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剛
(義烏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 金華 322000)
微媒體廣泛運用于人們日常生活中,既擴大了大學生的信息來源和求知渠道,提升其人際交往能力,又因環(huán)境復雜無法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和正面性,易沖擊大學生構建的道德法制觀念。社會在發(fā)展,時代在進步,不能因事物具有負面性就拒絕抵制,而要積極利用其有利性,規(guī)避其弊處。因此,大學生主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分析其在“微時代”背景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是現實的、必然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更好完成的必要前提。
大學圖書館擁有的紙質書籍是有限的,因此,大學生片面依靠圖書館的資料獲取信息具備滯后性、有限性的劣勢。有鑒于此,“微時代”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為大學生構建了更多的教學資源使用平臺,能夠讓大學生利用互聯網平臺了解更多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微時代的政治教育內容涉及到視頻、語音、圖片、文字,優(yōu)化了信息內容的可閱讀性。通過實踐內容我們可知,微時代增加了大學生了解全球資訊的機會,幫助大學生構建起科學合理的思考行為模式,構建自身觀點的合理性,借助各種工具抒發(fā)己見,提升思維層次,鍛煉現實應對分辨能力。同時,大學生想要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只需要輕輕點擊鼠標便可以做到。微時代環(huán)境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具備實時性、互動性、現實性、高說服力、鮮活性的優(yōu)勢。
過去,大學環(huán)境提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流于浮面,具備相對明顯的理論屬性,不利于學生的理解,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存在畏懼心、緊張感。這種劣勢誘發(fā)學生自閉性的社交環(huán)境,老師也無法深入地理解學生的認知。這種教學結果顯然是不理想的。但是“微時代”構建的社交模式可以幫助教師與學生通過微信、微博互動,提升關系的和諧性,教學模式從一對多轉移為一對一,避免死板的教學模式扼殺學生與教師的和諧關系。學生在網上通信工具面前更容易忽略掉老師這一身份,平等對話,表達自己的想法并釋放自己。
在我國課堂教學中,大多數師生并沒有處在一個平等的位置進行交流,學生認為老師是權威的象征,不敢質疑老師的話語,這樣就導致學生只會單向接收老師傳授的知識,而不會獨立思考,不敢于提出自己的觀點。學生的個性被壓抑,在學習過程中處于被動消極的地位,桎梏了教學效果。為了處理這種矛盾,我國教育模式一直推崇素質教育,但是從學校的教育活動中我們還是能夠發(fā)現存在大量的應試教育的模式。在實際活動中,教師死板地傳輸理論知識給學生,學生被動接受,效果甚微。但是在微時代的環(huán)境中,師生關系變得更加靈活,有效地構建起老師和藹的形象。學生可以抒發(fā)己見,老師也能夠分享個體的思想、觀點、世界觀,兩者的關系變得更加和諧。教師的教育活動在微時代的支撐下具有形象化的優(yōu)勢,內容用視頻、圖片承載,增強了教育內容的互動性,引導學生主動了解理論知識,提升了大學生政治思想教育的綜合水平。
隨著互聯網信息互動能力的提升,“微時代”影響下的社交工具不斷發(fā)展壯大、傳播能力不斷提升、傳播內容不斷增加、傳播速度不斷加快、傳播空間不斷擴張,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現出全面性多元化的優(yōu)勢,不少大學的公開課也積極主動地采用微時代模式的教育手段?!拔r代”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提供了大量的可復制、可互動、可共享的教學材料,給世界范疇的大學生提供了一個交流互動的機會,并主動引導大學生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反觀傳統的理論教學模式,具備較為明顯的滯后性,微媒體能夠打破傳統限制,師生能夠運用微媒體在網上進行傳道授業(yè)、答疑解惑,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社會發(fā)展展現教育特色。
任何在互聯網環(huán)境中存在的個體都具備微媒體使用的能力,他們既可以是傳播者,也可以是發(fā)布信息內容的個體,當那些落后、消極、負面、腐敗的信息內容危害大學生的認知后,社會主流正能量會不斷被削減,那些負面群體整合在一起,將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導致反動內容、不成熟的世界觀深遠地影響到了大學生,構建大學生負面消極的價值觀,偏離正確的世界觀,學生思維認知能力有限,具備盲目性、大眾性、隨波逐流的趨勢,所以我們要杜絕校園環(huán)境存在消極負面的信息內容,避免危害大學生群體。“微時代”下微媒體是學校輿論的主要場所之一,老師要學會有效運用網絡技術,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幫助學生成長進步。
