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娟英
摘 要:伴隨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數學文化教育受到重視,如何既有序又有效地在數學課堂中滲透文化教育是需要教師再三思慮的問題。主要從六個方面入手,就小學數學課堂中數學文化的滲透策略進行探究,以期深化對數學文化教育的辯證認識,以多元手段實現數學文化的有機滲透。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教學;數學文化
數學文化是數學教學的重點內容,教師要將數學文化教育同平時的課堂教學活動巧妙整合于一體,以數學文化為介質深層解析數學知識和規(guī)律,讓學生意識到數學并不僅僅是固化的數字運算,更是一種獨具特色的文化符號。下面筆者就數學文化的滲透策略展開概述。
一、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適時融入數學史教育
數學史記載了數學文化演變、完善的發(fā)展過程,融貫多元數學思想和理念方法。此外,數學史同人們的生產生活活動也有著不可忽略的關聯性,基于實踐視角來看,每一個數學知識點、每一則數學思想的產生都是在實踐問題的處理和求索中逐漸演變而成的。小學數學教學最為關鍵的任務在于引導學生熟悉數學思想、習得數學知識,并將這些課上學到的思想和知識付諸日常實踐當中,為實現這一授課目標,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融入一些數學史方面的知識。數學史知識的滲透可以引導學生正視數學知識的發(fā)展過程,引導學生將學到的零散知識通過歷史認識的連接,形成完整的知識系統(tǒng),繼而實現數學學習更高級的跨越。
例如,在引導學生認識各個整數時,教師便可以適時地給學生穿插一些關于數學的出現、數字的產生等方面的內容,剛接觸數學的一年級小學生正處在對數學知識探究欲高漲的階段,教師在講課時可以添加一些多元有趣的文化素材。如可以講解《古人計數》等數學故事,如此一來可以深化學生對整數形成過程的理解,二來可以調動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的踴躍性,引導他們發(fā)現數學同實踐生活的緊密關聯,這也為后續(xù)加減法的學習打牢根基。再如,在教學有關“時、分、秒”的內容時,可以將古代時間單位的發(fā)展歷程滲透其中,我們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給學生展示一些古代著名的計時儀器,如日晷、沙漏等,給他們科普古代主要的計時單位——時辰。伴隨時代的變遷,機械學和電學知識普及后,發(fā)明了石英鐘、電子表,我們可以給學生展示各種樣式的表面,認真了解上面的時間刻度,也可以借助秒表引導學生了解分、秒的時間長度,讓學生切實認識到時間的寶貴。
二、在數學知識的講解中穿插數學名人故事
小學生大多喜歡聽各種有趣的故事,我們在講解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可以適時加入幾個數學名家的故事,以這些名家的數學實踐經歷言傳身教,使小學生深入體會數學文化的獨特內涵。另外也可以發(fā)揮數學名家的榜樣作用,引導學生樹立樂觀進取的學習觀念,在日后的數學學習中才能不驕不餒、不言不棄。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和面積”這部分內容時,可以給學生科普一下我國古代同圓周率研究密切相關的數學名家——祖沖之,即便在當時沒有什么先進運算工具的落后環(huán)境下,祖沖之依舊憑借自身的聰穎才智和不懈努力,將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的第七位。由這個故事告誡學生,數學研究依靠的是勤勉奮進和持之以恒,以此激勵學生多多用腦、勤于思索、善于動手,學習古人縝密刻苦、不言放棄的科研品質,要堅信只要自己勤勉努力,也可以有更多的數學收獲。
再如,在引導學生認識七巧板時,我們可以讓學生了解更多關于七巧板的歷史常識:七巧板最早產生于近千年以前的宋代,是由一個叫黃伯思的人發(fā)明的,后來慢慢傳至海外其他國家,通過有趣的七巧板,可以拼湊出五花八門的圖案。在海外,七巧板還有另一個名字——唐圖,顧名思義,即是中國人創(chuàng)造的拼圖,中國人的聰慧由此傳至海外。如此可以強化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可,對古人智慧的贊賞,以及立志為國爭光的信心。
三、在課堂文化情境創(chuàng)設中強化數學文化素養(yǎng)
唯有身處自由歡快的氛圍中,學生方可以更樂觀開放的心態(tài)開展學習活動,創(chuàng)設數學文化情境一來可以更有效地強化學生的數學思維,二來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踴躍性,增強授課成效。教師要把自己掌握的數學思想、數學理念一一傳授給學生,打造適宜的情境“引學生入勝”,使他們可以一邊學習一邊探討,構建基本的數學思維體系,繼而促進學習目標的實現。另外也要注意數學文化是一種隱形的寶貴財富,教師要基于要講解的課程內容,聯系多學科知識,創(chuàng)設跨越學科、跨越知識的文化情境,使學生可以在潛入默轉中感受數學文化的洗禮,拓展思維思緒,強化文化素養(yǎng)。
比如說,在學習可能性時,教師可以聯系歷史典故《田忌賽馬》助力教學,讓學生將可能出現的每一種對戰(zhàn)情況一一列出,探討計算田忌獲得勝利的可能性的大小;在學習有關速度和路程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基于唐詩《早發(fā)白帝城》中的“千里江陵一日還”規(guī)設習題內容,類似的應用性題目兼具詩意和創(chuàng)新性,學生練習時也更有計算的興趣和想象空間;在學習毫升、升之間的換算關系時,教師可以借用科學探索課上的度量杯進行直觀演示,便于學生理解和學習??傊?,沒有哪一門課程的學習是獨立存在的,數學課程亦是如此,教師要有意識地探尋數學同其他課程的相似之處,創(chuàng)設跨越學科的課堂文化情境,為數學教學增添更多因子,以此助推學生綜合文化素養(yǎng)的強化。
