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茂偉
(寧波大學 公眾史學研究中心, 浙江 寧波 315211)
2021年3月5日,倉修良先生突然離世。因紀念稿約,重新梳理倉先生的學術道路與學術特點,寫成本文。有關倉先生生平的基本事跡與學術貢獻,他的自述、訪談多已涉及,這里不多重復。筆者隨倉先生治史,近十多年又在建設公眾史學,所以重視當代學人的學案史資料積累。2012年,我們在主持編纂《執(zhí)著的史學追求:倉修良教授八十華誕慶壽文集》時,曾對倉先生的學術活動及資料做過整理。筆者的另一個計劃是做《倉修良口述史》。倉先生記憶力相當好,口齒清晰,表達力強,語速適中,比較適合口述史??上}先生一直不肯接受訪談。2018年6月,筆者在看望先生時,曾做過一個小時的口述記錄。他不談自己的往事,只談與學界名流的交往,這屬交往記憶,自然也是好事。遺憾的是,2019年3月,筆者的電腦被黑客控制,導致所有文檔被鎖住,這份錄像也在其中。2020年1月,鑒于先生快90歲了,筆者決意給先生做口述史,已經(jīng)分配了團隊分頭采訪任務,無奈適遇新冠疫情,未及執(zhí)行。3月,倉先生入院。等8月知道消息時,倉先生講話已經(jīng)吃力,只得作罷。
2012年,做倉先生的學術活動編年時,倉先生堅持從1979年開始。他的理由是,前20年沒有什么大的學術活動,不必寫。收入《史志叢稿》時,將學術活動編年下延到2017年。收入《倉修良文集》的年表,已經(jīng)從1954年上大學開始了。
1933年3月6日,倉先生出生于江蘇省泗陽縣倉集鎮(zhèn)一個農(nóng)家,有七個兄妹,他是老二。據(jù)師母口述,他爺爺欣賞這個孫子,讓先生的三叔帶他到鎮(zhèn)江讀書。倉先生在家鄉(xiāng)讀過兩年私塾,到鎮(zhèn)江以后發(fā)奮讀書,連續(xù)跳級,讀完小學、中學。1951年9月入鎮(zhèn)江中學讀高中,1954年9月入浙江師范學院歷史學本科,1958年8月畢業(yè)留校。這年5月,浙江師院并入新成立的杭州大學,于是他成為杭州大學的老師。先生經(jīng)歷了新舊社會的嬗變,從泗陽到鎮(zhèn)江,再從鎮(zhèn)江到杭州,不斷地向南遷移。到鎮(zhèn)江讀書,是先生第一個人生轉(zhuǎn)折點;考上浙江師范學院并留校任教,是第二個人生轉(zhuǎn)折點。在1978年研究生招生制度恢復之前,只有一小部人讀過研究生,多數(shù)人是本科留校,倉先生即屬本科留校者。他一生甚至沒有機會讀助教進修班,僅當過黎子耀副教授的助教。此后,完全靠自己的勤奮而逐步成長。
1958年,倉先生留校任教,時年26歲。工作前5年,他十分用功。倉先生心細,讀書時容易發(fā)現(xiàn)小問題,敢于發(fā)表主見。最早刊登的文章是《范仲淹生平事跡訂誤》[1]、《〈補農(nóng)書〉評介》[2]、《潘季馴》[3]。他發(fā)表文章刊物的起點高,直接在《光明日報》發(fā)文章;從研究時間段來說,偏重宋以后。
倉先生的史學史專題研究始于1962年,從胡三省、章學誠、鄭樵、顧祖禹4人開始。這顯然與1961年教育部要求開設中國史學史課有關。1962—1963年,他接連發(fā)表4篇論文:《胡三省和他的〈通鑒注〉——紀念胡三省逝世六百六十周年》[4]、《章學誠和方志學》[5]、《問題解答:鄭樵的生卒究竟為哪一年?》[6]、《顧祖禹和他的〈讀史方輿紀要〉》[7]。這一時期所研究的問題,從時間段來說偏重宋以后,從空間來看偏重浙東,體現(xiàn)出倉先生重視明清史學、浙東史學的特色。對范仲淹、胡三省的考訂,表現(xiàn)出倉先生的考辨特點;而對章學誠、顧祖禹的研究,體現(xiàn)出先生的研究范式是經(jīng)典的史學史研究范式。
倉先生作為本科出身的助教,在留校任教后的5年間連續(xù)發(fā)表7篇論文,其中《江海學刊》2篇,《光明日報》《文史哲》《實踐》《歷史教學》《浙江日報》各1篇,說明他在學術上出道是比較早的,也說明新中國初期的本科教育質(zhì)量比較高,當然與倉先生個人的勤奮與聰明也是分不開的。憑這些成果,他完全可以評講師了。1963年前后,他有一次晉升機會,因為系里人事內(nèi)耗,結(jié)果誰也沒上。
