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丹,梁英,李蓮
作者單位: 410013 長沙市,湖南省腫瘤醫(yī)院
我國年均新發(fā)肺癌約為75萬,而年均肺癌死亡為61萬,占全部惡性腫瘤的21%,男性惡性腫瘤致死率排名占第一位,女性占第二位。非小細胞肺癌在肺癌中占85%,許多患者確診時已經到達晚期,因此失去手術治療的機會。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預后較差,一般采用小分子靶向藥物治療及培美曲塞、多西他賽治療,但由于部分患者體內存在耐藥性,因此治療效果存在差異。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療是現(xiàn)階段臨床上熱點研究的治療方法之一,甲磺酸阿帕替尼片為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藥物的口服制劑,現(xiàn)用于晚期肺癌的二線以上治療,治療效果顯著,因此,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經過化療無效患者,可進行阿帕替尼治療[1-2]。本研究比較甲磺酸阿帕替尼與多西他賽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治療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擇2018年4月-2019年4月于湖南省腫瘤醫(yī)院接受治療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300例,按照用藥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50例。觀察組男70例,女80例;年齡(69.81±3.62)歲。對照組男71例,女79例;年齡(69.23±4.51)歲。2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后批準,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并簽訂知情同意書。
1.2 選擇標準 納入標準:(1)均符合非小細胞肺癌晚期的診斷標準;(2)正常溝通,無語言障礙;(3)年齡20~80歲。排除標準:(1)患有急性心源性疾?。?2)嚴重肝腎功能損傷者;(3)有精神障礙無法配合調查研究者。
1.3 治療方法 觀察組患者采用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江蘇恒瑞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140103)500 mg餐后服用,每天1次。對照組患者采用多西他賽注射(浙江海正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93092)75 mg/m2靜脈滴注,滴注時間為1 h。2組均治療3周。
1.4 觀察指標 比較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治療前后生活質量(情感職能、精神健康、社會功能、軀體疼痛、身體健康)評分及不良反應。其中生活質量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
1.5 療效判定標準 依據WHO實體瘤評價標準進行療效判定。顯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完全緩解;有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部分緩解;無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無變化或病情進展[3]??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2.1 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9.33%,高于對照組的73.33%(χ2=42.970,P=0.000)。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前,2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2.3 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為4.00%,低于對照組的33.33%(χ2=9.693,P=0.002)。見表3。
表3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例(%)]
肺癌是致死率較高的疾病之一,發(fā)病后病死率較高。鉑類、紫杉醇聯(lián)合進行化療可延緩患者的病情,提升疾病控制率(DCR)及客觀緩解率(ORR),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4-5]。臨床將非小細胞型肺癌分為鱗狀細胞癌、腺癌及大細胞癌三種,非小細胞型肺癌的癌細胞生長分裂速度與小細胞癌相比較慢,且擴散轉移較晚。根據相關臨床醫(yī)學研究表明,非小細胞癌占據所有肺癌總人數的80%,其中有超過70%的患者發(fā)現(xiàn)時疾病已處于中晚期階段,且5年內生存率較低。
早期非小型細胞癌的主要臨床癥狀表現(xiàn)如下:(1)胸部脹痛:肺癌患者早期胸痛癥狀較輕,主要表現(xiàn)為隱痛或悶痛,部位不固定,且與呼吸的關系也不確定。(2)痰中帶血:以此為首發(fā)癥狀者約占30%,肺癌患者出現(xiàn)痰中帶血與肺癌的發(fā)病部位與肺癌類型有關。由于腫瘤組織血供豐富,質地脆,劇咳時血管破裂而致出血,咯血亦可能由腫瘤局部壞死或血管炎引起。(3)低熱:腫瘤堵住支氣管后往往會存在阻塞性肺葉,且程度不一致,較輕患者存在低熱現(xiàn)象,較重患者會存在高熱現(xiàn)象,用藥后會得到暫時性好轉,但又會出現(xiàn)復發(fā)現(xiàn)象。(4)咳嗽:肺癌病灶刺激支氣管黏膜而導致刺激性咳嗽。非小細胞肺癌晚期患者有疲乏、體質量減輕及食欲下降等表現(xiàn),出現(xiàn)呼吸困難、咳嗽及咯血等局部癥狀。
非小細胞患者利用小分子靶向藥物絡氨酸激酶可取得良好的療效,但肺癌患者的一二線治療的效果欠佳,疾病進展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目標目的存在爭議,多西他賽為西紫杉醇,可有效解聚微管蛋白,使其更加穩(wěn)定地形成微管蛋白束,達到抑制腫瘤細胞分裂及增殖的效果,現(xiàn)階段利用其進行非小細胞的治療[6-8]。甲硫酸阿帕替尼為新型的小分子靶向藥物,可有效抑制酪氨酸激酶的生成從而抑制腫瘤組織新血管的生成。腫瘤新生血管是腫瘤轉移及生長的關鍵點,對其阻斷可達到抵抗腫瘤發(fā)展的目的,血管生長因子是通過信號傳導對病理性及生理新生內皮形成密切通路,阻斷細胞內血管生長因子的通路,導致內皮生長因子的酶性失活,有效抑制腫瘤,甲硫酸阿帕替尼用于肺癌二線治療的效果較好。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2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提示甲硫酸阿帕替尼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效果較顯著[9]。
從安全性角度分析,由于兩種藥物的作用機制存在差異性,且兩種藥物不良反應存在不同偏重現(xiàn)象。阿帕替尼的常見不良反應為骨髓抑制、高血壓及手足綜合征和蛋白尿;而多西他賽藥物的主要不良反應為骨髓抑制、皮膚和皮下組織異常、過敏和胃腸道反應。兩種藥物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分4個級別,其中患者用藥后出現(xiàn)一級和二級不良反應時對其進行積極的對癥處理和藥物藥量降低后患者均可接受。但三級和四級重度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方面,阿帕替尼的發(fā)生率低于多西他賽,故阿帕替尼的藥物安全性較高。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甲硫酸阿帕替尼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具有顯著優(yōu)勢。
綜上所述,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效果顯著,可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不良反應較少,優(yōu)于多西他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