四、在過程與方法的教學中進行數學思想教育
基于實際來看,學習數學的過程和要用到的方法本來便同數學思想息息相關,在小學這個打牢知識基礎的特殊學習階段,數學思想的滲透一定要避免照本宣科式的固化解析,很多知識點需融入數學探索的過程之中,同時還需要有策略、有方法地融入,方能引導學生按部就班地感受數學思想的潛在內蘊。一般而言,小學數學學習中要用到的數學思想方法主要有比較、假設、化歸、分類等,在實際授課時,引導學生感受知識習得過程中用到的思想方法,可以助推學生數學文化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所以,教師在正式開始講課前,務必要耐心研究課本,了解課本的編寫目標,并找出其中用到的思想方法,在講課時,注意適時給予學生一定的啟迪,讓他們自己去探尋、去感受、去歸納各種思想方法,并在課下做好溫習回顧和強化練習。
例如,在引導學生認識一些復雜幾何圖形,如平行四邊形與梯形時,教師便要有意識地給學生灌輸化歸思想,所謂“化歸”,也就是轉化和歸結,是一個由困難到容易、由繁復到簡單的轉化過程?;瘹w思想在小學數學學習中的運用主要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將那些晦澀難懂的內容轉化成熟悉易懂的內容,在學習平行四邊形與梯形這一內容之前,學生已有了一定的幾何圖形學習經驗。所以,教師可以以此為基礎引導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加以分割、填補和平移,把平行四邊形、梯形變成學生常見的正方形和長方形。如此學生便可以更輕松、更容易地探尋圖形的知識和規(guī)律,并以此解答問題??傊?,化歸的思考過程潛在于學生的探究活動中,在學生有了基礎的知識認識后,教師便要引導他們加以歸納整合,切實掌握數學思想方法。
五、在情感價值觀的教學中融入數學精神教育
數學精神教育更強調學生的長效進步和正確發(fā)展,也就是更注重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情感感受,飽含理性因子的數學精神是幫助學生維系長效進步的原動力,也可以引導學生構建向上積極的思想觀念。從本質來看,數學精神囊括多元內蘊,如向往真理、周密嚴謹、勇于求知、不言不棄等,核心內容在于“理性”二字,生活中有很多問題是不能通過固化的數學知識來應對的,只有深諳數學精神,方能以更睿智、更辯證的眼光正視問題。例如,在學習“可能性”時,筆者設計了一個“摸球游戲”,讓學生通過觸覺、視覺、思考等多個途徑來推測可能性,設計游戲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感知數學探究過程、感知數學知識的產生,通過在做中學,強化學生的數學理性思維和嚴謹精神。
六、在數學文化的挖掘中感受數學的實用價值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數學文化,但是小學生本身年紀有限、見識有限、能力也有限,很難及時探查到周圍的數學文化因子,教師要多多引導學生探尋身邊的數學知識,體會數學這門課程的實用性。例如,在學習有關圖形運動的知識時,教師可以通過圖形教學工具給學生演示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等基本的圖形運動,引導學生細心留意圖形在經過平移、旋轉和軸對稱后有哪些變化,變成了哪些新圖形,并提出問題“生活中有哪些現象用到了圖形的運動?”有的學生提出游樂園里的旋轉木馬用到了圖形的旋轉,奶奶剪的窗花用到了圖形的軸對稱,電梯的運行用到了圖形的平移……教師則要給學生拓展更多生活中的圖形運動現象,如可以給他們展示頤和園建筑圖片,引導學生體會古建筑獨特的對稱之美,展示汽車、飛機、動車等交通工具的圖片,引導學生體會圖形軸對稱在科技行業(yè)的應用等等。
教師也可以基于課本上的圖形知識,同學生一起“變廢為寶”,動手制作簡單的手工制品,以此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實用價值的辯證認識。如,用丟棄的易拉罐制作圓柱形的筆筒,用圓規(guī)畫出半圓形的扇面,制作好看的小扇子,用閑置的長方體快遞盒制作收納盒等等。通過這些簡單有趣的手工制作活動,一來強化學生對圖形知識的認識,二來也引導學生感知數學獨特的美??傊處熞嗤瑢W生一起挖掘身邊的數學知識,讓他們認識到數學這門課程同生活的密切關聯,認識到數學知識的實用性。
七、結束語
在數學課堂中滲透數學文化教育自有其關鍵性所在,教師要認真規(guī)設好數學教學活動,切不可將數學文化的滲透模式化,拘泥于限定的條框之中。需以課程教學實際和學生的數學學情為切入點,機動、科學、有效地創(chuàng)新、優(yōu)化、改革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學習固化數學知識的同時還能接受文化教育的熏陶。
參考文獻:
[1]王新.基于數學文化,構建高效課堂:談小學數學課堂整合中的數學文化[J].數學教學通訊,2017(28).
[2]高元林.探析小學數學課堂中數學文化的滲透[J].好家長,2019(39).
[3]劉璇.小學數學課堂中數學文化的滲透[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8(1).
[4]陳韋.小學數學課堂中數學文化的滲透路徑探析[J].成功(中下),2018(11).
[5]蔡江蓉,孫遠騰,王澤健.融數學文化于課堂,提高人文教育實效[J].出國與就業(yè)(就業(yè)版),2011(13).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