1963年“四清運動”中,倉先生受沖擊?!俺闪饲謇淼闹攸c對象,整整批了三天三夜,批我整天鉆故紙堆,鼓吹封建文化,美化封建人物;經(jīng)常追隨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之后(我確實喜歡向老一輩師長們學,除了本系外,中文系和校外,如陳訓慈、夏定棫等先生處,常去請教,甚至譚其驤先生來杭或我去上海,總要去拜訪);反對毛澤東思想。這一條在當時來說,可了不得。”[8]41964年,倉先生下放諸暨勞動一年?!皬?964年起,在精簡大學課程聲中,史學史被精簡掉了,我已改教中國古代史和歷史文選課了?!盵8]6此后10年,倉先生受到的打擊相當大,他不敢再寫論文,未見文章發(fā)表。
1973年,《歷史研究》復刊[9]。1974年8月,先生被上級領導點名,成為《歷史研究》編輯??平探M下發(fā)(74)科教辦字220號文件《關于出版〈歷史研究〉雜志的通知》明確指出,復刊宗旨是:“遵照中央領導同志的指示,為適應批林批孔和國內(nèi)外階級斗爭的需要,在斗爭中加強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隊伍的建設,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占領史學陣地,決定出版《歷史研究》雜志?!盵10]這次復刊,不是恢復原來學部主管的編輯部,而是由國務院科教組主管教育部工作的遲群主持,實際上是“創(chuàng)刊”,具體由教育部辦公室主任曹青陽負責,參與復刊的專家有章開沅、龐樸、施丁、倉修良等20余人。杭州大學歷史系入列,僅倉先生入列,證明當時先生有較高的知名度。(1)倉先生在談話中數(shù)次提過此事。當時大概是由宣傳部門選人,要看年齡和學術成果,從國內(nèi)較知名大學的中青年教師里選取,主要標準是能寫大文章,有一定理論性等。倉先生因此入選,由省里直接通知他去報到。這一年,倉先生與魏得良合撰的《王充的反潮流精神》[11]發(fā)表。這篇文章有“批林批孔”風格,但選擇的對象是王充,這是先生浙東學術研究的起點。先生性格倔強,喜歡發(fā)表己見。譬如,原來的刊名“歷史研究”四個字是郭沫若題寫的,倉先生說,好好的題字為什么不用?“由于在討論許多重大問題時,我發(fā)表意見常常與當權者相?!盵8]5,因此得罪領導,被要求早日離開。倉先生任《歷史研究》編輯的時間不長,他說有半年,最遲在1975年2月上旬回到杭州。
倉先生是反“四人幫”的,有《“思鼎”與篡權》一文[12]可證。1976年10月,“四人幫”倒臺,他應《杭州大學學報》編輯部約,與魏得良合撰《利用歷史進行反黨的黑標本——評江青及其御用文人吹捧武則天的罪惡目的》[13]。任《歷史研究》編輯這段經(jīng)歷,一度成為他的罪狀,系里說他是“‘四人幫’的黑爪牙”。他的文章也因此被壓到1978年初才發(fā)表。此后,他被下放紹興“五七干?!眲趧?。干校領導見他身體差,讓他養(yǎng)鴨子。他自稱“鴨司令”。在“五七干?!眱赡觊g,他得以集中精力研究與寫作。1977年12月,全國十所院校《中國古代史》教材編寫會議在杭州大學召開,系總支通知他參加會議并參與編寫,他拒絕了。會議期間,他回杭州看望了朋友,朋友建議他放棄史學史,改治斷代史,他沒有同意。這種執(zhí)著精神確實難得。
1978年是倉先生學術活動的新起點?!氨本W術界許多朋友得知我當時處境,都很關心,為了使我盡快擺脫困境,《光明日報》和《歷史研究》都以很快速度為我發(fā)表了《從章學誠的史德談起》和《顧祖禹生卒年辨正》兩篇文章,等于讓我在政治上亮相?!盵8]5如果說1976—1977年間發(fā)表的文章仍屬反批判文章,政治味仍濃,那么,《從章學誠的史德談起》[14]和《顧祖禹生卒年辨正》[15]則是純粹的學術論文。這兩篇高端刊物論文,標志著倉先生學術研究的重新起步。1978年,他也終于評上講師。從1958年至此,他已當了20年助教。
據(jù)《倉修良教授學術論著編年》,1979—1987年間,倉先生發(fā)表論文數(shù)為:1979年5篇,1980年3篇,1981年5篇,1982年5篇,1983年6篇,1984年8篇,1985年6篇,1986年6篇,1987年3篇。據(jù)浙大人事檔案,倉先生1978年被評為講師,1983年3月被評為副教授,1988年9月被評為教授。從今日五年一評職稱的眼光來看,倉先生的職稱評定比較順利。不過,考慮到20世紀70年代末與80年代初,職稱評定沒有時段限制,只要有成果就可申報,他的職稱評定仍是不順的。他有成果、有實力,完全可以破格評審。不過,1963年以來職稱評定欠的陳賬太多,他的先生們也要上高級職稱,他自然不太可能先上,所以屢次申報失利。
