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俊鑫,李 欽,梁武超
(1.昆明理工大學管理與經(jīng)濟學院,云南 昆明650093;2.河北工程大學管理工程與商學院,河北 邯鄲056038)
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 已成為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要組成部分,但當前地方政府、社會資本對PPP 可融資性普遍重視不足,影響PPP 成功落地??扇谫Y性主要指項目融資能力,具體指在一定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多渠道低成本、持續(xù)獲取長期優(yōu)質資本能力,是社會資本和金融機構獲得合理收益并順利退出重要保障,即項目對社會資本和金融機構吸引力。因此,提升PPP 融資交割率問題是PPP 健康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
近年來,我國PPP 快速發(fā)展過程中頻頻出現(xiàn)示范庫項目長期未開工或被調出示范庫等情形,PPP 在我國推廣仍阻力重重,落地難、再融資難問題持續(xù)制約我國PPP 健康發(fā)展[1],PPP 落地難已成為阻礙政府有效投資的主要限制之一[2]。已有研究中,針對影響PPP 融資交割落地因素有很多,徐玖玖認為公私合作制發(fā)展困境實質上源于制度供給與需求的錯配[3],談婕等研究發(fā)現(xiàn)融資難是由于難以有效吸引社會資本[4],張雅璇等認為需重建PPP 項目產(chǎn)權制度克服PPP 合伙契約局限性[5],王嶺基于城市面板數(shù)據(jù)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地方政府財政負擔顯著降低基礎設施PPP 項目落地率并呈現(xiàn)一定區(qū)域異質性[6]。
雖然現(xiàn)有研究在PPP 融資落地率和可融資性影響因素分析方面取得大量成果,但采用的研究方法自身有局限性,現(xiàn)有研究主要通過識別單因素對可融資性影響,缺乏從整體角度系統(tǒng)分析因素組合效應。但定性比較分析方法作為一種介于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之間跨案例研究方法,結合了兩種傳統(tǒng)方法優(yōu)點且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彌補了缺點,適合解釋復雜因果關系組合[7],因此文章將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方法(Fuzzy 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fsQCA) 研究影響PPP 可融資性要素組合及其提升路徑。
文章選取fsQCA 方法分析PPP 可融資性影響因素,主要基于以下考慮:第一,PPP 可融資性影響因素較復雜,非單一因素影響且各因素相互影響,要解釋多因素對結果變量影響,需從整體關系出發(fā)探討多因素共同作用,fsQCA 可用于分析自變量及其組合導致不同結果,較好地檢驗研究內容。第二,QCA主要應用于中小樣本案例數(shù)據(jù)研究,雖然已有大量PPP 相關案例,但是影響PPP 可融資性相關量化數(shù)據(jù)獲取渠道有限,有效案例較少,適合QCA 方法。第三,涉及影響因素多為連續(xù)變量,fsQCA 相較于其他QCA 方法(如csQCA、mvQCA 等) 可通過0 和1 之間任意數(shù)的模糊得分,更準確反映案例實際情況。故文章采用fsQCA 方法,并遵循其一般步驟,即構建理論模型、選取條件變量和結果變量、選取PPP 實施案例、構建邏輯真值表,最后通過分析條件變量和結果變量之間關系,探究PPP 可融資性影響因素及其提升路徑。
