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琳
摘 要:公共圖書館作為國家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資助和支持的,免費為社會公眾服務的圖書館,長期以來,是最受讀者青睞的閱讀場所,在中國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發(fā)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但我國公共圖書館依舊固守著傳統(tǒng)的服務模式,落后于時代步伐,無法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自2016年起,共享經濟這一概念異軍突起,迅速成為當今社會最受關注的經濟話題。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共享健身房……層出不窮的共享服務在刺激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同時,也大大便利了人們的生活。共享圖書、共享書店的出現(xiàn),讓我們看到利用共享經濟模式推進圖書共享的可能和存在的問題。而公共圖書館可以以此為鑒,推進館際交流,提升圖書共享服務。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共享圖書
曾幾何時,閱讀是中國人最熱衷的精神文化娛樂活動之一,整個國家都“處于全民饑渴的閱讀狀態(tài)之中。當時,新華書店里幾乎每天都是人頭攢動,新書一本接著一本地出版上架……”但這股熱潮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fā)展而迅速退去。2012年,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組織的第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2011年我國人均讀書僅為4.3本,不及猶太人的十分之一。這一數據成為“中國人不愛讀書”的最佳注腳,被媒體反復引用,令人痛心疾首。
隨著國家經濟穩(wěn)步推進,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升,與此同時,人們對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關注亦逐漸增加。2016年我國人均閱讀量為7.86本書,相較于五年前,這是一個可喜的進步,可見,我國國民的閱讀熱情正在不斷上漲。
與此相呼應的是,我國公共圖書館圖書流通情況也有了明顯的增長。
根據表1可以看出,2011至2015年,我國公共圖書館圖書流通整體呈上升趨勢。這其中,“公共圖書館書刊文獻外借冊次”的增長幅度最大,2011年外借冊次為28542萬冊次,而2015年上漲為50896萬冊次,五年內,書刊文獻外借冊次增長了78.88%?!肮矆D書館圖書流通人次”和“公共圖書館書刊文獻外借人數”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長??梢?,近五年來,人們出入公共圖書館的頻率增加,對于閱讀的熱情不斷攀升。
然而,公共圖書館的發(fā)展卻并沒有跟上人們的需求增長。
一、公共圖書館的發(fā)展困境
1.人多館少,時間成本高
與國民日益高漲的閱讀熱情相比,公共圖書館的發(fā)展卻十分緩慢。2011年我國公共圖書館業(yè)機構有2952個,2015年為3139個,僅增加了187個。國家圖書館研究院《2015全國公共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基礎數據概覽》中顯示,2015年,全國平均每43.79萬人擁有1個以上縣以上圖書館,每3058平方公里范圍內設立有1個縣以上圖書館。而德國的公共圖書館總數達9858個,每8260人就有一個公共圖書館。
人多館少,人們往往要花費大量時間在往返圖書館的路程當中。在紙質書占絕對主流的年代,這并不會影響人們對公共圖書館的熱情。但在電子閱讀大行其道的當下,時間成本問題就變得非常突出??旃?jié)奏的生活方式,讓人們變得心浮氣躁,相比于去圖書館借閱圖書,人們越來越傾向于通過手機、pad等移動設備進行閱讀。
2.人多書少,難覓合心意的書籍
收藏紙質書籍需要足夠的空間,因此我國圖書館業(yè)機構增長緩慢,也會影響公共圖書館的館藏書籍的增長。2011年圖書館總藏量為69719萬冊,2015年為83844萬冊,僅僅增長了14125萬冊。這與快速增長的“公共圖書館書刊文獻外借冊次”是十分不相稱的。
人多書少,這意味著公共圖書館很難兼顧各個年齡段不同職業(yè)的讀者的閱讀需求,從而導致人們對公共圖書館的滿意度下滑,對前往公共圖書館閱讀的興趣減弱。不僅如此,當下正是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每個人每天都要主動或被動地接收大量訊息,這使得人們越來越習慣于將閱讀當成是獲取信息的途徑,鮮有有目的性地讀書,更不用說靜下心來去思考書中要義,探索哲學的命題。缺乏目的性的閱讀,必然會導致人們在面對圖書館中琳瑯滿目的書籍時手足無措。從而使人們對于圖書館的興趣進一步降低。
