;應用策略
眾所周知,素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驅動學生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審美素養(yǎng)是學生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的具體體現(xiàn)。音樂是具有審美性的學科,音樂欣賞課是學生欣賞音樂美的主要載體。立足音樂欣賞課的特點,《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引導學生欣賞音樂,發(fā)展審美素養(yǎng)的要求。實現(xiàn)此要求,需要教師以音樂欣賞課為載體,應用多樣的策略引導學生欣賞美。美是較為抽象的,是隱藏在樂曲曲調、場景、思想等中的。初中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在欣賞音樂美的時候,會遇到諸多的問題,不但導致審美教學效果不佳,還影響了音樂欣賞教學質量。立足初中生的思維特點,課程標準中提出了應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要求。教學實踐證明,根據(jù)教學需要有效地應用信息技術,不但可以借助圖片、視頻等化抽象為直觀,為學生提供直接感知的機會,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愿望,提升學習效果。在組織初中音樂欣賞教學的時候,筆者探索多樣的策略應用信息技術,輔助學生欣賞音樂,感受音樂中的美,促進審美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
一、 組織課堂活動,調動學習熱情
音樂欣賞課是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學生需要在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音樂欣賞課的教學實踐證明,教師單向地揭示音樂中蘊含的美,是難以使學生有效地感受到音樂中的美的,尤其無法建立認同感,導致審美效果不佳。所以,在開展初中音樂欣賞課的時候,教師要將欣賞音樂的機會還給學生,使學生自主地進行欣賞。學生自主欣賞音樂,是需要有濃厚的欣賞興趣做支撐的。因此,在實施初中音樂欣賞教學的時候,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是首當其沖的。為了實現(xiàn)這一點,筆者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如視頻、音頻等創(chuàng)設課堂活動,使學生在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的作用下,產生學習熱情。
以《辛德勒的名單》為例,在學生還沒有做好課堂學習準備的時候,筆者直接利用多媒體播放了課前剪輯好的《辛德勒的名單》這部電影的片段。生動具體的畫面一經播放,就抓住了學生的眼球,尤其不少學生遷移生活經驗,和電影中播放的音樂一起哼唱。學生的如此表現(xiàn)表明,他們產生了欣賞樂曲的熱情,同時發(fā)揮自主性,初步地自主與樂曲互動,為接下來深入地欣賞音樂做好準備。
二、 引導多元交互,主動探究作品
互動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課堂教學是教師、學生和音樂進行互動的主要活動。音樂欣賞課,少不了學生與音樂的互動。與音樂進行互動,對部分學生而言是一大難事。因為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儲備的音樂資源是不足的,獲取的音樂欣賞方法是較少的。尤其,音樂資源是學生欣賞音樂,感受音樂美的基礎。音樂教材是學生進行互動的對象,但是音樂教材中的音樂資源是有限的。針對該情況,要想使學生有效地與音樂互動,深入地感知音樂中的美,需要教師打破教材限制,引導學生獲取更多的音樂資源。網(wǎng)絡上的音樂資源是豐富多彩的,是補充音樂教學資源的有力工具。所以,在開展初中音樂欣賞教學的時候,筆者會根據(jù)教學需要,利用網(wǎng)絡渠道搜集相關的音樂資源,并在課堂上借助多樣的信息技術手段展現(xiàn)這些音樂資源,驅動學生與之多元互動,初步地了解音樂作品,夯實主動深入探究的基礎。