1988年巴塞爾銀行監(jiān)管委員會發(fā)布了《關于統(tǒng)一國際銀行資本衡量和資本標準的協(xié)議》,通過量化銀行資產(chǎn)風險,規(guī)定了資本與風險資產(chǎn)比標準,協(xié)定表明銀行防范眾多不同風險時應特別關注對信貸風險的防范。PPP 涉及利益相關者多、投資數(shù)額大、運營期限長,往往還涉及再融資。PPP 在預期利潤合理情況下,是否能優(yōu)化信貸風險設計是金融機構放貸前提。同時,PPP 在獲得金融機構貸款前信用分析直接決定了項目是否能完成融資交割。根據(jù)信貸風險管理理論,PPP 可融資性貸前信用分析通常取決于三大信用組合,即項目資產(chǎn)或經(jīng)營權/收費權信用評價、投資主體信用評價以及政府信用評價[8]。
(1) 項目資產(chǎn)或經(jīng)營權/收費權信用評價(簡稱項目主體信用評價)。主要包括:項目基本情況、項目技術水平、項目財務水平、項目經(jīng)濟水平等。
(2) 投資主體信用評價。文章參考西方商業(yè)銀行在長期經(jīng)營實踐中以信貸資金循環(huán)理論為基礎的“5C 理論”指標,包括品質(Character)、能力(Capacity)、資本(Capital)、抵押(Collateral)和條件(Condition)。
(3) 政府信用評價。主要從經(jīng)濟角度考慮國內各省市地方政府信用,政府信用評價體系參考中國建設銀行風險管理部地方政府評價體系,包括政府治理、經(jīng)濟發(fā)展、財政實力、財政管理和債務管理五個風險維度。
綜上,整理基于信貸風險管理PPP 融資關鍵影響因素如表1 所示:
表1 基于信貸風險管理PPP 項目融資關鍵影響因素
文章以“PPP”、“成功因素”、“失敗因素”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為使結果具有代表性,篩選出2 篇及以上文獻均提到的關鍵影響因素:市場需求(張紅平(2016);Libiao Bai(2017);馬恩濤(2019);劉窮志(2017);衛(wèi)志民(2016))、宏觀環(huán)境(Mota J(2015);代 政(2019);衛(wèi) 志 民(2016);馬 恩 濤(2019);劉 窮 志(2017);時秀梅(2017);chan(2014);Trangkanont S(2014);Babatunde(2017);Robert O K(2017))、社會支持度(Robert O K(2017);代政(2019);Libiao Bai(2017);衛(wèi)志民(2016);Bae Y(2016))、項目本身可行性(Libiao Bai(2017);Babatunde(2017))、VfM 評價(代政(2019);鳳亞紅(2018);Libiao Bai(2017))、風險分擔(王桂花(2017);Robert O K(2017))、利益分配(常雅楠(2018);周佑勇(2017);焦長庚(2018))、社會資本信用及實力(代政(2019);Libiao Bai(2017);鳳 亞 紅(2018);Trangkanont S(2014);Robert O K(2017))、PPP 管理經(jīng)驗水平(Mota J(2015);代政(2019);時秀梅(2017))、政府信用及能力(代政(2019);Libiao Bai(2017);劉 窮 志(2017);衛(wèi) 志 民(2016);鳳 亞 紅(2018);Babatunde(2017);Trangkanont S(2014))、財政承受能力評價(Mota J(2015);Libiao Bai(2017)) 等。
文章基于信貸風險管理理論,通過梳理國內外學者對PPP影響因素研究,獲取PPP 可融資性潛在影響因素,通過專家訪談法提煉關鍵指標,剔除數(shù)據(jù)無法獲得的評價指標,保證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切實可行,最終確定PPP 可融資性潛在影響因素包括:項目本身合理性、VfM 評價、利益分配機制合理性、風險分擔機制合理性、PPP 運行機制合理性、社會資本實力、市場需求穩(wěn)定性、政府管理水平、財政承受能力評價和社會支持。
