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麗娜
關鍵詞:地方文獻;基層公共圖書館;征集保存;開發(fā)利用
摘 要:地方文獻是記錄區(qū)域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等內容的重要文獻資源,具有重要的政治經濟價值、文化教育價值、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文章簡要分析了基層公共圖書館在地方文獻資源建設工作中存在的共性問題,結合廣州市越秀區(qū)圖書館的地方文獻資源建設實踐經驗,提出了基層公共圖書館高效開展地方文獻資源建設工作的建議。
中圖分類號:G25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21)12-0031-03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獲取文獻資源的方式更加便捷,對文獻資源的需求更加多元化、精準化。為了凸顯館藏文獻資源的特色,很多公共圖書館積極開展地方文獻資源建設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規(guī)定,公共圖書館應當加強對地方文獻的搜集、整理和保護,逐步形成資料齊全、體系完整、具有地方特色的館藏體系或者專題系列。近年來,我國基層公共圖書館雖然在地方文獻資源建設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在地方文獻資源的征集保護和開發(fā)利用等方面存在亟待解決的共性問題。
1 基層公共圖書館在地方文獻資源建設工作中存在的共性問題
1.1 支持保障力度不足
雖然搜集地方文獻資源是公共圖書館的重要職責之一,但我國公共圖書館的地方文獻資源建設工作起步較晚、經費投入較少,仍沒有建立完善的相關工作機制。相較于公共圖書館的其他館藏資源,地方文獻資源的受眾群體較小,資源使用率不高[1]。另外,公共圖書館的地方文獻資源建設工作周期較長,短時間內難以取得顯著的建設成效,因此,部分地方政府不重視地方文獻資源建設,對基層公共圖書館的支持保障力度不足[2]。
1.2 征集和甄別難度較高
地方文獻資源具有唯一性、區(qū)域性、稀缺性等特點,是珍貴的地方史料[3]。地方文獻資源的形式多樣、分布范圍廣,公共圖書館在經費、人力不足的情況下,難以廣泛征集和甄別地方文獻資源。
1.3 重復建設問題突出
很多基層公共圖書館缺乏對地方文獻資源建設工作的統(tǒng)籌規(guī)劃,沒有切實可行的工作實施方案,其館藏地方文獻資源體系不科學、主題不明確、特色不鮮明[4]。同時,由于有關部門既沒有制定統(tǒng)一的地方文獻資源建設標準,又沒有建立有效的資源共享和研究機制,基層公共圖書館的地方文獻資源建設存在嚴重的重復建設問題。
1.4 開發(fā)力度不足
地方文獻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是公共圖書館開展地方文獻資源建設的最終目的。部分基層公共圖書館缺少專業(yè)的人員和技術,難以對收集到的地方文獻資源進行系統(tǒng)的篩選、整理和開發(fā),大大降低了館藏地方文獻資源的利用率。
2 廣州市越秀區(qū)圖書館的地方文獻資源建設實踐經驗
2.1 征集和保存
2.1.1 制訂長遠的建設規(guī)劃。越秀區(qū)是位于廣州市中心的老城區(qū),擁有2,200余年的歷史,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匯聚了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革命文化、教育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5]。廣州市越秀區(qū)圖書館(以下簡稱“越秀區(qū)圖書館”)根據所在地的文獻資源特點,確定了以廣府文化、紅色文化、教育文化等為主的地方文獻資源建設方向,通過規(guī)劃特色鮮明、科學合理的資源建設體系,以充分展現越秀區(qū)文化的生命力。
2.1.2 建立捐贈呈繳制度。越秀區(qū)圖書館建立了“政府主導、圖書館牽頭、各單位積極配合”的地方文獻捐贈呈繳制度,鼓勵社會捐贈行為,并及時公布捐贈圖書目錄。2019年,越秀區(qū)圖書館共收到社會捐贈的地方文獻資料262種、782冊。
2.1.3 建立共享機制。越秀區(qū)圖書館不僅積極與越秀區(qū)內的文化館、博物館、檔案館等單位緊密聯系,還與廣州圖書館等越秀區(qū)外的公共圖書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通過地方文獻資料互贈、數字資源共享、館際交流合作的方式,實現了地方文獻資源的共享。合作單位捐贈的族譜、家譜等是具有極高收藏價值的地方文獻資源。
2.2 開發(fā)和利用
2.2.1 加大宣傳推廣力度。越秀區(qū)圖書館根據館藏資源特點,有目的、有計劃地對館藏地方文獻資源進行了整理和篩選,充分利用網站和微信公眾號等數字服務平臺,開展了“好書推薦”活動、“品閱越秀文獻 觸摸本土記憶”主題地方文獻專題展覽活動,以及DIY花燈、廣彩、刺繡等傳統(tǒng)文化體驗活動,有效增強了地方文獻內容的趣味性,提高了讀者參與度與地方文獻資源利用率。
