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薈穎
【摘 要】山歌文化作為廣西民族地區(qū)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壯族的“民族魂”。其傳承陷入了與當代社會需求不相適應、傳播空間狹小、傳承方式單一、傳承主體的文化傳承意識淡薄等艱難境地。因此,突破壯族山歌文化傳承瓶頸,更新壯族山歌的傳承內容以及傳承方式尤為重要。通過社會各界的通力合作,培養(yǎng)文化傳承主體的民族認同感,加強學校課程開發(fā)以及課堂滲透,鼓勵參與課外興趣學習及節(jié)慶活動,合理配置網絡媒體資源等方式,是守住壯族文化根脈、延續(xù)壯族山歌文化生命力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壯族山歌;民族文化;現(xiàn)代傳承
中圖分類號:J607?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35-0076-02
壯族山歌文化的現(xiàn)代傳承主要包括傳承內容與傳承方式兩個方面。在傳承內容方面,除了傳統(tǒng)的農事歌、迎客歌、情歌、禮儀歌以及風俗歌等內容,還增加了傳唱黨的政策、歌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方面的內容。在傳承方式上,除了口耳相傳、印刷紙質資料的方式外,還有通過電視、光盤、網絡等傳播媒介傳播。如今,壯族山歌文化面臨著諸多問題,包括民族文化認同感低、傳承民族文化意識淡薄;害羞心理留存,阻礙壯族山歌文化傳承;受到地方方言的制約,傳播空間狹小;與當代社會的發(fā)展不相適應,出現(xiàn)斷層;傳承方式單一等。因此,我們有必要更新壯族山歌的傳承內容與傳承方式,在原有的文化基礎上加以超越、創(chuàng)新,以適應時代的發(fā)展。
一、傳承主體專業(yè)化培訓:學校課程、課外活動促發(fā)展
(一)開發(fā)山歌文化的校本教材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币寣W生進一步接觸、了解民族文化,需要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的助推。廣西河池市鳳山縣擁有5個廣西歌圩示范點,當?shù)貙W校挖掘當?shù)厣礁璧馁Y源,將搜集到的鳳山壯族、漢族、瑤族等各個民族的山歌資料進行分類整理,編印成適合當?shù)匾魳氛n堂教學的校本教材,豐富了鳳山縣學校的音樂教育資源。因此,壯族地區(qū)的學??稍讷@取足夠資金支持的基礎上,結合其他地區(qū)編撰校本教材的經驗,邀請教材編寫組專家、山歌文化傳承人、“歌師”、“歌王”等人員參與到山歌校本教材的編寫工作當中,編寫出適合幼兒、中小學各個學齡階段學生的校本教材,讓他們學習了解山歌文化。
(二)各學科教學與山歌相融合
在校園中傳承山歌文化,其中一個重要手段就是將山歌融入到課堂當中,讓學生在學習教育部要求掌握的知識、技能的同時,能夠做好本民族文化的傳承工作,承擔起自身的責任。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可將山歌當做增添課堂趣味、輔助教學的手段,將其與學生學習的課程相融合。廣西歌圩協(xié)會于2015年3月授予廣西柳州市柳邕路第三小學“廣西歌圩”牌匾,該小學成為廣西歌圩示范點之一,也是廣西首個校園歌圩示范點①。該校語文課堂上,老師教授了《徐悲鴻勵志學畫》一課之后,讓學生們把所學習到的課文內容編寫成一首山歌,山歌內容如下:“年輕悲鴻來學畫啊,人人都說他壞話啊,自知爭辯無效果哦,變成畫家人人夸,哎呀我的老師哎呀我的同學,變成畫家人人夸?!痹跀?shù)學課堂中,也可以見到山歌的影子,例如“數(shù)學公式有奧妙,體積容積莫混淆;占用空間是體積,物體容量容積笑?!薄胺謹?shù)乘法很簡單,計算簡便不一般。先約分后再計算,得出數(shù)目并不難”等等。將知識融合進山歌里傳唱,一方面便于學生區(qū)分數(shù)學概念、記憶公式,另一方面能使山歌文化在校園這一場域中得到較為有效地傳承。在語文、數(shù)學等課程學習中,編寫山歌,運用歌訣加深對所學習知識的印象,具有趣味性,讓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夠傳承山歌文化。
