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方正
摘要:課程標準對中學英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快速提升進入初中的英語零基礎學生英語學習能力,幫助其掌握課程標準規(guī)定單詞,為下一階段英語學習夯實基礎。在英語教學實踐中,一方面以詞匯教學相關的教育理論作為教學指導,另一方面積極實施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加強基礎音標教學工作,靈活運用科學記憶方法, 積極利用上下文語境,定期有針對性詞匯學習。
關鍵詞:課程標準 詞匯教學 記憶方法 初中英語
詞匯教學對于英語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對于初始年級學生,掌握一定的詞匯對于交流、理解、表情達意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中學英語基礎教學的順利與否往往取決于詞匯教學質量的高低。因此,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教育工作者,不僅要重視詞匯教學相關領域的理論和研究成果,還要加強對詞匯教學的關注。
英語課程新標準明確提出,初中畢業(yè)生英語等級應達到第五級標準,即個人學會1600多個單詞并掌握200-300個習慣用語和固定搭配。然而由于進入初中的學生,多數英語學習水平還處于零起點階段,此外在中學英語教學和學習過程中由于缺乏英語模擬環(huán)境和練習,詞匯學習成為英語學習的重難點。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一方面向學生強調英語學習的基礎在于詞匯學習,另一方面在教學中巧妙組合使用多種教學方法,以加深學生詞匯的理解和印象。
一、加強基礎音標教學工作,做好英語學習入門引導
音標教學是引導學生正確發(fā)音的重要手段,也是學生以后自學,獨立運用英語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英語交流過程中所用到的音標與字母,字母與字母之間都有相對應的發(fā)音規(guī)律。在學生剛接觸英語的時候,先教給學生48個音標的正確讀法,在學生接觸到新單詞時,刻意鍛煉學生獨立使用音標來識讀新單詞,同時鼓勵學生嘗試尋找單詞與單詞字母間的發(fā)音規(guī)律。比如:字母e在開音節(jié)中讀/i:/,在閉音節(jié)中讀/e/;i在開音節(jié)中讀/aI/,在閉音節(jié)中讀/i/。ee字母組合在meet,see,keep,feed中發(fā)/i:/;ar字母組合在car,card,hard,farm,market中發(fā)/ɑ:/;ai/ay在字母組合在straight,stay,say,way,may中發(fā)/ei/。有些單詞派生出的新詞re,un,ing發(fā)音比較固定。長單詞的記憶可以根據音節(jié),一個單詞音節(jié)的多少,只要讀準每個音節(jié),一般都能拼準所讀的單詞,不需要死記硬背。例如interesting,popular,dictionary。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學習之后,逐步將英語的音與形對應起來,讀單詞容易,記單詞輕松。
二、靈活運用科學記憶方法,重視理解記憶學習方法
英語學習的難點和重點都在于詞匯的積累和運用,但是學生往往無法找到學習竅門,尤其在剛開始學習記憶單詞顯得尤為困擾,單詞記憶不牢易忘,單詞使用在句子中位置不對,詞性使用不當,不僅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學生產生英語厭學情緒,也大大降低了學生英語學習效率。在英語教育相關領域科學理論指引下,正確使用科學記憶方法,能大大提高英語單詞記憶效率,快速增加自身的詞匯積累。
(一)關聯記憶法
根據心理學家對信息記憶的研究成果可知,所有記憶系統都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在于獲取信息,另一方面則是信息的重新提取。傳統英語學習的方法主要是通過機械反復念或重復抄寫,這種學習方法所取得的效果遠遠沒有通過建立意義聯系所取得的學習效果好(徐曉鷗,2010)。因為通過融入語境可以促進學生快速識別詞匯含義,并能避免詞匯歧義(桂詩春,2000)。根據周圍的環(huán)境,對周圍事物的感知就容易被記住。比如,當提到動物(animal)時,自然聯想到pig(豬),lion(獅子),elephant(大象)等。提到顏色(color)時就會想到green(綠色),blue(藍色),red(紅色)等。在介紹交通工具subway時可以引導學生說出其他交通工具的單詞:plane,train,bus,boat,bike,car,taxi。
利用語境幫助學生理解單詞:Does he often get to school early ? Yes, he does. Yes, he did .兩個形式不同的單詞,does與did 反映學生到校時間的差異,這更有助于學生對詞匯的理解。Yes, he does.表明他經常到校很早。Yes, he did.表明他過去到校很早,現在到校不早,反而遲到,帶有責怪的意思。
聯想記憶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增加詞匯,提升閱讀能力,另一方面還可以加強新舊知識聯系與區(qū)分。通過背景知識的介紹與分析,學生理解大意更容易了。
(二)歸納法
引導學生把學過的單詞進行歸納,系統分類學習過的知識。例如,名詞可按照單詞表征的種類分為植物、時間、衣物、學習用品、運動、景點等。認知心理學理論認為,認知加工分形式加工和語義加工。例如,我們在學習“sports”這個單詞時,“If we want to be healthy,we should do sports. What kind of sports do you like? :lay balls, run, swim, boat, skate, ski, hike. What ball sports do you know? Basketball, volleyball, ping pong, tennis, soccer, bowling.”
