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焱 孫林梅 劉秦浪 高 壯 韓朵朵
(陜西中醫(yī)藥大學2020級碩士研究生,陜西 咸陽 712046)
便秘作為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早在《素問》就有“大便難”“后不利”“痛而閉不通”等記載?,F(xiàn)代醫(yī)學將便秘分為功能性便秘和器質性便秘。功能性便秘主要是指無器質性病變的便秘,糞便在腸道內(nèi)滯留過久,便質干燥、堅硬,秘結不通,排便次數(shù)減少而排便周期延長,或周期不長,但糞質干結,排出艱難,或雖有便意但便而不暢的病癥[1]。目前,功能性便秘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發(fā)病率逐年增加,發(fā)病人群更加廣泛,長期功能性便秘會嚴重降低生活質量,不僅對患者身體造成不良影響,還會對患者精神、心理產(chǎn)生負面作用。我們以“魄門亦為五臟使”理論治療功能性便秘,通過中醫(yī)辨證對患者實行針對性、個體化治療。
功能性便秘多見于女性及老年人,女性由于自身生理結構,在一定年齡妊娠,導致體內(nèi)氣血驟然減少,虛弱無力,腸腑失養(yǎng),發(fā)生便秘;老年人體弱多病,陰陽俱虛,氣血俱虧,功能俱減,先天溫煦無力,后天運化呆頓,腸胃虛薄,不能消納,故而易導致便秘。中醫(yī)學認為,由于心火上炎,肝失疏泄,脾失運化,肺失宣降,腎陰不足,均可使大腸傳導無力, 津液虧虛, 失于滋潤,從而導致便秘發(fā)生。長期忽視功能性便秘問題,則會出現(xiàn)各種腸道疾病及心腦血管疾病等,同時也會影響情志,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狀態(tài),對身體健康有極大影響。中醫(yī)治療功能性便秘方法眾多,安全性高,依從性好,效果顯著[2]。
“魄門”一詞,首見于《素問·五臟別論》,魄門是指糞便排出之門,即肛門。關于“魄門”的命名,現(xiàn)代學者較為認同2種理論:其一,肺藏魄,且肺與大腸相表里,肛門為大腸末端,內(nèi)通于肺,故命為“魄門”;其二,“魄”通“粕”,即糟粕,魄門即為傳送糟粕之門,故以此命名。此外,《難經(jīng)·四十四難》中的“七沖門”之下極之門也是指“魄門”,它將飲食糟粕排出體外,維持了六腑瀉而不藏的特性,有利于臟腑正常的氣化活動。
《素問·五臟別論》提到“魄門亦為五臟使,水谷不得久藏”,說明肛門排泄功能與五臟整體功能密切相關[3]。張景岳在《類經(jīng)》提到“雖諸府糟粕固由其泄,而臟氣升降亦賴以調,故亦為五臟使”,魄門開闔有度,既受臟腑調控,又影響臟腑氣機?!吨T病源候論·大便難候》論述 “大便難者,由五臟不調”。人是一個統(tǒng)一整體,功能性便秘除大腸本身病變外,五臟六腑異常都會誘發(fā)便秘。便秘為標,五臟失養(yǎng)為本,因此治療時應注重五臟同調,抓住臟腑間升降相因的有機聯(lián)系。這充分體現(xiàn)了中醫(yī)學以整體觀治療疾病的理論核心,為臨床辨證治療提供了依據(jù)。
3.1 從心論治 中醫(yī)學早已闡述了精神心理因素與便秘的關系?!端貑枴吩弧靶臑榫髦?,神明出焉”“心藏神”,肯定了心在臟腑中居首要地位,提示心可以調節(jié)人體精神意識活動?!端貑枴れ`蘭秘典論》曰“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諸病源候論》指出“心勞者,忽忽喜忘,大便苦難”?,F(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功能性便秘與患者抑郁、焦慮情緒有密切關系,精神心理因素也能影響便秘患者的身體狀態(tài)及生活質量[4]。