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巖
一帶襟山水,一路連兩國,中老鐵路這條象征著兩國世代友好的鐵路,將圓老撾“從內陸‘陸鎖國’轉變?yōu)椤懧搰敝畨簟榱诉@一偉大工程,無數中國鐵路人以項目為家,堅守在第一線,為中老鐵路和中老友誼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鐵路人的堅守和風采。
2010年10月8日,中國中鐵二院陳建國接到任務要到中老鐵路現場增援,他毫不猶豫地踏上了建設中老鐵路的征程。隨即他被任命為項目常務副總體設計負責人,負責現場技術方案的研究、匯報和確定,并組織勘察工作。他迅速進入狀態(tài),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緊張的勘察工作中。
勘察設計是鐵路工程建設的源頭和靈魂,所推薦的方案是確定工程建設成敗的關鍵。現場勘察任務繁重,不僅要組織開展方案研究、會審、現場踏勘,還要組織協調好地勘、測量、專業(yè)設計人員的工作,保證各項工作之間有機銜接,高效率運轉。尤其在工期緊張的情況下,容不得半點差錯,需要精心策劃,安排好每一天的工作。
陳建國帶領團隊開展了高要求、精益求精的勘察設計工作,所推薦采用的方案取得了各方認可,并獲得了國家級咨詢成果一等獎,也經受住了施工檢驗,確保了各項工程施工順利推進,未出現因為設計方案原因造成的影響工期、安全、質量的事故。
同時他也是中老鐵路項目現場負責人。一個優(yōu)秀的團隊離不開科學的管理和決策,他提出了“開放思維、務實工作、人性管理”的管理思路,并在管理中逐漸探索改革、發(fā)展之路。為了克服任務繁重與人力資源短缺的嚴重矛盾,他打破常規(guī),改變以往傳統(tǒng)的設計組織方式,針對項目特點采取對應的精細化管理組織模式,實現人力資源與組織管理的最優(yōu)化調配,確保了配合施工工作的順利開展,取得了良好效果。
而在中國中鐵中老鐵路建設指揮部副指揮長馬玉蓉看來,修建中老鐵路,不僅為老撾人民的物質生活帶來實實在在的改變,也通過文化的互通,加深了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
作為副指揮長,馬玉蓉為中老鐵路的施工一路披荊斬棘,在老中鐵路有限公司的統(tǒng)籌協調和中國中鐵大力支持下,不僅解決了進口水泥通關遲緩的問題,還打通了一條至關重要的中老鐵路通關綠色通道,保障了項目所需所有物資設備的順利通關,為中老鐵路施工有序推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17年春節(jié),馬玉蓉帶領團隊集中編寫物資集采供應招標文件和方案,組織招標評標工作,牽頭戰(zhàn)略采購談判和競爭性談判。她將采購物資分類,將物資具體信息細節(jié)列入招標文件和方案,精準采購,節(jié)省了篩選時間。通過招標,中老鐵路指揮部不僅確保了參建標段的物資設備及時供應,而且為項目降低采購成本4890萬元。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后,她迅速協調成立疫情防控工作組,多方籌集防疫物資,親自參與運輸。防疫物資到位后,馬玉蓉又聯系調遣了專業(yè)醫(yī)護人員,組織開展應急演練,牽頭開展疫情防控專項檢查,現場督導項目的防控工作。截至目前,中老鐵路境外段6000余名參建員工“零感染”“零疑似”“零確診”。
“2020年10月28日,普洱站、磨憨站、西雙版納站主體結構封頂前夕,將近凌晨兩點我才上床休息,大概早上7點就醒了,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給各站現場負責人打電話,了解現場是否按預定計劃推進施工、進度是否可控。”中鐵建工中老鐵路玉磨段站房項目經理路海勇在日記里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
“萬萬沒想到,開工就是雨季。”路海勇回憶道,“那天雨下得很大,我很擔心下雨影響工期。”當地地質特殊,雨后地面黏稠,混凝土罐車、土方車等工程車輛通行困難,寬闊的施工便道一次次“堵車”;天晴后地面又像風化頁巖,給基礎施工帶來了巨大難題。路海勇還開玩笑地說道:“咱們這兒,下雨了地上就是像糖漿一樣的泥巴,天晴了就是滿身灰,工程部的小伙子們去現場待一天回來要么跟個泥猴一樣,要么就跟多少天沒洗澡一樣?!?/p>
路海勇帶領管理團隊一次次冒雨實地探查,他們連夜規(guī)劃現場排水線路,安排專人輪流值守現場做好排水工作。同時提前鋪墊道路,確保雨季材料運輸與土方外運等工作有效開展,最大程度減小雨季對施工進度的影響。
