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梅,郭耀光,楊玲★
(1.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四川 成都;2.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四川省中醫(yī)醫(yī)院針灸康復科,四川 成都)
耳鳴是耳鼻喉科的常見病,以自覺耳內有異常聲音,如蟬鳴聲、嗡嗡聲、嘶嘶聲等一種或幾種混雜為主要表現(xiàn)[1],治療較為困難[2]。社會環(huán)境的改變和人們壓力的增加使耳鳴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世界衛(wèi)生組織指出,耳鳴將導致患者情感、思維、睡眠、聽力和注意力等方面的功能損害,從而進一步影響其社會活動,甚至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嚴重者更有自殺的傾向,給患者本人及家庭乃至社會帶來了極大的負擔。因此,耳鳴已成為了臨床上急待解決的問題。耳鳴的致病因素多種多樣,心腦血管疾病、噪聲污染、精神緊張等均可能導致耳鳴的發(fā)生[2-3],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耳鳴作了大量的研究,但對耳鳴的發(fā)病機制、發(fā)生發(fā)展和預后轉歸的認識還不夠充分,且耳鳴是一種主觀感覺,缺乏具體的客觀體征,很難進行準確的評價,亦缺乏系統(tǒng)有效的治療方法[4]。
西醫(yī)治療耳鳴以改善微血管循環(huán)類、營養(yǎng)神經、抗驚厥類、鎮(zhèn)靜、擴張血管為主[5-6],藥物使用副作用大、易復發(fā),中醫(yī)治療耳鳴歷史悠久,其中針灸治療具有副作用小、操作簡便、成本低廉、臨床療效好等優(yōu)點,受到歷代醫(yī)家的重視[7]?!鹅`樞·經筋》提出“耳中鳴,痛引頷……寒熱在頸者,治在潘針劫刺之,以知為數(shù),以痛為輸?!毖芯勘砻麽樉哪芰⒓唇档投Q的響度和干擾程度[8-9]?,F(xiàn)將近年針灸治療耳鳴的研究進展總結如下。
申鵬飛[10]使用飛針治療神經性耳鳴,手法上重視“快”、“捻”,有效減輕針刺疼痛的同時,提高了治療質量。周鵬[11]等采用普通針刺治療37例腎精虧虛型耳鳴,觀察療效,結果:治愈率18.9%,顯效率62.2%,有效率10.8%,無效率8.1%。李靜[12]等將針刺捻轉瀉法,以耳周局部穴位及手足少陽經穴為主,與激光聯(lián)合超短波治療肝火上擾型耳鳴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前者治療本病較后者療效更佳。於力[13]自擬“補腎益聰針法”治療腎精虧損型突發(fā)性耳鳴,有效改善了耳鳴癥狀、睡眠質量及焦慮情緒。劉正[14]等采用“扶正通絡針刺法”針刺治療38例腎精虧虛型耳鳴患者,36例有效,其中10例痊愈,與常規(guī)針刺治療相比,效果良好。
中醫(yī)有云:“陷下則灸之”,灸法可用于各種慢性虛弱型病癥。灸法利用燃燒對耳部的良性溫熱刺激和艾絨的藥理作用,興奮耳蝸神經,促進內耳的血液循環(huán)及淋巴回流,加快內耳組織細胞的新陳代謝[15]。
艾炳蔚[16]結合臨床實際,針刺治療后在患耳使用隔姜灸,共灸兩壯,隔日一次,經觀察,在針刺基礎上輔以隔姜灸治療的患者聽力恢復比單純使用針刺治療明顯加快。莊克清[17]對比耳管灸與針刺治療神經性耳鳴的差異后發(fā)現(xiàn)兩者治療效果相當。王玉琳[18]在使用藥物治療基礎上懸灸耳門、聽宮、聽會、翳風,并配合肝、腎、內分泌等耳穴穴位按壓,結果耳鳴有效率達97.62%,與單純使用藥物相比明顯提高。張智芳[19]等將葦管灸插入患側耳內,直至患者自覺有溫熱感,配合針刺治療,27例神經性耳鳴患者中顯效23例。陳熠路[20]觀察溫針灸與常規(guī)針刺治療氣血虧損型耳鳴的療效,總結出溫針灸治療氣血虧損型耳鳴臨床療效優(yōu)于單純針刺治療。
穴位注射和穴位埋線結合了中醫(yī)學與針灸學的基本理論和現(xiàn)代醫(yī)藥給藥方式,將針刺的刺激作用、經穴的調理作用和藥物的藥理作用結合,被廣泛應用于耳鳴的治療中。