根據(jù)結果變量即PPP 是否完成融資交割篩選與之相關案例,既包括正面案例(PPP 完成融資交割) 也涵蓋負面案例(PPP 融資失敗)。選取案例標準如下:第一,保證案例多樣性。樣本空間覆蓋全國28個省市19個行業(yè)PPP 案例(文章主要分析大陸地區(qū)PPP 項目,剔除港澳臺特別行政區(qū),此外由于西藏地區(qū)目前僅有兩個處于采購階段在庫項目,為排除樣本特殊性,顧不予考察)。第二,保證案例典型性和代表性。PPP 項目一般分為準備、采購、執(zhí)行、移交四階段,正面案例選取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中處于執(zhí)行和移交階段項目;失敗案例選取首先以“PPP 失敗案例”為關鍵詞在知網(wǎng)、百度等搜索引擎上搜索國內相關案例,對相關文獻和來源資料交叉校驗,獲取有關PPP 融資失敗案例;其次選取PPP 示范庫中被調出庫或兩年及以上未進入執(zhí)行階段案例。第三,保證案例資料全面性及研究嚴謹性。收集數(shù)據(jù)時,由于獲取渠道有限或部分社會企業(yè)組織對相關信息披露不完整,對于難以獲取或缺失數(shù)據(jù)予以剔除。嚴格遵循fsQCA 對案例數(shù)量要求,經(jīng)過上述篩選,最終確定86個典型案例(其中正面案例52個,負面案例34個)。
根據(jù)案例在特定變量上隸屬度高低,結合fsQCA 對變量數(shù)據(jù)進行模糊集校準方法,將所有案例分別進行[0,1]之間賦值,其中“1”表示完全隸屬,“0”表示完全不隸屬,從“0”到“1”之間數(shù)值越高,表示案例隸屬度越高,使結果更具可解釋性。在QCA 分析中,所有變量分為結果變量和條件變量,分別對應傳統(tǒng)回歸分析方法中的因變量和自變量或解釋變量。文章根據(jù)變量含義及衡量標準,確定變量賦值規(guī)則為:結果變量選取項目可融資性(RZ),即項目根本上是否可融資,是否具有積極或明顯現(xiàn)金流,完成融資交割賦值為1,否則為0;條件變量選取分項目本身、社會資本和政府三個維度,具體如下。
(1) 項目本身維度
第一,VfM 評價(VfM),即公共部門交付類似項目所需等量資金情況下,評價采用PPP 模式是否能提供更好服務,通過VfM 定性與定量評價賦值為1,否則為0;第二,項目本身合理性(PROJ),規(guī)劃合理、實施性強是PPP 融資成功關鍵,主要衡量項目必要性、項目經(jīng)濟可行性、項目技術方案可行性及其他方面(如涉及安全性、穩(wěn)定性、環(huán)境問題等);第三,利益分配機制合理性(BEDI),由于公私方追求利益目標不同,建立一個合理利益分配機制尤為重要,主要評測定價調價機制合理性、回報機制合理性、獎懲制度合理性;第四,風險分擔機制合理性(RIAL),主要衡量風險識別分析評估機制合理性、風險管理分擔機制合理性、權責利分配機制合理性;第五,PPP 運行機制合理性(OPER),主要衡量項目運作、采購、簽約及合同規(guī)范性、監(jiān)管體系有效性、溝通協(xié)調機制及擔保與補償機制合理性;第六,市場需求穩(wěn)定性(DEMA),評估PPP 是否具有穩(wěn)定現(xiàn)金流,主要衡量區(qū)域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是否位于均值以上、行業(yè)發(fā)展指數(shù)是否位于均值以上、在當?shù)厥欠窬邆鋲艛嘈?;第七,社會支?SOSU),社會公眾是PPP 重要參與者,衡量是否符合公眾利益、滿足公共服務需要及公眾積極參與度;第二至第七項的賦值規(guī)則為:均滿足賦值為1、滿足2 項為0.67、滿足1項為0.33、均不滿足為0。
(2) 社會資本維度
社會資本實力(CORP),社會資本是PPP 主要參與者,主要衡量社會資本是否具有較高融資能力、高效管理團隊和運營能力、雄厚企業(yè)實力、成熟行業(yè)發(fā)展及高效實施能力,均滿足賦值為1、滿足4 項為0.67、滿足2 項為0.33、均不滿足為0。
(3) 政府維度
第一,政府管理水平(GOMA),政府部門是PPP 主要發(fā)起人和參與者,在PPP 投融資環(huán)節(jié)中都發(fā)揮重要作用,評估是否具有穩(wěn)健財政收入、良好政治生態(tài)、高效審批程序、較少政府干預行為、清晰穩(wěn)定政治環(huán)境、較低談判成本,均滿足賦值為1、滿足4 項為0.67、滿足2 項為0.33、均不滿足為0。
