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是典型的遷徙民族,甚有,將自己的靈魂遺落在漂泊的路上。時序輪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終讓苗人不再飄零,過上美好的生活。這不,久違的花鼓舞之花也應時而來,綻放都安,炫耀《壯鄉(xiāng)歡歌》舞臺。
春暖花開時,又逢三月三。
靈水湖畔,午后,一場小雨把空氣清洗得清新爽朗。2021年中國壯鄉(xiāng)·武鳴“壯族三月三”歌圩暨駱越文化旅游節(jié)《壯鄉(xiāng)歡歌》大型文藝晚會在武鳴體育館廣場隆重舉行。苗族花鼓舞、壯族扁擔舞“二舞合一”節(jié)目如約而至,閃亮登場。
咚!咚咚!咚!咚咚!鼓聲雷動。雄健的身姿轉起來,繽紛的彩綢飄起來;花鼓打出吉祥來,扁擔敲出幸福來。舞者心有靈犀,他們在耀眼的廣場里瀟灑揮舞,在如潮的呼聲中傾情炫耀,彰顯著“感黨恩跟黨走”的民族風采。
很晚了,苗族花鼓舞在壯族扁擔舞的烘托中頻頻出彩的場面,一直在我的腦海浮現。
是夜無眠。身為苗人,且讓我偏心于苗的指尖與鍵盤,來一場熱烈的對白,盤點都安苗族花鼓舞的些許事兒,與諸位鼓迷一起,分享如此難忘的今宵。
2017年,從黔湘武陵苗疆的起源地“空降”廣西,降生都安;2018年,亮相都安瑤族自治縣春晚和“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都安分會場;同年10月,在第十九屆河池銅鼓山歌藝術節(jié)比賽活動中榮獲二等獎;2020年10月,長驅直入,到中國經濟文化發(fā)展的前沿城市廣東省中山市,為廣西商會慶典活動獻舞;這次,又與壯族扁擔舞結親,從都安翻山越嶺,登上《壯鄉(xiāng)歡歌》大型文藝晚會舞臺。這是都安苗族花鼓舞在四年間,從新生到成長到嶄露頭角,一路走來留下的足跡。
緣何說是“空降”?
2017年暑假,聽說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都安瑤族自治縣的苗族同胞在策劃組建花鼓舞藝術團,缺乏花鼓舞教練,都安苗族的老家——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的鄉(xiāng)親,立即派送男女兩名花鼓舞教練,乘飛機第一時間來到都安,擊鼓傳藝。因此,都安人更樂意于說“都安苗族花鼓舞是空降而來的”。
花鼓舞藝術是苗族文化的瑰寶?;ü奈杵鹪从谔拼袊淞昝缃呐D爾山臺地,至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兩百年前,都安苗族先祖為了逃避戰(zhàn)亂,從黔湘武陵苗疆南遷,來到都安大石山區(qū)。百年滄桑,花鼓舞藝術在都安苗族人的手里失傳了。
2017年春節(jié),都安苗族百人團回貴州松桃和湖南鳳凰老家認親祭祖,實現了大團圓。從此,黔、湘、桂三地苗族走親互往,交流頻繁。
每次回到老家的山寨,在聽到震撼心靈的鼓聲時,我們總是感慨萬千。鄉(xiāng)音溫婉入耳,鼓聲激蕩人心。一次次親切的呼喚,一場場花鼓雷動相迎,是鼓召回了我們離散百年的赤子心靈,是鼓治愈了我們骨肉分離的傷痛身軀。
花鼓是苗族人生活的伴侶,是苗族人的靈魂。以鼓傳情,蕩氣回腸,以鼓迎賓,喜氣滿盈;花鼓慶豐收,花鼓迎新年……
葡萄牙詩人費爾南多·佩索阿寫過一句話:“有一些毒藥是必要的,有一些非常輕微的毒藥組成了靈魂的配方?!蔽蚁嘈牛缛苏媸侵辛嘶ü奈杷囆g的毒。