1978年,“中國史學史”課程恢復,倉先生重新授課。他較早寫出了詳盡的講義。當時沒有新編中國史學史教材。1979年,在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成立會議上,黑龍江人民出版社編輯向他約稿。1980年10月,《中國古代史學史簡編》定稿并送出版社,1983年6月出版。此前,朱杰勤《中國古代史學史》于1980年1月出版,劉節(jié)《中國史學史稿》于1982年出版。倉先生的《中國古代史學史簡編》是“文化大革命”后第一部“新寫新出”的通論性史學史著作。書中《后記》曾說,過往史學史是“歷史編纂學史”,說明他參考過同類史學史書,并有所突破。這是該書新穎所在。此書最大的特點是按分期法編纂,分為四大時期,朝代是第二層次的劃分。而朱杰勤、劉節(jié)二書,仍是按朝代排序。此書體現(xiàn)了新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著作的撰寫要求。全書以史學發(fā)展的內(nèi)容(如史學思想、史學流派、史學傳統(tǒng))與形式(如史體的演變、史著的產(chǎn)生、史料范圍的擴大)為主線,結(jié)合中國社會演變的特點,將中國史學發(fā)展歷程劃分為四個大的時期。每一個時期又抓住重要史體的發(fā)展、史著的產(chǎn)生、史家思想的影響等,分別加以評述,線索明了、重點突出、便于教與學。這部書代表了20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史學史編纂的新水平,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當時報考史學史專業(yè)研究生,必讀倉著。《中國古代史學史簡編》也成為倉先生評副教授的代表作。
倉先生的專題研究重心在浙東史學。1978年,發(fā)表《章學誠的歷史哲學——章學誠史學研究之一》[16]。1984年,出版專著《章學誠與〈文史通義〉》。這部專著在中華書局出版,級別較高。這部書讓倉先生成為著名的章學誠研究專家,也是他評教授的代表作。其后,他想寫成一部《浙東史學》(2)尚存9頁《浙東史學》寫作提綱。。1993年,倉先生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浙東史學和明清文化”立項。從目前所存《浙東史學》寫作提綱看,全書分為六章,第一章《浙東史學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第二章《金華、永嘉、永康三大學派及其對后世的影響》,第三章《四明王應麟與天臺胡三省之史學》,第四章《宋濂、王袆與胡應麟之史學》,第五章《清代浙東史學》,第六章《清代浙東(江)其他史家》。從這份提綱可見倉先生對浙東史學的理解。它是從南宋浙東學派說起的,下迄清代浙東史學。這體現(xiàn)了倉先生在20世紀80—90年代初對浙東史學的理解。倉先生念念不忘浙東史學研究,但為什么沒寫出書稿?據(jù)項目成員葉建華說,有三個影響因素。一是出版社約稿多,導致分心。二是身體不好,精力有限。三是當時出版社追求市場營利,對學術著作的出版意愿不高。那時,倉先生仍持出版社導向觀念,于是就沒有正式動手寫作。但他一直念念不忘要撰寫《浙東史學》,直至2020年8月,葉建華去醫(yī)院看望病中的倉先生,他還說要撰寫出版《浙東史學》一書。雖然該書未成,但主體成果已經(jīng)完成,體現(xiàn)在相關論文中,弟子們的相關碩士論文也體現(xiàn)了先生的理念。
倉先生的方志學研究,始于章學誠方志學研究。20世紀60年代,他曾寫過20萬字的方志學初稿,不料多年心血結(jié)晶連同資料卡片竟都毀于“十年浩劫”。80年代,方志學興起。1981年,倉先生率先為本科生開方志學課程。他采用老辦法,先寫出詳細的講義,然后邊講邊修訂。1985年,杭州師范學院組織方志培訓班,他任主講老師。他對于方志的起源有自己的看法,與復旦大學黃葦教授的觀點不同。1986年春節(jié)前,他完成了《方志學通論》并寄到齊魯書社。遺憾的是,當時出版業(yè)不景氣,直到1990年才出版。2000年以后,方志學成為倉先生關注的重點。他提出了一系列方志編修理論,為指導新方志編修作出了貢獻。
