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萍
(黑龍江教師發(fā)展學院 教育信息化研培與傳媒中心,哈爾濱 15008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fā)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對我們來說,這是一次危機,也是一次大考?!盵1]線上教學使中小學面臨著巨大考驗。面對“線上”新常態(tài),中小學校應該迅速轉變觀念,做出調整,通過設計、組織以校為本的線上教研活動、加強線上教研常規(guī)管理,提升教師專業(yè)能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完成校本教研工作的轉型與創(chuàng)新,實現(xiàn)線上線下混合式教研的新突破?;谶@樣的思考,筆者認為應該重點做好四方面工作。
校本教研起于問題發(fā)現(xiàn),終于問題解決。線上教學中教師的問題主要聚焦在三方面。
一是技術問題。技術是線上教學的關鍵要素之一,技術短板是線上教學之初教師最大的問題之一。為此,學校應根據線上教學的需要,從直播教學、實時反饋、作業(yè)收集、在線檢測和評估診斷等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篩選需要使用的技術、平臺和軟件,并開展分級、分類培訓;或編制線上教學操作手冊,指導教師使用直播平臺、規(guī)范教學流程。使用什么技術、如何使用技術應該成為校本教研的選題之一。
二是教學問題。圍繞線上教學,全國各地做了很多調查。其中,艾媒咨詢的調查顯示,學習氛圍差以及學生專注程度低被認為是線上教育的最大短板。如何監(jiān)督孩子有效完成線上課程,成為家長最大的困擾[2]。北京海淀區(qū)的調查顯示,線上教學教師的困難是不能實時互動,抓不住學生;學生的困難是自制力差,長時間看屏幕,學習專注度和學習效率難以保證。這些問題有的源于線上教學本身,有的是線下“老問題”在線上教學中的慣性反應,急需研究解決。學校應該基于對本校突出教學問題的梳理,確定教研選題。
三是管理問題。管理問題主要包含兩方面,一方面是線上教學管理問題。艾媒咨詢的調查顯示,疫情期間線上教育的劣勢是課堂管理缺失,教師在紀律管理、內容輸出傳達等方面需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實際教學質量需要及時跟進[2]。線上教學中,教師無法像傳統(tǒng)課堂一樣,通過直接觀察、互動交流確定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學習效果,表現(xiàn)為“切換到跨時空的教學場景,不直接面對學生所產生的一種‘失控感’和不知如何吸引住學生所產生的‘無助感’或‘不安全感’”。如何通過線上交流、互動反饋加強對學生的管理是困擾教師的一個重要問題。另一方面是學生自主學習管理問題。筆者做的《黑龍江省基礎教育線上教學管理調查》顯示,教師對自主學習的指導認識不夠、行動亟待加強;線上教學期間學生的需求排在第一位的是得到“更多的自學資源”,渴望教師“提供自主學習支架”,而教師努力的方向是把直播課講得更明白,教師服務錯位學生發(fā)展需求。從本質上說,線上學習效果取決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管理水平。但是筆者調研發(fā)現(xiàn),從線上教學中教師希望得到的指導和幫助看,位列第一位的是“如何指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44.08%),說明教師缺乏對學生自主學習指導的經驗和能力。
基于這樣一些新問題的出現(xiàn),學校管理者應該本著“為了學校,基于學校,在學校中”的原則,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借助云平臺、問卷星、詞云圖等技術工具,通過問卷調查、師生訪談、課堂日志、三級巡課、直播反饋、教研活動等途徑,敏銳捕捉到本校線上教學實踐中遇到的真實問題、關鍵問題,組織教師開展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及實踐改進。
為了讓校本教研深度發(fā)生,并產生改進實踐的力量,學校還需要設計好活動“杠桿”,撬動教研真正發(fā)生。
線上教學期間,基于學生視力、健康等因素的考量,教育行政部門把教學時長減少到20—30分鐘。教學環(huán)境變了,教學時長短了,線上教學如何設計?學??梢蚤_展教學案例征集評比活動,用任務驅動的方式,引導教師研究線上教學設計,研究翻轉課堂,研究課前、課中、課后的銜接;通過評比、獎勵等方式激發(fā)教師研究積極性;通過成果匯編的方式,引導教師做規(guī)范研究。
線上教學中涌現(xiàn)了很多突破教師原有經驗的新困惑、新問題,這些問題顆粒度很小,但卻決定著教師線上教學質量和學生居家學習效果。因此,學校可以組織教研組、教導處對本校問題進行梳理,然后針對“線上教學互動”“學生專注度提升”“線上教學管理”“學生居家學習指導”“作業(yè)設計和診斷”“整合家校力量”等問題,組織教師個人或團隊進行項目研究。研究管理可以簡化程序,經過中期報告、結題報告兩次分享即可結項,學校給予相應獎勵。項目研究可以引導教師對關鍵問題進行重點思考、規(guī)范研究并形成好的經驗做法,為自己或他人教學提供借鑒。