同胞相會,莫逆于心。都安的麻美仙、田景開、田劍、麻鵬懿,松桃的龍雙富、龍曉金,鳳凰的龍鵬飛、龍庭作、唐建福、洪金玉,從官員到平民百姓,都想到把花鼓舞藝術傳授給都安苗族。
麻美仙,80后,一位美麗的苗家女,對花鼓舞藝術情有獨鐘。2017年夏天,她三進三出貴州松桃和湖南鳳凰,取經接寶。回來后,經與都安多位苗族同胞策劃,并在都安瑤族自治縣縣委宣傳部、縣文聯、文旅局、文化館、民間藝術協會的幫助下,于2017年7月成立都安苗族花鼓舞藝術團。
藝術團成立了,但手中沒有開班辦學的經費,老家那邊贈送過來的六面苗鼓,數量也不夠。真是萬事開頭難。嫁給壯人為妻的麻美仙總是笑著說:“苗人團結,瑤人熱情,壯人大方,都安人熱愛藝術,辦法總比困難多?!彼芸煺业綇亩及铂幾遄灾慰h民族宗教事務局退休的苗族老領導田景開和在縣城當教師的田劍及苗女沈彩英。四人一拍即合,商定先由他們捐款,增購四面苗鼓。永安鎮(zhèn)八達村的趙國港、趙漢田等人知道后,也來個家族式捐款,參與購買一面苗鼓。培訓班的經費不夠,麻美仙他們就發(fā)動苗區(qū)群眾,大家共謀花鼓之事。鄉(xiāng)親們紛紛解囊相助,幾天時間就湊足了開班所需的費用。幾經張羅,苗族花鼓舞藝術培訓班如期開辦。
如人所愿,石靜、石雅姐妹花率先報名入學,麻美煥、田海世兩位老師及麻萍、趙漢超等多位苗族群眾報名學藝。接著,永安鎮(zhèn)八達村的十多名學生趁著暑假從鄉(xiāng)下來到縣城,八達粉店的麻翠姿還停掉生意,跟隨學生加入鼓隊。貴州松桃的龍世勇和龍艷兩位花鼓舞教練,不遠千里來都安,他們一到南寧機場,都安民族中學的石志澤老師就主動用私家車迎接。話說田劍老師,他協調在學校開辦培訓班,安排教練及學員在他的家里食宿,又每天駕車接送他們到培訓現場,還親自到市場購買食品,并拉上妻子,煮飯弄菜,忙上忙下,做好后勤服務。
培訓期間,正值廣西高溫酷暑時節(jié),學員們辛勤練舞,從早到晚,一個個練得汗流浹背,練得腰酸腿痛的。石靜在公司上班,就利用周末和工作日請半天假,堅持訓練;趙漢超從八達村趕來,在照顧學生學員生活起居的同時,自己帶頭上陣。早晚相伴,日夜相隨,趙漢超由學員變成了孩子們的奶爸和教練;龍飄飄小姑娘,在家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第一次遠離家門,她很不習慣,但每次接到媽媽的電話,總會強忍內心的激動,說練舞不辛苦,生活好,吃得飽。一放下電話,轉身又忙訓練,小小年紀就迷上了花鼓舞。學員的家長總是牽掛在縣城練舞的孩子們,趙漢超、吳世廣、龍國社、黎天輝等將自養(yǎng)的土雞、土鴨和撈的新鮮魚蝦送到縣城,為學員改善伙食。
我對發(fā)展苗族文化的事比較熱心和執(zhí)著。因為遠在貴港市工作,就請假回到都安看望大家學打花鼓??吹胶⒆觽兦趯W苦練,有的甚至變黑、變瘦,身體透支,在心疼和感動之余,我跟田劍老師提議,要給孩子們加點菜,改善生活。令人感動的是,我的意見一經提出,兩天內,就有石明雅、黎紀宏、麻鵬懿、石立東、吳世廣、石明照、石翠金、吳世廣等十多人自愿捐款共計4 000多元。他們把錢交給麻美仙,都說要保證孩子們吃飽吃好。培訓結束,學校開學后,學生利用周末在八達村繼續(xù)練鼓,又有吳剛、韋德東、龍彩春、龍群好、吳建瑞等多位鄉(xiāng)親把錢交給趙漢超,解決學生的早餐和中餐。
學員們勤學苦練打花鼓,深深地感動了教練龍世勇,他說:“在學打花鼓的學員中,都安的孩子們最用功、最刻苦,也學得最快?!?/p>
