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雨
摘要:書法是中華優(yōu)秀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備極為悠久的歷史,且在發(fā)展進程中受不同時期文化的影響而形成了不同的書法風格,其涉及的書法技巧也各不相同。如今對書法的定義已不再局限于書寫規(guī)則,更是中國漢字特有的傳統藝術,對書法進行深入研習的過程也是對歷史文化的感知過程。因此本文從宋代文人書法出發(fā),以“宋四家”書法特點為線索分析了宋代書法風格的確立過程與個性化發(fā)展過程,以期為同行業(yè)人員提供幫助。
關鍵詞:宋代文人;書法技法;個性化發(fā)展
前言:
書法是一種以漢字為載體的傳統藝術,同時由執(zhí)筆與運筆、點畫、結構、布局等各方面內容共同構成,因此書法具備一定體系,也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書法理論。書法理論可追溯至漢代,其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書法技法,技法的不同使得書法理論系統也有所不同,且隨著歷史的推移,不同歷史背景下的書法體系也具備各自的理論系統,其中筆法與字法、章法等內容都各不相同。尤其在宋代,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剛結束,社會環(huán)境的安穩(wěn)使得書法藝術取得了長足發(fā)展,“宋四家”的出現為書法技法的個性化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一、宋代書法風格理念的確立歷程
追溯中國書法風格的起源,其中最早且最具代表性的風格是秦代的篆書,篆書包括大篆與小篆兩種。在此后的漢代則以隸書為主,包括古隸與今隸。而發(fā)展到魏晉南北朝及唐代,則開始推崇楷書,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魏碑與正楷。宋代書法是對唐代書法的繼承與發(fā)展,但其風格則與晉代更為貼近。受社會與政治等各方面因素影響,宋代書法以行楷與行草等行書技法為主。宋代書法更講求“尚意”,其主要載體為信札與尺牘等,同時由于盛行刻帖,使得宋代書法大體以行書與草書為主。從就書法整體歷程而言,宋代書法也是最重要的階段,此階段推行文官政治,使得文人書法在宋代得以推廣,而文人所推崇的自然心性也逐步取代了唐代書法中肅穆莊嚴的特點。與此同時,受佛教理念影響,宋代書法更為看重意趣。雖從整體上看來,宋代書法呈現出衰微之勢,帖學大行使得書法囿于特定范圍難以創(chuàng)新,但宋代仍舊存在不少著名書法家,“宋四家”作為其中的代表,為宋代書法賦予了新的生命力,使其形成了不同的藝術特征,并得以個性化發(fā)展[1]。
二、以“宋四家”為例分析宋代文人書法技法個性化發(fā)展
宋代書法的主要技法是行書與草書,且更注重意趣,強調的是寫意風格,書法也具備較強的個性化特點,難以為他人所模仿,因此個性化發(fā)展也是書法藝術史上的一大奇觀,而“宋四家”的出現則可看作是宋代書法的瑰寶,其個性化發(fā)展歷程更值得深入探索。
(一)蘇軾的書法技法個性化分析
蘇軾的書法所吸收的影響較多,早期受其父蘇洵的影響,后來又先后吸收了歐陽詢、顏真卿、李北海、楊凝式等名人書法的影響。蘇軾書法所用筆法更趨于穩(wěn)重沉著,就整體情況而言,其筆法是對顏真卿楷書的繼承,運筆粗細有致,筆觸渾厚而不失秀潤,也是其性格的有力體現。從蘇軾流傳下來的書法作品可知,其書法以行書為主,技法兼具渾厚與輕靈,既遵循法度,又不失自由。以其代表作《黃州寒食詩帖》來看,全篇由行書書寫而成,是宋代書法技法的典型代表。在完成此作品時,蘇軾正因“烏臺詩案”文字獄而備受排擠,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仕途不得志的同時,生活上也處于窮困潦倒狀態(tài)。在此蒼涼惆悵的心境下寫出的《黃州寒食詩帖》,乍看似用筆草率,實則每一筆都遵循章法,參差錯落,恣肆奇崛,筆勢轉折間足見其寫意風格,彰顯了空間的美感,在書法史上極具影響力[2]。
(二)蔡襄的書法技法個性化分析
