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剛 曲寶騰
摘要:目的:比較不同比重腰麻液在剖宮產(chǎn)手術中的麻醉效果、生命體征的變化,及對術后鎮(zhèn)痛效果的影響。 方法:40例行剖宮產(chǎn)手術的病人,隨機分為 A 、 B 兩組, A 組給予0.125%的布比卡因輕比重腰麻液,B 組給予0.5%的布比卡因重比重液,術后常規(guī)給予持續(xù)硬膜外鎮(zhèn)痛泵,觀察記錄麻醉平面、鎮(zhèn)痛效果、血壓變化、術后鎮(zhèn)痛及下肢可以活動時間。結果:37例麻醉效果優(yōu),3例略有痛感,術中8例給予升壓藥物,術后鎮(zhèn)痛均基本良好,均于術后5-7小時下肢可以活動。結論:輕比重液麻醉平面擴散更好,循環(huán)更穩(wěn)定,重比重液作用時間長,二者術后鎮(zhèn)痛及下肢可活動時間無明顯差異。
關鍵詞:麻醉學 ;不同比重腰麻液;剖宮產(chǎn)手術;麻醉
【中圖分類號】R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15--01
目前剖宮產(chǎn)手術的麻醉較多使用腰硬聯(lián)合神經(jīng)阻滯,其腰麻液 一般分為輕比重液和重比重液兩種,我們在臨床上就二者的麻醉效果、
對生命體征的影響、對術后鎮(zhèn)痛的影響及病人下肢運動功能恢 復幾個方面作了一些研究比較。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40例行剖宮產(chǎn)手術的病人,年齡23~40歲,體重50-90 kg . 無明顯的心肺功能疾患及其他合并癥, ASAI ~ lⅠ級,擇期或急癥 手術,隨機分為 A 、 B 兩組,兩組入室后均開放淺靜脈輸液通路, 鼻導管吸氧,給予 HR 、 BP 、 ECG 、SpO2及呼吸監(jiān)測。
1.2方法:
A 組腰麻液為輕比重液,以0.75%布比卡因+注射用水稀釋至3 ml,取2ml,再用注射用水稀釋至8 ml ,配成0.125%布比卡因液 ,為輕比重液,病人左側臥位,床水平,給予腰硬聯(lián)合神經(jīng)阻滯,腰麻成功后,給予腰麻液7~8 ml ,身高く160 cm 或體重<60 kg ,給予7 ml ,身高>160 cm 或體重>60 kg 給予8ml,常規(guī)硬膜外置管,成功后仰臥,手術床左傾約30°。B 組為重比重液,以0.75%布比卡因+5%GS稀釋至3 ml ,配成 0.5%布比卡因液,為重比重液,病人左側臥位,頭略高15度,給 予腰硬聯(lián)合神經(jīng)阻滯,腰麻成功后,給予腰麻液1.6~2 ml ,體重 <60 kg 給予1.6~1.7 ml ,體重60~90 kg 給予1.7~2 ml ,常規(guī)硬膜外置管,成功后頭略高15度,仰臥,手術床左傾約30°。
A 、B 兩組均測量麻醉平面,觀察鎮(zhèn)痛效果,監(jiān)測收縮壓,如 低于80 mmHg ,給麻黃素12 mg ,術中輸液給予林格氏液600~1000 m|,維容500 ml ,關腹前給試驗量2%利多卡因3 ml 后,給0.25% 羅哌卡因8ml,術畢行持續(xù)硬膜外鎮(zhèn)痛泵,羅哌卡因 200 mg+芬太尼0.1 mg+NS 至 100ml,4mlh 持續(xù)泵入,24h 后撤除,術畢隨訪鎮(zhèn)痛效果,給予 VAS 評分(視覺模擬量表法),0分為無痛,10 分為劇痛,記錄下肢可以活動時間。
2? 結果
腰麻后 10min 麻醉絕對平面:胸7,12 例;胸6,6例;胸5,2 例;術畢麻醉平面為胸 4~5。術中麻醉效果:18 例為優(yōu),2例手術時間超過 1h時,探查時略有痛感。術中血壓2 例給予麻黃素 12mg,術中輸液 1000~1500 ml,均無明顯呼吸抑制現(xiàn)象。術后鎮(zhèn)痛效果評分:0分10例:1分6例:2分4例,其中2例為官縮痛;下肢均于術后 5~6h可活動。
2.2 B組
腰麻后 10min 麻醉絕對平面:胸9,10例:胸8,7例;胸7,3例;術畢麻醉平面為胸6~7。術中麻醉效果:19例為優(yōu),1例略有痛感。木中因血壓下降,6例給予麻黃素 12 mg,術中輸液1100~1500 ml,均未見明顯呼吸抑制發(fā)生。術后鎮(zhèn)痛效果:0分11 例;1分4例:2 分5例,其中宮縮痛3 例;18 例于術后5~7h 下肢可活動,2例左下肢直至撤離鎮(zhèn)痛泵后 3h麻木感才消失。
3討論
輕、重比重腰麻液術中麻醉效果無明顯差異,輕比重液麻醉平面擴散較重比重液可高2~3 個胸椎平面,因其濃度低,故無明顯的呼吸抑制,血壓下降程度較重比重液為小,輕比重液作用時問較短,故建議 40 min 后及時給予硬膜外量,重比重液有2例術后左下肢麻木時間較長,與穿刺時左側臥位、重比重液作用時間長以及術后鎮(zhèn)痛藥物作用有關。二者術后鎮(zhèn)痛效果無明顯差異。綜合以上認為,二者在腰麻應用上各有優(yōu)劣,臨床使用時可揚長避短,以發(fā)揮其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