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丁凡
摘要:《三字經(jīng)》是儒家文化下的產物,雖然作者目前不詳,但它流傳深遠。以儒家孝文化為視角切入《三字經(jīng)》,從孝順父母和友愛兄弟為主要內容探討儒家孝文化在《三字經(jīng)》中的體現(xiàn)。以《三字經(jīng)》為主體來探討孝文化和五德的關系,為現(xiàn)代兒童教育提供一點啟發(fā)。
關鍵詞:《三字經(jīng)》;儒家;孝文化
前人有關《三字經(jīng)》方面內容的研究側重于研究其版本、譯本、作者、成書過程、和思想內容等方面的研究,而單從思想內容方面來講也是從儒家教育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對孝文化在書中的體現(xiàn)只是寥寥幾句,并未做過多的探討,本文基于這個情況對《三字經(jīng)》中儒家孝文化的體現(xiàn)做一點探討。
一、《三字經(jīng)》概況
(一)作者及流傳情況
《三字經(jīng)》的作者至今仍沒有一個定論,按照目前學術界比較認可的說法是宋人王應麟所寫,但現(xiàn)在很多學者主張是宋人區(qū)適子所寫。從其寫作手法,思想觀念來看,大家都公認其成書年代的是宋末元初這個歷史時期。而它雖然在現(xiàn)代流傳甚廣,但在其剛成書時傳播規(guī)模并不大,是在經(jīng)歷了一個廣泛傳播的積累過程才在明中期得到發(fā)展的,然后就一直在社會上廣泛傳播,直至現(xiàn)在。[1]
(二)內容
《三字經(jīng)》是一部蒙學啟蒙讀物,雖只有短短千余字,但是卻生動具體而又深刻的講述了為人準則、行事規(guī)范、學習研讀儒家經(jīng)典的方式方法,以及生活常識、地理、歷史等內容,可以說是涵蓋了當時古代社會的方方面面。它不僅在敘述具體道理的時候對儒家孝文化有體現(xiàn),而且在講述的大量前代圣人賢人事跡的時候也表現(xiàn)了儒家的孝文化。
二、《三字經(jīng)》孝文化的具體體現(xiàn)
《三字經(jīng)》作為一部蒙學啟蒙讀物,在兒童能理解范圍內講述一系列道理,培養(yǎng)孝是這個階段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而儒家也強調孝,有“夫孝,德之本也”[3]的說法。在宋一朝,孝這一觀念進一步深入人心,而《三字經(jīng)》中也很明顯的體現(xiàn)了儒家的孝文化。
1.孝順長輩的體現(xiàn)
首先表現(xiàn)在要遵守人倫綱常?!度纸?jīng)》中有這樣的描述 “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盵2]p9“父子恩,...,此十義,人所同”[2]p13自漢代董仲舒提出三綱五常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以后各朝各代都沿襲了這一基本思想,于南宋朱熹對這一理論甚至于還有所加強,更強調人倫的重要性。其中的父為子綱要求后代必須遵守父母的意見,不管是對還是錯都不能違背。所以在古代才會有許多愚孝的典故,比如郭巨埋兒,而這點在《三字經(jīng)》中也有表現(xiàn)。但更多的是強調父慈子孝,“三綱者:…父子親”[2]p8,這樣才能家和萬事興,可見其對孝順父母并不只對兒女有要求,對父母也有“慈”的要求,正所謂“父慈”才“子孝”。
其次體現(xiàn)在要學習遵守長輩的教導,以長輩為師模仿其好的行為規(guī)范。以《三字經(jīng)》中都熟知的一段為例“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盵2]p5雖然這句話的說的是父親、師長對孩子的教導和約束,但是后面卻點出來兒童不學習的后果,以反問的語氣問孩子現(xiàn)在不學習、不受長輩的約束,以后會怎么辦呢?還是在強調兒童在父親師長等長輩的教導下應該多觀察多學習,就跟孔子所說的這句話“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體現(xiàn)的意思是一樣的。而在《三字經(jīng)》最后撰述者也提出自己寫成這本書的一個最終目的,“我教子,唯一經(jīng)。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2]p47就是要孩子勤奮學習,珍惜光陰,用這來勉勵自己。
