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璇
(遼寧省人民醫(yī)院神經內七科,遼寧 沈陽 110016)
近年來,我國急性腦梗死患者不斷增多,該病起病迅急,且發(fā)病機制復雜,若未在有效時間內予以科學有效的治療,可能會危及患者生命。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急性腦梗死的效果已獲臨床證實,但同時有研究指出,介入治療后血管內皮存在一定的損傷,容易使血小板在血管內聚集量增多,增加血液黏度,導致血栓形成[1]。對急性腦梗死患者以他汀類、阿司匹林以及氯吡格雷等常規(guī)藥物治療可獲得一定成效,但難以達到理想療效[2]。有研究證實,在運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雙抗治療的同時加入丁苯酞注射液治療可增強療效。本研究采用丁苯酞注射液聯(lián)合雙抗治療急性腦梗死,分析其對患者神經功能與血液流變學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4年3月至2019年2月于本院接受診療的急性腦梗死患者78例,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9 例。對照組男21 例,女18 例;年齡53~70歲,平均(62.38±3.58)歲;合并癥:高血糖18 例,高血壓23例;發(fā)病至入院時間2~13 h,平均(4.21±0.78)h。觀察組男23例,女16例;年齡54~69歲,平均(62.41±3.60)歲;合并癥:高血糖19例,高血壓22例;發(fā)病至入院時間2~12 h,平均(4.19±0.82)h。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影像學等相關檢查確診為急性腦梗死;均符合《內科學》[3]中急性腦梗死相關診斷標準;首次發(fā)作時間≤24 h;無嚴重意識障礙;入組前7 d內未使用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丁苯酞治療;患者與家屬均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周圍血栓栓塞者;靜脈溶栓者;合并腫瘤與感染類疾病者;心、肝、腎功能異常者;伴有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精神類疾病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予以常規(guī)治療,包括腦神經營養(yǎng)支持、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糾正血糖、調節(jié)血壓等。對照組予以阿司匹林(上海上藥信誼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2424,規(guī)格:50 mg)聯(lián)合氯吡格雷[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6410,規(guī)格:75 mg]治療,其中阿司匹林每次100 mg,每天1 次;氯吡格雷每次75 mg,每天1 次。在對照組基礎上,觀察組加用丁苯酞注射液(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yè),國藥準字H20100041)治療,每次100 mg,每天2 次,靜脈滴注給藥,滴注時長需>50 min,兩次用藥時隔6 h 左右。兩組患者均治療10 d。
1.4 觀察指標 ①以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4]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10 d 時神經功能,量表共包含11項內容,總計42分,評分越高表示神經缺損越嚴重;②以Barthel 指數(shù)[5]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10 d 時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共包含10項內容,總分100分,評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高;③分別于治療前、治療10 d時取患者外周靜脈血4 mL,以全自動血液分析儀監(jiān)測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包括血漿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纖維蛋白原水平。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予以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 表示,予以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NIHSS評分、Barthel指數(shù)比較 治療后,兩組NIHS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Barthel指數(shù)均高于治療前,且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NIHSS 評分更低,Barthel 指數(shù)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Barthel指數(shù)比較(±s,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Barthel指數(shù)比較(±s,分)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NIHSS評分治療前6.22±0.58 6.24±0.61 0.148 0.882治療后4.31±0.89 5.23±1.06 4.151 0.000 Barthel指數(shù)治療前62.41±14.06 62.38±13.85 0.010 0.993治療后82.71±7.01 71.44±8.13 6.556 0.000
2.2 兩組血液流變學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治療后血漿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纖維蛋白原值均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
組別觀察組(n=39)對照組(n=39)t值P值血漿黏度(mPa·s)治療前1.88±0.26 1.89±0.25 0.173 0.863治療后1.34±0.14 1.64±0.27 6.160 0.000全血低切黏度(mPa·s)治療前14.19±1.28 14.20±1.31 0.034 0.973治療后9.09±0.91 12.81±1.03 16.903 0.000纖維蛋白原(g/L)治療前0.23±0.04 0.24±0.05 0.975 0.333治療后0.12±0.02 0.20±0.03 13.856 0.000
急性腦梗死多發(fā)生于睡眠時或安靜狀態(tài),發(fā)病最初無明顯癥狀,但病情在數(shù)小時內便可迅速惡化,造成患者昏迷或偏癱。針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血栓預防,臨床常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療,但研究顯示,運用阿司匹林聯(lián)合氯吡格雷抗血栓效果并不理想,用藥后發(fā)生心肌梗死及缺血性卒中的幾率仍處于較高水平,且長期用藥存在的胃腸道不適癥狀較多[6]。故本研究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雙抗治療的同時加入丁苯酞注射液治療,以增強療效。
人體內凝血功能亢進及血液黏稠度升高是諸多心血管疾病發(fā)生的風險因素,臨床普遍認為急性腦梗死介入治療后的預后情況受其影響。阿司匹林屬血栓素A2 抑制劑,能夠不可逆的抑制血小板環(huán)氧化酶,有效預防血栓,同時可直接抑制血小板聚集,達到抗血栓作用。氯吡格雷是二磷酸腺苷受體阻滯劑,可對二磷酸腺苷與血小板受體結合產生抑制作用,同時阻止耦連糖蛋與白纖維蛋白原結合,且能夠協(xié)同阿司匹林共同發(fā)揮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有研究證實,氯吡格雷對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環(huán)氧化酶作用無明顯影響,兩種藥物具有不同的起效機制,聯(lián)合運用效果優(yōu)于單一用藥,用藥后可有效抑制機體內血小板聚集與活化,可預防血栓形成與擴張,從而改善機體血流狀態(tài),促進神經功能恢復[7]。但有研究發(fā)現(xiàn),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藥物雖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其療效仍待加強[8]。丁苯酞為自由基清除劑,是由芹菜籽中提取,目前在腦血管疾病中應用日益廣泛,可對神經細胞發(fā)揮良好的保護作用,對其作用機制分析可總結為以下兩點:①能夠對神經元的凋亡產生抑制作用,從而達到營養(yǎng)神經的效果,改善腦部微循環(huán)以及能量代謝,保護神經功能;②能夠對花生四烯酸產生抑制作用,改善腦部血流平衡,抑制血小板聚集,同時對血栓素A2產生抑制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治療后NIHSS 評分較低,Barthel 指數(shù)較高,血漿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纖維蛋白原值均較低(P<0.05),提示丁苯酞注射液聯(lián)合雙抗治療急性腦梗死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經功能與血液流變學,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綜上所述,對急性腦梗死患者予以丁苯酞注射液聯(lián)合雙抗能明顯改善神經功能與血液流變學指標,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