(三)構詞法
語義場理論認為,在語義場內,詞義不僅能夠按照詞匯間的相同、相近等歸屬聯系,組合成多種類型的組合詞,還能夠按照詞匯在語流中的語義成分前后關系,搭配與使用詞匯。因此,鼓勵學生掌握構詞法,應用到英語學習中,可以大幅度提升自身詞匯量。單詞構造的方法主要有合成法、派生法、轉化法和縮略法。
1.合成法
合成法是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獨立的單詞重新組合成一個新的單詞的構詞方式。例如,space+ship=spaceship,high+way=highwag,after+noon=afternoon,boy+friend=boyfriend,black+board=blackboard,ear+ring=earring,birth+day=birthday。
2.派生法
派生法是通過添加詞綴改變原本單詞的含義或詞性。詞綴包括前綴和后綴,前綴一般只能改變單詞含義,而后綴只能改變單詞詞性,兩者與詞根均相關,如happy→unhappy,agree→disagree,round→around。
當我們在討論天氣時,就有一些描述天氣的詞:fog→foggy,wind→windy,rain→rainy,snow→snowy,sun→sunny,cloud→cloudy,help→helpful,hope→hopeful,beauty→beautiful。
3.轉化法
轉化法是通過語境轉化一個單詞的詞類,轉化法雖然不會使拼寫形式發(fā)生改變,但可以使單詞的詞性發(fā)生變化,比如動詞變名詞,名詞變動詞,形容詞作動詞、副詞、名詞等。rain(v.下雨)→ rain(n.雨水),early(adj.早的)→early(adv.早地),last (adj.上一個的)→last (v.持續(xù))。
4. 縮略法
例如,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SA ,television→TV。通過大量的規(guī)范化練習,學生的詞匯量明顯擴大并且詞匯運用能力明顯增強。
三、積極利用上下文的語境,有效提高詞匯運用水平
在英語閱讀時,有時必須通過固定搭配、前后文才能具體明確。如果缺少了真實的語境,那么詞匯學習就沒有了效果。因此,在平時教學中,我常常通過設定詞匯所在的特定語境,來鼓勵學生勤說、多練,力求聽、說、讀、寫能力全面提高。
(1)由淺入深,只求質量,不追速度。從字母、字母組合的讀音到單詞的音節(jié)劃分和讀音盡量用英語教學,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好習慣。
(2)在學習新單詞時,先通過讀準音,然后識記固定搭配,最后應用到具體句子中,通過給學生做示范,逐步提升學生英語詞匯量和應用能力。
(3)利用圖片或視頻教學單詞,把單詞教學融入到具體的生活當中,不僅能夠使學生真實生動地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英語詞匯使用的趣味性,還能夠進一步激發(fā)學生英語學習的渴望和潛力。只要學生對學生產生興趣,學習效果就顯而易見了。
四、定期有針對性地進行詞匯的復習,有效降低英語知識遺忘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表明,學生當時聽懂了也理解了,過不久就忘了,學得快忘得快。對所學的知識及時強化,能明顯加強詞匯記憶牢靠度。堅持每天抽10分鐘聽寫單詞,及時批改,當天訂正,及時糾錯。另外,周考、月考試卷都注重詞匯的考查,既復習了所學過的單詞,又了解了新詞匯、理解了新詞義。平時拼寫單詞競賽、才藝秀、手抄報等對同學們學習單詞都有很大幫助。
詞匯學習是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教學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入門者學習的重難點。一方面要靈活運用英語詞匯教學規(guī)律,綜合初中生學習英語的身心特點,另一方面還要利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開展新課程理念背景下英語詞匯教學的新任務。
參考文獻:
[1]Virginia,French Allen,Allen.詞匯教學技巧[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2]龔亞夫,羅少茜.課程理論、社會建構主義理論與任務型語言教學[J].課程·教材·教法,2003(01):4953.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徐曉鷗.初中英語教學中英語詞匯教學的探討[J].海外英語,2011(04):81+88.
[5]桂詩春.語用和記憶[J].語言文字應用,2000(01):6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