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兆明
(淮安市新安醫(yī)院,江蘇 淮安 223200)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非常嚴重的慢性精神疾病,其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確,遺傳因素、環(huán)境因素、生活因素、性格因素等都有可能引發(fā)精神分裂癥發(fā)作[1]。精神分裂癥患者早期的癥狀為行為怪異、情感冷漠、語言表達異常等,若不及時治療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多方面的障礙以及精神活動不協(xié)調(diào),包括感知覺、思維、情感、行為、認知等方面的障礙[2]。目前抗精神類藥物治療是臨床用于治療精神分裂癥的主要措施,本著系統(tǒng)規(guī)范的單一用藥原則治療,常見的藥物為利培酮、喹硫平等,但是對于這兩類藥物的治療效果和不良反應一直存在爭議[3]。因此本實驗將選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精神科進行治療的3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深入探討分析喹硫平與利培酮兩種藥物用于治療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率,具體研究內(nèi)容如下。
根據(jù)入院順序選取3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均為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精神科進行治療,并隨機分為兩組,分別為對照組(n=15例)和研究組(n=15例)。對照組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齡24~60歲,平均年齡為(32.39±9.12)歲,病程1.5~14年,平均病程為(5.12±3.56)年;研究組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年齡25~58歲,平均年齡為(33.15±8.75)歲,病程2~16年,平均病程為(5.49±3.87)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基本資料的差異微?。≒>0.05),可以進行組間的良好對比。
納入標準:①所有的患者經(jīng)各項精神類檢查均符合國際疾病分裂第十版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4];②所有患者均存在感知覺、思維、情感、行為、認知等方面的障礙;③所有患者及家屬均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④本實驗通過醫(yī)學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①有嚴重心、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者;②有妊娠期或者哺乳期的女性;③有高血壓和嚴重腦血管疾病方面的患者;④對本次藥物實驗藥物有禁忌癥和過敏反應的患者。
所有患者的治療均本著系統(tǒng)規(guī)范的單一用藥原則和個體化用藥原則,強調(diào)早期、足量、足療程的方針,在實驗之前所有患者均需要度過一定的清洗期才能進行治療,確保本次實驗不受其他抗精神類藥物以及抗抑郁藥物的影響。
對照組給予利培酮藥物治療,口服利培酮口腔崩解片,初次口服時的劑量為1 mg/d,根據(jù)患者的對藥物的耐受力和病情逐漸增加用藥劑量,最大劑量為6 mg/d, 療程為兩個月。
研究組給予喹硫平藥物治療,口服富馬酸喹硫平片,初次口服時的劑量為50 mg/d,根據(jù)患者的對藥物的耐受力和病情逐漸增加用藥劑量,最大劑量為800 mg/d, 療程為兩個月。
(1)采用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陰性[5]與陽性癥狀量表(PANSS)[6]對患者進行評分以反映患者的病情,記錄兩組患者的治療前后的BPRS和PANSS評分。
(2)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根據(jù)患者在療程結(jié)束后的BPRS和PANSS評分的減少情況制定評判標準。顯效:患者的BPRS和PANSS的評分均減少≥50%;
有效:患者的B P R S 和P A N S S 的評分均減少25%~49%;無效:患者的BPRS和PANSS的評分均減少<25%??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3)觀察記錄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包括嗜睡、頭暈、便秘、椎體外系反應等情況。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shù)據(jù),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和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用n/% 表示,用x2檢驗;兩組患者的治療前后的BPRS和PANSS評分用±s表示,用t檢驗。當檢驗結(jié)果顯示P<0.05時,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jié)果表明,對照組與研究組在治療前后的BPRS和PANSS評分差異均不顯著(P>0.05),詳情請見表1。
結(jié)果表明,研究組和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對比差異微小(P>0.05),詳情請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前后的BPRS和PANSS評分比較(x±s )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結(jié)果顯示,研究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詳情請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
精神分裂癥是精神科長期以來面臨的一道難題,目前發(fā)病人數(shù)越來越多,發(fā)病后會出現(xiàn)陽性癥狀和陰性癥狀,患者會出現(xiàn)幻聽、幻覺、妄想、喜歡獨處、缺乏安全感等陽性癥狀,陰性癥狀主要為言語減少、意志消退、注意力不集中等,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多方面的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學習,而且此病一般會反復發(fā)作,且病情會隨著發(fā)作次數(shù)增加而更嚴重,因此在確診后應及時進行治療。
因為精神分裂癥的病因尚未明確,臨床上對于此類病癥目前首選的治療措施為藥物治療,常規(guī)類的藥物會對患者的認知功能造成一定的損傷,目前臨床推出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類藥物用于治療精神分裂癥,研究表明此類藥物治療效果顯著且安全性高,常見的藥物為喹硫平和利培酮。喹硫平是一種新型的抗精神類藥物,主要成分為苯二氮?類衍生物,以富馬酸鹽的形式存在,患者服用后,具有顯著的臨床治療效果,此藥物會與多種神經(jīng)遞質(zhì)系統(tǒng)發(fā)生作用,具有較高的親和力,能夠阻斷腎上腺素的受體作用,進而大大的降低了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7];利培酮藥物用于精神分裂癥治療效果甚佳,但是該藥主要通過拮抗腦內(nèi)-HT2A受體和D2受體來發(fā)揮作用,容易使患者出現(xiàn)不良反應[8]。
本次研究結(jié)果顯示,對照組與研究組在治療前后的BPRS和PANSS評分差異均不顯著(P>0.05);研究組和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對比差異微小(P>0.05);研究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喹硫平與利培酮兩種藥物在用于治療精神分裂癥時都具有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但是喹硫平藥物的治療能夠降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臨床上應推廣和應用喹硫平藥物用于治療精神分裂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