紀波波[21]等對80例耳鳴患者使用丹參注射液于耳迷根進行穴位注射治療,48人取得良好療效。張靜婧[22-23]等研究發(fā)現(xiàn),采用鼠神經生長因子穴位注射配合鼓室內注射地塞米松或常規(guī)針刺可有效緩解患者的耳鳴癥狀、療效肯定。古金碧[24]等將130例耳鳴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5例,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治療聯(lián)合金納多銀杏制劑口服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采用耳迷根穴位注射天麻素聯(lián)合利多卡因,經統(tǒng)計,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1.4%,明顯高于對照組58.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張晴晴[25]等用穴位埋線療法治療30例神經性耳鳴,選穴為患側耳周穴位,每20天治療一次,治療3次后,痊愈率26.7%,顯效率56.7%,有效率10%。
耳穴貼壓是指用硬而光滑的藥物種子或藥丸等貼壓耳穴,以疏通局部氣血,調節(jié)臟腑,恢復耳竅功能,常用的藥物有萊菔子、王不留行籽、白芥子及磁珠等。
廖敏芳[26]等選取200例脾胃虛弱型耳鳴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100例,對照組患者口服補中益氣湯,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貼壓內耳、心、脾、腎、三焦、皮質下、神門等穴位,治療后觀察組睡眠質量得分和焦慮程度得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耳穴貼壓對脾胃虛弱型耳鳴有明顯改善作用。于志紅[27]等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將97例神經性耳鳴患者分為觀察組48例和對照組49例,對照組采用單純針刺療法,對照組采用針刺聯(lián)合耳穴貼壓治療,兩個療程后,觀察組有效率(91.7%)明顯高于對照組(73.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崔麗萍[28]按壓神門、三焦、內分泌、交感、肝、腎等穴治療神經性耳鳴,獲滿意療效。
張立志[29]等將80例耳鳴患者分為藥物組和手法組,各40例,藥物組患者口服鹽酸氟桂利嗪膠囊,手法組則予以針灸推拿治療,結果手法組總有效率高于藥物組、生活質量優(yōu)于藥物組(P<0.05),結論:針灸配合推拿治療耳鳴療效顯著,與盧澤強[30]等研究結果一致。張會會[31]選取聽宮、聽會、翳風、中渚、腎俞、太溪、關元,針刺結束后參照趙氏雷火灸療法對耳周局部穴位進行懸灸,通過與單純針刺治療對比,發(fā)現(xiàn)針刺配合雷火灸治療腎精虧虛型耳鳴有效率明顯高于單純針刺治療。
劉敏娟[32]等將104例神經性耳鳴患者隨機分為A、B組各52例,分別予針刺結合耳穴按壓、丹參注射液靜滴+維生素和甲鈷胺口服治療,兩組比較,A組治療后耳鳴嚴重程度較B組改善明顯,針刺配合耳穴按壓治療神經性耳鳴較西藥治療效果更好。楊茂森[33]等運用通竅活血湯結合針刺治療耳鳴與單純服用中藥對比,發(fā)現(xiàn)針藥結合治療耳鳴療效比單純藥物治療更為顯著。莫文權[34]等將針刺、穴位注射結合耳穴貼壓治療感音性耳鳴,與口服甲鈷胺片劑對比發(fā)現(xiàn):針灸綜合療法治療感音性耳鳴的療效明顯優(yōu)于單純口服甲鈷胺片,是一種改善感音性耳鳴癥狀的有效方法。
何中美[35]等研究撳針治療耳鳴的臨床療效,將60例耳鳴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觀察組予撳針貼于聽宮、聽會、耳門、神門、安眠、翳風,對照組予毫針針刺上述穴位,治療半月后,對照組總有效率41.46%,觀察組總有效率為64.28%。王芳瑜[36]分別予杵針療法和普通針刺療法治療,杵針療法治療耳鳴在各個階段總有效率均高于普通針刺療法。楊琴[37]等采用掩蔽療法治療神經性耳鳴患者40例,有效26例。李晶晶[38]等受子午流注納甲法啟發(fā),根據(jù)時間選擇相應穴位針刺,配合發(fā)蒙法,使氣體在耳內傳導,同時快速捻轉針體加強針感,有效緩解了耳鳴癥狀。
7.1.1 臟腑辨證