(三)課外壯族山歌興趣培訓活動
除了實現(xiàn)山歌文化進課堂、進校園以外,在學習之余,傳承主體還可以通過參加興趣班,學唱山歌。為進一步增強山歌在民眾中的文化記憶,目前廣西各地均有“歌王”、“歌師”招收弟子,主要通過師長口頭講授的傳承方式,將山歌文化代代相傳。例如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的蔡志娥老師,她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獲得了“廣西山歌王中王”的榮譽稱號,她在融水苗族自治縣招收了小徒弟數(shù)十名,帶領他們參加各地市、縣區(qū)舉辦的山歌比賽。通過課余時間的興趣培訓,新一代青少年能感受壯族山歌有比喻、有敘事、有抒情、有趣味、有哲理、有志氣的美妙,感受壯族山歌口語化、通俗化卻嚴謹?shù)镊攘Γぐl(fā)他們對傳承壯族山歌文化的興趣。
二、傳承內容新穎別致:營造氛圍、創(chuàng)新元素共傳承
(一)山歌融入現(xiàn)代藝術元素
傳統(tǒng)山歌的傳唱方式在大多數(shù)人們心目中被貼上了“過時”“乏味無趣”的標簽,因此有必要在山歌中加入新元素,讓傳統(tǒng)山歌與流行元素相碰撞,產生編曲創(chuàng)新、填詞新穎的火花。加入歡快的編曲元素,一方面可以賦予山歌活力,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另一方面,能夠激發(fā)新一代青年傳承山歌文化的興趣,讓他們主動學習山歌的新式唱法,為壯族山歌文化的延續(xù)打下堅實的基礎。廣西衛(wèi)視2017年推出“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我要上三月三》系列節(jié)目,其中有一個名叫ATF的組合在節(jié)目中表演了《爽神,陽朔啤酒魚》。這首曲子是采用新說唱的方式,將傳統(tǒng)的山歌重新進行編曲、填詞而成的,展現(xiàn)了傳統(tǒng)山歌與新說唱完美融合的歌曲風格,改變了人們對山歌的原有看法。傳統(tǒng)山歌中融入說唱元素,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地方方言制約的困境,同時也能豐富傳統(tǒng)山歌的表演形式,由此促進壯族山歌文化的傳承。
(二)活動中形成良好的對歌氛圍
每逢重大節(jié)日,各個居民社區(qū)都會舉辦一系列文化表演活動,例如文化藝術節(jié)活動、民族體育競技活動等。廣西民族地區(qū)的中小學在舉辦民族體育競技運動會時,常以山歌歌詞作為開場白,對學生們傳唱壯族山歌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在此類文化藝術節(jié)、民族體育競技實踐活動中,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營造良好的山歌文化傳承氛圍:第一,在開展各項體育競技活動前,雙方隊伍可以通過對唱山歌的方式,給自己所在的隊伍加油打氣,以此增加競技活動的趣味性,也能營造較為濃郁的對歌氛圍,傳承壯鄉(xiāng)文化;第二,進行文化藝術表演時,在舞臺劇、歌曲演唱、舞蹈等表演形式中增添山歌元素;第三,課間活動不僅僅局限于廣播體操、眼保健操等活動,還可以加入竹竿舞、唱山歌、銅鼓表演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動,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營造傳承民族文化的濃郁氛圍,為學生們積極地弘揚壯鄉(xiāng)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傳承方式突破瓶頸:物質文明、網絡文化共建設
(一)設立民族文化博物館或者展覽館
