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娜
【摘要】PBL教學模式是以問題為中心,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再組織安排小組成員共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后由各小組分別展示其成果,師生共同評價反思的過程.而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的模塊的教育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應用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這與PBL教學模式的價值取向相一致.因此,本文基于PBL教學模式下,以“有趣的平衡”為例的教學設計,為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開展提供新的視角.
【關鍵詞】PBL教學模式;綜合與實踐;教學設計;有趣的平衡
一、理論背景
(一)PBL教學模式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翻譯成中文是基于問題的學習或問題導向式的教學,最先是由醫(yī)學教授巴羅斯創(chuàng)立.這種教學模式首先是應用于醫(yī)學教學中,旨在解決醫(yī)學生學習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相脫節(jié)的問題.隨著其教學模式的廣泛發(fā)展,逐漸應用于各個領域,其中包括數學教育領域.
(二)PBL教學模式應用于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道:“綜合與實踐”內容設置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有關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應用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積累學生的活動經驗,提高學生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但從現(xiàn)階段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模塊教學來看,出現(xiàn)了不少問題.首先,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限制,教學環(huán)節(jié)無新意;其次,教師掌控過度,學生知識儲備不足;最后,教學活動不深入,教學中不夠重視評價等.PBL教學模式的引入,為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提供了新的視角.PBL教學模式以問題為教學導向,讓學生在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同時,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對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都有很大的幫助.
(三)PBL教學模式操作流程
本文以人教版數學小學六年級下冊“綜合與實踐”中“有趣的平衡”為素材,采取PBL教學模式操作流程: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問題;組建小組,探究問題;小組合作,解決問題;成果展示,總結問題;評價反饋,拓展延伸.開展PBL教學模式下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的教學設計與研究.
二、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問題
秦始皇曾頒布了歷史性的法案,史稱統(tǒng)一度量衡,也就是向全國強調如何統(tǒng)一測長度、量容積、稱質量.其中,稱質量所用到的工具就是桿秤.讓給我們一起看看桿秤的故事.
(展示微課,介紹桿秤的由來與組成,引出影響平衡的兩個因素:質量與距離)
由視頻,我們知道了桿秤是中國古老的測量工具之一,由于其方便攜帶,在古代商人間作為買賣工具.其主要由秤盤、秤桿、秤砣、提紐等組成,是人民智慧的結晶.
問題1:你能觀察這張圖片(圖1)中的桿秤現(xiàn)在處于什么狀態(tài)嗎?
預設:平衡.(教師板書課題:平衡)
問題2:視頻中,桿秤稱量不同質量的物體時,發(fā)生不同程度的傾斜變化,你認為平衡與什么有關?
預設:質量.
問題3:再調節(jié)秤砣與支點的距離后,又恢復平衡狀態(tài),那平衡又與什么因素有關?
預設:與支點的距離.
問題4:那么,在平衡中到底蘊含著怎樣的數學規(guī)律呢?讓我們一起在實驗中來尋找答案.(教師板書課題:有趣的平衡)
【設計意圖】創(chuàng)設情境將問題和情境更好地融合起來,激發(fā)學生探索問題的求知欲,是PBL教學模式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設置4個小問題,遵循了循序漸進的原則,一步步引導學生去探索,從而引出“有趣的平衡”的課題,使得學生迅速進入到學習狀態(tài),更好地調動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
(二)組建小組,探究問題
1.組建小組
首先,教師課前綜合考慮到全班學生的具體情況,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5人,力求做到“組間異質,組內同質”.為了提高小組活動的效率,每名成員都應負責相應的任務.為此,制訂一張小組合作分工表,為教師教學提供參考.(如表1)
其次,為了保證小組探究活動能夠順利進行,活動前師生應制訂若干條小組公約.(如表2)
最后,為了收集實驗中的數據,統(tǒng)一分發(fā)實驗記錄單.
【設計意圖】教師組建小組時,遵循了“組間異質,組內同質”的原則,使得小組內的成員能夠取長補短,相互學習.同時,每個人都有其職責對應的任務,依照任務,協(xié)調配合,共同完成,從而能提高小組成員的合作學習意識.為了活動能夠更加有序地進行,設置小組公約,公約由師生實驗前共同制訂,共同監(jiān)督執(zhí)行.實驗前分發(fā)實驗記錄單,促使學生更好地完成任務,養(yǎng)成收集和整理數據的習慣.
2.探究問題
(1)實驗一:探究特殊條件下,桿秤的平衡規(guī)律
①介紹簡易杠桿裝置構成:杠桿、支架臺、砝碼,并用課件介紹其刻度數.
②多媒體出示探究問題
問題1:如果左右兩邊掛同樣多的砝碼,它們移動到多少的刻度數上,杠桿才能保持水平平衡?
