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進雄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fā)展,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思想也越來越先進,越來越多的小學語文教師認識到小學作文教學的重要性。小學作文水平不僅和學生的語文成績息息相關,更為重要還對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養(yǎng)產(chǎn)生重要影響。為此,根據(jù)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針對小學作文中的常見問題,嘗試提出一些解決的策略和措施。
關鍵詞:下水文;素材積累;評價方式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際交往的日益頻繁,語言表達能力越來越來突顯其重要性,而這恰恰是作文教學的落腳點,作文教學的最終目標就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但是現(xiàn)實中的作文教學卻是一件令人頭痛的事:作文課上,學生愁眉苦臉,唉聲嘆氣,寫時像擠牙膏似擠出幾個字,一副痛苦不堪的樣子,對此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那么如何讓學生“樂于表達,易于動筆”,變被動為主動,下面就談談自己的一些淺見.
一、春江水暖鴨先知
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游泳當然要講一些游泳的道理,但是教的人熟諳水性,跳下去游幾陣給學生看,對學的人好處更多。語文老師教學生作文,要是老師自己經(jīng)常動動筆,或者另外寫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加快學生的進步。經(jīng)常動動筆,用比喻的說法就是“下水”。在作文教學實踐中,教師主動下水寫作,不僅僅是一種言傳身教,更重要的是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把寫作規(guī)律和教學規(guī)律結合起來,事半功倍。試想自己沒有親身體驗,怎能知道這其中的甘苦和迷惑呢,在批改時又如何能切中要害,和為學生授業(yè)解惑呢?比如,一個題目如果身為老師寫不出或是構思起來有點難度,在批改作文時就能以更和平的心態(tài)去面對學生的作品,也可以更好地發(fā)現(xiàn)學生作文中的精彩之處,更重要的是,通過親身下水,教師自然了解學生作文的種種問題,進而發(fā)現(xiàn)學生作文中的問題所在,因此能更有針對性的指導。
如在教《難忘的“第一次”》,我在下水寫作時,發(fā)覺可以寫的“第一次”還真不少,但是如何具體、詳細地把“第一次”交代清楚,則需要當中細節(jié)的再現(xiàn),需要字句的斟酌。如何開好頭;從寫事到寫感受這中間又如何過渡;文章如何要有亮點而又不落入俗套,這些還真叫人費盡心思。有了這些的寫作“經(jīng)驗”,批改時就能做到方向明確,直指要害。從學生的這次寫作結果來看,確實都在這幾個問題處理很是唐突,特別是開頭,大多是千篇一律的僵局,鮮有精彩之作。但有一位同學寫了這么一句讓我眼睛為之一亮:“如果說記憶是一只晶瑩剔透的杯子,那么擁有美麗童年、純真歲月,便是將它襯托到極至的瓊漿玉露?!比绻麤]有事先的寫作,又怎能體會此句的精彩呢?因此,作為老師經(jīng)常下水,言傳身教,勤加苦練教學內功,才能讓作文教學收到實效。
二、引導學生注重平時的積累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材工,只有在讀、寫、說方面多訓練,寫的源頭才有活水來,而不至于常有“無米之炊”的煩惱,所以,平時要積極引導學生積累材料,儲備寫作信息。
注重課內積累。《語文課程標準》就給我們明確提出“要積累課文中的優(yōu)美詞語,精彩片段”的要求,其實,小學課本里的每一篇選文大都是名家名作,內容精彩,語言規(guī)范,文質兼美。如《桂林山水》一文中就有許多描寫山和水的詞語:波瀾壯闊、水平如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這些皆是字字珠璣,而描寫山和水的句子更是文章的精彩之處。又如《她是我朋友》中就有很多關于描寫哭的詞語:啜泣、嗚咽、哭泣、抽泣,至于課文要求背誦的段落、日積月累,更是要逐個落實,逐項過關,這些都是我們平時寫作的很好素材。
