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開茂 鄭彩燕 鄭小娟
摘要?目的:分析黛力新聯(lián)合右佐匹克隆治療卒中后焦慮伴睡眠障礙的作用。方法:選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福建省立醫(yī)院收治的卒中后焦慮伴睡眠障礙患者74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對照組(n=36)與觀察組(n=38)。對照組實施右佐匹克隆治療治療,觀察組黛力新聯(lián)合右佐匹克隆治療治療。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焦慮評分、睡眠質量評分。結果:治療后,2組患者HAMA評分和PSQI評分均有所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卒中后焦慮伴睡眠障礙患者采用黛力新聯(lián)合右佐匹克隆治療,改善睡眠質量,值得推廣。
關鍵詞?黛力新;右佐匹克隆;焦慮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effect?of?Delixin?combined?with?right?zopiclone?on?post-stroke?anxiety?with?sleep?disorder.Methods:From?August?2018?to?August?2019,74?patients?with?post-stroke?anxiety?and?sleep?disorder?were?randomly?divided?into?control?group(n=36)and?observation?group(n=38).The?control?group?was?treated?with?right?zopiclone,and?the?observation?group?with?right?zopiclone.Anxiety?score?and?sleep?quality?score?before?and?after?treatment?were?compared?in?2?groups.Results:The?HAMA?score?and?PSQI?score?of?the?two?groups?were?decreased?after?treatment,and?the?observation?group?was?low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P<0.05).Conclusion:Patients?with?post-stroke?anxiety?and?sleep?disorder?were?treated?with?Delixin?combined?with?right?zopiclone?to?improve?sleep?quality.
Keywords?Delixin;Right?zopiclone;Anxiety;Sleep?disorders
中圖分類號:R273.3;R338.63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2095-7130.2020.10.018
腦卒中主要劃分為缺血性腦卒中以及出血性腦卒中2種,屬于一種嚴重危害老年人身體健康的疾病,該疾病病死率、致殘率、發(fā)病率均較高。卒中后焦慮伴睡眠障礙的發(fā)生率較高。除此之外,該癥狀也會導致腦卒中復發(fā)。腦卒中反復發(fā)作會對患者造成嚴重的心理負擔,同時也會導致患者背負巨大經濟負擔。本研究選取74例卒中后焦慮伴睡眠障礙患者,探討黛力新聯(lián)合右佐匹克隆治療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福建省立醫(yī)院收治的卒中后焦慮伴睡眠障礙患者74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對照組(n=36)與觀察組(n=38)。對照組中男21例,女15例,年齡42~78歲,平均年齡(57.51±2.14)歲,發(fā)病原因:腦梗死23例,腦出血13例;觀察組中男23例,女15例,年齡48~72歲,平均年齡(58.34±1.12)歲,發(fā)病原因:腦梗死24例,腦出血14例;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以及發(fā)病原因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簽署研究同意書,醫(yī)院醫(yī)學倫理會審批通過本次研究。
1.2?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會議制定的腦卒中診斷標準;2)經顱腦CT或MRI等影像學檢查確診;3)所有患者均符合睡眠障礙診斷標準,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7分,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評分>8分;4)所有患者1個月內未接受其他抗精神病及鎮(zhèn)靜藥物治療;5)患者肝腎功能均正常;6)無明顯失語、失認及癡呆癥狀;7)無藥物過敏史。
1.3?排除標準?1)患者存在其他全身性疾病;2)患者存在合并嚴重呼吸、循環(huán)、血液等系統(tǒng)疾病;3)患者存在活動性癲癇;4)患者無法配合完成整個療程[1]。