在路海勇的帶領下,項目管理團隊合理調配并增加勞動力、機械等資源,強化場地抽排水和文明施工,保障雨季現場高效施工,見縫插針進行交叉施工作業(yè),優(yōu)化裝修設計方案……一步一個腳印,有效保證了現場工程建設進度。
每當玉磨段施工過程中遇到專業(yè)問題時,人們總是會先想到孔化蓉。他是玉磨段的技術專家組、督導組、開通保障組成員,也是一位“技術攻關達人”。通過調查現場、翻閱資料、寫材料、與相關單位高效溝通,他解決了錨栓拉拔、定位線夾力矩、吊弦線夾力矩等驗收難題。
他組織技術骨干力量完成了熱帶雨林地區(qū)接觸網基礎結構一體化、深切峽谷地帶無人機應用、強風區(qū)段(元江大橋)接觸網結構優(yōu)化等15項科研課題,完成設計優(yōu)化和工藝優(yōu)化65項,推廣應用智能工具27項、智能工裝11項,發(fā)表論文5篇。同時,他將這些成果都應用到了玉磨鐵路現場實際,為項目的安全、質量、成本、進度提供了良好保障,同時也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而在中老鐵路磨萬鐵路Ⅱ標Ⅰ分部各個項目現場,也有這樣一位“大專家”尹大祥。作為副總工程師兼實驗室主任,他經常被親切地稱呼為“尹大師”“尹專家”。在中老鐵路建設過程中,他不斷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成功地研發(fā)出多項國內領先的科技創(chuàng)新項目,為實現中老鐵路“一帶一路”示范工程、精品工程作出了巨大貢獻。
為達到隧道快速、安全施工的目的,尹大祥帶領試驗技術人員一道齊心協力,密切配合,分工合作,從外加劑的反應機理出發(fā),經過反復篩選、比對,一系列的試驗室試配、現場試驗驗證以及大量的檢測,歷經5個多月的繁雜和辛勤工作,終于研發(fā)出一種新型高強超微外加劑,將此關鍵技術成功運用于噴射混凝土中,大大縮短了初期支護封閉成環(huán)時間,降低了施工成本,為隧道安全、快速施工提供可靠保障,具有較強的創(chuàng)新性和極高的推廣價值。
針對隧道二襯混凝土施工過程中常見的施工質量缺陷,尹大祥帶領工程試驗技術人員開展“自流平混凝土”攻關。經過三個多月的辛勤耕耘,團隊成功地研發(fā)出一種低粘性聚羧酸系外加劑,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一種自流平高性能混凝土,在隧道施工中大大降低了二襯混凝土質量缺陷,工程整體質量顯著提升。
“他永遠都很忙?!敝需F四局中老鐵路元江特大橋項目同事們談起項目總工程師周佳午時,第一印象就是“忙”。從工地檢查、克缺銷號到資料歸檔、撰寫材料,往往一天都在辦公室看不到他的身影,晚上回來繼續(xù)加班。凌晨時分,總能看見他辦公室燈還亮著。
2016年,25歲的周佳午義無反顧地加入到西南邊陲玉磨鐵路的建設大軍中,開啟了“征戰(zhàn)”世界最高墩的漫漫之途,而這一待就是5年。這5年里,他從一名技術主管成長為項目總工程師,也見證著元江特大橋的一步步拔高。
元江的高溫可謂是當地的一大“特色”,被稱為紅河谷中的“太陽城”,據資料記載,年平均日照2339小時,氣溫常年40攝氏度以上,是“熱都”之一。2021年7月份,全局開展鐵路隧道缺陷排查整治。時值中午,項目留守的其他兩名技術人員還有別的任務,周佳午從隔壁兄弟標段借來軌道小車,他獨自一人沿鐵軌將200公斤的軌道小車推行3公里多,到達檢測點處,又前后跑去進行安全防護,一邊檢測一邊推著小車前進,被汗水浸濕了的眼鏡早已模糊了他的雙眼,他累了就歇會兒,堅持完成了檢測工作。周佳午一直堅持著,不叫苦不叫累,不退縮不服輸,憑著一顆赤膽忠心奉獻青春,追求著自己的事業(yè)。
在玉磨段,也有這樣一位“年輕人”,作為中鐵一局的一名鋪軌專業(yè)的新人,39歲的馮斌,像年輕人一樣,始終充滿激情和干勁,加班加點拼學習、拼進步、拼技術,如饑似渴地汲取著新知識、新技法,常常學習到深夜、加班到深夜,工地上每天帶著紙、筆的人是他,工地上來得最早、走得最晚的人是他,學到的就記,不懂的就問,在工作中不斷探索操作機械和處理故障的竅門和方法,隨時隨地撲在作業(yè)一線,向老師傅請教學習,在處理故障時抓住機會認真觀摩學習。
鋪軌施工作業(yè)中,有80%的作業(yè)時間在夜晚。陪伴著長鋪機一點一點地向前推進,睡眠不足,眼睛布滿紅血絲,馮斌絲毫不在意,嘴唇干裂無血色,也絲毫沒察覺。
中老鐵路玉磨段共有隧道93座,10公里以上的特長隧道達15座,這些隧道為單線隧道,空間狹小。在隧道中鋪軌,鋪軌機等大型機械的油煙很快就彌漫在隧道中,油煙辣眼睛也辣嗓子,施工時得戴上防毒面具,不斷考驗著這支平均年齡不大的隊伍。馮斌安撫隊員的同時,以身作則,沖鋒在前,沒喊一句難。僅用80余天,他們創(chuàng)造了鋪軌500公里的高產紀錄,為中老鐵路玉磨段全線鋪軌完成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