倉先生的譜牒研究,始于1983年《試論譜學的發(fā)展及其文獻價值》[17],第二篇是1997年的《關于譜學研究的幾點意見》[18]。由于20世紀80—90年代出版業(yè)不景氣,《譜牒學通論》一直被擱置。他在杭州大學主要是給研究生做譜牒研究的專題講座,在寧波大學給本科生開過一次課,沒有如早年那樣寫出詳細的講義。2007—2008年間,倉先生發(fā)表6篇譜牒學論文。2016年,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的支持下,在陳凱、鮑永軍的幫助下,完成了定稿,2017年出版。《譜牒學通論》匯聚了倉先生的心血,將中國譜牒思想史梳理得清清楚楚。這是先生封筆之作,溯本求源、內(nèi)容翔實、脈絡清晰、觀點鮮明、研以致用。[19]葉建華稱:“倉著對最早譜牒《世本》的剖析,對唐代敦煌姓氏族譜殘卷價值的發(fā)掘,對宋代歐陽修、蘇洵兩家譜學理論異同辨析,對明代方孝孺譜學理論的闡述,對譜學新體裁年譜的全面分析等等,都在譜學研究中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價值,填補了譜學學科建設的諸多空白。”[20]倉先生與他人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提出譜學不等于家譜之學,而是兼及年譜諸體。相關話題雖也有近似文章,但倉先生有獨到見解。
1999年,倉先生退休。退休后,他堅持研究與寫作,學術活動可歸納為幾方面:一是修訂舊稿;二是方志約稿;三是朋友書序;四是完成專著計劃。2000年后,適逢方志學大盛,他的精力也轉(zhuǎn)移到新方志研究,仍是方志學界紅人,對新方志展開評價與研究。因為他人的贈送,他得以接觸不少新編方志。他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明了“特色過眼錄”模式評論新編方志,不必面面俱到地評論。這是一種好模式。近者,筆者主持公眾歷史作品評論,也擬用此法。后又出版《倉修良探方志》一書。2000年以后,倉先生的舊著得以修訂再版,新出了《譜牒學通論》,另結(jié)集出版4部文集。他一直著述立說到老,學術周期相當長。從1958年算起,有近60年的學術生涯。
倉先生的主要研究方向在中國史學史領域。然而,中國史學史研究會一直沒有成立起來。1979年,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成立,倉先生是創(chuàng)會元老,成為理事,1983年成為常務理事,1985年擔任副會長。此后直到2017年才退下來,當了30多年副會長及名譽會長。所以,他的學會活動主要在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近十多年,華東師范大學、南開大學、寧波大學主辦中國史學史會議活動,他也會參與。他參與的方志學活動,主要是各地方志編纂大綱討論或志稿評審會,學術會議參與的反而不多,僅在2001年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全國方志學術會議。中國地方志學會學術年會是從2010年開始的,其時倉先生年齡已大,所以不再參與了。
因為倉先生1989年、1997年兩度評博導未成,且他在《八十自述》中對此事作了清楚的說明,給人的感覺,倉先生是“墻內(nèi)開花墻外香”。其實這是錯覺。他在校內(nèi)也是非常受人尊敬的學者。1989年申報專門史博士點時,校長沈善洪教授拉倉先生做兩個梯隊教授之一,說明沈校長肯定倉先生的學問。1992年開始,倉先生享受國務院頒發(fā)的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新任的鄭小明校長將他視為“校寶”“省寶”,鼓勵他申報博士生導師。近年,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百年求是學術精品叢書”,收錄了倉先生的《史志叢稿》。這套叢書收錄了夏衍、王煥鑣、姜亮夫、陳橋驛、徐朔方五位大家的文集,表明倉先生在校內(nèi)學術地位之高。
在校外,《學林春秋》收入倉先生《我與中國史學史》,將其與相關前輩名人并列。近年,商務印書館將出版10卷本《倉修良文集》。華東師大幫助他出版了多部圖書。這些是倉先生自我滿足之處。
在學術界,倉先生的人緣很好。華中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南開大學及其他單位的學會人,都十分感恩他、惦記他。在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他的威望十分高,僅次于張舜徽,可以說是學會的精神領袖。