預設:a.學生思考,回答問題
移動到相同的刻度數上.
b.演示證明,記錄數據
如:左邊掛在刻度數“4”上,右邊掛在刻度數“4”上,此時杠桿保持水平平衡.
問題2:如果砝碼掛在左右兩邊刻度數相同的地方,放多少個砝碼,杠桿才能保持水平平衡?
預設:a.學生思考,回答問題
掛上相同的砝碼數.
b.演示證明,記錄數據
如:左邊刻度數“2”上掛3個砝碼,右邊刻度數“2”上掛3個砝碼,此時杠桿保持水平平衡.
③實驗小結: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規(guī)律?
預設:刻度數相同、砝碼數相同的情況下,杠桿就會保持水平平衡.
(2)實驗二:探究一般條件下,杠桿的平衡規(guī)律
①出示探索問題
問題1:假如在左側的刻度“3”上放4個砝碼,在右側的刻度“4”上放4個砝碼,還會保持水平平衡嗎?
預設:a.學生思考,回答問題
b.演示證明,記錄數據
如:在左側的刻度“3”上放4個砝碼,右側的刻度“4”上放4個砝碼,杠桿可能保持水平平衡.
問題2:那怎樣才能讓它恢復水平平衡?
預設:a.學生猜想,教師記錄
b.收集數據,記錄如下
②實驗前,默讀實驗要求
a.小組內分配職務,并填寫在表格中.
b.按照小組分工表,認真執(zhí)行任務.
c.實驗時間為7分鐘,各小組注意時間的合理安排.
d.記錄員做好實驗記錄,匯報員做好發(fā)言準備.
e.實驗時,不嬉戲打鬧,愛護實驗器材.
【設計意圖】首先,本環(huán)節(jié)設置了兩個實驗活動,引導學生開展“平衡規(guī)律”的探索,從“特殊到一般”,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其次,整個探究的過程以“觀察—思考—猜想—驗證”為主線,進而豐富了學生的活動經驗,加強了學生對數學本質內容的理解.本環(huán)節(jié)是PBL教學模式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進行探究性的學習,將問題分解成一個個小問題,引導學生去解決,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三)小組合作,解決問題
1.明確問題,動手驗證
[教師將學生的猜想記錄到實驗記錄單中,便于學生觀察(詳情見表4).學生依次去驗證猜想,檢驗是否為水平平衡狀態(tài),學生匯報結果如表5]
2.引導整理,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師生共同整理數據,填寫實驗記錄單,如表6)
3.深度思考,升華問題
(教師引導學生自選數據,驗證杠桿的平衡規(guī)律,同時分享交流實驗成果)
【設計意圖】在教師的指導下,各小組有目的地參與實驗活動,認真記錄實驗的數據.各小組對收集到的數據信息進行歸納整理,易得“平衡規(guī)律”,從而促進學生知識體系的建構和對規(guī)律的深刻認識.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組織學生自選數據,分組驗證,分享交流實驗成果,有利于小組之間的合作交流.
(四)成果展示,總結問題
(若干學生匯報各種實驗成果)
小組3:
……
教師小結:其實這條規(guī)律在科學上是被驗證過的,它就是著名的“杠桿的平衡條件”.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在學生已發(fā)現(xiàn)“平衡規(guī)律”的基礎上,進一步自選數據進行驗證,又一次實現(xiàn)了“特殊到一般”的概括.同時,各小組得到其解決問題的方案后,向班級分享了學習成果,在分享與交流中,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相互學習、認真傾聽他人觀點的良好習慣.
(五)評價反饋,拓展延伸
1.評價反饋
(1)想一想,畫一畫
根據下列竹竿左側放硬幣的數量和刻度數,想一想,在右側“2”的位置放幾個硬幣才能保證竹竿平衡?
(2)你們能舉出生活中運用平衡規(guī)律的例子嗎?
預設:筷子、蹺蹺板、剪刀、掃把、扳手等.
(3)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
預設:生1:左刻度數×砝碼數=右刻度數×砝碼數.
生2:我學會了平衡的規(guī)律,以及研究問題可以先發(fā)現(xiàn)、猜想再驗證.
……
2.拓展延伸
請同學們回去利用工具做一個簡易的桿秤,期待你們有特別的收獲.
【設計意圖】解決問題之后,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評價和反饋,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教師對整個學習的過程進行適當的總結,引導學生將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讓學生體會數學的生活化.同時,拓展延伸部分,起到首尾呼應的作用,激發(fā)了學生更加濃厚的求知欲.
【參考文獻】
[1]劉陽.PBL教學模式下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5.
[2]王鑫.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教學現(xiàn)狀及策略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