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艷
摘? 要:絲綢之路的建設在最一開始是為了將中國生產的絲綢等制品運輸到各個地區(qū)國家進行相應的往來貿易,從而促進當時的經濟的發(fā)展。千百年來,許多的部落民族、來往商人甚至以及士兵等都會經過絲綢之路,更多的還有肩負著復興文化使命的考察者們。許多國內外的學者熱衷于此,尤其是法國與日本的學者,在絲綢之路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也為此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一帶一路發(fā)展政策以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發(fā)展,不僅帶動了我國經濟的發(fā)展,也為漢語言文學提供了發(fā)展的機會,帶領我國經濟和文化一同走向更高的巔峰。
關鍵詞:研究? 絲綢之路? 新視角? 絲路文學
中圖分類號:K1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07(a)-0251-03
A New Perspective of Research on the Silk Road
ZHANG? Xiaoyan
(Xi'an Eurasian University,Xi'an, Shaanxi Province,710065 Chi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ilk Road was at the beginning to transport silk and other products produced in China to countries in various regions for corresponding trade, thereb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t that tim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many tribal peoples, businessmen and even soldiers have passed through the Silk Road, and there are more investigators who have the mission of reviving culture. Many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are keen on this, especially those in France and Japan, who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research of the Silk Road, and have also achieved gratifying results. The Belt and Road Development Polic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not only drove my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provided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leading our economy and culture to a higher peak together.
Key Words: Research; Silk road; New perspective; Silk road literature
“絲綢之路”這一名稱是德國的一位著名的地理學家首次提出的,他稱其為“silk road”。雖然絲綢之路的開辟已經過去了千百年,但是,絲綢之路對我們的影響永遠都無法令人忘卻,國內外的各路文人學者對它的探究和摸索也從來不曾停下腳步,甚至擴大的范圍越來越寬泛,越來越貼近我們的生活。在我國古代時期,先人多擅長于種植桑樹、養(yǎng)蠶育蠶,然后生產出來上好的絲織品,所以,古代的中國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絲織品大國。古代的絲綢之路,在最初,絲綢之路的貿易作用是它最被大家所熟知的,其實沿途學習了解各地的文化風俗以及文學知識也是同時存在的,絲綢之路就像是一個連接著中西方文化大河的閘門,一經打開,便令多元文化進行交流融匯,可以在世界各地進行宣傳弘揚。因此,將“絲路”和“文學”組合起來,所產生新的詞匯“絲路文學”,可以對于這些新的外來文化進行一個既形象又貼切的定義。
1? 絲路文學
1.1 絲路文學的意義
但是其實就廣義而言,“絲路文學”既可以是指絲綢之路的沿線地區(qū)和國家的文學從絲綢之路而來,也可以是指有關絲綢之路的文學研究。在正式形成了絲綢之路之后,我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流變得更加頻繁,這首先體現(xiàn)在宗教信仰方面。比如說至今仍較為盛行的佛教、猶太教等,還有唐代時期的明教、景教等。除了宗教之外,還有各國的音樂舞曲等都流入中原,對我國的戲曲發(fā)展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
1.2 絲路文學的發(fā)展
絲路文學除了互相地促進和發(fā)展,其實還可以進行一定的對比,從中找到共同點和差異。以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為例,眾所周知,《紅樓夢》是一部對世界名著都有著很大影響力的作品,是古典小說的范本。小說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作為寫作背景,通過描寫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的愛情與婚姻故事作為小說的主線,刻畫出了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劇美。而在歐洲的文學中亦有一部與此可以比肩的著作《十日談》,這是喬萬尼·薄伽丘所寫的,《十日談》對封建社會的虛偽和腐朽進行了嚴重的揭露與批判。這兩部巨作都隱晦地描寫出了當時女子的地位之低。
在漢唐時期中國與西方的文明交流的體現(xiàn)最為頻繁,當然除了以上提到的小說之外,詩集的發(fā)展也是必不可缺的,甚至還可以說是有著很深厚的文化內涵。我們都知道古代詩歌包括詩、詞、曲三大類,詩歌又可以分為邊塞詩、山水詩、思鄉(xiāng)詩、詠物詩。邊塞詩的字里行間都充滿了詩人向往邊疆和平、憧憬民族統(tǒng)一的思想感情,還反映出了當時的文化交流以及繁榮的商業(yè)貿易景象。詩人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一關字,便是絲綢之路的途經之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更是寥寥幾筆勾勒出了當時西北邊塞的壯麗景色。王昌齡的“不破樓蘭終不還”,陸游的“鐵馬冰河入夢來”,這些詩句用不同的價值觀念與審美取向來看都可以體會出不同的意義。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的詩中出現(xiàn)過較多的西域文化的意向,比如,在《胡旋女》中的胡旋舞,生動形象地描寫出了西域地區(qū)的生活風氣,也體現(xiàn)出了西域的舞種文化在中原流行的場面。白居易保留下來的詩集中仍然存有西域音樂、舞蹈的詩篇,這完全可以體現(xiàn)出唐代對西域外來文化的吸收與并存發(fā)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