過去較為常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利用面對面的講授方式來對學生傳遞必要的信息內容,這種理論內容的傳輸模式是相對死板的,教師借助反面例子或正面例子來引導教育學生構建科學合理的世界觀,提升學生的自我認知水平。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大學生可以自主了解獲取相關信息,大學生的年齡一般都比較小,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相對較強,教師講授的課程內容對于大學生來說顯得比較死板,缺乏教學效率,不利于教師開展思想教育活動。有鑒于此,利用“微時代”賦予大學生的互動能力,幫助大學生接受、了解信息內容是更加科學的措施。了解信息內容的主體一般是大學生,在缺乏教師引導監(jiān)督的環(huán)境下,大學生可能會從虛假負面消極信息中構建錯誤的價值觀,甚至被色情、暴力、落后的思想文化內容所危害。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通過講述典型人物事跡、課堂教學灌輸理論來實現最佳的效果,提升學生的社會使命感與道德感。同時,可以利用實地教學工作提升社會實踐活動的效果,點對點地構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感化學生,幫助學生構建必要的認知觀、世界觀、價值觀。在微時代的影響下,因為大學生可以借助互聯網環(huán)境斬獲各種各樣的資料,其中涉及到的信息內容有消極的,也有積極的,大學生無法從信息內容中分析判斷其優(yōu)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隨意性明顯。這些泛濫在互聯網環(huán)境中的信息內容可能會誘發(fā)學生錯誤的價值觀,大學生會較少質疑看到的信息內容,如果教師不能夠幫助學生隨時開展信息的判斷工作,則導致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有效實施。
大學生作為網絡的重要使用者,他們在網上能更快獲取更多相關信息,老師不是唯一的信息源,甚至存在大學生不喜歡面對面授課的情況,這是因為大學生年輕,比較熱衷于了解互聯網環(huán)境中的資料,不喜歡和年齡相對較高的老師互動,覺得繁冗、枯燥。一般來說,教育工作者借助教材開展教育工作,缺乏實踐價值與意義,較少能夠吸引學生主動了解。學生群體對于新鮮事物的接納能力更強,更容易適應新環(huán)境新事物,因此他們使用微媒體相比老師講授更得心應手,這種情況下師生差距就顯示出來了,對老師的要求也就更高了,老師應當是見多識廣的,才能夠較好地引導學生,避免學生學習難度的增加。“微時代”環(huán)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備明顯的特征,主體觀念鮮明,理論性的教學模式不能夠提升教學質量,教師要主動提升教學工作的互動性、趣味性,優(yōu)化教學水平,獲取大學生的認可。
1.樹立以人為本原則
學生在學校教育中占主體地位,教學活動中涉及到的教育任務包含思維培養(yǎng)、道德教育、知識教育。教師在開展一系列教育活動的過程中,要意識到學生個體學習能力的差異性,尊重學生的性格特征,圍繞以人為本的原則開展教育工作,挖掘學生的潛能,提升自我價值水平。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教師要主動與學生互動交流,尊重學生,站在平等的位置去開展教學活動,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自我意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提升大學生從實踐內容中了解理論內容的能力,在教學手段上提升實踐價值意義,將被動學習的態(tài)度調整為主動了解。在教育實踐內容中,提升對大學生的思想引導,幫助大學生全方位成長。
2.堅持實踐性原則
教育的價值在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立足于客觀訴求,圍繞市場環(huán)境的變化不斷調整教學內容,并契合國家基本國情。大學生開展一系列系統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要尊重客觀事實,并圍繞大學校園環(huán)境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在開展教學活動中要仔細了解不同專業(yè)不同年級的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思想狀態(tài),分析判斷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認知。只有當教師能夠客觀理解學生的狀態(tài),才能夠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避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僵局。
3.傳統教育方法和網絡教育形式相結合的原則
一個聰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動獲取互聯網多媒體教學與傳統理論課堂教學的優(yōu)點。也就是說,傳統理論教學模式不符合大學生的心理結構,我們應當尊重大學生的性格特征,通過有趣的多媒體內容提升大學生對于新生事物的好感,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變得更加多姿多彩?,F代互聯網信息技術和傳統技術的配合讓學生和教師可以獲取更多發(fā)展的渠道,便于大學生主動積極與教師互動,引導大學生構建起合理科學的世界觀、認知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綜合水平。
1.理論教育法