中醫(yī)認為耳鳴的發(fā)病與腎、心、脾胃、肝膽密切相關,臨床上最常見的是腎精虧損型、脾胃虛弱型、肝膽火熱型,治療也以補腎益精、健脾和胃、疏肝利膽為主要原則,在選穴及操作手法上均可體現(xiàn)臟腑辨證的思想。趙巖[39]運用補腎益腦針法治療腎虛精虧型耳鳴取得較好療效。張敏[40]等將60例肝膽火盛型耳鳴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根據(jù)標本根結理論選穴,對照組則常規(guī)選穴,結果從治療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7.1.2 經絡辨證
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耳得氣血濡養(yǎng)才能發(fā)揮其正常功能,任何一條經脈的病變均有可能導致耳鳴。田珊珊[41]對耳鳴患者全身經絡進行按壓,發(fā)現(xiàn)手足少陽經中出現(xiàn)的壓敏穴數(shù)最多,方永江[42]等以腎關、中渚、外關、風市為基礎穴,配合經絡辨證取穴,首辨部位,再辨虛實,體現(xiàn)了辨證論治的思想。周雅婷[43]等從中醫(yī)理論基礎、文獻統(tǒng)計、實驗研究三方面論證了手少陽三焦經與耳存在密切的關系,針刺三焦經穴能有效改善耳鳴。
針刺治療耳鳴的選穴既存在歸經性,又存在局部性。
7.2.1 循經取穴
“耳為宗脈之所聚”,手足少陽經脈均“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手太陽經脈“卻入耳中”,現(xiàn)代醫(yī)家治療耳鳴多以手足少陽經,手太陽經穴為主,符合“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治療思路。研究表明[43-44],針刺聽宮、聽會、完骨、翳風、中渚等手足少陽經及手太陽經穴位治療耳鳴效果良好。
7.2.2 局部取穴
針刺耳周穴位,能疏通局部經絡,行氣活血,高衛(wèi)晦[45]總結臨床經驗得出,點按患側耳大神經壓痛或局部有鈍厚感,可使耳鳴癥狀緩解或消失。
7.2.3 遠部取穴
郭佳[46]在局部取穴基礎上,取腹部穴位上脘、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大橫、滑肉門、商曲、雙側氣穴、患側陰都進行針刺治療,療效較單純針刺耳周穴位顯著提高。王樂婷教授提出“治為本,以胃為先”的學術觀點,創(chuàng)立“老十針”針灸處方(包括雙側天樞、雙側內關、雙側足三里、氣海、上脘、中脘、下脘),被應用于耳鳴的治療,療效顯著[10]。
7.2.4 經外奇穴
周允嫻[47]教授提出針刺健耳穴(位于耳背局部,通過在耳廓后中上部,耳甲艇后方隆起凹陷處)治療耳鳴的方法,忻美茜[48]等將6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均采用針刺治療,但觀察組在對照組單純選用耳三穴的基礎上增加了經外奇穴-健耳穴結果發(fā)現(xiàn):針刺健耳穴配合耳周三穴治療耳鳴療效優(yōu)于單純耳周三穴針刺治療。
近年對耳鳴的研究水平在不斷提升,研究方法多樣,但在研究過程中,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①研究多傾向于臨床,對于此病的病因、發(fā)病機制、不同方法治療耳鳴的作用機理方面的研究較少;②缺乏客觀檢查方法和評價標準,給本病的研究帶來了困難;③科研設計不夠嚴謹,缺乏高質量、大樣本、多中心的研究,部分文獻的隨機方法不明確,不足以充分說明科學問題;④文獻研究缺乏真實性,僅有少數(shù)文獻提及了脫落,不良反應等不良事件;⑤中醫(yī)方面,缺乏對同病不同癥型的患者的研究;⑥同類型研究重復較多,干預手段單一。目前針灸治療多著眼于不同的針灸方法,缺乏對針刺手法、補瀉手法、刺激量、留針時間等的研究;⑦選穴局限在經脈 ,缺少“絡病理論”的研究;⑧缺乏遠期隨訪,對患者預后和復發(fā)的情況不明確。
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能進一步探討耳鳴發(fā)病機制、針灸治療耳鳴作用機理及影響因素(如耳鳴證型、針刺手法、刺激強度、留針時間、穴位選擇等因素以及這些因素的相互影響),開展新的研究方向。在隨機對照試驗的設計與實施中,多采用權威的“金標準”,建立客觀、明確的臨床診斷、療效判定標準,設計出多中心、大樣本、隨機方法更加確、使用盲法、記錄隨訪失訪退出的高質量研究,提高研究結果的科學性和客觀性。注重遠期隨訪,及時追蹤,減少耳鳴的復發(fā)率。深入“絡病”理論的研究,以期發(fā)現(xiàn)新的穴位組合,探索新的針刺方法,提高耳鳴治療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