以《春江花月夜》為例,有效地與這首樂曲互動,欣賞到樂曲中的美,需要學生了解樂曲內容。這是一首典雅優(yōu)美的樂曲,描繪了優(yōu)美的大自然景象?;诖?,在組織教學活動之前,筆者先借助網(wǎng)絡渠道,搜集了這首樂曲場景的內容。在開展實施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筆者利用課件形式將這些內容展現(xiàn)給學生。在課件的輔助下,學生自主閱讀,初步地認知樂曲場景,對樂曲內容建構初步的認知。接著,筆者伴隨著課件內容,播放這首樂曲,引導學生對應著具體場景內容,自主品味,建構場景與樂曲的聯(lián)系,初步地感受到樂曲中的場景美。教學實踐證明,通過體驗如此活動,學生實現(xiàn)了樂曲的互動,對樂曲內容建構了感性的認知,同時還體驗到了樂曲中的場景美,為接下來深入地探究、品味樂曲的場景美、旋律美等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 進行課堂提問,深入思索作品
音樂欣賞是一項具有思維性的活動,需要學生發(fā)揮思維作用。在傳統(tǒng)的初中音樂欣賞課教學活動的參與過程中,部分學生缺乏思維,教師講授什么就是什么,人云亦云,無法有效地感受到樂曲中的美,導致樂曲欣賞效果不佳。同時,在長期如此欣賞樂曲的過程中,音樂思維能力受到僵化,影響了自主欣賞音樂。問題是學生進行思維的“工具”,同時也是貫穿音樂課堂教學始終的教學方法。在音樂欣賞課活動實施過程中,根據(jù)欣賞的樂曲內容,向學生提出諸多的問題,不但可以借助問題驅動學生思維,還可以使學生在思維的作用下,深入地思索作品,真正地感受到音樂作品中的美。利用信息技術輔助音樂欣賞課,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向學生展示與音樂作品有關的內容,如作曲家生平、樂曲創(chuàng)作背景、樂曲評論等。立足這些內容,教師提出問題,可以驅動學生通過自主思維,對樂曲建構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認知,順其自然地建構完善的樂曲知識體系,同時在此知識體系的作用下,深入地探究樂曲內容,實現(xiàn)對作品的深入理解。
以《神圣的戰(zhàn)爭》為例,這是一首以戰(zhàn)爭為主題的樂曲。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單一地應用音頻的方式,很容易使學生分散注意力,導致欣賞效果不佳。針對該情況,在音樂課堂上,筆者應用多媒體課件展現(xiàn)了與此戰(zhàn)爭有關的內容,如圖片、電影片段等,順其自然地創(chuàng)設出具體生動的戰(zhàn)爭場景,使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對樂曲內容、創(chuàng)作背景等建構認知。立足學生的自主感知所得,筆者順勢就樂曲背景、樂曲思想情感等提出問題,驅動學生進行個性探索。教學實踐證明,通過思考課件內容問題,學生積極地進行了思維,尤其在思維作用下,從視覺上了解到樂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描述的背景,實現(xiàn)對樂曲內容的認知,同時從聽覺上感受到戰(zhàn)爭中積極向上的精神,自然而然地儲備音樂常識,促進接下來繼續(xù)深入地探索樂曲情感,提升音樂欣賞效果。
四、 創(chuàng)設音樂情境,感知音樂之美
眾所周知,樂曲中的場景是音樂美的載體。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體驗樂曲場景,借此感受到音樂中的多元美。樂曲場景在音樂課堂上的展現(xiàn),少不了音樂情境。音樂課程標準中早已明文地提出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教學要求。所謂的音樂教學情境是指教師根據(jù)音樂內容,利用多樣的手段創(chuàng)設出的貼近音樂的場景。信息技術是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的手段之一。在音樂課堂上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是以信息技術的基本材料,如文本、視頻、課件等,創(chuàng)設出動態(tài)直觀的場景。音樂情境的創(chuàng)設為學生提供了可以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大腦想、用嘴巴說的環(huán)境,便于學生在多種感官的作用下,與樂曲進行密切的互動,深入地感受樂曲中的美,同時潛移默化地升華情感,發(fā)展審美素養(yǎng)?;诖?,在應用信息技術輔助音樂欣賞課教學的時候,筆者常設音樂情境,驅動學生感知音樂之美。