第二,財政承受能力評價(FAA),是控制PPP 投資風險重要措施,評估每年度全部PPP 項目從預算中安排支出責任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例不超過10%,通過賦值1、未通過為0。
首先分析是否存在影響結果變量的單因素,即是否存在影響PPP 可融資性的必要條件。在fsQCA 中,必要條件是指在所有影響結果變量的條件組合中必須出現(xiàn)的條件,一般若一致性大于0.9 時,則可認為該條件變量是結果變量的必要條件。采用fsQCA3.0 軟件對真值表進行分析,必要性分析結果如表2 所示。表2 給出了10個條件的結果,顯示存在4個影響PPP 可融資性必要條件:項目本身合理性、社會支持、通過VfM 評價及財政承受能力評價。VfM評價及財政承受能力評價的一致性高于項目本身合理性和社會支持,說明必要的事前評價對于PPP 可融資性具有顯著影響。PPP 模式已成為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模式,但并非所有項目都適合采用PPP 模式,項目前期的VfM 評價、財政承受能力評價已成為PPP 模式成功融資重要保證。
表2 條件變量的必要性檢測
本節(jié)討論不滿足一致性大于0.9 的其他因素組合對結果變量影響。同樣采用fsQCA3.0 軟件對真值表進行分析,根據(jù)拉金建議,設定0.8、1 為一致性和案例閾值,選擇標準分析,輸出復雜解、精簡解和中間解三種結果。同時,為更好探究因果過程,文章結合精簡解和中間解引入核心要素與非核心要素概念。其中,精簡解和中間解中共同包含的前因條件稱為核心條件,而僅在中間解中包含的前因條件稱為輔助或邊緣條件。參考Fiss 研究結果表達方式,采用“●”代表原因變量為核心條件,“·”代表原因變量為輔助條件,“?”代表核心條件缺席,“V”代表輔助條件缺席,“-”代表原因變量可能存在或缺席。
表3 PPP 成功融資前因條件構型
由表3 可知,得到4 條可使PPP 完成融資交割不同路徑,即存在多重原因組合影響PPP 可融資性,總一致性為0.8403(大于拉金建議閾值0.75),總覆蓋度為0.6762,說明4 條路徑都可使PPP 完成融資交割,文章解釋了67.62%的PPP 完成融資交割原因,可認為這幾條組態(tài)路徑為提高PPP 可融資性充分條件。同時,觀察表3 可知核心要素為BEDI 和OPER。在上述路徑中最重要且最核心要素為4條路徑中均出現(xiàn)的利益分配機制合理性,這說明金融機構在選擇PPP 項目時,不僅關注項目本身質量,也重視PPP 實施方案中公私雙方利益分配機制,同時離不開3 條路徑中出現(xiàn)的風險分擔機制合理性、運行機制合理性、社會資本實力和政府管理水平因素以及存在于兩條路徑中輔助條件市場需求穩(wěn)定性的協(xié)同作用。對4 條路徑分別分析如下:
路徑M1(BEDI*RIAL*OPER*GOMA) 說明無論市場需求環(huán)境是否穩(wěn)定、社會資本實力是否雄厚,在較強地方政府管理水平下具有合理利益分配、風險分擔和運行機制的項目,當4種因素組合在一起時較易獲得融資。該路徑覆蓋度達到64%,此路徑在4 條路徑中原始覆蓋度最高,可認為該路徑因素協(xié)同作用時獲得融資成功率較高。
路徑M2(BEDI*RIAL*OPER*CORP*DEMA) 說明在穩(wěn)定市場需求環(huán)境下,實力雄厚的社會資本加盟合理利益分配、風險分擔和運行機制的PPP 項目,當5 種因素協(xié)同作用時可忽略政府管理水平因素影響。該路徑覆蓋度達到61%,強調具備完善合理方案的項目在穩(wěn)定市場需求環(huán)境及實力較強社會資本參與下可減少政府管理水平對項目融資影響。
路徑M3(BEDI*OPER*CORP*~DEMA*GOMA) 說明對于市場需求不太高的項目,吸引金融機構參與,不僅要有高管理水平地方政府和專業(yè)且實力雄厚社會資本共同參與,還必須有合理利益分配和運行機制。該路徑覆蓋度較低為23%,不如其它3 條路徑解釋力度強,由于缺少市場需求穩(wěn)定性這一重要因素,這可能是導致成功率較低的原因。
路徑M4(BEDI*RIAL*CORP*DEMA*GOMA) 說明對于市場需求較高項目,在實力較強地方政府和社會資本參與下,具備合理利益分配機制和風險分擔機制項目可取得融資成功。該路徑覆蓋度達到58%為有效路徑,穩(wěn)定市場需求環(huán)境下,地方政府和社會資本實力雄厚,可削弱項目實施方案對融資結果影響。