校本教研中,研討交流、同伴互助能起到加速研究進程、激發(fā)教師潛能、提升群體智慧的作用。為了讓相同學科教師之間相互啟發(fā)和不同學科教師之間相互借鑒,學??梢远ㄆ诮M織教學研討活動。結合教學研究成果、項目研究成果,進行線上研討交流。準備的過程是研究不斷清晰、不斷系統(tǒng)的過程,交流的過程是彼此碰撞、提升認識的過程。經常開展教學研討活動,能督促教師專注教學研究,用研究引領教學實踐,收到1+1>2的效果。
線上教學期間,校本教研要緊緊抓住教學流程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將實踐問題轉化成研究課題,再將課題成果轉化為教學實踐,進而讓研究成果落地,提升教學質量。這個過程要抓住幾個關鍵環(huán)節(jié),提升教研實效。
線上教學期間,集體備課需要研究的問題很多,尤其要做好五方面研究。
一是研究學習目標,做好德育滲透。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引導和幫助青少年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圩?。”[3]“在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上,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到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盵4]課堂教學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集體備課要深入挖掘每節(jié)課的德育教育內容,以教學內容為載體,做好德育滲透,確保人才培養(yǎng)方向。
二是研究內容方法,做好學習主題。線上教學是以“學”為中心,所以教師備課的重點,要從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設計轉向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設計。對于學習而言,系統(tǒng)化的知識更有益于知識編碼,所以教師備課要研究“大單元、結構化、主題式”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在系統(tǒng)化的框架中學習知識,了解知識全貌、單課重點以及知識間的關聯(lián)。
三是研究評價工具,做好學習診斷。線上教學的優(yōu)勢在于客觀的學習診斷和及時的學習反饋。備課時,教師應充分挖掘問卷星、教學平臺等教學工具的診斷檢測功能,一方面充分了解學情,了解教學的起點,為線上精準教學做準備;一方面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為輔導答疑做準備。
四是研究學習任務,做好資源開發(fā)。提高學生專注度的有效辦法是設置恰當的學習任務,所以集體備課要重點研究創(chuàng)設哪些學習活動和學習任務,研究提供哪些學習支架和學習資源。任務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的抓手,而資源是教師提供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支架和工具,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就是和資源對話的過程,學生和資源的對話深度決定了自主學習目標達成度和自主學習效果。所以要把資源的系統(tǒng)化整理與開發(fā)納入集體備課日程,把為學生準備課件、微課、任務單、文獻、原著等學習資源確立為集體備課重點。
五是研究學習成果,激發(fā)學習動力。教師備課時要預設學生的學習成果表達形式,比如小匯報、小論文等,用富有挑戰(zhàn)的學習成果要求激發(fā)學生的研究動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深度和學習水平。
為深入研究線上教學,可以組織線上教學觀摩研討活動。需要注意兩個方面。
一是學校課前要開發(fā)研究交流工具。比如:本單元的學習內容是什么?本節(jié)課處于單元學習中哪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在本節(jié)課之前已經有了哪些知識能力儲備?本節(jié)課要解決怎樣的問題?用什么方式解決這個問題?假如回歸真實的課堂,這個學習任務將如何處理?列出2—3個希望聽課者關注的本節(jié)課的特定方面,如教學策略、學生活動、評價程序、個別化引導等。關于這節(jié)課,還希望討論什么問題?等等。交流工具實際是在引導教師的教研視角,一方面引導上課教師思考要從哪些方面進行教學設計,另一方面引導聽課教師思考要從哪些方面評價這節(jié)課,使上課教師和聽課教師在一個層面思考問題,從而推動線上教學研究走向深入。研討中發(fā)現(xiàn)典型教師、典型做法,可以在年級組、教研組或學校層面進行交流。這樣的研討活動可以讓教師“想法噴涌出來,智慧流動起來,經驗沉淀下來”,從而“把教師個人的知識變成組織的知識”。
二是要借助人工智能、大數據開展精準教研。線上教學的優(yōu)勢在于上課過程中能在平臺留下師生活動的軌跡,教學研究應該關注這些數據、挖掘這些數據,從中發(fā)現(xiàn)教學現(xiàn)象、教學問題,把這些客觀的教學畫像和主觀判斷結合起來,能使研究更科學、更有針對性。