樊文彬[5]采用一系列便秘相關測評表,發(fā)現(xiàn)功能性便秘患者較常人存在明顯的心理障礙,生活質量差,尤其表現(xiàn)在情緒、滿意度、生活獨立性等方面。宮毅教授治療焦慮抑郁型便秘時以調神為基礎,臨床常用中藥調神之品,如柴胡、合歡皮、琥珀等養(yǎng)心安神,補脾疏肝[6]。邵文超等[7]認為,針刺能通過調節(jié)腦-腸軸之間的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網(wǎng)絡,調節(jié)胃腸道功能,刺激與腸神經(jīng)相關的高級神經(jīng)中樞,起到調節(jié)精神緊張、焦慮、抑郁狀態(tài)的作用,這為針刺“調神”以改善功能性便秘提供了依據(jù)。王曉霞等[8]治療功能性便秘伴焦慮,運用耳穴療法以調腸理氣通便,寧心安神解郁。
3.2 從肝論治 《圣濟總錄》提到“營衛(wèi)不調,陰陽氣相持”,認為治氣是治療便秘的關鍵,氣能推動溫養(yǎng),血能濡養(yǎng)腸腑,氣血調和,則大便通暢。肝藏血,主疏泄氣機,與氣血運行十分密切,因此功能性便秘與肝有重要關系?!夺t(yī)學啟源》曰“肝與大腸相通, 肝病宜疏通大腸”,即大腸的傳導有賴于肝疏泄之力,金木交合,血能潤腸。若肝疏泄失常,一方面不僅使大腸腑氣運行不暢,精血津液輸布失常,也會使脾胃氣機升降失常,發(fā)為便秘;另一方面,若肝氣不舒,郁而化火,肝火旺則易燔灼肺與大腸之津液,導致腸道失于濡潤,也會造成便秘。此外,肝為血海,有濡養(yǎng)功能,若肝血不足,腸道失于濡潤,易發(fā)生“血虛秘”。馬培宏等[9]提倡,從肝論治腸腑病,肝與大腸相通,肝失疏泄是發(fā)生腸腑疾病的重要病機。情志因素致使肝失疏泄,氣機升降失調,肝腸相通,不僅使大腸傳導、開闔失司,還使大腸結構發(fā)生變化,出現(xiàn)功能性便秘及痔瘡等。張欣宇等[10]治療功能性便秘時遵循“肝與大腸相通”理論,提出了“肝寄腑于大腸”,認為大腸降泄?jié)釟夤δ艿恼1WC了肝之疏泄,而肝疏泄功能正常又促進了大腸降濁糟粕?,F(xiàn)代醫(yī)學的“腦-腸軸”學說與這一理論也有相通之處,認為其發(fā)病機制與腦-腸軸有一定的相關性,這為從肝論治功能性便秘提供了理論基礎。因此,調節(jié)腸動力同時兼顧調暢情志,臨床疏肝解郁之經(jīng)典藥對柴胡與白芍,一散一斂以理肝脾,瀉肝熱,補脾陰,二者配伍精妙。
3.3 從脾論治 脾胃為后天之本,中焦氣機升降之樞紐。脾胃功能失常,影響五臟六腑之氣,導致各種疾病發(fā)生。脾胃運化功能失常,則氣血乏源,水谷精微難以正常輸布,清氣不升,濁氣不降,全身失于濡養(yǎng),臟腑皆燥,腸道津枯水停,食物殘渣聚積于腸道而致大便秘結不通。脾胃虛弱,推動無力,正氣虛耗,導致小便頻數(shù),大便困難。脾乃營之本,營為陰,脾陰充足,則脾傳輸功能正常,精微得以化生,腸道濡潤,糟粕得以傳導。脾陰不足,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腸道失潤,即形成脾約之證,導致便秘。對于長期功能性便秘患者,要考慮是否脾陰不足,或氣陰兩虛,治宜同時補脾滋陰,養(yǎng)血潤腸?!夺t(yī)林繩墨》謂“人以脾胃為主,而治療以健脾為先”。脾失運化,出現(xiàn)消化不良、便秘、腹瀉、腹脹等消化系統(tǒng)癥狀,與腸道菌群紊亂的臨床癥狀基本一致[11]。腸道菌群是維持腸黏膜穩(wěn)定的第一道防線,能激活免疫系統(tǒng),抵御病原體入侵。通過中醫(yī)健脾治療,可直接影響腸道菌群狀態(tài),因此要重視脾胃在治療便秘中發(fā)揮的作用[12]。袁文貝等[13]以“脾胃虛則九竅不通”為指導思想,靈活運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脾氣虛弱型便秘,一補一行一潤,改善患者排便狀態(tài)。李廷荃教授提倡“致中和”思想治療功能性便秘,通過門診便秘患者證型的分析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脾虛燥結型便秘最多,治以調和脾胃為本,使人體恢復“中和”狀態(tài)。用藥多甘平和緩輕靈,以平為期,重在調理脾胃,兼顧他臟,中焦和,氣血暢,則臟腑安,這與“魄門亦為五臟使”理論相合[14]。
