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翠敬,張永順,蔡國慶
(東莞市東部中心醫(yī)院,廣東 東莞 523560)
急性腦梗死發(fā)病急促,以肢體偏癱、言語不清、頭暈、行走不穩(wěn)等為主要表現(xiàn),治療難度大,治療重點在于改善缺血性壞死范圍,緩解神經受損程度,從而促進疾病預后水平的提高[1]。丁苯酞為當前臨床治療急性腦梗死的新型藥品,對于腦血管的能量代謝、微循環(huán)系統(tǒng)功能起著改善作用,可促進患者認知水平的改善[2-3]。中醫(yī)學強調急性腦梗死為患者身體中氣血逆亂引起,且該疾病的發(fā)生與大腦、心臟具有密切聯(lián)系[4]。丹參注射液屬于中藥制劑,其主要藥用成分是丹參,具有祛瘀散結、活血化瘀及通脈養(yǎng)心之效[5]。當前,丁苯酞與丹參注射液聯(lián)合治療方案已在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得到應用,可改善血清炎性因子及神經細胞組織受損程度[6]。近年來,本院以丁苯酞聯(lián)合丹參注射液用于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為分析其效果,現(xiàn)以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82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為對象展開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納入標準:①病情滿足《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節(jié)選)》中的“急性腦梗死”相關標準[7];②首次發(fā)??;③年齡18~80歲;④發(fā)病時間6~48h;⑤臨床資料完整;⑥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曉研究,配合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性臟器功能障礙;②惡性腫瘤;③有房顫史;④美國國立衛(wèi)生院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超過25分;⑤因病情惡化終止治療,或者患者主動要求停止治療退出實驗;⑥過敏體質;⑦意識障礙;⑧精神疾病。
以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82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為對象,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作兩組,各41例。對照組中男23例,女18例;年齡49~74歲,平均(61.22±5.30)歲;病程7~34h,平均(18.87±1.52)h。觀察組中男22例,女19例;年齡47~73歲,平均(60.99±5.21)歲;病程9~36h,平均(19.02±1.47)h。此研究滿足《赫爾辛基宣言》,兩組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性別、年齡及病程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有可比性。
入院后對照組患者給予抗血小板聚集、強化他汀、補液擴容、維持電解質平衡等對癥支持治療及10mL丹參注射液靜滴,1次/d。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觀察組加予丁苯酞治療(丁苯酞注射液100mL靜滴,2次/d)。兩組均連續(xù)用藥14d。
(1)臨床療效。治療14d后對兩組患者臨床療效進行評定,以《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標準》[8]為依據(jù):經治療,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的降低≥90%為臨床治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的降低≥45%為顯著進步;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的降低≥18%為進步;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的降低<18%為無變化;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未降低,且增加>18%為惡化。有效率=臨床治愈率+顯著進步率+進步率。
(2)腦血管血流動力學:使用南京科進公司生產的顱多普勒超聲(transcranial doppler,TCD)檢測患側腦血管血流變化,包括脈動指數(shù)(pulse index,PI)、梗死側大腦前動脈(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大腦中動脈( 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平均血流速度。
(3)認知水平及神經功能。治療前、治療14d后,分別以簡易智力狀況檢查表(MMSE)[9]、神經功能缺損量表(NHISS)[10]評定兩組認知水平及神經功能。MMSE總分為30分,得分越低,即認知水平越差;NHISS總分為36分,得分越低,即神經功能恢復效果越好。
(4)安全性。統(tǒng)計兩組尿路感染、消化道出血、皮疹、胸悶的發(fā)生情況。
