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慶有一個美麗的傳說,一對勤勞善良的姑嫂救治了一只仙鶴,仙鶴是天上掌管歷法的,出于報恩,幫助白族制定了適宜農耕的歷法。從此,白族有了歷法,人們按著歷法種植莊稼,農業(yè)生產年年獲得好收成。為了記住歷法,聰慧的白族婦女將歷法形象化于服飾中,鶴慶白族少女的頭巾見方一尺二寸,代表一年有12個月,頭巾四角挑繡蜜蜂或蝴蝶,表示一年有四季,固定頭巾的紅頭繩長三丈六尺,代表一年有360天,已婚婦女的包頭用布二丈四尺,代表一年有24個節(jié)氣,婦女要縫制四件不同顏色的比甲,播種、栽種、收割、入倉不同的季節(jié)穿不同的顏色。傳說將服飾的起源與農耕生產相關的歷法相聯(lián)系,是白族農耕文化在社會生活中的反映。鶴慶甸南新娘裝以紅與黑為基本色調,色彩明麗,款式寬松大方,以其樣式和色彩在白族服飾中獨樹一幟。
甸南新娘裝是女子成婚后第二天回娘家(俗稱回門)時穿戴的盛裝,也是女兒出嫁時母親為其準備的嫁衣。新娘裝也在婚后第一年大年初二起做“春客”、趕喜街、親友聚會或觀看戲劇等重要場合穿戴,成為展現民族風采的最佳時刻,也是彰顯自己民族身份、表達民族情感的最好方式。
甸南新娘裝承襲了白族傳統(tǒng)服飾大方、實用的特征,體現的審美情趣也與農耕生產息息相關。新娘裝以黑色為主基色,耐磨耐臟便于生產生活。新娘裝上裝由里到外襯衣、長衣、比甲多達十層,除顯示雍容華貴外,防寒保暖是主要目的。月帽的帽檐寬大,可以防曬、防風和保暖,適應紫外線強、多風干燥的高原氣候,同時,也可以防止田間勞作時樹木枝杈對頭部的損傷。衣服寬袍大袖,有利于穿著的便利舒適及外出活動。圍腰突出曲線美,除卻裝飾外,還具有實用功能,將上身所穿衣服束緊,便于勞作,也可以在圍腰上系掛勞動工具,如鐮刀、繩子、綁谷草的用具等。在田間勞動時,圍腰還可做貯藏袋,既可裝種子撒種,也可裝收獲的糧食。下裝寬腰大襠褲寬松舒適,也便于勞作和涉水時向上卷提。著綁腿可防止蚊蟲叮咬,大方干練,是審美與實用的結合。
甸南新娘裝的裝飾圖案多為植物的花卉、果實,這也是農業(yè)生產在傳統(tǒng)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的。
甸南新娘裝做工考究,從整體造型到配飾無不顯示出白族婦女獨特的審美情趣。新娘裝配色率真大膽,以黑色、紅色為主調,配以粉藍、粉紅、淺綠,色彩濃艷,對比強烈,浪漫而又和諧,極富個性。上裝長衣外罩比甲,顏色各異的上衣的后襟、袖口從里往外一層一層地顯露出來,后襟6層,袖口約11層,使得服裝層次特別豐富,色彩富有變化,寓意婚后生活豐富多彩,既是一種裝飾美,又是財富的象征。斜佩在腰間的粉色方巾走動時隨身體來回擺動,搖曳生姿,姿態(tài)方千。黑色綁腿配上精致的繡花鞋,顯得新娘的雙腿修長優(yōu)雅,猶如白鶴飄飄欲飛。新娘裝的領口、袖口、腰身等多處飾有精美的刺繡,有象征富貴吉祥的牡丹、仙鶴、云霞,也有生活中常見的石榴、菊花、鳥雀,這些刺繡構圖精美,配色濃烈而和諧,寓意豐富,是自然美與藝術美的有機結合,表達了白族婦女熱愛自然,追求美好吉祥的心愿。
月帽,因平頂圓形如滿月得名。月帽以黑色金絨或燈芯絨為面料,分為帽身和帽口兩層,上層扁平,下層有60道褶,帽口邊用兩道黑辮子鑲嵌,左側鑲嵌一朵由珠璣或銀絲扭拼而成的金雞、稻穗或花卉圖案的帽花。
上衣由襯衣、長衣、比甲組成。襯衣多為粉藍色和天藍色,袖口用五色花邊疊接。
長衣一般為粉紅、桃紅、大紅或黑色,緞面,右衽大襟,前短后長,袖口比襯衣短15厘米。長衣袖外綴有袖套,是新娘裝最有特色的構件。
比甲為黑色或紅色,由長衣顏色決定,內紅外黑或內黑外紅,與長衣形成鮮明的色彩對比。比甲是一件由金絨或燈芯絨縫制而成的無領坎肩,前短后長,以露出長衣衣襟下擺為宜。比甲的領口、襟擺、襟邊均有彩繡滾邊鑲飾。
圍腰為黑色大圍腰,上寬下窄,左右兩側均鑲16厘米寬的綠色緞料為邊,下擺用三道深淺各異的白線條綴成波紋,動感強烈。
鶴慶金翅鶴村新娘裝 絞雄才 攝
甸南新娘裝注重胸前裝飾,比甲右側系一條當地新華村白族匠人手工打制的12條細銀鏈并排組合的“三須”鏈,銀鏈中部用銀鎖連合,上端以銀鶴含系,下端墜十二生肖銀飾。同時,還要系掛一串琥珀或珊瑚數珠和一串系掛針線筒、剪刀和荷包的“女人寶”的銀鏈。圍腰左上方斜佩一塊粉紅色方巾,方巾四周以綠色絳須鑲邊,繡牡丹圖案。雙手戴當地銀匠打制的銀手鐲。
褲子為黑色寬腰大襠褲,褲腳系黑色綁腿,襪子是用白土布縫制的“一統(tǒng)天下”套襪。
繡花鞋為船形,多為粉紅色或桃紅色,鞋尖繡二龍戲珠,兩側繡白鶴、石榴等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