3.4 從肺論治 《靈樞》明確了肺與大腸在經(jīng)絡中的表里關系,肺主宣發(fā)肅降,肺氣充足,下達于腸,化為津液,大腸津液充足,傳導通暢,則糞便更易于排出,肺的宣發(fā)肅降功能是大腸傳導的動力。肺為水之上源,通過氣的推動作用通調水道,使陰液分布于機體臟腑,大腸得以濡潤;肺主治節(jié),主一身之氣,肺氣的宣降失調,下行之氣不下反上,或氣虛推動無力,都會導致大腸無法正常地排泄糟粕,從而引發(fā)功能性便秘。《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描述了食物由口及胃,胃受納腐熟,將食糜通降下行,脾主運化,為氣血化生之源,將水谷精微上輸心肺,肺主宣發(fā)肅降,吸收水谷精微并繼續(xù)向下傳輸,濡養(yǎng)臟腑,且通調水道,促進大腸傳導這一過程。依據(jù)“魄門亦為五臟使”原則,五臟相互配合,當肺脾虛弱時,腸道干燥失榮,土能生金,金亦生土,母子相及,反之亦然?!夺t(yī)經(jīng)精義》提到“理大便必須調肺氣”,遵循治上焦如羽的原則,宣降肺氣選用輕盈之品,下病上治,使大腸傳導正常,便秘得通。蘇佳雯等[15]治療功能性便秘,從肺與大腸關系入手,以“通痞”為治療核心,宣肺、肅肺、補肺、清肺、潤肺,維護機體升降關系,加快胃腸蠕動,恢復大腸傳導之功。鄧中甲教授治療便秘,應用“提壺揭蓋”理論,重在調暢氣機,同時注意調暢氣的運行通路,脾胃中焦之氣通,肺氣宣降順暢[16]。米慶海[17]認為,治療便秘時應重視調理肺氣,可選用入肺經(jīng)、大腸經(jīng)的藥物,如紫菀、瓜蔞、杏仁、枇杷葉等調氣通便。對于肺氣虛或氣滯患者,選五味異功散益氣,配伍調氣藥物效果更佳。
3.5 從腎論治 《雜病源流犀燭·大便秘結源流》指出“大便秘結,腎病也”?!秲?nèi)經(jīng)》曰“北方黑水,入通于腎,開竅于二陰,蓋此腎主五液,津液盛,則大便調和”?!吨T病源候論》指出“腎臟受邪,虛而不能制小便,則小便利,津液枯燥,腸胃干澀,故大便難”,腎臟受邪,腎陰滋養(yǎng)潤澤功能障礙,人體津液枯燥,腸胃失于滑潤,出現(xiàn)排糞困難,并提出以濟川煎為基礎方溫腎潤腸。《丹溪心法》載“燥結血少,不能潤澤, 理宜養(yǎng)陰”,治宜滋陰補腎,腎陰陽平衡則便秘得解。一方面,腎陽主溫煦,蒸騰氣化,散精以溫養(yǎng)腸腑,若腎陽不足, 推動與溫煦之力不佳,則陰寒凝滯, 影響大腸傳導;另一方面,腎陰滋養(yǎng)潤澤,腎陰不足, 滋養(yǎng)潤澤之力弱,且無力制約過亢之陽熱,腸道失于濡養(yǎng)。陰損及陽,陽損及陰,導致功能性便秘的發(fā)生。此外,腎氣充足,氣化正常,開闔有度,則二便調,腎氣漸虛,推動無力。也會出現(xiàn)功能性便秘。李東垣主張“腎主五液”,腎陰不足可致津液虧損,而津液在腸腑排出糟粕的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便秘的病因為火邪入血,傷及津液,耗散精血,而致大便燥,故治療時應滋陰養(yǎng)液配合健脾益氣。甘愛萍教授認為,正氣對臟腑功能逐漸衰弱的老年患者尤為重要,治療時應重視顧護正氣,選用緩瀉且入脾腎之藥物組方,運用陽中求陰,育陰時使用偏溫性藥物可助陰液,選方配伍講究寒溫并用,補瀉兼施,藥精而力專[18]。王一迪等[19]認為,腎陰為一身陰液之本,可生髓化血,且精血同源,血又化津,津液充足則滋養(yǎng)腸道,使大便通暢。故當以滋腎潤腸為主,以達治病求本之目的。