積極拓展課外閱讀。古人有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根據(jù)心理學研究,小學階段是兒童記憶最佳的時期,因此,如何指導學生閱讀大量的課外知識就顯得非常的重要。首先,應該培養(yǎng)學生與人分享的意識。除了學校圖書館里的書,還應該鼓勵學生之間互相分享書籍,組建班級的圖書角,一年下來,學生就可以閱讀到許多本書。其次,要保障學生在校的閱讀時間。目前在農村的孩子,生性好玩,閱讀比較被動,加上家長又比較忙,學生的課外閱讀就很空白。因此,盡我們所能,營造起濃厚的閱讀氛圍,保障學生的閱讀時間就顯得更加重要。其實,中午可以提前打開校門,讓已來的學生,在文明督導員的監(jiān)督下進班靜靜閱讀或是輕聲交流,點滴積累,長此以往,這將是一筆不小的閱讀量。最后要教以閱讀技巧,提高閱讀效率。如低年級注重摘錄好詞佳句,激發(fā)閱讀興趣;中年級增加精彩段落、主要內容、詞句賞析等,而高年級在這基礎上更注重寫作技巧上的指導。只有做好閱讀與筆記相結合,真正去體會領悟才能達到開卷有益。
強化訓練,授之以漁。在學生有一定積累的基礎上,需要創(chuàng)造適當?shù)姆绞阶寣W生有表現(xiàn)的機會,組織學生進行讀書交流,激發(fā)學生興趣,真正做到樂學才能善求。如利用課前的5分鐘,讓學生按照班級座位的序號,上臺交流學習新得,或講成語故事,或講圣賢經(jīng)典的感受,或交流各自的興趣愛好,并在每一月通過“積累能手”、“金嗓子”、“最佳讀者”等榮譽稱號給予激勵,使他們勤于讀,樂于學。另外,日記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日記不僅走進了師生的的心靈,溝通情感,而且還可以訓練學生作文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寫作。如班里一位同學寫他的父親,其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父親穿著一雙破舊的皮鞋,身上披著一件洗得發(fā)白的襯衫,彎著腰向我走來。我不敢正視父親的眼睛,我怕見到父親的白發(fā),更怕看到他那布滿血絲的眼睛,……想著父親平日里為家里的操勞,我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感情了,淚水沿著我的面頰一滴一滴往下落……。像這樣飽含盛情的人物刻畫、精彩描寫,在平日的課堂作文是不多見的,而這不正是平時積累的成果嗎?
三、改變作文評價方式,呵護寫作熱情
以往我們批改作文時都全批全改,重視了教師的作用,而學生游離于批改之外,缺少參與,沒有深入體會,收效不大。因此,作文評價方式的改變也就勢在必行。
教師的批改要多批少改,以鼓勵為主。在批改學生作文時,我們必須進入兒童世界,體會兒童的心理,理解并學會用兒童的眼光觀察生活,把批改作文當作一次與學生進行交流的環(huán)節(jié),用與學生共同探討的方式給予恰如其分的評價,盡量多批少改,鼓勵進步,以委婉的方式指出學生的缺點和不足,以此真正關注學生個人。
重視作文的修改過程。有人說:好的作文是修改出來的。所以,教師要注重在引導和指點的基礎上,學生能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采取批改的方式,或引導學生談作文感受,總結作文中的成功經(jīng)驗與失敗教訓;或引導學生讀、聽他人的作文,并能從主旨結構、字詞句等方面加以表達自己的觀點等等,如此,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修改習慣,假以時日,寫作水平將有質的提高。
作文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老師長久不斷探索教學理論與不斷的實踐,才能有達到學生作文水平提高的目的,才能在作文寫作教學中,與孩子執(zhí)筆飛揚。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年。
[2]?楊會敏.體驗式作文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3]?李彩萍.守望精神交流的家園——作文教學隨想[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