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堯堯 顏秀琳 王靜梅 盧英俊
【摘要】本研究以30名大班幼兒為被試,以不同種族真人及卡通面孔圖片為材料,考察幼兒對不同種族真人與卡通面孔的分類能力。結(jié)果顯示:(1)幼兒對高加索人面孔分類能力最強,對中東人面孔分類能力最弱。(2)幼兒對卡通面孔的種族分類能力顯著強于真人面孔。研究者據(jù)此提出教育建議。
【關(guān)鍵詞】幼兒;真人面孔;卡通面孔;面孔分類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20)7/8-0050-04
對幼兒來說,提高對不同種族面孔的認知能力,有利于其開闊視野,更好地適應(yīng)全球化時代。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陌生人時,異族面孔往往會首先吸引人們的注意。對異族面孔的種族類別判斷比本族面孔更快的現(xiàn)象,被稱為異族分類優(yōu)勢。有研究指出,面孔知覺的異族效應(yīng)主要表現(xiàn)為,對他族面孔的種族類別判斷更快速、更準確,而對本族面孔的個性化信息分辨更快速、更準確?!?〕面孔知覺的異族效應(yīng)非常普遍,廣泛存在于不同的種族和年齡群體?!?〕埃莉諾·麥肯(Elinor Macken)等人認為,幼兒階段是面孔知覺異族效應(yīng)發(fā)展的關(guān)鍵期,且相比其他發(fā)展階段具有更強的可塑性?!?,4〕以往國內(nèi)外針對種族面孔的研究大多采用中國人(黃種人)、高加索人(白種人)、非洲人(黑種人)等種族特征較為明顯的面孔,鮮少涉及“模糊種族”,如中東人。此外,目前面孔分類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真人面孔,而對卡通面孔的研究相對較少。有研究表明,雖然真人面孔與卡通面孔在某些物理特征上較接近,但對兩類面孔的加工方式可能存在差異。當前真人面孔與卡通面孔加工的比較研究主要集中在面孔記憶、表情識別和吸引力評價等方面,尚未見面孔分類的比較研究。基于此,本研究采用不同種族(高加索人、中國人和中東人) 、不同類型(真人、卡通)面孔為刺激材料,考察幼兒對不同種族面孔以及真人與卡通面孔分類加工的差異,供相關(guān)人員參考。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杭州市某幼兒園大班幼兒30名為研究對象。男女各半,平均年齡5.9歲(SD=0.2)。所有幼兒均無特殊身心疾病,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右利手。
2.實驗材料
本研究采用不同類型(真人、卡通)與不同種族(高加索人、中國人、中東人)的面孔材料。真人面孔中的高加索人面孔和中國人面孔主要選自NIM情緒面孔數(shù)據(jù)庫(The NimStim Set of Facial Expressions),中東人面孔主要選自伊朗面孔數(shù)據(jù)庫(Iranian Face Datebase)。從面孔數(shù)據(jù)庫中選取正視條件下真人中性表情圖片60張(每個種族各20張,真人年齡為21~30歲,男女各半)。由31名成人(平均年齡24歲,男性14名,女性17名)對真人中性表情圖片進行評分。評分者從種族類型和種族代表性兩個維度進行評分。種族類型維度采用三點計分法,高加索人得1分,中國人得2分,中東人得3分。種族代表性維度采用七點計分法,1分表示種族特征不明顯,不具代表性;7分表示種族特征非常明顯,非常具有代表性。單因素重復(fù)測量方差分析顯示,三類種族面孔(高加索人、中國人、中東人)的種族代表性評分不存在顯著差異。研究者選取其中種族類型正確率在80%以上、種族代表性得分在5分及以上的38張面孔圖片作為真人面孔圖片??ㄍ婵讏D片由動畫專業(yè)人員根據(jù)上述38張真人面孔圖片匹配設(shè)計而成。所有圖片像素為500像素(寬)×768像素(高),位深度為32位,圖片背景統(tǒng)一為白色,且明暗、對比度等一致(參見圖1)。選取35名成人(平均年齡22歲,男性16名,女性19名)對38張真人面孔圖片和38張卡通面孔圖片進行種族類型和種族代表性評分,最終選取種族類型正確率在80%以上、種族代表性得分在5分及以上的面孔圖片60張(真人面孔圖片和卡通面孔圖片各30張)作為實驗材料。對面孔圖片進行重復(fù)測量方差分析發(fā)現(xiàn),面孔種族與面孔類型的主效應(yīng)均不顯著,交互作用也不顯著。研究者將其中12張面孔圖片(每種類別2張,共6*2=12張)用于練習,48張面孔圖片(每種類別8張,共6*8=48張)用于正式實驗。
3.研究過程
實驗場地為幼兒園內(nèi)安靜的美術(shù)活動室。實驗開始前,主試先在電腦屏幕上同時呈現(xiàn)6張真人面孔圖片(3個種族,男女各半),告知幼兒圖片上的面孔分別來自中國、美國和伊朗3個國家。之后,主試讓幼兒按鍵判斷面孔圖片的種族,F(xiàn)1鍵為“高加索人”,F(xiàn)2鍵為“中國人”,F(xiàn)3鍵為“中東人”。實驗分為練習與正式實驗兩個階段。練習階段共12個試次,主試確認幼兒充分理解實驗程序和按鍵的含義后再進入正式實驗階段。正式實驗階段分為兩部分,真人和卡通面孔任務(wù)分開進行,每部分24個試次。主試通過E-prime程序首先在屏幕中央呈現(xiàn)注視點黑色“+”800ms,然后呈現(xiàn)圖片刺激,圖片呈現(xiàn)時間不限,在幼兒按鍵判斷面孔的種族后呈現(xiàn)1000ms空白屏作為緩沖,再進入下一個試次。主試記錄幼兒的回答與反應(yīng)時。每張面孔判斷正確得1分,錯誤得0分。每種類別面孔的總得分/每種類別面孔總分為判斷正確率。
4.數(shù)據(jù)處理
研究者使用SPSS23.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分析。
二、研究結(jié)果與分析
1.不同種族真人與卡通面孔分類的正確率
