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宜興市教師發(fā)展中心 蔣劍秋
統(tǒng)編版教材的投用和“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頒行,讓我們站在了新的起點上,思考如何在教學中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問題?!罢Z文核心素養(yǎng)”是人高階層的用語行事所具有的心力,學界普遍認為它是由語言、思維、審美、文化這四方面要素有機統(tǒng)整而形成的關鍵能力。作為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識字教學在培育語文核心素養(yǎng)方面有著無可比擬的巨大優(yōu)勢。因為漢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石,它不僅是學生讀寫的工具,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有利于在識寫過程中提升思維品質,增強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和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認同和熱愛。如何在識字教學中植入相關要素,使之明確朝向語文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呢?筆者試以統(tǒng)編版教材一年級下冊《人之初》一課的教學,來探索識字教學設計的新路徑、新策略。
《人之初》一課是傳統(tǒng)啟蒙教材《三字經》的前四句,教材用八行、兩個片段來呈現(xiàn),分別講述了教育兒童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韻文內容淺顯易懂,人文主題鮮明,要求學生熟讀背誦課文,初步理解其中的道理。需要認識“之、初、性、幼、玉、義”等13個生字,會寫“之、習、相、遠、近、玉、義”這7個生字?!白R字、寫字”是低年段的教學重點,本課的教學要突出這一重點,在“多元認字、科學識記”的過程中,將“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育”融入識字教學。
識字教學一般要教學生字的“音、形、義”,對于字義教學,很多教師認為只要講清楚字的意思,能組詞,就基本達成了目標。但是在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視域下,還需要在具體的情境中,把識字和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有機結合起來。
在《人之初》這一課中,“幼”是一個需要會讀會認的生字,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字義,教師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情境:上小學之前,你們都是在哪里學習兒歌、交朋友、做游戲呀?(幼兒園)這個“幼”就是幼兒園的幼,“幼”是“小時候”的意思。在聯(lián)系生活實際和學生認知基礎,理解了“幼”以后,再將之放入課文“語境”:“幼不學”是什么意思呢?(小的時候不好好學習)在這一句中哪個字是“幼”的反義詞?(老)“幼”是“小時候”的意思,那“老”就是什么意思呢?(長大的時候)如果有個小朋友上課不肯認真聽講,你會用這句話來勸勸他嗎?至此,學生不僅弄懂了“幼不學,老何為”的意思,也明白了“小時候就要好好學習”的道理。
又如在教學“性”這個字時,教師先啟發(fā)學生用“偏旁相加”的方法記憶字形:左邊豎心旁,右邊是“生日”的“生”。再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之前學過的同音字“姓”,用換偏旁的方法記住“性”。緊承字形教學,教師設計了選字組詞的練習:
這兩個xìng,讀音一樣,意思不同。在選字組詞的過程中,學生依托詞語的語境,辨析了字的意思,也積累了諸多常用詞語。
統(tǒng)編版教材主張“不完全依賴拼音認字”,倡導要多通過字形、結構、偏旁等,遵循字理規(guī)律開展識字教學,凸顯漢字作為文化視覺符號的直觀性、邏輯性、系統(tǒng)性的特點。漢字是音、形、義三位一體的文字,構型有明顯的邏輯規(guī)律,用“字理”揭示漢字的本質特征,可以帶領學生經歷由“形象思維—抽象思維—邏輯思維—創(chuàng)造思維”的過程,有效培養(yǎng)學生識字的觀察、理解、想象能力,從而提升思維品質。
在《人之初》一課中,可以找到象形、會意、形聲等造字法的典型代表。比如“玉”是象形字,它是照著玉的原物“畫”出來,后來演變成現(xiàn)在的“玉”字的。甲骨文像串玉呈半圓的樣子,不失玉之形體。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對比,在“玉”的抽象字形和直觀的原物圖像之間架起聯(lián)系,形、義識記一氣呵成。