1.4?治療方法?2組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抗血小板治療,他汀類調脂穩(wěn)斑;同時給予患者擴血管、活血化瘀、腦保護、改善腦代謝以及營養(yǎng)支持等對癥治療。對照組實施右佐匹克隆治療治療。每晚睡前口服右佐匹克?。ㄉ虾I纤幹形髦扑幱邢薰?,國藥準字H20120001)2.5?mg。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患者黛力新(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丹麥H.Lundbeck?A/S,注冊證號:H20171104),患者于早午飯后口服,1片/次。2組患者均治療14?d。
1.5?觀察指標?治療前后2組患者的焦慮評分以及睡眠質量評分。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及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進行評分;漢密爾頓焦慮量表中,超過29分為嚴重焦慮,超過21分為明顯焦慮,超過14分為肯定焦慮,超過7分為可能焦慮,不足6分為無焦慮癥狀。患者的焦慮嚴重程度與得分呈正比。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中,主要是對患者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質量、夜間醒來次數、多夢或噩夢、困倦感、疲乏程度等進行定量觀察及療效評價;該量表中7~11分為輕度睡眠障礙;12~16分為中度睡眠障礙;17~21分為重度睡眠障礙。患者的睡眠障礙嚴重程度與得分呈正比[2]。
1.6?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進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治療后,2組患者的HAMA評分和PSQI評分均有所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討論
腦卒中患者后期常會出現睡眠障礙,患者入睡困難、易醒、多夢,該癥狀不僅會導致患者的心理負擔加劇,同時還有可能導致患者血壓升高,導致再次發(fā)生腦卒中的風險被大大增加,基于此,臨床治療中對此提高了重視。有數據顯示,大約10%~20%的腦卒中患者存在卒中后焦慮伴睡眠障礙,卒中后焦慮伴睡眠障礙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且對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也會受到影響。除此之外,焦慮抑郁以及睡眠障礙是腦卒中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會導致疾病復發(fā)[3]。
卒中后焦慮的主要癥狀表現為情緒低落、煩躁、郁悶或是憂傷、難以入睡等,患者常伴有負性情緒反應,該癥狀對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恢復以及神經功能恢復造成影響的重要因素,卒中后焦慮不僅會使患者生命質量降低,延長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恢復時間,同時還會導致疾病病死率增加。卒中后焦慮伴睡眠障礙的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現認為其主要影響因素包括以下3點。1)腦卒中的損傷部位:如果患者左側大腦半球腦實質受到損害,其發(fā)生焦慮以及睡眠障礙的可能性較高;2)精神、心理以及社會因素:患者由于擔心腦卒中的后遺癥,同時受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極易出現睡眠障礙問題;3)神經遞質功能紊亂:如果患者體內興奮性氨基酸或是其他有害物質的釋放量增加,對網狀系統(tǒng)產生作用,導致患者書面覺醒周期發(fā)生紊亂,繼而引發(fā)患者焦慮以及睡眠障礙。
卒中后焦慮伴睡眠障礙治療過程中主要是以口服鎮(zhèn)靜類藥物為主,服藥同時給予患者心理治療。黛力新是小劑量氟哌噻噸和美利曲辛的復合制劑,該藥物主要在患者的突觸前膜發(fā)揮作用,通過對患者的突觸前膜對去甲上腺素以及5-HT的再攝取產生抑制效用,從而感染促使多巴胺合成以及釋放,提高突觸間隙單胺類神經遞質的水平,使患者中樞神經系統(tǒng)功能得到調節(jié),能夠起到抗焦慮以及抗抑郁的效用,對于改善睡眠質量具有一定的效用。右佐匹克隆屬于一種新型非苯二氮艸卓類鎮(zhèn)靜藥物,該藥物的活性成分半衰期較短,且藥物達峰時間短,因此,該藥物即使服用劑量較低,也能充分發(fā)揮原本的藥效。除此之外,由于右佐匹克隆的半衰期較短,因此,患者服藥之后日間不會產生困倦,且多次給藥之后不會出現蓄積效用。右佐匹克隆能夠快速改善患者的睡眠狀況,誘導患者快速入睡,但是患者服藥后可能出現頭暈、口苦,甚至有時會出現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但停藥之后患者的不良癥狀即可緩解。將黛力新與右佐匹克隆聯(lián)合使用之后,患者的睡眠障礙以及焦慮情緒均有所緩解,療效顯著。本研究結果提示黛力新聯(lián)合右佐匹克隆治療卒中后焦慮伴睡眠障礙具有顯著療效,值得推廣。
綜上所述,卒中后焦慮伴睡眠障礙患者采用黛力新聯(lián)合右佐匹克隆治療,患者的焦慮情緒得到有效緩解,且患者的睡眠障礙情況有所改善,臨床治療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李穩(wěn),陳侃,鐘源.右佐匹克隆片的臨床使用情況調查[J].海峽藥學,2018,30(8):231-232.
[2]陳瑩.右佐匹克隆治療腦卒中后失眠的臨床效果[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9,31(4):31-32.
[3]黎玉環(huán),曾芳.右佐匹克隆治療腦卒中后失眠癥的臨床價值研究[J].中國處方藥,2018,16(11):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