再則孝順父母表現(xiàn)在關心父母這方面,是需要用行動表達出來的。在《三字經(jīng)》最明顯的就是“香九齡,能溫席”p6這句話,它的意思是黃香不過九歲的時候就會幫父母暖被。雖然他才九歲,就會主動地關心父母,并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撰述者希望看書的孩子能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而不是全部教條化教導兒童要孝順父母,主動關心父母,這樣往往會適得其反。
最后孝順長輩則是體現(xiàn)在期望后代勤奮讀書、建功立業(yè),光耀門楣。而古代科舉將讀書與做官結合起來,當時儒家提倡“學而優(yōu)則仕”的觀點,古代的文人受其影響,特別是對寒門子弟來說更是改變命運的為數(shù)不多的機會,所以便帶有考中進士后回家光耀門楣的思想。而這也有《三字經(jīng)》中體現(xiàn)出來,其中有這樣的內容:“揚名聲,顯父母,光于前,裕于后。”[2]p47這句話的意思是,既能名聲顯揚,又能使雙親榮耀,祖宗增光添彩,恩澤惠及子孫[2]p47。這是當時文人士子在父母期望和自身愿望結合的情況下做出的選擇,甚至有些人不愿意科舉做官,但在父母的期望下也不得不放棄自己的想法,轉而去“十年寒窗苦讀”。
2.友愛兄弟的體現(xiàn)
在《三字經(jīng)》中雖然對孝悌中的悌,即友愛兄弟的描寫不多,但還是有讓我們思考的地方。
在《三字經(jīng)》中這孝悌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孔融?!叭谒臍q,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盵2]p6,意為孔融年僅四歲就懂得給兄長讓梨,弟弟敬愛兄長,是從小要明白的道理,這是《三字經(jīng)》中說孝悌兄長的具體生動的事例。而至于這方面的理論則有“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shù),識某文?!逼湟馑际亲鋈耸紫葘⑿?,然后才是增加見識,學會數(shù)目加減,認讀文字文章。而在《論語》中也有類似的說法:“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言,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4]P5意為后生晚輩在父母面前就孝順父母;離開自己的房子,便敬愛兄長;寡言少語,說話則誠實可信,博愛大眾。親近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學習文獻。雖然《論語》中的學習文獻知識的要求會更多更復雜,但是仍然是以孝悌為重的,可見在儒家看來孝悌真的是學習知識的基礎條件。這一方面在《三字經(jīng)》中也體現(xiàn)的十分明顯。
三、結語
《三字經(jīng)》中的所體現(xiàn)的儒家孝文化是一種在人倫柔情外衣下的帶有一定的功利主義色彩的孝。他講究三綱五常的人倫關系,本質還是偏重儒家教化,主張正統(tǒng)觀念。但這也無可厚非,因為《三字經(jīng)》的寫作目的就是為了給兒童學習的,而從小就灌輸這種以“仁”“禮”為根源的儒家孝文化,養(yǎng)成“義”并培養(yǎng)“智”和“信”。這樣一個邏輯體系下的《三字經(jīng)》勢必會對古代讀此書的兒童受到傳統(tǒng)儒家正統(tǒng)思想的影響,對以后的人生產生一定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李卓林. 《三字經(jīng)》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
[2]李逸安譯注.《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guī)》[M].北京:中華書局,2009.3(2009.4重印)
[3]胡平生,陳美蘭譯注.《禮記·孝經(jīng):中華經(jīng)典藏書》 [M].中華書局,2016.02.01
[4]楊伯峻譯注,《論語》[M]. 中華書局.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