3.館際合作不足,資源共享難以實現(xiàn)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龐大的人口基數決定了“人多館少”“人多書少”的困境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將長期存在。如何能用更低的費用為讀者提供更多的資源更好的服務?這就需要加強公共圖書館之間的資源共享。資源共享是指若干個圖書館共同發(fā)揮作用的一種工作方式。不僅是圖書館界一直追求的理想和目標,而且也是廣大讀者對圖書館提出的一個要求。
20世紀80年代,我國圖書館界曾提出若干文獻資源整體布局方案,而快速發(fā)展的互聯(lián)網,也為圖書館資源共享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平臺,但直到現(xiàn)在,公共圖書館的館際合作與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情況仍然進展緩慢。究其原因,一是部分公共圖書館依舊保持著閉門辦館的思想,對館際合作態(tài)度消極,認為自身館藏足以滿足讀者的需求。二是相關機構對于圖書館館際合作與資源共享并沒有制定具體的實施規(guī)范,館際之間往往沒有具體協(xié)議,缺少約束力,從而導致館際合作流于表面,資源共享也化成一紙?zhí)撐?。三是現(xiàn)階段的資源共享還停留在書籍資源和信息資源的共享上,各圖書館在圖書館管理與服務等方面依舊是“各掃門前雪”,圖書館無法結成真正的“聯(lián)盟”,自然無法發(fā)揮“1+1>2”的集群效應。
二、近幾年對關于加強圖書共享的嘗試
圖書館,是搜集、整理、收藏圖書資料以供人閱覽、參考的機構。公共圖書館服務的對象是普羅大眾。無論是推動館際合作,還是引進新興技術,提升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本質就是為了實現(xiàn)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的圖書共享,讓更多群眾受益。要想讓更多群眾受益,就必須減少閱讀成本、降低閱讀門檻,從而提高群眾的閱讀頻次。出于這一目的,我國各地的圖書館做出了不少的嘗試。
1.福州市24小時自助圖書館
2014年,福州市圖書館推出”城市街區(qū)24小時自助圖書館”,這種新型的圖書館占地只有20平方米,內設有書架、還書箱和電腦操作臺等,可以24小時不間斷提供圖書借閱服務。這種新型的圖書服務系統(tǒng)一經推出,就大受歡迎。截至2019年7月,福州開設了82臺24小時自助圖書館,2019年街區(qū)24小時自助圖書館文獻外借量達到379397冊次,占福州市圖書館總文獻外借冊次的58.9%。
數量多,分布廣,全天候服務,這正是自助圖書館大獲成功的原因。人們不用將大把時間耗費在往返圖書館的路上,在家附近的任何一個自助圖書館就可以實現(xiàn)圖書借閱。這大大降低了在借閱圖書上的時間成本,激發(fā)了群眾的閱讀熱情。但這種新型圖書服務系統(tǒng)也存在著缺陷:
一是自助圖書館存放書本有限,圖書種類少。自助圖書館僅能存放420冊圖書,很難同時滿足所有讀者的需求。
二是安裝自助圖書館需要多部門協(xié)調,因此福州各區(qū)的自助圖書館分布不均,每個自助圖書館之間的人流量也有很大的差異,還時常面臨搬遷問題。
三是自助圖書館的運營成本高,圖書館的工作人員較少,只能維持館內工作運轉。24小時自助圖書館的運營和設備維護要委托第三方公司進行,每臺的年運營經費達到9萬元。
2.共享圖書平臺和“共享書店”
隨著共享經濟的深入發(fā)展,共享圖書平臺和“共享書店”應運而生。2016年3月,一款名為“借書人”的共享圖書平臺正式上線。用戶可以通過“借書人”平臺挑選自己喜歡的圖書,并繳納一定的服務費(包括快遞費、包裝費)和押金。隨后,“借書人”通過快遞送書上門,借閱者看完后再自費把書還到指定的郵寄地址。這一模式打破時間、空間限制,可以讓人不限時、不限量地借書,全國送書上門。但這種模式側重于滿足讀者私人化的閱讀需求,運營者們無法像網約車那樣以數據來自動配單,也不能像共享單車那樣,運營者與產品分離,用戶自行尋找產品,這無疑大大提高了運營成本。此外,在電子書取代紙質書的背景下,面對廉價的電子書,共享圖書沒有任何優(yōu)勢。相比于共享單車,共享圖書平臺的市場潛力要小得多。
相比于公共圖書平臺的步履維艱,“共享書店”取得的成果更為亮眼。2017年7月,號稱“全球首家共享書店”的新華書店合肥三孝口店正式開啟了“共享書店”的經營模式。讀者只需下載相應的App,在線支付押金即可享受單次掃碼借閱總價低于150元的兩本圖書。書店還推出“閱讀獎學金”制度,用戶每閱讀一本書并按期歸還就會獲得1元“閱讀獎學金”,3個月讀12本書便返還押金的8%作為獎勵。“共享書店”一經推出,就大受歡迎。據統(tǒng)計,共享圖書服務開展后的首月內,該店總借還圖書量接近8萬本。而共享圖書服務便利了讀者的同時,也為書店本身吸引了大量客流,從而增加書店內圖書、咖啡等業(yè)態(tài)的交易額。