蔡襄的書法主要繼承魏晉風格,其轉筆特征較為明顯,從其代表作《澄心堂帖》來看,全文以行楷書成,整體雍容大度,結構端正雅致,行間疏朗。而蔡襄又頗為自惜,不妄為人書,使其傳世作品數量并不多,因而更具價值。從整體情況看,蔡襄的書法作品側重于對晉唐法度的恪守,但創(chuàng)新意識不足,作為唐代書法與宋代書法之間的紐帶,蔡襄以自身相對完善的書法成就,為唐代書法的法度與宋代書法的意趣間構建了一座技巧的橋梁,其自成一派的書法技法也對后世產生了一定影響[3]。
(三)米芾的書法技法個性化分析
米芾書法的主要建樹在于尺牘,其書法技法與蔡襄類似,多取自古法,但與蔡襄的不同之處在于米芾更具創(chuàng)新意識,其書法極具技術性。從米芾作品能夠看出,其書法以行草為主,行草中突出了整體美感,用筆豪爽而不墨守成規(guī),且更為注重自然。米芾認為書法更應注重整體氣韻,因此其雖書寫層次較為豐富但并不雜亂無章,其作品往往存在草書與行書交雜的情況,但整體卻并不凌亂。其筆法特點主要蘊藏于轉折與正側、頓挫中,起筆往往先重后輕,而其捺筆的輕重則富于變化。米芾為后世開創(chuàng)了一種多維度與多層次的創(chuàng)作模式,個人風格較為突出[4]。
(四)黃庭堅的書法技法個性化分析
黃庭堅在“宋四家”中獨具特色,其作品與其他三家的不同之處在于空間分割意識較強。就單個字而言,黃庭堅的書法橫畫傾側,但豎畫虬曲,字體具備自然奔放的特征。在此意識形態(tài)下,黃庭堅的草書技法更具辨識度。從其代表作品《李白憶舊游詩》來看,整體觀感可看出狂草技法極為成熟,但進一步逐字看后則能體會到其整體以柔筆與慢筆為主,看似書寫隨意,實則經歷了精心編排,整體給人從容大氣之感,難以輕易被人模仿?!独畎讘浥f游詩》更彰顯了黃庭堅的藝術美學修養(yǎng),足見其運筆高明,不僅繼承古法,更有所創(chuàng)新[5]。
三、宋代書法技法的個性化發(fā)展成因
從整個書法藝術史來看,書法發(fā)展到宋代已呈現出相對式微狀態(tài),與之相比,唐代可看作書法藝術的巔峰時期,尤其楷書在唐代取得了長足發(fā)展。而宋代書法家站在唐代書法的高峰上充分發(fā)揮了自身才能,避開唐代書法中的嚴謹法度,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尚意”風格。在此風格影響下,書法不再執(zhí)著于字的具體形態(tài),而是更為注重字的精神本質,從而開創(chuàng)了書法發(fā)展的新階段。
宋代書法“尚意”的風格特征與其所處社會環(huán)境與政治環(huán)境息息相關。宋代以文官統治為主,國力相對不強,百姓飽受戰(zhàn)亂之苦,政府屢屢避戰(zhàn)求和。且與此同時,政府對文人的態(tài)度更為開明,宋太祖不殺文臣的遺訓無形中為書法家?guī)砹艘欢ǔ潭鹊谋幼o。但在國力不強卻寬松的環(huán)境下,書法家也難以維持唐代的法度,楷書的端莊與精美已不能滿足其表達情感的需求,因此行書與草書的揮灑靈活更能適應其表意需求。在此基礎上,宋代書法家與前朝相比更為多才多藝,往往兼具畫家與詩人、詞人、文學家等多重身份,書法家更具修養(yǎng)與素質,為其書法的尚意風格奠定了堅實基礎。
結語:
綜上所述,書法技法在宋代出現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變革,此變革不僅是書法家個人審美取向的體現,也是宋代社會對書法所持觀點的體現。宋代書法的變革是在對隋唐五代書法繼承基礎上注入了新的活力,眾多詩人與詞人對書法的研習使其更具抒情性。宋代是中國文化史上最為絢爛多彩的朝代之一,宋代書法則更為獨樹一幟,其藝術價值永遠值得后人研習。
參考文獻:
[1]劉小琳,劉琰.宋代書法審美標準的三個維度[J].大學書法,2021(03):78-81.
[2]徐詩藝.北宋書家與“尚意書風”的形成[J].藝術品鑒,2021(12):127-128.
[3]王鶴. 宋代理學背景下的書法“尚意”風氣[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03-23(002).
[4]秦嘉霖,劉維尚.宋代刻本在字體設計中的應用研究——以“筆法”與“刀法”為例[J].設計,2021,34(04):80-82.
[5]李傳君,朱銀娣.宋代尚意書風下書法“肥瘦”審美觀念探析——以蘇軾為中心[J].大學書法,2021(01):7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