有朋友問我,為何苗人如此鐘愛花鼓舞。我說,花鼓舞藝術是苗人靈魂的配方,苗人離不開鼓。這是苗族文化的傳承,為了這份傳承,我們在廣西、在桂西北守望了兩百年,所以今天心里蕩漾著花鼓的情懷,對花鼓愛不釋手。
經過十五天的培訓,大家很快掌握了花鼓舞技藝,心里也裝上滿滿的民族自信。為了感謝父老鄉(xiāng)親的關愛和支持,展示苗族花鼓舞藝術的魅力,學員們完成培訓后,立即回到下坳和永安兩鎮(zhèn)的壩牙、龍石、八達等村屯,一場接一場,為大家巡回獻技、匯報表演。舞場上跳躍著他們矯健的身影,鼓槌牽著彩綢隨風飄舞,久違了的鼓聲響蕩在苗寨上空?;ü奈杷囆g從此落地都安,生根發(fā)芽。
如今,花鼓舞藝術之花已開到都安苗族人家的村頭屯尾。村民在勞作之余擊鼓練舞,逢年過節(jié)、婚禮喜事架鼓獻技。比如,八達村的沙坪屯和坡葉屯,花鼓舞悄然替代了廣場舞。
民族的就是大家的。從武陵山腹地出發(fā),帶著武陵苗疆的血統,從梵凈山山麓(銅仁機場)乘風而來,飽含凡間凈土的靈氣,花鼓舞很快受到都安人的喜愛。
都安瑤族自治縣文化廣電體育與旅游局為了促進花鼓舞藝術的發(fā)展,在舉辦2018年縣級春晚和“三月三”分會場活動時,批撥經費,購買十面苗鼓和二十套苗族演員服裝,讓花鼓舞驚艷亮相。其間,又撥款支持在永安鎮(zhèn)八達村舉辦的,由貴州松桃、湖南鳳凰、廣西都安三省九縣民間文藝代表隊參加的廣西都安苗族2018春節(jié)跨區(qū)域民族文藝聯誼活動。
永安中學,在盧曉珍主任的聯系溝通和努力下,購買了十面苗鼓,于2018年秋季開學時,將花鼓舞藝術引進第二課堂,利用文體課時組織學生練舞。功夫不負有心人。2018年10月21日,在第十九屆河池銅鼓山歌藝術節(jié)比賽活動中,由盧主任組隊參賽的苗族花鼓舞節(jié)目,被組委會評為二等獎。
到哪都掛著笑面的文聯主席韋云海,從鼓隊的朋友變成花鼓舞的主心骨。小到村一級的文娛活動,大到《壯鄉(xiāng)歡歌》這樣的舞臺,他總能找到機會讓花鼓舞出去表演,通過實戰(zhàn)淬煉,提高技藝,直至走出都安、走出廣西。
藝術的生命力在于創(chuàng)新。為了讓花鼓舞走得更遠,上更大的舞臺,都安民間藝術協會都安瑤族自治縣民間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廣西山歌王黃麗瓊、原都安瑤族歌舞團資深導演、扁擔舞傳承人覃素芳,對都安各民族的民間文化藝術做了統籌謀劃,使花鼓舞藝術融入了都安民間文化藝術的大家庭。
機會大多留給有準備的人,但有準備不一定就有機會。在機會這件事情上,苗族花鼓舞是幸運的,因為每逢重大文娛活動,都安人就會垂念及苗族花鼓舞。
或者還應該說上一句:都安人從來就垂憐一支從貴州松桃和湖南鳳凰南遷而來的苗族。這支來自黔湘武陵苗疆的苗族人,自雙腳踏入都安,就得到了寬容、熱情的都安人的接納。這是多么幸運的事情啊。
愿苗族花鼓舞之花開得更加絢麗多彩。
石志滾,苗族,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人,廣西區(qū)貴港監(jiān)獄民警 。愛好文學,致力于苗族文化研究。報告文學、散文作品散見于《松桃苗族廣西支脈紀事》、廣西《三月三》雜志、《深圳晚報》、《都安文藝》、翠屏文學沙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