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進步,促進了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運用。在數學教學中。信息技術手段已經成為深化數學課程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何在教學中進一步發(fā)揮其作用。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整合已成為—種趨勢,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筆者在教學中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把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內容、方式、手段和個性選擇進行整合,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的應用
(一)在教學中應積極運用信息技術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誘發(fā)學生思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將文字、聲音、圖像、動畫有機融合,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教學“圓的認識”,通過播放小豬、小猴、小兔騎獨輪車比賽,小豬的車輪是方形的,小猴的車輪是橢圓形的,小兔的車輪是圓形的。這時我不失時機地提出:“這樣的比賽公平嗎?小兔子為什么能獲勝?”學生開心地笑過后馬上進入思考,都說因為小兔子的車輪是圓形的,所以騎得快。我接著問“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形的呢?能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解答嗎?”學生相互交流討論后,我又播放動畫出示方形車輪、橢圓形車輪、圓形車輪所走過的軌跡,學生馬上明白了圓形車輪由于同圓中所有的半徑都相等,軸心到地面的距離始終保持不變,所以才又快又穩(wěn),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二)通過信息技術播放動畫,來突破教學難點。直觀形象的動畫既讓學生明白了道理又讓學生印象深刻。如圓面積公式和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的體積有什么關系,平移、旋轉、軸對稱來創(chuàng)造美麗的圖案等都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播放動畫來突破難點教學。
(三)改變不同的教學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情境演示:如角的大小與角的兩條邊的長短沒有關系,而與角的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系。畫線段圖來理解題意。動手操作:如摸撲克牌、投擲硬幣、摸球游戲等概率事件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身體驗就容易理解可能性的大小。假設法:假設法也是解決數學問題的好辦法,如解決雞兔同籠、概率等問題。知識遷移:在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探索規(guī)律,分數應用題推廣到百分數應用題都運用了知識的遷移。
二、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中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不能整節(jié)課從頭到尾一直使用信息技術課件教學。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整合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解決難點問題,這就意味著并不是所有的課型都適合使用信息技術來教學。在教學中觀看屏幕的時間不宜過長,要留出學生獨立探究、思考、實踐的充足時間。
(二)不能以信息技術代替?zhèn)鹘y(tǒng)的教學用具。信息技術只在教學過程中起輔助作用,切不可將信息技術手段作為目的,將傳統(tǒng)的教學工具拋得一干二凈,也不可以取消數學實驗課、探究課、實踐課。只有信息技術與傳統(tǒng)教學工具優(yōu)勢互補、有機組合,才會產生最佳的課堂展示效果。
(三)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中更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是必不可少的,一定要給足時間。同時教師在組織學生自主學習時,應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但絕不是無條件地放任自流。
(四)不能只在公開課才注重信息技術的整合。有的老師只在要求上公開課時才想到整合,放著信息技術的優(yōu)越條件不利用,認為自己從教多年沒用信息技術,效果也不錯,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只有不斷地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學方式,才能與時俱進。
因此,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整合作為一種教學趨勢,既是一種教學手段,也是課堂教學的一把雙刃劍。如果過分夸大它的作用,只重形式而不管教學效果,則會事與愿違。我們只有適時、適度地把握好,才能發(fā)揮其最大的效果,使數學教學實現跨越式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