綜上,路徑M1 和M2 說明具備完善合理實施方案項目,在高效政府或穩(wěn)定市場需求環(huán)境且實力雄厚社會資本參與下可提高項目可融資性,這兩條路徑覆蓋率較高,在4 條路徑中更為重要,強調了項目本身實施方案的重要性;而路徑M3 和M4與之相比說明若項目實施方案不夠完美,則需要高效政府和實力較強社會資本協(xié)同合作可提高項目可融資性,同時路徑M3和M4 差異說明,可通過提高PPP 運行機制合理性以彌補市場需求穩(wěn)定性不足。
按照PPP 項目所涉行業(yè)、形成的公共資產(chǎn)用途及運作方式等實際情況,根據(jù)《PPP 項目合同指南》(財金〔2014〕156 號文) 按付費機制不同將PPP 項目分為政府付費、使用者付費和可行性缺口補助三類。不同付費模式下PPP 完成融資交割路徑也有所差異,為提高文章嚴謹性與實踐性,采取fsQCA 方法,將案例按使用者付費、政府付費和可行性缺口補助分類,進一步分析和驗證三種付費模式下PPP 可融資性影響因素。
(1) 政府付費模式
政府付費是指政府直接付費購買公共產(chǎn)品和服務。結果顯示,存在1個政府付費模式項目融資交割有效條件組合,即路徑G(見表4),可表示為:
表4 三者付費模式前因條件構型
(政府付費模式下) PPP 完成融資交割=BEDI*RIAL*OPER*GOMA
此路徑核心要素為:BEDI、GOMA,結合表3 和表4 可知路徑G 與M1 構型基本相似,這表明此付費模式下,政府管理水平和合理項目利益分配機制對完成PPP 融資交割更為重要。
按照財政部資料,采取政府付費模式入庫項目比重不斷增加。首先,政府部門管理水平尤為重要,政府部門作為PPP 主要發(fā)起者和參與者,若安排不當,會增加政府隱形債務風險,政府部門應提高自身專業(yè)知識和管理能力,吸引更多優(yōu)質社會資本參與公益性項目建設;合理的利益協(xié)調機制對該類PPP 成功也比較重要,只有合理分配協(xié)調相關利益,各方目標一致,才能達到共贏;此外要想完成PPP 融資交割,需要制定合理風險分擔機制和PPP 運行機制。
(2) 使用者付費模式
使用者付費是指由最終消費用戶直接付費購買公共產(chǎn)品和服務。結果顯示,存在1個使用者付費模式項目融資交割有效條件組合,即路徑U(見表4),可表示為:
(使用者付費模式下) PPP 完成融資交割=BEDI*RIAL*OPER*CORP*DEMA
此構型核心要素為:OPER、DEMA,結合表3 和表4 可知,路徑U 與M2 構型基本相同,這表明此付費模式下,PPP 運行機制合理性、市場需求穩(wěn)定性對完成PPP 融資交割更為重要。
使用者付費模式是三種付費模式之中最能體現(xiàn)PPP 模式的初衷模式,緩解減輕政府財政壓力,促進政府職能有效轉換,有利于PPP 模式可持續(xù)發(fā)展,使政府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由過去提供角色轉變成新的監(jiān)管角色,單純使用者付費模式PPP 一般不會對政府方產(chǎn)生財政責任。PPP 融資過程中,即使各參與方都在努力推進,但還是會碰到與現(xiàn)行機制相矛盾的地方,故合理的PPP 運行機制對于使用者付費模式PPP 項目尤為重要;其次,使用者付費模式是指由最終消費用戶直接對公共產(chǎn)品和服務付費購買,所以穩(wěn)定的市場需求將決定項目收益水平;同時選擇與實力較強社會資本合作并制定合理的風險分擔和利益分配機制有助于順利完成PPP 融資交割。
(3) 可行性缺口補助模式
可行性缺口補助是指使用者付費不足以滿足項目公司回收成本和合理回報時,由政府給予項目公司一定經(jīng)濟補助,以彌補使用者付費之外缺口部分。結果顯示,存在3個項目融資交割有效條件組合(見表4),其中路徑S1 解釋力度最強,如下:
其中核心要素是BEDI。結合表3 和表4 可以看出,路徑S1、S2、S3 與M2、M3、M4 基本相同,此構型中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是核心條件且三條路徑均存在條件變量社會資本實力,這說明此模式下更強調利益相關方之間利益分配重要性,同時要求社會資本具有專業(yè)運營能力及較強實力。
