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翔 陳偉杰 鄒晉友
(玉林師范學院 廣西玉林 537000)
20世紀初,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逐步開始登上歷史舞臺,“紅色”成為當時最具鮮明的政治符號,“紅色政權”“紅軍”“紅旗”“紅星”“紅土地”等一系列具有特殊意義的時代紅色符號應運而生,紅色就成了中國革命的標志和象征。紅色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紅色寓意與中國歷史、經濟、政治和思想相結合的反映,是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綱領,帶領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取得反封反帝斗爭、抗日戰(zhàn)爭、民主解放戰(zhàn)爭勝利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先進文化[1]。
地方高校所在區(qū)域附近一般都會具有相應的當地特色紅色文化資源,高校師生可以進行參觀學習和調研,有利于促進地方高校學生思政工作的開展并將產生一定的積極作用。本文中的地方紅色文化指桂東南地區(qū)的紅色文化,如桂東南起義紀念館、李明瑞烈士故居等。在高校思政教學和全方位育人過程中,學校可以多組織一些紅色教育融入社會實踐教學的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多接觸和感受紅色文化魅力,將大學生的思想成長和青年學子的使命感和責任緊密結合在一起,堅持立德樹人,培養(yǎng)大批德才兼?zhèn)?、擔當重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桂東南大地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是一塊具有光榮革命傳統(tǒng)的民族地域,這里發(fā)生了太多的革命事跡,涌現(xiàn)出太多了革命英雄人物。從中國共產黨誕生和大革命時期,到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再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時期,黨領導桂東南地區(qū)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留下了許多紅色革命遺址。桂東南地區(qū)紅色資源數量多、分布廣、類型全、影響大,是廣西民族地區(qū)的傳世之寶和寶貴財富,也是全國的革命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地方院校進行革命道德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課堂。
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產黨人在近百年的革命戰(zhàn)爭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創(chuàng)造并積淀形成的一種共產黨人獨有的特質和革命傳統(tǒng)。紅色文化倡導崇高革命理想,踐行為想信念奮斗終生,貫穿著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肩負著播種理想信念、夯實共產主義信仰、塑造健康靈魂的重要使命,切實發(fā)揮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關鍵作用,對于立德樹人,引導青年學子自覺融入堅持和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斗之中具有重要意義[2]。
不懂歷史的民族沒有根,淡忘英雄的民族沒有魂。中華民族的紅色基因植根于近百年來革命先烈們用鮮血染紅的中華大地之中,傳承于五千年來中國歷史上英雄人物用愛國行動譜寫的事業(yè)中,與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情感相連、命運相通,是我們最需要激活的精神密碼,是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奮斗中需要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正是因為有了紅色基因,我們共產黨人才有了不怕犧牲、百折不撓的勇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志氣和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底氣。我們要充分利用好紅色文化資源、發(fā)揚好紅色傳統(tǒng)、傳承好紅色基因。
紅色文化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重要內容,蘊涵著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不怕流血犧牲的民族精神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知難而上艱苦奮斗的時代精神,有助于幫助大學生充分認識和領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牢固樹立大學生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和堅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理想信念。
桂東南紅色文化資源是祖國民族地區(qū)紅色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比如桂東南起義紀念館、李明瑞革命烈士故居、朱錫昂烈士紀念碑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這片被鮮血染紅的土地上,留下了朱錫昴、李明瑞、俞作豫、吳家宜、朱光、定培瑛、龐大恩、朱為珍、夏國璋、張震球等愛國革命英雄的腳印和感人事跡。這些寶貴的紅色文化資源可以說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和無價之寶。我們要充分利用好這些紅色文化資源,引導和幫助地方高校學子樹立正確的三觀,增強大學生的責任、使命和擔當,把個人的理想信念融入到中華民族的復興夢想。
近年來,西方國家憑借其網絡技術和語言的優(yōu)勢,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傳播速度快、傳媒面廣的特點,向社會主義國家尤其是中國宣傳其資產階級的腐朽的思想、價值觀念、生活方式,鼓吹資本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企圖進行思想意識形態(tài)滲透,導致了部分青年學生對西區(qū)國家體制和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模糊認識。我們要高度警惕和重視,尤其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堅決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抵制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實用主義,從本質上看清楚西方民主選舉、多黨制、三權分立的弊端和虛偽假象。