倉先生在《史志叢稿·前言》中將自己的治學特點歸納為三條。此處略加延伸,總結(jié)為八大方面。
“執(zhí)著的史學追求”,是倉先生學術的最大特征。倉先生的史學研究,表面上有三大方向,實際上只是“史學”一個方向。倉先生的研究,一生沒有脫離“史學”二字。從空間建構(gòu)單位來看,國史、方志、家譜,是史學的三大支柱。他的史學史研究偏重中國古代史學史;方志學研究主要在中國方志學史方面;譜牒學研究也集中在中國譜牒思想史領域。三者均是大史學史內(nèi)容,只是分成不同的專題而已。所以,我們主持的祝壽文集,名為“史學”,此間用的“史學”,是大史學,包括方志與譜牒。善棄,不貪多,堅持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執(zhí)著,不跟風。這是他對自己治學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執(zhí)著”,是指學術精神的追求一生未變。
倉先生走上史學研究道路,正處于新中國史學史建設初期。1961年,全國曾開展史學史大討論。他參與了當時的史學史建設活動,邊教學邊研究,逐步進入史學史領域。這成為他一生的奮斗方向。1961年,杭州大學根據(jù)教育部要求,開設“中國史學史”課程,早期由黎子耀教授上,他當助教。后來他獨立上課。為了備課,他編纂了講義初稿。左手是科研,右手是教學,兩相結(jié)合,這是他的特色。他的方志學研究也是從編教材開始的。教學科研相統(tǒng)一,這是杭州大學歷史系的特色,也可能是新中國學蘇聯(lián)而形成的專業(yè)教學科研特點。
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倉先生的學術研究就顯示出問題意識強的特點,后來一生未變。他的寫作都是有感而發(fā),這才是真正的學術研究。關于這一點,他在多個文集的前言中,特別是在《史志叢稿》的前言中已經(jīng)詳述,此處不再展開。
倉先生的學術研究不追求熱點,更喜歡尋找冷點。他主張“做學問不能趕風頭”,是有自己的經(jīng)驗教訓的。1974—1976年間,他一度從事批判時文寫作,1977年以后放棄了。另一個表現(xiàn),就是不追求學界研究的熱點學術話題,盡量尋找新的學術話題,如對于王世貞、胡應麟的研究。這些選題,除了他自己寫之外,多成了他指導的研究生的畢業(yè)論文選題。
先生是擅長搭框架之人。這正是現(xiàn)代學術不同于傳統(tǒng)學術之處。倉先生擅長建構(gòu)框架,尤其會寫詳細的講義。這正是他能寫出《中國古代史學史簡編》《方志學通論》的原因所在。
更為重要的是,他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史學的規(guī)則?!逗笥洝氛f:“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早就指出,一定的學術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經(jīng)濟在觀念形態(tài)上的反映,同時又反轉(zhuǎn)過來作用并影響一定的政治和經(jīng)濟。因此,不同時代總是要出現(xiàn)為這一時代服務的學術文化思想體系、學術流派以及相應的各種學術著作,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文化反映論。我正是用這種觀點,才建立起在中國古代史學史上自己的思想體系。研究方志學自然也離不開這個觀點。”也就是說,由時代而史學研究,要將學術回歸到時代中加以考察。