2.2.2 建立專題閱覽室。越秀區(qū)圖書館依托館藏特色地方文獻資源,建成了地方文獻專題、廣府文化專題和廣州大典專題三個專門收藏地方文獻資料的專題閱覽室,共藏書7,465種、10,275冊,文獻資源種類全、質量高,被廣州文明網譽為“最有特色的閱覽室之一”。
2.2.3 建設地方文獻特色數據庫。越秀區(qū)圖書館于2008年開始著手建設越秀區(qū)地方文獻數據庫,主要收錄越秀區(qū)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等方面的文獻資源,目前已建成越秀概況、教育強區(qū)、古都商都發(fā)祥地、文化藝術、人物薈萃、剪報庫、越秀圖片庫、地方文獻書目庫等特色專題數據庫。地方文獻特色數據庫的建成,豐富了越秀區(qū)圖書館的館藏地方文獻資源,方便讀者隨時查閱,提高了資源利用率。
2.2.4 打造地方文獻閱讀品牌。越秀區(qū)圖書館利用總分館制的優(yōu)勢,根據各街道的歷史、文化、風情,為其16個街道分館分配了具有不同特色的館藏資源,開設了“一街一品牌”閱讀區(qū),并融入創(chuàng)客、科普等文化元素,打造了獨具特色的“一街一品牌”地方文獻閱讀品牌,有效解決了街道分館的館藏資源重復建設、缺乏特色資源、資源使用率不高等問題。
3 基層公共圖書館高效開展地方文獻資源建設工作的建議
3.1 加大資金和人才保障力度
公共圖書館的地方文獻資源建設工作需要充足的資金、人力和技術支持?;鶎庸矆D書館應積極爭取有關部門的政策和資金支持,積極探索與社會力量合作共贏的資源建設模式,并聘用相關專業(yè)人才,在館員中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提升地方文獻資源征集、篩選、開發(fā)、宣傳和利用工作的質量。
3.2 把呈繳捐贈與實地征集相結合
出版物呈繳制度是公共圖書館完整保存地方文獻資料最實用的方法之一[6]。但是,基層公共圖書館很難通過出版物呈繳制度征集到優(yōu)質地方文獻資源。因此,基層公共圖書館應把呈繳捐贈與實地征集相結合,開展地方文獻資源建設工作,不斷豐富館藏地方文獻資源。
3.3 建立合作研究和共享機制
地方文獻資源種類豐富,分布范圍廣,基層公共圖書館難以獨立構建完善的館藏地方文獻資源體系。因此,基層公共圖書館可建立地方文獻合作研究和共享機制,通過文獻資料互贈、數字資源共享、館際交流合作等方式,解決地方文獻資源重復建設、共享程度低、讀者查閱困難等問題。另外,基層公共圖書館可與其他圖書館或相關社會機構合作,共同搭建地方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平臺,進一步拓寬地方文獻征集渠道,優(yōu)化資源配置,構建多層次、多維度的地方文獻資源保障體系[7]。
3.4 開展地方文獻數字化工作
公共圖書館的地方文獻資源數字化建設既是其實現資源長久保存、即時共享、深度開發(fā)的有效方式,也是其挖掘館藏資源潛在價值、提供增值服務的重要手段[8]?;鶎庸矆D書館應積極開展地方文獻數字化工作,建設專題數據庫、特色資源庫,為讀者提供便捷、精準的地方文獻資源服務。
參考文獻:
[1] 符玲.新時期公共圖書館加強地方文獻資源建設的策略[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8(6):15-17.
[2] 肖瑤楚.以展覽推動地市級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建設的實踐與啟示[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18(6):59-62.
[3] 趙毅菲.大數據時代加強公共圖書館地方特色資源建設研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20(11):40-41.
[4] 寧陽.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0(1):95-100.
[5] 謝潔華.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的實踐探索:以廣州市越秀區(qū)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學刊,2015(7):50-52.
[6] 程秀珍.淺議縣級公共圖書館地方特色文獻的征集工作[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7(27):183,185.
[7] 慎一虹.自媒體時代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的思考[J].圖書館建設,2019(S1):59-62.
[8] 陳汝模.我國地方性公共圖書館法規(guī)中有關地方文獻條款內容分析與啟示[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9(4):28-33.
(編校:馮 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