研究者以幼兒對不同種族面孔分類的正確率為因變量,進行3(種族類型:高加索人、中國人、中東人)×2(面孔類型:真人、卡通)的重復(fù)測量方差分析,結(jié)果顯示,面孔類型主效應(yīng)顯著,幼兒對卡通面孔種族分類的正確率顯著高于真人面孔(p<0.05)。種族類型主效應(yīng)顯著,幼兒對高加索人面孔分類的正確率顯著高于中國人與中東人(p<0.01),對中國人和中東人面孔分類的正確率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
面孔類型與種族類型存在交互作用。簡單效應(yīng)分析顯示,幼兒對卡通面孔識別時,對高加索人面孔分類的正確率顯著高于中國人和中東人(p<0.01),對中國人和中東人面孔分類的正確率不存在顯著差異;對真人面孔識別時,對高加索人面孔分類的正確率顯著高于中東人(p<0.01),對中東人與中國人面孔分類的正確率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見圖2)。
2.不同種族真人與卡通面孔分類的反應(yīng)時
研究者以幼兒對不同種族面孔分類的反應(yīng)時為因變量,進行3(種族類型:高加索人、中國人、中東人)×2(面孔類型:真人、卡通)的重復(fù)測量方差分析,結(jié)果顯示,面孔類型主效應(yīng)不顯著(p>0.05)。種族類型主效應(yīng)顯著,幼兒對卡通面孔和真人面孔識別時,對高加索人面孔分類的反應(yīng)時顯著短于中國人(p<0.01)和中東人面孔(p<0.05),對中國人面孔分類的反應(yīng)時顯著短于中東人面孔(p<0.05)。種族類型與面孔類型的交互作用不顯著(見圖3)。
三、討論
1.幼兒對高加索人面孔分類能力最強
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幼兒對不同種族面孔的分類能力存在差異,對高加索人面孔的分類比對本族面孔更具優(yōu)勢,這與以往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瓦倫丁(Valentine)運用多維空間表征理論來解釋這一現(xiàn)象,當人們知覺面孔時,是在一個多維度的心理空間中進行表征的,而每個維度代表了一個與知覺相關(guān)的面孔特征?!?〕本族面孔在心理空間中的集中程度較低,而異族面孔在心理空間中的集中程度較高,這種更高的心理空間密度使得異族面孔更容易從種族維度上被區(qū)分開來。相對于中國人面孔,高加索人面孔在幼兒心理表征中的分布密度更高,因此幼兒在分類時可以更快地激活異族面孔群組表征。此外,幼兒對本族和異族面孔分類能力的差異還可能是因為幼兒對不同種族面孔的接觸經(jīng)驗存在差異。這種經(jīng)驗差異會使本族和異族面孔所誘發(fā)的大腦神經(jīng)元的激活存在差異?!?〕相較于異族面孔,本族面孔導(dǎo)致中部區(qū)域的神經(jīng)元被激活得更多,提示大腦投入更多的資源用于本族面孔加工?!?〕這些更多參與面孔加工的皮質(zhì)神經(jīng)元可能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處理本族面孔,如辨認個性化的面孔信息,但也導(dǎo)致對本族面孔分類時消耗了額外的大腦資源與更長的時間,促成了異族面孔的分類優(yōu)勢。
2.幼兒對中東人面孔分類能力最弱
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幼兒對中東人面孔識別分類困難,反應(yīng)最慢。根據(jù)種族特征加工理論,個體在進行面孔分類時,會首先關(guān)注面孔的種族特征,明顯的種族特征可以促進個體對面孔種族的識別。相比高加索人和中國人面孔,中東人面孔在種族特征上較為模糊,幼兒在種族特征分析時需要調(diào)動更多認知資源,導(dǎo)致幼兒分類速度慢、識別能力弱。此外,幼兒對中國人與中東人面孔分類能力的差異不顯著,可能是因為兩個種族在面孔膚色上較為接近。
3.幼兒對卡通面孔分類能力更強
本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幼兒對卡通面孔的種族分類能力顯著強于真人面孔。相比真人面孔,卡通面孔在塑造人物時會對面部進行簡化和夸張?zhí)幚?,這種夸張的刻畫能夠更鮮明地表現(xiàn)不同種族面孔的典型特征。幼兒對卡通面孔的種族辨認優(yōu)于真人,可能是因為卡通面孔夸張性的表征更易于激活相關(guān)腦區(qū)??ㄍ婵自煨捅日嫒嗣婵自陬伾细鼮榭鋸?,高加索人和中東人卡通面孔的膚色容易凸顯出各自的種族特征,使得幼兒對其分類能力優(yōu)于真人面孔。
四、教育建議
1.重視提升幼兒對不同種族面孔的識別能力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世界各國的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全球化趨勢逐漸影響到每個個體的生活。中國幼兒有更多機會接觸來自不同國家、不同種族的人群。對不同種族面孔的加工能力對幼兒適應(yīng)未來國際化社會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幼兒對中東人面孔存在分類困難,這提示教育者需要重視提高幼兒對不同種族面孔的加工能力。教育者一方面可以通過設(shè)計相關(guān)課程或活動來增加幼兒和其他種族幼兒的接觸頻率,另一方面可以積極引導(dǎo)幼兒主動探索不同種族面孔的特征,以促進幼兒對異族面孔識別能力的提升。
2.把握幼兒識別不同種族面孔的關(guān)鍵期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幼兒對高加索人面孔表現(xiàn)出異族分類優(yōu)勢。然而,這種優(yōu)勢也意味著幼兒在面孔加工過程中可能過于重視種族特征,而忽視了面孔的個性化信息。有研究表明,5~6歲是幼兒對不同種族面孔識別能力發(fā)展的關(guān)鍵期。這提示教育者應(yīng)當把握幼兒面孔識別能力發(fā)展的關(guān)鍵期,重視培養(yǎng)幼兒對不同種族面孔的識別能力。教育者應(yīng)當考慮幼兒發(fā)展差異性,制訂適合幼兒年齡階段的活動方案,靈活采用多種教學(xué)形式,激發(fā)幼兒對異族面孔的興趣,培養(yǎng)幼兒的國際化視野。