王某,女,64歲。2020-10-15初診。主訴:大便排出不暢3年,加重1個月?,F(xiàn)病史:患者3年前由于飲食不節(jié)及情志不佳,出現(xiàn)大便秘結,難以排出,4~5 d一行,無明顯便意,大便先干后稀。便秘時使用開塞露,或自行服用蘆薈膠囊、番瀉葉等效果明顯。此后稍有飲食不慎則便秘癥狀反復,口服上述藥物效果不佳。1個月前受涼感冒后排便困難加重,伴口干、咽痛,自行服用小柴胡顆粒后感冒癥狀消失,排便仍困難,查電子結腸鏡未見明顯異常,為求進一步治療,遂來門診就診。刻診:大便4 d未解,無便意,噯氣,口干,下腹部脹滿,無發(fā)熱惡寒,平素大便3~5 d一行,便質干結,便時伴有憋脹下墜感,偶有全身乏力,腰膝痠軟,情緒急躁,納差,寐差,自覺煩熱難以入眠,小便頻多。舌紅,少苔,脈沉細。西醫(yī)診斷:功能性便秘。中醫(yī)診斷:便秘。證屬氣陰兩虛。治宜益氣養(yǎng)陰,潤腸通便。予增液湯加減。藥物組成:玄參20 g,當歸20 g,生地黃20 g,陳皮12 g,厚樸15 g,黨參20 g,生白術50 g,炒杏仁10 g,醋柴胡12 g,麥冬20 g,焦三仙(焦山楂、焦神曲、焦麥芽)各15 g,郁金20 g,木香9 g,鹽澤瀉15 g,炙甘草6 g。日1劑,水煎2次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溫服。7劑。囑患者忌食辛辣刺激油膩之品。2020-10-23二診,患者訴排便較前順暢,腹脹減輕,夜寐改善,口干明顯減輕,便意仍不明顯,小便正常。初診方去鹽澤瀉,加枳殼15 g。7劑。2020-10-31三診,患者訴服藥期間大便1~2 d一行,質尚可,口干、乏力減輕。繼服二診方7劑守效。
按:本例為老年女性,大便秘結,伴憋脹下墜感,夜間煩熱,口干,舌紅,少苔,脈沉細,證屬氣陰兩虛,治宜益氣養(yǎng)陰,滋陰通便。方中玄參、生地黃、麥冬為增液湯原方,玄參味甘苦咸微寒,滋陰降火,清熱涼血,啟腎水以潤腸燥;生地黃清熱養(yǎng)陰,益腎水以治血,可增強玄參滋陰潤燥之力;麥冬益胃生津,養(yǎng)陰潤肺;厚樸溫中行氣,燥濕除滿;當歸補血活血,潤燥滑腸;黨參益氣生津,補中安神,強健筋骨;患者訴納差、乏力,且間斷服用瀉下之品, 可知脾土已傷,脾胃運化失常,水液輸布障礙,《傷寒論》載“大便硬, 加術四兩”,重用生白術燥濕健脾不傷陰, 中焦脾土旺則氣機升降無礙,清氣得上,濁氣得下;炒杏仁潤腸通便,開宣肺氣,通行大腸滯氣,為“提壺揭蓋”之法;患者中焦氣機失調,加陳皮、木香、枳殼調暢氣機,利于大腸傳導及魄門開啟;柴胡疏肝理氣,郁金行氣解郁,緩解患者緊張、焦躁情緒;焦三仙消食以助運化;鹽澤瀉利尿化濁;炙甘草健脾益氣,調和諸藥。全方滋陰生津,增水行舟,補運結合,升降相宜, 通調氣機,益氣養(yǎng)陰,五臟并調, 共起潤腸通便之效。
中醫(yī)學認為,功能性便秘病位在腸,但責于五臟,大便排出是否順暢能直接反映臟腑功能是否正常。心主血脈運行,氣血運行正常,則大便得以通暢;脾升胃降,發(fā)揮氣機升降樞紐之功,樞紐運轉正常則腸道氣機通暢;肝主疏泄,助腸道運化;腸道正常傳導有賴于肺宣發(fā)肅降正常發(fā)揮;腎主水液,水津潤布則腸道滋潤,大便正常排出??梢姡疟愎δ芤蕾囄迮K相互配合。治療功能性便秘時,不拘泥于某一臟腑,不可聞及便秘就盲目予苦寒通泄之物?!捌情T亦為五臟使”,充分體現(xiàn)了中醫(yī)整體觀念在診療疾病時的理論指導,以五臟一體觀為理論指導,結合舌脈辨證論治,達到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