又如“初”是會意字,它的字義就是把各部件的意思疊加起來。“初”由“礻”和“刀”組成,從衣從刀,合起來表示:用刀剪裁衣服是制衣服的開始,本義是“起始、開端”,“人之初”和“初春”中的“初”即是“開始”之義。再聯(lián)系學過的“明”“男”“塵”“尖”等以同樣規(guī)律構型的字,學生在頓悟中不僅能夠見形知義,還能知曉先祖造字中巧妙的創(chuàng)意和智慧。
再如,“遠”“近”在文中是一對反義詞,又同屬形聲字,教學時進行聯(lián)系和比照,會發(fā)現(xiàn)“辶”是它們相同的偏旁,說明這兩個字都與“走動”相關;“元”“斤”分別表示兩個字的讀音,“近”和“遠”在文中表示“差別小”和“差距大”之意。此類字數(shù)量眾多,語文園地五“識字加油站”中“飽、泡、跑、抱、袍、炮”這一串包字族的字,以及“我的發(fā)現(xiàn)”中口字旁、提手旁、足字旁的字,都揭示了形聲字構字規(guī)律。學生在觀察、聯(lián)系、比較、推理等思維活動中,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實現(xiàn)成批識字、系統(tǒng)識字的目標。
漢字與生俱來的“象形表意”的特質,還帶來了獨具美學魅力的教學價值。規(guī)范漢字書寫,有利于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初步建立起對漢字結構的審美評價,逐漸培養(yǎng)審美情趣。
寫字教學的指導應當分兩步走:先觀察字的形態(tài)結構,弄明白寫這個字的筆畫、筆順,把字寫正確,然后再揣摩怎么寫才好看——“感受漢字的形體美”。《人之初》這一課需要會寫的7個生字中,“之、近、遠、義”都有捺畫,平捺和斜捺的形態(tài)不同,這就為學生寫字時的觀察、感受、品味、揣摩提供了很好的資源。在教學“之”時,教師先指導筆畫筆順,提示“第二筆橫畫上揚撇夾角,注意夾角的角度要小”,重點強調“平捺就像小滑梯:左邊高,右邊低”。在教學“近、遠”時,先指導觀察結構,記住字形,重點強調“右上部分寫得稍寬一些,‘辶’的橫折折撇要窄一些,這就是漢字的‘避讓’”。教學“義”字,運用比較法,引導學生觀察“義”中的捺和“之、近”中的捺有什么不一樣,繼而發(fā)現(xiàn):“義”的捺是“斜捺”,下筆較輕,向右下由輕到重行筆,捺腳處重按筆,再向右水平方向由重到輕提筆拖出;而“之、近”中的平捺下筆時先要寫一小短橫,再向右下(略平)方向行筆。在觀察發(fā)現(xiàn)的基礎上,通過課件演示兩種捺畫的行筆,讓學生進行描紅和仿寫,感受不同的運筆過程。在寫完后繼續(xù)探究:為什么捺畫在不同的漢字里會有不一樣的寫法呢?因為“之”的第二筆是平的,上下要對稱,這個字才穩(wěn),所以這一捺是平捺;“近、遠”是半包圍結構的字,捺是偏旁走之兒的一部分,要把里面的字托住,自己必須平平穩(wěn)穩(wěn)的,所以這一捺也是平捺;而“義”的一捺,要與豎撇相呼應,所以就必須立起來一點,才會有對稱之美。
經常性的這種濡染和訓練,有助于增強學生對漢字形象的線條美、結構美、章法美、意蘊美等的理解,潛移默化地涵育他們的審美旨趣。
識字教材的內容相對簡單,本身的張力與厚度似乎不夠,所以很容易上淺了,變成“小兒科的小兒科”。識字教學的魅力在哪里?陳寅格先生曾言:“依照今日訓詁學之標準,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漢字看似抽象、枯燥的一筆一畫,都蘊藏著古老的中華文明。識字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讀寫工具,還應尊重和發(fā)掘漢字的文化內涵。
在《人之初》一課中,“義”是個會意字,但是從現(xiàn)在的字形來看,無法“望形而知意”,因為它已經簡化了。小篆“義”,從“我”,從“羊”。怎么理解呢?“我”就是“己”,“羊”表示“善祥”之意,兩個部件合起來,可理解為“我善良”,深含著人性本善之意。這就給學生正確理解“義”的內涵找到了依據:在古代,我+善,就是“義”;一個人能讓自己保持善良的品行,就是“義”,表明我國很早就通過漢字“義”表達了合于天理,順乎倫常的道德觀。在這樣的追根溯源中,識字課的品位跟厚度就大不一樣了。這樣的文化滲透和熏陶,能讓學生們感受到,中國的每一個漢字都是一個故事、一段文化、一個靈魂。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視域中來挖掘漢字的價值,設計識字教學,可以為書面語言建構與運用打下基礎,還可以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審美體驗得到發(fā)展,更能領略到民族文化的魅力,習慣和修養(yǎng)也在日積月累中養(yǎng)成。朝向“素養(yǎng)發(fā)展”,識字教學定能散發(fā)出獨特的神韻與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