線上教學期間,全國基礎教育普遍采用的線上教學方式有五種,即在線直播教學、網絡點播教學、電視視頻教學、學生自主學習、線上輔導答疑。為保證教學效果,各地基本組合使用這些教學方式。但不管采用哪種方式,因為教學時長有限、師生互動有限,都必須加強課后輔導答疑。如何輔導答疑應該是校本教研的重點。可以提前組織集體備課,提前觀看統(tǒng)一的教學微課,做到三個心中有數,即對教學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對重難點的處理是否有未盡之處做到心中有數,對是否有學習方法總結做到心中有數,然后由主備人結合課的內容預設相應的輔導答疑內容,為線上教學查漏補缺;也可以按照輔導答疑工作表、錯題本進行線上答疑輔導,集中處理作業(yè)、章節(jié)檢測中的高頻問題,將解決共性問題和解決個性問題相結合。不管采用哪種方式,都要研究好學情,確保通過輔導答疑進一步查漏補缺,鞏固教學效果。
線上教學對學生的考勤管理非常重要,學校和教師要有管控措施,確保學生每天堅持線上學習。為此,學校可以成立管理小組,通過智慧教育平臺統(tǒng)計學生上線情況;要求任課教師直播后關注統(tǒng)計頁面,掌握學生考勤和聽課情況,并及時向班主任反饋;要求班主任做好監(jiān)督溝通工作,及時將學生學習情況反饋給家長,與家長攜手,提高學生上線率和學習質量。
為確保線上教學常規(guī)落實到位,學校需要抓好教務管理。一是做好制度建設。出臺學校線上教學管理制度,用制度規(guī)范教學行為。二是做好常規(guī)檢查。年級安排檢查人員,每天對教師的授課、聽課、輔導答疑、課件、作業(yè)、學生聽課人數等情況進行檢查并及時反饋;教務處對集體備課、課件、微課、作業(yè)、試題的上傳情況實行周檢查,對教師上課、聽課、輔導答疑情況進行日抽查,確保線上教學和答疑輔導高質量完成。檢查后要做好記錄和分析。三是做好巡視反饋。校級領導每天要做好線上教學巡視,并及時召開各級會議,將巡視情況、檢查情況及時反饋給教職員工,對線上教學提出明確要求。四是做好技術保障。技術人員每天匯總線上教學中出現(xiàn)的卡頓、黑屏等問題,并給出詳細解決方案。五是做好教學評價。定期組織學生進行教學評價,結合校領導巡課評價、教務處和年級組常規(guī)檢查評價,對各學科的授課情況進行綜合評價。教務處及時將評價結果反饋給年級并給出指導性意見,年級做出教學調整,確保線上教學科學、有序、高效進行。
本次疫情是一場災難,客觀上又是一次教育信息化飛速發(fā)展的機遇,它使中小學線上教學從理論走向實踐。很多專家預測,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和教研將是未來教育的新常態(tài)。為此,學校要提前謀劃,提早布局,找準操作基點,深化線上線下混合式教研實踐。重點做好以下幾件事。
一是做好平臺選擇。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離不開教學平臺的支撐,已經有平臺的要完善平臺的基礎設施建設,豐富功能模塊,使之更好地為教學服務;沒有平臺的要爭取政策資金支持,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獲得平臺的永久使用權。
二是做好資源建設。我們已充分認識到資源對于信息化教學的重要意義,下一步學校應該組織教師搜集、整理或創(chuàng)生資源,建立校本資源庫,并以此為支架,推動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和項目化學習的實現(xiàn)。
三是做好技術培訓?!熬€上教學暴露出教師的數字化準備是不足的,是茫然失措的。”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到2022年基本實現(xiàn)“三全兩高一大”的發(fā)展目標,即教學應用覆蓋全體教師、學習應用覆蓋全體適齡學生、數字校園建設覆蓋全體學校,信息化應用水平和師生信息素養(yǎng)普遍提高,建成“互聯(lián)網+教育”大平臺[5]?!督逃筷P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見》也提出,到2022年,構建以校為本、基于課堂、應用驅動、注重創(chuàng)新、精準測評的教師信息素養(yǎng)發(fā)展新機制,通過示范項目帶動各地開展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基本實現(xiàn)“三提升一全面”的總體發(fā)展目標: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團隊信息化指導能力顯著提升,全面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6]。這些文件為中國教育的未來發(fā)展指明了方向,教育現(xiàn)代化藍圖的實現(xiàn)離不開教育信息化的支撐和引領,技術注定是教師實現(xiàn)專業(yè)化發(fā)展的一個必備技能,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是今后校本教研的一個重要而緊迫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