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年 劉穎
摘 要:科學素養(yǎng)是學生的一項基本素養(yǎng),對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與探究態(tài)度具有重要意義。教師應將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工作融入各科教學中。生物是初中階段的重要科目,涉及的知識豐富而有趣,生物教師應結合授課內容認真探究教學方法,使學生在牢固掌握生物知識的同時,提升科學素養(yǎng)。
關鍵詞:初中生物;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途徑;基礎知識;學習態(tài)度;探究情境;實驗訓練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35-0046-02
科學素養(yǎng)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不僅包括知識掌握程度、端正科學的學習態(tài)度,還包括分析問題的思路、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教師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應做好長遠規(guī)劃,明確培養(yǎng)目標,努力尋找、大膽實踐和不斷優(yōu)化培養(yǎng)途徑,以促進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提升。
一、深化理解,夯實基礎
只有牢固掌握基礎知識,才能提高科學素養(yǎng)。因此,教師應正確處理基礎知識與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之間的關系,靈活應用多種授課方法與技巧,幫助學生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一方面,教師要做好授課準備,認真編寫教學設計,明確教學重難點,為學生講解相關記憶方法,如通過繪制表格、思維導圖進行記憶,利用課下零碎時間通過相互提問進行記憶等。另一方面,為使學生把握生物知識的本質,教師可以制作教學視頻,模擬某些生物現(xiàn)象及生物行為,給學生帶來直觀的感受,為學生靈活應用生物知識、分析解答相關問題、提升科學素養(yǎng)做好鋪墊。
例如,“發(fā)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是初中生物的重點知識,學生掌握這部分知識,有助于對人體形成整體認識。教學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采用以下方法:首先,為學生講解基礎概念,包括胸腔、肺、膈等,并展示相應圖片。其次,從網(wǎng)上下載相關教學視頻,并運用多媒體播放,讓學生清晰觀察氣體在肺內的具體交換過程。最后,教師可以布置如下問題讓學生思考:1)肺泡的哪些特點有利于與血液進行氣體交換?2)肺泡和血液進行氣體交換時經歷哪些過程?3)人體獲得氧氣后,最終在細胞的哪些位置利用?另外,還可以要求學生運用生活用品制作簡易的裝置,來模擬呼吸運動原理。
科學素養(yǎng)的提升以牢固掌握科學知識為基礎,因此,教師要嚴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關。如講解“發(fā)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借助多媒體技術將肺泡內氣體交換過程直觀、形象、動態(tài)地展示給學生,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印象,從而促進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提升。
二、注重引導,端正態(tài)度
教師在生物教學中應做好引導工作,端正學生學習態(tài)度,促使學生養(yǎng)成積極動腦、科學推理、認真分析的學習習慣。一方面,教師要從測試成績及課堂表現(xiàn)等方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方法。教師要走下講臺多與學生溝通,了解其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掌握其在記憶與理解知識時運用的方法,并結合學生情況給予針對性的引導。如記憶生物知識時可以運用對比法,理解生物知識時可以運用類比法。另一方面,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是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關鍵,教師應注意端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要求學生在分析和回答問題時聯(lián)系所學知識,明確問題考查的知識點,把握回答問題的關鍵詞,為結論找到準確的依據(jù),不能人云亦云,應敢于、善于表達自己的觀點。
例如,“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知識是從細胞角度對生物體的結構層次進行闡述,為使學生更好地學習這部分知識,準確掌握動植物細胞的異同,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繪制對比表格,從細胞的構成角度入手,讓學生完成表格內容的填寫,然后要求學生通過對比進行記憶。實踐表明,應用該種記憶方法比死記硬背效果好得多。另外,為使學生養(yǎng)成獨立思考、冷靜分析的學習態(tài)度,教師可以設計判斷題讓學生分析和判斷,如:所有生物都由細胞構成,高倍鏡較低倍鏡的視野明亮,高倍鏡較低倍鏡觀察到的細胞數(shù)目少,動物和植物體具有相同的結構層次。
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涉及的內容較多,而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就是其重要內容之一。教學“生物體的結構層次”時,教師為學生講解高效的記憶方法,并設計問題為學生提供分析判斷的機會,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使學生意識到學習生物知識不能靠死記硬背,而應進行科學的推斷、合理的分析。
三、創(chuàng)設情境,啟發(fā)思路
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時,教師需要創(chuàng)設探究情境,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初中生物知識的探究情境較多,教師應給予學生點撥,使其把握探究的關鍵,幫助其樹立探究的自信,感受探究的樂趣。一方面,教師要為學生講解探究的內容和方法,如探究材料的處理、探究細節(jié)的落實、探究結論的總結等。另一方面,探究之前教師應要求學生確定詳細的探究思路,準備好探究裝置,明確是否設置對照以及如何設置對照,思考探究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及解決方法,為順利探究做好鋪墊。
例如,教學“細菌與真菌”這部分知識時,為促進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提升,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探究細菌與真菌分布”的探究情境。探究開始前,教師應要求學生回顧所學知識,列出探究思路。細菌與真菌用肉眼無法觀察,因此需要先應用培養(yǎng)基培育細菌和真菌,再通過其形成的菌落得出相關結論。探究涉及細菌與真菌的采集、培養(yǎng),以及如何排除其他細菌的干擾等細節(jié),學生只有認真思考,確定明確的探究思路,才能保證探究順利進行。
教師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探究,不僅能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而且有助于學生動手能力及探究水平的提升。教學“細菌與真菌”時,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探究情境,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幫助學生掌握探究思路,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素養(yǎng)。
四、注重訓練,提升能力
運用所學知識高效解決問題,是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為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教師應多給學生提供訓練的機會,使學生在訓練中總結經驗與技巧,在針對性的強化訓練中不斷提升科學素養(yǎng)。教師在訓練中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指導,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開展訓練。一方面,實驗是生物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教師應在整體把握教學內容的基礎上,設計有趣的實驗內容,選擇代表性較強的訓練試題,鍛煉學生的科學實驗能力。另一方面,教師應要求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進行討論,分享實驗思路和實驗結論。學生通過交流能夠認識到不足,并能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加以優(yōu)化,以保證實驗結論更加準確,更具說服力。
例如,教學“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時,為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圍繞“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設計相關實驗。為保證實驗順利進行,需要先明確實驗目的與實驗原理。實驗目的是探究綠葉在光照條件下產生淀粉時是否需要二氧化碳,實驗原理則是利用氫氧化鈉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然后,教師應要求學生通過對照實驗進行分析,并總結實驗結論、分享實驗成果、反思實驗過程。
教師鼓勵學生在明確實驗目的與實驗原理的基礎上,設計合理的實驗,能夠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尤其在實驗過程中設置對照實驗,能夠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確保實驗結論的可信度。
總之,教師在生物教學中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教師既要注重基礎知識的講解,使學生深入理解知識,又要做好引導,傳授相關學習方法,端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同時,要注重創(chuàng)設探究情境,使學生掌握探究的科學方法與思路。另外,教師還應加強訓練,不斷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及實驗能力,進而完成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任務。
參考文獻:
[1]田梅.初中生物教學中實現(xiàn)科學素養(yǎng)教育的實踐研究[D].延安大學,2017.
[2]崔整建.淺談生物實驗教學中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焦作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02).
[3]戴佳朋.生物教學中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教學與管理,2011(12).
[4]陳銘慧.初中生物教學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