無論數(shù)量還是項目投資額,可行性缺口補助項目占比最大,可行性缺口補助是目前我國PPP 主流回報機制,同政府付費模式,該模式下政府方需要謹慎形成隱形債務風險。對于可行性缺口補助項目,合理的項目利益分配機制尤為重要,可行性缺口補助模式下PPP 大多通過路徑S1 完成融資交割,此路徑與使用者付費模式路徑大體相同,但不同之處為可行性缺口補助模式更注重利益分配機制合理性。兩種模式相比可看出可行性缺口補助模式對項目本身市場需求條件要求沒有使用者付費模式高,政府通過對缺口補助,彌補了社會資本無法從用戶支付獲得全部回報滿足的缺口部分(用戶付費不能覆蓋的社會資本方付出建設、運營成本和合同規(guī)定的合理利潤差額)??尚行匀笨谘a助項目一般為準經(jīng)營性項目,當投資者投入資本越大且承擔風險越多時,所期望回報也越多,但如果社會資本過度逐利,容易違背提供公共服務初衷,不可避免導致PPP 最終失敗,故可行性缺口補助模式下PPP 更需要注重利益分配機制是否合理。
PPP 改革自推行以來,落地率和融資交割率普遍較低阻礙了PPP 模式健康發(fā)展。PPP 是否真正落地是以金融機構簽訂相關融資協(xié)議為標志。PPP 可融資性研究實際上是從融資視角遏制無序PPP 發(fā)展,由于PPP 融資復雜性且受到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影響,文章運用fsQCA 從整體構型角度實證分析多個因素組合匹配影響,探討PPP 完成融資交割必要條件和邏輯條件組合,分析影響PPP 融資交割前因要素共同作用和相互作用復雜影響機制,得出結論如下:
PPP 融資交割率依賴項目前期合理評價以及符合公眾利益,但目前部分PPP 有關評價往往流于形式,政府及相關方應切實完善相關評價標準,在開展項目前規(guī)范前期評估論證,保證私人投資主體利益,有效吸引金融機構積極參與PPP 建設,降低政府財政風險,使PPP 向規(guī)范有序化發(fā)展。同時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加強與社會公眾溝通,完善公眾參與PPP 路徑,確保公眾輿論對項目監(jiān)督權利,符合社會公眾利益且使公眾滿意是對PPP 項目最高評價。
在通過項目前期合理評價且社會支持度高的情況下,制定合理實施方案同時在高效地方政府領導下或實力雄厚社會資本參與下更容易完成融資交割;若實施方案設計不夠合理,只有實力均較強的地方政府和社會資本協(xié)同合作才可完成融資交割。由于PPP 歷時周期長、資金需求大,信貸風險客觀存在,金融機構通常審慎評估融資主體還款能力并詳細論證其履約能力,故PPP 項目本身、投資主體和政府信用是吸引金融機構參與PPP 的基礎。PPP 合作方應加強各自信用體系建設和協(xié)同合作能力,共同推進PPP 融資落地。
研究發(fā)現(xiàn)政府付費模式下的PPP 項目,利益分配機制和政府管理水平是PPP 可融資性兩大重要影響因素;對于使用者付費模式,合理的PPP 運行機制和穩(wěn)定的市場需求環(huán)境更為重要;而可行性缺口補助模式更注重合理完善的利益分配機制。不同付費模式下PPP 融資過程中,應選擇適合自身發(fā)展路徑,重點關注核心要素影響;同時,某一影響因素可能是PPP 融資不可或缺必要條件,但單因素很難發(fā)揮決定作用,而是與其他影響因素共同構成條件組合才能提高PPP 可融資性。通過強化PPP 可融資性影響因素相互匹配相互協(xié)同,將有力推進PPP 融資落地。
文章創(chuàng)新性地從整體構型視角針對PPP 可融資性影響因素組合展開研究,發(fā)現(xiàn)同時存在多重不同路徑影響PPP 融資交割,推進完成PPP 融資交割關鍵在于因素組合協(xié)同匹配形成推力,最后針對三種不同付費模式提出提升PPP 可融資性發(fā)展路徑。文章還具有一定局限性,由于信息獲取及得到渠道有限,研究樣本僅86 案例,通過fsQCA 方法,研究結論具有一定可信性,但樣本量限制意味著統(tǒng)計推斷可能無效或統(tǒng)計結果不穩(wěn)健。因此,得出提高PPP 可融資性條件組合普適性有待進一步檢驗。在后續(xù)研究中,可借助網(wǎng)絡爬蟲、大數(shù)據(jù)挖掘等工具對PPP 融資數(shù)據(jù)進一步拓展研究,積極探索投融資模式創(chuàng)新。