然而,書店本質上是營利性企業(yè),書刊銷售才是書店最主要的營利方式,而借閱新書必然會影響到書籍的后續(xù)銷售。兩者之間如何達到平衡?共享書店能否真的促進全民閱讀、推動圖書出版銷售行業(yè)健康良性發(fā)展,還需要時間的檢驗。
三、共享經濟模式對公共圖書館圖書共享的啟示
1.公共圖書館發(fā)展“共享圖書”的優(yōu)勢
和需要考慮營業(yè)額的圖書共享平臺和書店不同,公益性質的圖書館在發(fā)展“共享圖書”上有天然優(yōu)勢:
公益性質,閱讀成本低。公共圖書館是免費為社會公眾服務的,讀者在圖書館借閱圖書,并不需要支付額外的服務費和租金,讀者需要付出的閱讀成本僅僅耗費在往返圖書館路上的時間成本。
圖書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公共圖書館的圖書數量和圖書種類遠高于書店和圖書共享平臺的藏書量,可以滿足不同階層不同專業(yè)人群的閱讀需求。
管理規(guī)范,有利于書目檢索和圖書借閱。相比于書店和圖書共享平臺而言,公共圖書館的管理最為規(guī)范,無論是書目檢索還是圖書借閱都更為便利。這也有利于圖書的日常維護。
2.關于推進圖書共享的幾點措施
(1)打造區(qū)域性圖書館聯(lián)盟,實現(xiàn)館際“圖書共享”
公共圖書館的大眾閱讀類資源比較豐富,但專業(yè)類書籍較少,無法滿足有專業(yè)研究需求的讀者;而高校、研究院所等圖書館的專業(yè)文獻藏量相對豐富,正好和公共圖書館形成互補。但高校、研究院所等圖書館往往只對本校本院所的師生開放,普通讀者要想直接借閱這些圖書館的圖書,非常困難。
建立區(qū)域性的圖書館聯(lián)盟,實現(xiàn)館際圖書資源共享,推動館際互借和文獻傳遞,一方面豐富了各圖書館資源的數量和種類,另一方面降低了閱讀門檻,即便是普通市民,也可以通過圖書館聯(lián)盟借閱到自己需要的書籍,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階層不同職業(yè)不同專業(yè)讀者的需要。
(2)推行“通用借書卡”,將圖書和讀者信息聯(lián)網
江蘇省高校圖書館讀者工作委員會曾在國內率先推行全省高校范圍內的“通用借書證”,讀者憑借“通用借書卡”,就可以在江蘇全省任意一個高校圖書館中借閱圖書。作為一種全新的文獻資源共享模式,“通用借書卡”對推進圖書館之間的文獻資源共享有長足的意義。
推行“通用借書卡”,將圖書和讀者信息聯(lián)網,對圖書館而言,讀者信息聯(lián)網有利于加強圖書館對讀者的管理,也有利于加強對被借閱圖書動向的把握。對讀者而言,“通用讀書卡”簡化了借閱圖書的程序。一卡在手,讀者可以在圖書館聯(lián)盟中任一公共圖書館借閱圖書,免去了辦理借書卡的手續(xù)。不僅如此,由于圖書館都可以追蹤本館借出圖書的動向。那么,讀者就可以實現(xiàn)“異館還書”,而圖書館之間再通過館際交流,將圖書送回。
(3)加強圖書借閱網點建設
圖書館聯(lián)盟可以有效地解決我國公共圖書館“人多書少”“館際合作不足”的問題,但對于“人多館少”這一難題成效甚微。當下社會生活節(jié)奏快,人們對于時間成本的重視程度日益增加。如果不能有效地減少讀者在借閱圖書上的時間成本,那么圖書館將很難抵御可以線上借閱的電子書的沖擊。因此,公共圖書館加強圖書借閱網點建設,很有必要。
24小時自動圖書館,正是公共圖書館對建設圖書借閱網點的一個嘗試,在這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公共圖書館需要市政、電力等多個部門、企業(yè)協(xié)調,耗時耗力;建設自動圖書館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難以迅速擴張;同時由于缺乏專人看護,自動圖書館難免遭到人為惡意破壞或被挪作他用。
因此,在圖書借閱網點建設上,我們不如轉換思路,在“建設”之余,去“借”網點。
2017年8月,石家莊新華區(qū)一品牌連鎖便利店內現(xiàn)共享圖書,店內閱讀2小時內免費,外借需交押金,租金每本書每日1元。同樣在8月,交通銀行深圳某支行將將二層的一處公共空間設為公共閱讀空間,市民可自由到該支行閱讀、捐書、換書。圖書館進入便利店、進入銀行的現(xiàn)象雖然尚是方興未艾,但已經表現(xiàn)出強大的生命力。
對于圖書館而言,建設完善的圖書借閱網點網絡,有利于增進館藏圖書的流通,吸引更多讀者參與到閱讀中來。對于連鎖便利店、銀行,將圖書館搬進自己的網點,正是對提升顧客體驗的一次嘗試。面對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他們也在努力促進自身從日用商品提供者、金融服務提供者向綜合服務組織者轉型,從而提高自身的生命力。
連鎖便利店、銀行網點多且有吸引人氣的需求,而圖書館網點少,但能夠吸引人流。二者合作,在連鎖便利店、銀行設立圖書借閱網點,可以實現(xiàn)雙贏。
參考文獻:
[1]張 放.風情萬種的80年代讀書熱潮[J].中華兒女,2016
[2]張學軍.改革開放30年中國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的7個關鍵詞[J].圖書情報工作,2009
(作者單位:福州市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