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微時代平臺的多元化成長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機會,使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變得多起來。過去傳統意義上的教育教學手段不利于大學生獲取信息資料,不符合市場經濟社會環(huán)境,潛移默化地導致教學活動滯后、內容單薄,不少大學生的世界觀、認知觀存在偏差,不具備社會責任感,較少積極主動地關注社會發(fā)展趨勢。有鑒于此,教師需要主動摸索更好的教學手段。大學生對于新鮮事物有著天然的好奇心,這個時候教師就需要借助現代化的網絡信息技術開展微平臺教育教學宣傳工作,提升大學生對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的了解,提升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水平,幫助大學生構建起必要的思想觀念內容。教師要主動尋找微媒體平臺的價值,幫助大學生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提升自身理論教育的綜合效果。
2.情感滲透法
每個人都有壓抑的一面,但很多人不愿將其直接表達出來,通常借助寫在紙上、大聲呼喊的方式發(fā)泄一下,微媒體的發(fā)展為他們提供了新的表達窗口,可以利用這一媒介大膽發(fā)表自己的真實想法,在互聯網虛擬代名詞的偽裝下,個體言論、情感、訴求呈現出匿名化、真實化的特征。在傳統思想教育教學手段中,教師是一種較為權威的角色,在和大學生的交流互動中缺乏情感訴求。但是在“微時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大學生可以與教師平等、自由地互動,教師的權威性被削減,教學模式呈現出新穎性、多元化、多維度的優(yōu)勢,教師能夠利用互動的方式提升自身和學生的關系,從而更好地進行情感對話。
3.隱性教育法
隱性教育是相對常見的理論教學手段,一般來說,它是教育者利用語言、思維的潛移默化提升、熏陶、陶冶、引導大學生的模式。教育者引導學生的目的性是相對隱蔽的,潛移默化地提升受教育者的認可程度,并提升受教育者的認知水平。一般來說,隱形教育是利用有規(guī)律的教學計劃,布置好相應環(huán)節(jié)并營造相應的文化氛圍,間接地帶動學生感同身受,讓學生在輕松、愉悅、和諧的環(huán)境中開展情操陶冶與學習活動,有效規(guī)避了傳統教育行為的乏味感,提升教學思想內容。創(chuàng)新隱性教育法就是主動融入多媒體信息技術,幫助學生與教師在微平臺中構建和諧的氛圍,主動借助微媒體的留言、評論功能開展日常的交流溝通、互動,教學活動中融入了多彩的信息內容,提升了學生與教師的感情,教師采用的課件風趣幽默,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受教育水平,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
1.物質環(huán)境
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質環(huán)境意味著具備實體價值屬性的社會外在因素,最為典型和常見的因素便是紅色教育教學基地、博物館、學校、家庭?!拔r代”的微媒體教育教學環(huán)境也屬于相關范疇。除了利用傳統理論上的談話、講座、上課等手段,現在還能夠借助微平臺開展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但是互聯網因素是不可控制的,信息雜亂且虛實難辨,因而要規(guī)范教育的物質新環(huán)境,以便于展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好的物質環(huán)境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保障,沒有好的物質環(huán)境,大學生受到的沖擊和誘惑過多,難以建構正確的道德法制觀念。
2.精神環(huán)境
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環(huán)境一般是指個體獲取社會風氣、法治觀點、道德倫理、價值觀塑造的相關教育活動。環(huán)境的變化鑄就個體認知能力的調整,不少落后的、腐朽的內容危害社會成員,實踐活動與理論教學過程要逐漸地滲透到社會活動中,才能夠避免大學生認知觀點的扭曲。樂觀向上、陽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能夠更好地提升個體思維認知能力,構建起大學生奮斗、拼搏、勇敢的正面積極精神,努力為社會創(chuàng)造更多的價值,將時代精神和愛國主義認知運用到社會實踐活動中。
3.制度環(huán)境
在信息技術高度發(fā)展的現代社會,微時代創(chuàng)造的價值顯而易見,大學生基礎微平臺的機會越來越多,而大學生篩選、辨識思想教育內容的能力相對比較薄弱。有鑒于此,要優(yōu)化思想教育制度環(huán)境,就需要構建健康、良好的制度環(huán)境。這個過程中,行政機關單位組織要優(yōu)化涉及到的制度建設,加強監(jiān)督,在教育中將強化學生的法制意識和制度觀念列入日常教學中,構建大學生必要的認知觀點,提升制度結構的創(chuàng)新與優(yōu)化水平,保障監(jiān)督管理制度科學化、合理化,為相關層面的管理教育工作提供更多的指導價值。
思想政治教育無論何時都是不能丟棄的,它是教育過程中的關鍵內容。網絡技術發(fā)展趨勢是不可逆轉的,社會生活已經離不開數字化,計算不再只和計算機有關,它決定我們的生存。大學生是國家發(fā)展的前進動力,他們的發(fā)展關系社會的進步、國家的強大,不可掉以輕心。本文通過分析其特點說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前的機遇和困境,最終得出解決問題的措施,或許不夠深入,仍有許多不足,但還是希望能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