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鋮,季 君
(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yī)院實驗診斷科,上海 200438)
膽道腫瘤的發(fā)生與發(fā)展是一個多分子參與的復雜生物學過程,由于參與這一過程的分子大多為糖蛋白[1],因此,研究蛋白糖基化作用以及糖鏈上糖蛋白的變化對于解釋膽道腫瘤的發(fā)生與發(fā)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臨床曾有報道指出,表面腫瘤的形成可引發(fā)血清唾液酸濃度提升,且經(jīng)過實驗發(fā)現(xiàn),不同惡性病中患者血清唾液酸水平均高出健康者,尤其是白血病、肺癌、子宮內(nèi)膜癌、黑素瘤、乳腺癌、腦癌、卵巢癌或者結(jié)腸癌中,從而臨床認為血清唾液酸檢測的廣泛運用在腫瘤疾病的診斷上具有重要意義。唾液酸(Sialic acid)是九碳糖神經(jīng)氨酸一族復合物的總稱,通常位于糖蛋白和糖脂的糖基化非還原末端。我們利用酶速率法檢測血清唾液酸,分析血清唾液酸在膽道系統(tǒng)疾病組和健康對照組中的水平變化,并運用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評估血清唾液酸的診斷價值,為其能夠進入臨床應用提供實驗依據(jù)。本文對此展開實驗,收集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yī)院2015年1-12月住院患者作為實驗對象,探討血清唾液酸在膽道系統(tǒng)疾病中的診斷價值及臨床應用前景,闡述如下:
收集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yī)院2015年1~12月住院患者,其中膽管癌患者71例,男43例,女28例,年齡45~62歲,平均年齡(56.8±9.3)歲;膽囊癌患者47例,男16例,女31例,年齡45~63歲,平均年齡(57.3±13.9)歲;67例良性膽道疾病患者,男24例,女43例,年齡44~62歲,平均年齡(52.9±14.8)歲。正常對照組513例選自上海長征醫(yī)院,男368例,女145例,年齡45~65歲,平均年齡(57.6±13.4)歲。四組基本資料相比無差異(P>0.05)。
納入標準:(1)本研究通過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實行;(2)患者與家屬簽訂知情書;(3)住院患者均經(jīng)過CT、病理等檢查確診;(4)實驗對象的基礎信息齊全,參與整個實驗環(huán)節(jié)。
剔除標準:(1)存在心、肝、腎功能異常;(2)存在臨床急性或慢性疾病癥狀;(3)存在精神方面疾病或者交流障礙者。
所有研究對象清晨空腹抽取5 ml靜脈血,靜置30 min后,以3000 r/min的速度離心10 min,分離血清后統(tǒng)一檢測血清SA水平。采用羅氏公司P8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并依照浙江東歐診斷產(chǎn)品有限公司提供的相酶免疫法唾液酸測定試劑盒進行測定,并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要求進行操作。
應用SPSS 22.0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各資料統(tǒng)計指標用均數(shù) ± 標準差表示,各組間的顯著性檢驗采用方差分析,通過ROC曲線分析診斷價值。所有的統(tǒng)計學檢驗均采用雙側(cè)P值,P<0.05則被認為具有顯著性差異。
(1)檢測47例膽囊癌、71例膽管癌以及67例良性膽道疾病與513例正常對照的血清液酸水平。統(tǒng)計結(jié)果顯示膽囊癌、膽管癌組的血清唾液酸都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P=0.001),囊癌、膽管癌組的血清唾液酸也都高于良性膽道疾病組(P=0.001);而良性膽道疾病與正常對照組之間沒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比較四組血清唾液酸水平
(2)運用ROC曲線分析發(fā)現(xiàn),在區(qū)分正常對照組與膽管癌、膽囊癌中,血清CA199仍然是靈敏度和特異度較高的臨床診斷標志物,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94和0.853。在鑒別膽囊癌與良性膽道疾病中,我們運用logistics回歸的方法建立了一個CA199和SA的聯(lián)合診斷模型Formula E=0.003×CA199 + 0.068×SA-5.327,曲線下面積為0.827,顯著高于SA(AUC=0.783)和CA199(AUC=0.744)的單個指標診斷效力。選用Formula E=-1.0655作為臨界值,診斷的靈敏度為87.2%,特異度為73.1%。
唾液酸作為9-碳糖神經(jīng)氨酸衍生物的總稱,主要存在機體細胞膜上,屬于細胞膜糖蛋白與糖脂的主要成分,并在細胞膜表面受體形成上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與細胞表面多種生理能力存在一定關聯(lián)。唾液酸?;D(zhuǎn)移酶可催化N-乙酰神經(jīng)氨酸轉(zhuǎn)移至糖蛋白或者糖脂受體,并與細胞膜產(chǎn)生、保持正常能力息息相關,并在控制細胞產(chǎn)生、細胞溝通上發(fā)揮重要價值[2]。正常生理過程中,血清唾液酸水平保持相對穩(wěn)定,一旦發(fā)生腫瘤后,唾液酸化作用、唾液酸酰基轉(zhuǎn)移酶活性提升,同時增加細胞表面唾液酸濃度,進而提升血清唾液酸水平。尤其是膽道腫瘤細胞癌變后,癌基因的高表達使得細胞膜上產(chǎn)生大量糖蛋白和糖脂,明顯增加蛋白唾液酸化修飾程度,唾液酸隨著膽道腫瘤細胞的脫落和分泌進入機體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造成患者血清唾液酸水平升高。從本次研究結(jié)果中可以看到:膽囊癌、膽管癌組的血清唾液酸都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P<0.001),同時膽囊癌、膽管癌組的血清唾液酸也都高于良性膽道疾病組(P<0.001),因此我們認為血清唾液酸與膽道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侵襲、轉(zhuǎn)移是密切相關[3]。血清CAl99是目前公認的有較高敏感度的腫瘤標志物,而在鑒別良性膽道疾病與膽囊癌中,血清唾液酸的ROC曲線下面積高于血清CA199,運用CA199和SA的聯(lián)合診斷能明顯提高診斷效力。因此我們認為血清唾液酸的測定適用于大批健康人群的篩查及可以作為膽道系統(tǒng)疾腫瘤的鑒別診斷血清學標志物。
綜上所述,血清唾液酸在臨床膽道系統(tǒng)腫瘤的檢測中作為一種更為敏感的生物學標志物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為進一步研究和治療膽囊癌、膽管癌等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