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維品質(zhì)的培養(yǎng)對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至關重要。小學英語對話教學不僅要發(fā)展學生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教師可以通過理性觀察、以問促思、重構對話、評價語用等教學方式和策略,培養(yǎng)學生的獨創(chuàng)性思維、推理性思維、深刻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等思維品質(zhì)。
【關鍵詞】思維品質(zhì);小學英語;對話教學
【作者簡介】邱笑笑,天臺縣赤城街道第二小學。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英語教學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基本語言運用能力和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思維能力是學習能力的必要條件,而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有助于改變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對話教學是小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它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然而,筆者觀摩的對話教學課例中仍存在如下問題:學生語言不豐富,拓展性和靈活性較差,語用思維不開放。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師教學策略機械、單一。
關注英語對話教學中思維品質(zhì)的培養(yǎng)旨在:一方面,在對話教學中有意識地使用思維策略,提高學生語言交流的量與質(zhì);另一方面,選用合適的對話教學策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實現(xiàn)交流中思維與情感的互動。
一、理性觀察,培養(yǎng)學生的獨創(chuàng)性思維
在開始對話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對話中出現(xiàn)的場景、插圖并對對話的發(fā)展作出預測,激發(fā)學生在預測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想象力進行個性化的語言表達。
1. 多方面挖掘?qū)υ挶尘埃S富對話情境。人教版(三年級起點)教材中的每個單元都配有一個單元主情境圖、各板塊的背景插圖、AB部分的Let's talk和Let's learn板塊、Let's sing板塊,以及高段教材中的Let's try板塊等。這些板塊的內(nèi)容和課時內(nèi)容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資源豐富對話的情境。
2. 多維度預測對話情節(jié),發(fā)散學生的思維。教材中的對話一般都是圖文匹配。低段的對話插圖故事性強,一般能完整地呈現(xiàn)對話的情節(jié)。但是高段的對話內(nèi)容篇幅較長、話輪較多,卻配圖較少。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對話發(fā)生的場景、呈現(xiàn)的插圖進行對話預測。在預測的過程中結(jié)合已學的語言進行個性化的表達。
例如,六年級下冊 Unit3 “Where did you go? ”Read and Write中,在文本開始之前教材編排了三幅圖片,教師在進入文本教學前引導學生觀察圖片,嘗試用簡單的語言逐一描述文本中的信息,并猜測三幅圖片之間的情節(jié)發(fā)展。
教學過程如下:
T:Look at the pictures, can you guess what happened to Wu Yifan?
S1: Maybe Wu Yifan can't find his cap. His dog found it. They are very happy.
S2: Maybe one day, Wu Yifan rode a bike. It was so hot. He wanted to put on a cap. His dog took the cap. At last, they were happy at the park.
S3: Maybe Wu Yifan and his family were happy at the park. But he can't find his cap. He was sad. His dog helped Wu Yifan.
學生在觀察圖片、預測圖片中的情節(jié)發(fā)展時,融入自己的思考,進行個性化的語用表達。
二、以問促思,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性思維
通常,對話有以下兩種呈現(xiàn)方式。一種是以話題為中心,在對話中附帶一些評論性語言;另一種是圍繞一個主題或者多個主題進行對話。教師在教學中針對不同的對話呈現(xiàn)方式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以幫助學生理解對話內(nèi)容,為對話的重構做準備。在此基礎上,開展重構對話的各種嘗試。
1. 問答策略。精心設置問題,以問題引起學生深層次的思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針對文本內(nèi)容提出Wh-細節(jié)性問題外,還可以多用幾個How、Why等半開放或開放式問題啟迪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養(yǎng)成用英語思考和表達的習慣。例如,五年級上冊Unit 4 “A let's talk”中可以引導學生思考“Why do they have the party?”等問題。
在問答策略中,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反應適時追問或鼓勵學生提出新的問題,這種互動性問答能更好地刺激學生思考。
2. KWL策略。KWL是以下三個問題的英文縮寫:What I know? What I want to know? What I learn?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是學習者根據(jù)自己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因此,KWL策略能夠有效地幫助教師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而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
例如,在執(zhí)教“Hermit Crab”時,教師從“People have their own house”引入“Most animals have their houses,”再到“Hermit crab don' t have their own house”激發(fā)學生的疑問,提出“Where do you live? What is your home like? 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 ”等問題。接著學生帶著問題深入閱讀,通過分析、思考和同伴之間的探討啟發(fā)學生的自主思維,再師生一起通過觀看圖片、視頻、畫刊等方式尋找核對答案。最后環(huán)節(jié)從“Where do Hermit crabs live? What are Hermit crab's houses like? Why do they live in borrowed house? ”等角度,選擇其一設計海報。這一活動在小組合作中精彩呈現(xiàn)本課所學。縱觀整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緊緊圍繞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教學活動,學生在老師的幫助下通過讀短文、看視頻、猜測、聯(lián)想等方式獲取自己想知道的信息,從而進行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