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佳麗
【摘? 要】? 讓學生“動筆”學音樂是一個較為新奇的說法。在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下,大部分老師和學生都認同以“唱”為主的教學方式。但音樂讀寫也是一種技巧和能力,本文主要探討“動筆”學音樂的教學方式
【關鍵詞】? 小學音樂;動筆學習;教學效果
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不僅具有歷史性和普遍性,而且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人們可以通過有組織的音響,來實現(xiàn)思想和感情的傳播交流。同時,小學生學習音樂可以提高審美體驗,陶冶情操,開發(fā)創(chuàng)造力和潛能。
一、“動筆”學音樂的重要性
1.提高課堂教學深度
原先,學生們通過唱跳的方式去學習音樂。通過歌唱記住歌曲的內容,通過身體的律動感知音樂的節(jié)奏。同學們在音樂課堂上都比較放松和活躍。但是有一個問題,這樣的課堂缺乏嚴肅性,對學生的約束力不夠。很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注重音樂的“好玩性”,并沒有認真學習音樂知識。同學們在課堂上亂打拍子、亂跺腳的情況也經(jīng)常發(fā)生。而且,同學們的記憶力并不好。一節(jié)課學習后,第二節(jié)課老師還得再帶著同學復習一遍音樂的節(jié)奏,回顧一下歌曲的內容。那么課堂的深度沒有得到表現(xiàn)。俗話說,“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為了提高教學的深度,降低同學們的遺忘率。同學們在課堂學習時要多動手。老師也可以開展一些隨堂練習,給同學們發(fā)放一些活頁紙,讓同學們動手完成。
2.學習傳承音樂文化
音樂是一門藝術,它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這也表現(xiàn)了音樂學科的文化教育意義。比如,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古琴是中華文明的象征,是傳統(tǒng)人文精神的化身,詮釋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小學音樂教學會接觸到哪些音樂文化呢?教材中的樂譜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對于一首經(jīng)典的音樂,如果我們不明白一些樂曲知識,就不會領略作曲家編曲的高超之處。只是單純地覺得它很好聽,沒有做到對經(jīng)典音樂的解讀,也沒有做到對于文化的理解,那么傳承文化就更為困難了。因此在傳承文化的過程中,學生也要多動筆,把重要的知識都積累下來。相比于文化的口頭傳承,本人更青睞于文化的手筆傳承。老師在課堂上可以多表達一下自己對于歌曲的理解。幫助學生解讀一首又一首歌曲。
3.滿足課程標準需要
研究人音版小學音樂教材的課程目標,其中有一條是,學生要學會使用“記錄”的方式去學習。目的是讓學生的學習成果變得更加可觀。課程標準十分看重學生運用材料的能力和學生的創(chuàng)作能力,在低年段到高年段音樂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學會使用老師給予他們的樂器表達自己對于音樂的理解,并且能夠在課下時間,用自己所學的知識進行樂曲創(chuàng)編。同學們記錄樂曲的方式就需要通過動手完成。學生用筆去讀音樂,然后學音樂。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提倡學生動手學習,確實十分符合當下教學的趨勢和需求。老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給“寫”留下一席之地。
二、“動筆”學音樂的類型
1.抄寫類
為了讓學生在學習時更好地把握音樂的主題,學生要可以抄寫有關音樂主題的資料介紹。比如在學習《中流砥柱有孫安》這首歌曲時,老師可以介紹孫安的人生經(jīng)歷或者是一些是有關戲曲的小知識。這首歌曲屬于柳子戲。柳子戲所使用的舞臺語言以魯西南方言為主。而且柳子戲的樂隊由絲竹樂器和打擊樂器兩部分組成。老師可以緊接著重點介紹絲竹樂器和打擊樂器。下次課,學生一看到自己做的筆記,就能夠馬上想起上節(jié)課所學的重點知識。
2.標識類
標識類則要求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學會做標記,做記號。比如當同學們看到樂曲中的反復記號、重音記號和換氣記號時,可以把它圈一個小圈,用來提醒自己。當看到反復記號的時候,就要準備反復歌唱前面所唱過的歌詞??吹街匾粲浱枙r,就有意識地加重聲音。遇到換氣記號時,要注重自己的換氣。學生還可以把歌曲中的切分音表示出來。標識音樂能夠使學生的學習思路更加清晰。在課堂上有事可干,就不太容易走神。
3.編創(chuàng)類
教材中有些歌曲編寫得非常好,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生們唱完之后也是回味無窮,還想再唱下去。那么可以在歌曲的相應部分去創(chuàng)造,可以創(chuàng)造與歌曲旋律相符合的樂譜,或者創(chuàng)造相關歌詞。比如小學人音版五年級下冊《花之歌》這首歌的學習。由于這首歌曲只有旋律,學生可以嘗試填詞。填詞可以極大程度地活躍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和想象思維。對學生樂感和韻律的培養(yǎng)十分有幫助。
又如《蘋果豐收》這首歌曲的學習。這是一首非常歡快的歌曲。這首歌曲出現(xiàn)了二聲部,把歌曲分成了兩個樂段。并且第一樂段為齊唱,第二樂段為二聲部合唱。這首歌的節(jié)奏感很強烈,于是老師讓學生們打著拍子來學習這首歌。老師又開展了一個活動,老師用擬聲詞唱出節(jié)奏,讓同學們在本子上寫出它的拍子。比如“啦 啦 啦 啦”為“X X X X”?!袄怖?啦”為“XX X”,“啦啦啦 啦啦”為“XXX XX”等等。通過這個方式可以很直觀地看到學生們的學習情況。
總之,由于這種課堂的信息量比較大,老師在教學前要做好充足的教學準備,整合各種教學資源。在課堂上有機地、有選擇地向學生滲透音樂知識,讓學生能夠體驗并且感受到更多的音樂要素,發(fā)展學生自身的音樂思維,讓學生在音樂成長的道路上發(fā)展得越來越好,這是課堂教學的優(yōu)勢,也是課堂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周慧琴.讓學生動起來 讓課堂活起來——以《伏爾加船夫曲》同課異構教學為例淺談音樂教學有效性[J].新校園(閱讀),2015(12).
[2]王迎春.淺談如何讓學生在音樂課堂上獲得真實的體驗[J].科教文匯,200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