民族文化展覽館、博物館是一個民族日常生活、風俗習慣、生產勞作的縮影,它能夠直觀地為我們展現(xiàn)壯族人民在過去某一段時間里的生活狀況、娛樂方式等。筆者深入實地調研時,參觀了部分民族學校的民族文化展覽館,雖然展覽館的規(guī)模并不大,但它們包含了壯族服飾、繡球、手工藝品、勞作工具、圖片剪影等等,能夠讓學生近距離了解到關于壯族的文化,展現(xiàn)人們在“三月三”節(jié)日時,穿上各自手工制作的民族服飾前來對唱山歌的情景。除此之外,在高田鎮(zhèn)民族學校的文化長廊等地,還展示了壯族人民的食俗文化、節(jié)日文化、民族樂器銅鼓等等。此類民族元素的實物展示,可以加強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識,為傳承壯族山歌打下堅實的基礎。但是,學校的民族展覽室還需要在壯族山歌文化方面進行內容充實,例如詳細介紹山歌的種類、即興創(chuàng)作山歌的要求、山歌歌曲實例以及運用投影技術展現(xiàn)對唱山歌的真實情景,讓學生們從中直觀地感受到山歌所表達的情感,學習到山歌的對唱方式。
(二)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保存經典山歌對唱音視頻
如今時代快速發(fā)展,信息技術的不斷更新、向前發(fā)展,使得經典山歌音頻、高清視頻的保留成為可能。過去,關于歌仙劉三姐的資料僅有文字記載,音視頻資料卻無跡可尋;現(xiàn)保留較完整的視頻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由蘇里執(zhí)導拍攝的電影《劉三姐》,該片記述了劉三姐用山歌反抗地主莫懷仁的故事。通過影片《劉三姐》的記錄,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劉三姐是一位美麗而又聰明的壯族姑娘,她擅長用山歌來贊美勞動、贊美自然和贊美愛情,并用山歌來抗議舊中國統(tǒng)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和壓迫。在影片中也有經典山歌對唱、壯家兒女勞作唱山歌的畫面出現(xiàn),為后世研究歌仙劉三姐、壯族山歌等內容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因此,我們需要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將一些壯族山歌歌王、表演藝術家的音頻、視頻錄制保存下來,為傳承壯族山歌文化創(chuàng)造更廣闊的空間。
(三)利用網絡平臺,實現(xiàn)云上山歌文化傳承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傳統(tǒng)壯族山歌的活動形式已由傳統(tǒng)面對面對唱的方式擴展到網絡對唱、網絡歌圩、云端唱山歌等形式,人們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與專家評委、其他參賽選手連線,在線比拼唱功。例如,廣西歌圩協(xié)會自成立以來,也會利用微信公眾號、交流群等網絡平臺,廣西山歌榮譽歌王的前輩們會通過線上視頻、音頻,講授山歌的創(chuàng)作、押韻、藝術特點等知識,舉行山歌演唱技藝比拼活動,開展符合時代要求的山歌主題比賽。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要求,今年廣西壯族三月三活動改為線上進行,廣西電視臺推出了“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特別節(jié)目,節(jié)目中展現(xiàn)了原生態(tài)的壯族山歌對唱,也通過視頻連線百色市田陽縣、龍勝各族自治縣等壯族聚居地,展現(xiàn)了壯鄉(xiāng)風情。這是一個特殊的三月三,是廣西“壯族三月三”這一節(jié)日獲批以來首次在云端進行的盛宴。可見,傳統(tǒng)壯族山歌有必要突破當前的傳承瓶頸,利用好當下的網絡資源,多渠道進行推廣,實現(xiàn)云上傳承壯族山歌文化的目的,讓壯家兒女乃至全國、全球人民能夠更近距離地接觸到壯族山歌,感受它的獨特魅力。
注釋:
①蒙智扉,覃九宏.廣西歌壇[M].廣西:廣西歌圩協(xié)會,2018:15-16.
參考文獻:
[1]滕星.教育人類學通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2]哈經雄,滕星.民族教育學通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580-581.
[3]王軍,董艷.民族文化傳承與教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