我們的高校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高校,承擔著立德樹人和全面培養(yǎng)黨和國家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我們作為高校思政教育一線工作者,要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我們的身上擔負著青年學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政治責任和引導責任。我們要堅決落實好意識形態(tài)工作責任制,牢牢把握意識形態(tài)工作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使高校成為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意識堅強陣地,培養(yǎng)具備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我國近代教育家陸費逵先生說過:國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實在教科書。高校思政課程教材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重要載體,是立德樹人和教學之本最寶貴的課程資源。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擔著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政治性、思想性與學術性的統(tǒng)一體,不僅關系到大學生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養(yǎng)成,而且關系到育人育才、立德樹人的整體。我們要積極引導青年大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強化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報國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3]。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在教材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利用好紅色文化資源。例如桂東南絕大多數地方都有紅色資源,甚至有些學校就是當年革命所在地,利用本地紅色資源融入教學有天然的優(yōu)勢。桂東南紅色資源類型多樣、價值內涵深厚,對高校學生能起到很好的教育和引導作用,其融入當地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具有可行性和創(chuàng)新性。
高校黨團實踐活動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磨煉大學生意志、加強大學生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重要途徑,對高校立德樹人工作有著重要的作用。大學生黨團社會實踐活動是我國高校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內容,是高校開展紅色教育和思政實踐課程的關鍵所在。隨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不斷深入推進,社會實踐育人功能和作用日益凸顯,大學生通過參加形式多樣、生動鮮活的社會實踐活動,去到一些愛國主義基地、紅色景點、革命老區(qū),接受鍛煉、揮灑汗水、磨煉意志。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可以把紅色文化融入其中,尤其是高校附近的紅色文化資源,例如桂東南紅色文化。桂東南地區(qū)高??梢越M織青年學生到李明瑞故居、桂東南起義紀念館進行調研和學習,現(xiàn)場講授感人的英雄事跡,達到我們紅色文化融入社會實踐的目的。近年來廣西高校普遍開展的三下鄉(xiāng)活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活動、筑夢紅色之旅活動、鼓勵大學生基層掛職鍛煉等實踐活動,既契合了立德樹人的要求,又符合當代大學生展示自我、奉獻社會、報效祖國的家國情懷。
高校紅色社團,是人們對高校學生自愿組織的思想政治理論類社團的廣泛的稱呼。紅色社團通常以學習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為主題,在高校中自發(fā)開展理論和時事政治的學習、宣傳、培訓、競賽,或開展紅色愛國主義基地、革命貧困山區(qū)的參觀、調研等社會實踐活動。高校紅色社團既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受教者和受益者,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者,是高校學生社團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
在新的歷史時期,將紅色文化融入到高校紅色社團中來是非常必要的。通過高校紅色社團的引領和導向作用,開展豐富多彩的紅色活動,可以讓青年學子更深刻地體會到無數革命先烈和愛國志士為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解放而進行了長達近百年英勇頑強的斗爭,加深對革命精神和革命道德的理解。依托于紅色社團對傳統(tǒng)思政教育方式進行有效的創(chuàng)新,讓紅色基因更好地傳承下去。大學生通過紅色社團多樣豐富的活動,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中國革命的崇高敬意,從而樹立遠大理想,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支持者和實踐者。
紅色文化承載著革命先烈不怕犧牲、勇于奮斗、艱苦樸素、勤儉節(jié)約、團結拼搏的革命精神和道德情操,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革命道德培養(yǎng)的最好的素材和精神源泉,是高校思政課理論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可以陶冶大學生情操,鍛煉其意志,增長其才干,提高其愛國激情,從而幫助大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不怕艱難險阻,眾志成城,萬眾一心努力拼搏,成為國家建設的棟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