中國人文學科研究的主體模式是個人奮斗型。倉先生也如此,喜歡獨著。他偶爾也找人合作。早年撰寫《中國古代史學史簡編》,以及20世紀90年代寫《章學誠評傳》時,各找過一個合作人。除了史學史、方志學、譜牒學三大主線,他也主編了不少圖書。如《中國史學名著評介》《史記辭典》《漢書辭典》《二十五史警句妙語辭典》。他在20世紀80—90年代的主要工作之一,是主編《中國史學名著評介》《史記辭典》《漢書辭典》,為此花費了不少精力。在此之前,他還參與主編了《中國歷史大辭典·史學史卷》,說明他主編辭典是有淵源的。20世紀80—90年代,出版社為了尋找商機,喜歡編纂辭典。1982年,山東教育出版社提出編寫《二十五史辭典》的計劃,列入國家八五出版計劃。1983年,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國歷史文選》時,倉先生是下冊主編。他推薦張舜徽任“二十五史專書辭典”主編。山東教育出版社編輯溫玉川先生通過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秘書長、武漢大學闕勛吾教授,找到了會長、華中師范大學張舜徽教授。當年10月的開封年會上,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討論合作事宜,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對,感覺難度太大。張舜徽先生說,我無法一人主持,項目時間長,怕完不成。提出分冊出版,設立分冊主編。會后,讓倉修良先生代表學會,負責協(xié)調(diào)聯(lián)系。從前四史開始,倉修良負責《史記辭典》《漢書辭典》二卷,張舜徽負責《后漢書辭典》《三國志辭典》二卷,此四史篇幅小,很快完成。最后,只有《宋史辭典》《明史辭典》拖得時間長些,主要原因是篇幅太大。這是大工程,歷經(jīng)30多年才完成。在做“二十五史專書辭典”的過程中,山東教育出版社又提出了《中國史學名著評介》計劃,于是有了3卷本《中國史學名著評介》。這是出版社的計劃推動了他的學術工作?!岸迨穼o典”與《中國史學名著評介》這兩項活動,可以視為史學普及工作。這些工作,既是大事、好事,也制約了他的專著出版計劃,《譜牒學通論》因此被推遲了,《浙東史學》最后未完成。也就是說,倉先生的學術活動,既有個人專著,又有集體主編。
倉先生的著作幾乎都有修訂本。這項工作始于《章學誠評傳》,此書相當于《章學誠與〈文史通義〉》的修訂本?!斗街緦W通論》出了兩個修訂本。其他如《中國古代史學史簡編》擴充成《中國史學史》,《中國史學名著評介》由3卷擴充為5卷,《文史通義新編》擴充為《文史通義新編新注》。倉先生不斷地出修訂本,主要是出于學術完善之心。倉先生追求完美,不想讓自己的學術作品留下遺憾。先生走上學術道路時處于新中國學術發(fā)展初期,當時不太重視學術規(guī)范,故在寫作中會有些小瑕疵。譬如《中國古代史學史簡編》用的是夾注,只引古代典籍,多不及當代學人的論著。因為有不少是轉(zhuǎn)引,偶爾會出錯。先生愛惜羽毛,對自己的學術成果十分看重,別人能證明其書的硬傷,他會樂意接受。如陳凱在復旦大學讀博士生期間,讀《方志學通論》時發(fā)現(xiàn)有不少錯字,他將錯字或引文差錯一一列出,給倉先生寫了信。倉先生對此十分感謝,收他為弟子。后來,陳凱成為他晚年出版編輯校對的助手。他在晚年也接受了筆者在明代史學研究上的一些說法。再版工作擴大了他作品的社會影響力,讓他保持了學術熱度,讓倉先生有一個較長的學術周期。
學術是倉先生的全部生命所在。他向來的名言是,學術高要求、生活低要求。凡與倉先生交往過的人都發(fā)現(xiàn),他多談學術,少談生活瑣事。
倉先生學術地位如何定位?至少可以總結(jié)為幾個“第一代”。
他是新中國“中國史學史”學科第一代建設者(3)劉節(jié)、董樸垞、白壽彝等學者,是由民國而來的中國史學史學科建設者。倉先生是新中國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從1961年就開始關注中國史學史的教學與研究,此后一生鐘情中國古代史學史研究,1983年出版了《中國古代史學史簡編》。此書奠定了他在新中國“中國史學史”領域的建設者地位。
他是新中國章學誠研究最權威的第一代專家。圍繞這個選題,他出版了5部書。
他是第一代浙東史學研究專家。雖然此書最終未成,但主要成果已成,只是分散發(fā)表,未能匯總而已。
他是方志學第一代建設者?!斗街緦W通論》3次再版,加上《倉修良探方志》,讓他在古今方志研究上成為開創(chuàng)者。
他是譜牒學第一代建設者。《譜牒學通論》雖然2017年才出版,但主要論文從1983年就開始發(fā)表。
葉建華稱,“倉氏三通”之作,對史學史、方志學、譜牒學三門學科建設都是奠基之作,可謂功德無量。[20]這個評論基本到位。
(本文發(fā)表前經(jīng)過了同門諸師弟妹的反復修訂,表達更穩(wěn)妥了,非常感謝大家的用心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