3.將卡通形象融入日常教學(xué)活動中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幼兒對卡通面孔的種族分類能力強于真人面孔。教育者可以為幼兒提供以介紹不同種族為主題的繪本,并嘗試將不同種族的卡通形象融入日常的教學(xué)活動中??ㄍ婵讓τ谟變焊呶ΑMㄟ^與不同種族卡通人物形象的接觸,可以進一步激發(fā)幼兒對異族面孔的興趣??ㄍ婵讓δw色、五官等的夸張與凸顯也有助于促進幼兒對種族特征的認知。
參考文獻:
〔1〕GE L,ZHANG H,WANG Z,et al.Two faces of the other race effect:Recognition and categorization of Caucasian and Chinese faces〔J〕.Perception,2009,(8):1199-1210.
〔2〕GOODMAN G S,SAYFAN L,LEE J S,et al.The development of memory for own and other-race face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2007,98(4):233-242.
〔3〕ELINOR M,LULU W.A critical period for faces:Other-race face recognition is improved by childhood but not adult social contact〔J〕.Scientific Report,2019,(1):1-13.
〔4〕SANGRIGOLI S,SCANIA D S.Effect of visual experience on face processing:A developmental study of inversion and non-native effects〔J〕.Developmental Science,2004,(1):74-87.
〔5〕CALDARA R,ROSSION B,BOVET P,et al.Event-related potentials and time course of the “other-race” faceclassification advantage〔J〕.Neuroreport,2004,(5):905-910.
〔6〕VALENTINE T,ENDO M.Towards an exemplar model of face processing:The effects of race and distinctivenes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1992,44(2):671-703.
〔7〕GOLBY A J,GABRIELI J D E,CHIAO J Y,et al.Differential? responses in the fusiform region to same-race and other-race faces〔J〕.Nature Neuroscience,2001,(8):845-850.
〔8〕LU F, JIANGANG L,ZHE W,et al.The other face of the other race effect:An fMRI investigation of the other-race face categorization advantage〔J〕.Neuropsychologia,2011,(13):3739-3749.
A Study on Childrens Ability of Categorizing Real and Cartoon
Faces of Different Races
Wang Yaoyao1,2, Yan Xiulin1,2, Wang Jingmei1,2, Lu Yingjun1,2
(1Children Research Institute,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2)
(2Hangzhou College for Kindergarten Teacher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2)
【Abstract】Taking 30 children aged 6 as research subject, and using photo faces and cartoon faces of different races as testing materials, this study explores childrens ability of categorizing faces. The results indicate:childrens ability of categorizing Caucasian faces is the best while middle easterners faces the worst;childrens ability of categorizing cartoon faces i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real faces.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Keywords】young children; real face; cartoon face; categorization of faces
* 本文為浙江省社會科學(xué)規(guī)劃一般課題“兒童對卡通面孔與真人面孔認知的神經(jīng)機制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15JDET02YB。
* * 通訊作者:盧英俊,博士,浙江師范大學(xué)杭州幼兒師范學(xué)院副教授,E-mail:luyingjun@zjn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