觀察組治療后有效率為95.12%,比對照組的78.05%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兩組治療前PI、ACA血流速度、MCA血流速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PI均降低,ACA血流速度、MCA血流速度均增加,且觀察組PI低于對照組,MCA血流速度高于對照組(P<0.05),但ACA血流速度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腦血管血流變化比較
兩組治療前MMSE及NHIS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MMSE評分均較治療前升高,NHISS評分則比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比對照組變化更明顯(P均<0.05),見表3。
表3 兩組MMSE及NHISS評分比較分)
觀察組治療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是9.76%,比對照組的26.83%更低(P<0.05),見表4。兩組并發(fā)癥經對癥處理后,均已消失或改善。
表4 兩組安全性比較[n(%)]
腦梗死為神經內科常見病,因腦部血液供應出現(xiàn)異常,引起缺血及缺氧癥狀,導致腦組織出現(xiàn)局限性、缺血性軟化或者壞死而致,以中老年群體為主要發(fā)生對象,不僅發(fā)病率較高,且致殘率及病死率同樣偏高[11]。急性腦梗死患者發(fā)病急促且病情嚴重,搶救時的主要措施為溶栓治療,通過緩解腦組織受損程度,改善患者病情。然而,急性腦梗死患者入院時多已錯過溶栓時機,需及時予以補救治療,通過緩解其微循環(huán)受損程度,改善神經細胞組織的缺血情況,從而挽救患者生命。
丁苯酞為抗腦缺血的一種新型藥品,可促進缺血部位的微循環(huán)系統(tǒng)重構,通過增強缺血區(qū)的灌注量,改善神經細胞的缺血、缺氧程度,從而緩解患者病情[12]。丹參注射液中含有豐富的降香以及丹參成分,其中降香可促進血液循環(huán)改善,使血流恢復通暢,而丹參則能抗血栓,且抗血小板聚作用突出,兩者共同組成丹參注射液,對纖維蛋白原、纖維蛋白物質產生作用,防止紅細胞組織大量聚集,控制血液粘稠性,預防血栓形成[13]。此次通過丁苯酞聯(lián)合丹參注射液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治療,發(fā)現(xiàn)觀察組治療后有效率比對照組高,而觀察組PI低于對照組,MCA血流速度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丁苯酞聯(lián)合丹參注射液有助于提升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療效,并改善其腦部血管循環(huán)。研究表明,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流動力學出現(xiàn)異常,腦部血管血液速度減慢,導致顱內血管血流灌注不足,影響腦?;颊叩牟∏檫M展[14]。以丁苯酞聯(lián)合丹參注射液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治療,兩種藥品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其中丁苯酞中的有效成分能對缺血區(qū)腦細胞組織產生直接作用,防止腦梗死受損組織出現(xiàn)病理性改變,緩解腦細胞受損程度,促進腦血管內皮細胞組織功能改善,降低炎性程度,提升抗氧化酶活性,并對腦神經元產生保護作用,促進腦細胞組織功能改善。再聯(lián)合丹參注射液進行治療,發(fā)揮血管擴張作用,及時緩解腦梗死癥狀,使腦血管供血循環(huán)系統(tǒng)恢復疏通狀態(tài),有助于提升患者療效,促進疾病轉歸,從而改善血液動力學指標[15]。
此外,此次通過丁苯酞聯(lián)合丹參注射液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治療,發(fā)現(xiàn)觀察組治療后MMSE評分比對照組高,而NHISS評分比對照組低,同時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對照組更低(P<0.05),提示丁苯酞聯(lián)合丹參注射液有助于改善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認知水平及神經功能,提升其治療安全性。原因在于丁苯酞與丹參注射液聯(lián)合用藥,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促使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不斷增強,使過剩自由基被及時清除,緩解腦缺血受損程度,并對神經血管產生保護作用,促進腦循環(huán)系統(tǒng)功能恢復,提升腦部營養(yǎng)代謝能力,促使神經功能恢復,進一步改善患者認知水平,防止并發(fā)癥出現(xiàn),從而提升患者用藥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丁苯酞聯(lián)合丹參注射液用于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療效顯著,有助于改善其血流動力學、認知水平及神經功能,提升患者治療安全性。但本次研究納入病例數(shù)及觀察指標均有限,同時評價體系也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均可能導致研究結果出現(xiàn)偏倚,因此尚需展開深入研究及探索,增加病例數(shù)展開大規(guī)模、多中心研究,同時創(chuàng)新研究方法,并增加觀察指標,以進一步客觀評價丁苯酞聯(lián)合丹參注射液用于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