以《沁園春·雪》為例,這是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的一節(jié)欣賞課。該單元以“冬之旅”為主題,設置了相關的欣賞樂曲,旨在引導學生欣賞冬季美景,多元地感受冬季美景之美。在參與語文教學活動的時候,學生已經學習了毛澤東同志的《沁園春·雪》這首詞,在語文教師的點撥下,感受到了這首詞中詩人博大的胸襟和豪邁的情懷。借景抒情是這首詞的顯著特點。通過景色感受詩人的情感,是學生欣賞這首樂曲的主要途徑。所以,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立足學生的學習所得,筆者利用微課,動態(tài)直觀地播放了北國冬季場景。在播放場景的同時,筆者引導學生在視覺作用下,說一說北國冬季場景的特點。在此過程中,學生遷移生活經驗,自由描述,感受遼闊、浩渺的場景。
五、 開展綜合活動,提高欣賞效果
在教育信息化深入發(fā)展的過程中,在音樂課堂上可以應用的信息技術手段變得愈加繁多。音樂課程標準在闡述信息化教學的同時,提出了靈活選擇信息技術手段的教學要求。此要求的提出意味著,教師在實施音樂欣賞課教學的時候,不能始終如一地選擇應用同一種信息技術手段,而應將多種信息技術手段綜合到一起,借此實現(xiàn)音樂欣賞課教學的現(xiàn)代化,同時使學生在多樣信息技術的作用下,增強音樂欣賞興趣,提高音樂欣賞效果?;诖?,在實施音樂欣賞課教學的時候,筆者會應用綜合應用信息技術手段開展綜合活動,驅動學生多樣欣賞。
以《保衛(wèi)黃河》為例,在實施欣賞教學之初,筆者先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現(xiàn)了這首樂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內容,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對樂曲內容建構初步的認知。之后,利用微課播放黃河奔流向前的場景,使學生在此場景的作用下,受到心靈上的震撼。在此過程中,筆者還應用視頻向學生展現(xiàn)了此時期的戰(zhàn)爭場景,使學生遷移歷史學習經驗,感受戰(zhàn)爭的緊迫感。之后,筆者在引導學生在小組中交流討論,通過碰撞思維,對樂曲內容建構深刻的理解。拓展課堂,驅動學生進行音樂實踐,是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課后實踐是無法受到教師點撥和指導的,如此影響學生繼續(xù)欣賞和實踐的效果。針對該情況,筆者設計了演繹樂曲的任務,驅動學生以小組為形式,合作地將樂曲內容改編為舞臺劇,并利用網(wǎng)絡渠道,與教師進行交流,在線地受到教師的指導和點撥,彌補自身不足,提高音樂實踐水平。在學生表演舞臺劇的過程中,筆者鼓勵他們利用視頻工具進行錄制,并將錄制好的視頻上傳到網(wǎng)絡平臺,以供其他學生下載、觀看。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欣賞樂曲,不僅深入地欣賞了樂曲內容,提高欣賞水平,還借助音樂實踐,深化了對樂曲內容的感知,有利于提高欣賞效果。此外,通過體驗教學活動,學生還鍛煉了音樂實踐力,有利于提高音樂學習水平。
總而言之,音樂欣賞是學生發(fā)展審美素養(yǎng)的主要途徑。在實施初中音樂欣賞課教學的時候,立足欣賞教學特點和學生欣賞特點,教師可以應用信息技術手段,組織課堂活動,調動學習熱情;引導多元交互,主動探究作品;進行課堂提問,深入思索作品;創(chuàng)設音樂情境,感知音樂之美;開展綜合活動,提高欣賞效果,借此有效地完成音樂欣賞教學任務,提高音樂欣賞教學效果,同時使學生學會欣賞音樂,發(fā)展音樂欣賞能力,塑造音樂審美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張瑞.領略音樂之美 享受音樂之境:淺談初中音樂欣賞教學中的幾點心得[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10):170-171.
[2]吳芬.賞出高度 感至深處:談信息技術融入初中音樂欣賞課的實踐與思考[J].北方音樂,2019,39(16):117-118.
[3]謝喜梅,鄧曉芬,梁錦鳳.信息技術與初中音樂相融合的對策分析[J].戲劇之家,2019(13):174-175.
作者簡介:
張雅芬,甘肅省平涼市,甘肅省平涼市靈臺縣城關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